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方法

合集下载

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文章编号:1001-6910(2020)09-0038-03㊃名师高徒㊃王道坤教授采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马㊀骏,段永强,巩子汉,白㊀敏,王㊀斑(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20)摘要㊀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㊂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㊁难治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㊂王教授认为:肝胃不和㊁中阳不足㊁脾胃气虚㊁胃阴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疏肝和胃㊁温中健脾㊁健脾益气㊁滋阴益胃为大法,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㊂对王教授自拟经验方进行阐释,并举其临床验案,探讨其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㊂关键词:王道坤;中医师;慢性萎缩性胃炎;疏肝和胃汤;温中愈溃汤;化瘀消痞汤;枳壳益胃汤;名医经验;验案中图分类号:R573.3㊀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0.09.13㊀㊀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㊂王教授临床专攻脾胃病,寄于医林六十余载,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病因病机不同等特点,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疗效显著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㊂现将王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㊂1㊀自拟经验方1.1㊀疏肝和胃汤药物组成:柴胡15g,白芍15g,消痞散30g,炙甘草6g,陈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5g,香附10g,川芎10g,开胃散40g,化瘀散6g,和胃散60g,生姜3片,大枣3枚(劈)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主治:胃脘及两胁胀满疼痛,疼痛拒按,常随情志不畅而加重,嗳腐吞酸,或呕吐未消化食物,烦躁易怒,矢气少,大便不爽,舌苔腻,脉弦或弦数㊂本方由四逆散加香附㊁川芎合二陈汤加苏梗化裁而成,适用于长期情志抑郁㊁肝胃不和,久而胃络受损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㊂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因情志不舒导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从而形成肝胃不和之证㊂黄元御言: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 木荣而不郁,土弱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㊂ 又云: 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土湿脾陷,抑遏己土生发之性,疏泄不畅㊂ 一般情况下,木克土利于脾胃的生发,倘若肝气郁滞或疏泄不及,则克伐脾胃,脾胃伤而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养,导致腺体萎缩㊂王教授据此提出肝宜疏㊁胃宜和的治疗原则㊂本方运用具有疏肝和解作用的药物,以达到疏解肝胆㊁和解胃肠的目的,十分适用于肝胆疾病所致的消化道疾病[1]87㊂1.2㊀温中愈溃汤药物组成:红景天15g,黄芪15g,白芍15g,桂枝12g,吴茱萸6g,黄连各6g,煅瓦楞40g,蒲公英12g,化瘀散6g,和胃散40g,炙甘草6g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温中健脾㊁抑酸止痛㊂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揉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乏力,倦怠嗜卧,甚则手足不温,常泛吐清水,劳累或遇冷加重,纳呆少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胖兼有齿痕,苔白,脉弱㊂该方乃王教授根据敦煌‘辅行决“古医方中的建中补脾汤[2]431合佐金丸及乌贝散加减而成㊂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的胃痛隐隐㊁绵绵不休㊁喜揉喜按㊁手足不温等临床表现病机为中阳不足㊁脾胃失养,故法当建其中脏,使纳运健则气血自生㊂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荣则痛;寒凝胃脘则中焦气机不得宣通,不通则痛㊂然通法中有分别也,如不足者助之则通㊁有余者泻之使通㊁调气和血亦通之等㊂补其不足,温其凝寒,气得宣通,故痛自止㊂治予温中愈汤,以补促温,以温助补,针对中阳虚弱之胃痛十分稳妥[3]㊂1.3㊀化瘀消痞汤药物组成:党参15g,干姜6g,白术15g,炙甘㊃8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草6g,枳实12g,黄连6g,姜半夏15g,黄芪12g,茯苓12g,麦芽12g,厚朴10g,化瘀散6g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痞㊂主治:胃脘痞满或疼痛,纳呆少食,嗳气频作,形瘦乏力,懒倦嗜卧,劳累或饮食不慎则加重,舌淡胖大,苔腻,舌下静脉青紫迂曲怒张,脉沉细㊂本方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四君子汤为基础,加枳实㊁半夏㊁化瘀散等化裁而成㊂方中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炙甘草㊁黄芪健脾益气,培补中焦;王教授认为痞结于中焦,气机壅滞不通,必渐与痰食交阻,故以枳实㊁厚朴㊁黄连㊁半夏燥湿化痰,行气消痞,辛开苦降,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化瘀散化瘀通络㊂全方共奏健脾和胃㊁活血化瘀㊁理气消痞之效㊂1.4㊀枳壳益胃汤药物组成:枳壳15g,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5g,白芍15g,芦根15g,石斛12g,龟板(先煎)15g,行气散12g,生姜3片,大枣3枚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h温服㊂功用:滋阴益胃,佐金平木㊂主治:胃痛隐隐,绵绵不断,口舌干燥,渴喜冷饮,心烦低热,或胃脘嘈杂,形体消瘦,易饥,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㊂枳壳益胃汤为王教授临床常用方剂,本方以清代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的益胃汤合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行气助下之枳壳(或枳实)㊁滋阴益肾之龟板及泻火生津之芦根㊁石斛而成㊂全方滋中寓清,清中寓补,共奏养阴和胃之效㊂王教授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有濡养周身之力,若胃阴充足,则诸脏之阴得养;反之,胃阴不足,则机体脏腑枯萎㊂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故最易津亏而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日久则胃脘腺体萎缩㊂治以益胃汤,直补胃阴;佐以滋阴益肾之龟甲,使先后天互滋㊂胃腑阴柔阳舒,经通络疏,则疼痛之疾消于无形㊂王教授用药精细如斯,临床疗效自然显著,诚如‘新脾胃论“云: 枳壳益胃治津伤,沙参玉竹斛冰糖,麦地花粉及芦根,养阴益胃是良方㊂ [1]1002㊀辨证分型,汤丸结合王教授临证多年,逐渐形成以汤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创制了许多针对本病行之有效的新方;配合发掘敦煌古医药文献,创制出了萎胃灵系列中成药㊂王教授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㊁缠绵难愈等特点,主张 辨病与辨证互参㊁治疗和护理并重㊁汤丸合用 ,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自拟经验方成药巩固疗效[4],正应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 ㊂中药汤剂在临证中可灵活化裁,更加切合病情,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中药丸剂在疾病后期可巩固疗效,起渐消缓散之效㊂两者结合,以求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疾苦㊂王教授中药丸剂(或胶囊)有以下几种:① 萎胃灵 1号,以敦煌医方平胃丸[2]425-426(蜀大黄㊁当归㊁土鳖虫㊁防风㊁蜀附子㊁干姜㊁人参㊁藁本㊁玄参㊁苦参㊁桔梗)为基础方化裁,具有益气活血㊁温里升阳㊁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气虚夹滞者;② 萎胃灵 2号,以石龙芮丸(石龙芮㊁萎蕤㊁枳壳㊁麦冬㊁甘草㊁菌桂㊁山药㊁干地黄㊁石斛㊁女麹)为基础方化裁,具有滋胃阴㊁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脾胃阴虚者;③ 萎胃灵 3号,以敦煌医学卷子‘辅行决“大补脾汤[2]424(人参㊁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白术㊁麦冬㊁五味子㊁旋覆花各一两)为基础方,具有温中补脾㊁补益心气之效,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证属心脾气虚者㊂用法:每次各3粒(丸者各1丸),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㊂为方便患者记忆,王教授将其总结为 3(粒), 3(次),3(30min) ㊂此外,王教授在给药的同时嘱患者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易消化食品,忌食生冷㊁辛辣刺激之物㊂3㊀病案举例患者,男,50岁,2018年6月17日初诊㊂主诉:胃脘及腰背胀痛3年,伴胃脘烧灼1年,加重2个月㊂现症:胃脘及腰背胀痛,伴胃脘烧灼,空腹及晚间时较重,甚者可致牙酸,胃脘疼痛难忍导致失眠,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饮水,纳食不馨,形体清瘦,大便偏干㊁2d1行,小便色黄,舌淡红㊁有齿痕,苔黄腻,舌下静脉屈曲怒张,脉沉细㊂胃镜检查示: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角病变㊂病理检查示:(胃角)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伴糜烂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郁气滞㊁胃络失养㊂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方用疏肝和胃汤加减,处方:柴胡15g,炒白芍15g,消痞散30g,炙甘草6g,陈皮12g,姜半夏12g,茯苓15g,开胃散(包煎)60g,香附10g,川芎10g,化瘀散(分冲) 6g,和胃散(包煎)60g,玄明粉(分冲)10g,刘寄奴15g,白及6g㊂7剂㊂每日1剂,以姜㊁枣为引,水煎,早晚饭后l h温服㊂同时嘱患者畅情志,按时服㊃93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药,忌食辛辣刺激和生冷坚硬食物㊂6月24日二诊:胃脘胀痛明显改善,晚间疼痛已可耐受,精神转佳,但脐周疼痛,按之呃逆,胃脘烧灼及口干口苦均有减轻,牙酸未作,食欲稍好转,大便已不干,但排便不畅,小便正常,舌淡红㊁有齿痕,苔薄㊁黄腻,脉沉细㊂上方加川芎15g,续服7剂㊂后在此方基础上稍作加减,继服70余剂,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提示转为慢性浅性表胃炎㊂此后,给予萎胃灵I号丸,每次1丸,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景芪愈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㊂半年后随访,患者未见明显不适,饮食㊁精神均好㊂按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增加,使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情志致病的人数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㊂‘沈氏尊生书㊃胃痛“云: 胃痛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㊂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言: 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㊂ 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可导致肝郁气滞反乘脾土,影响到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胃气壅滞中焦则腹胀腹痛㊂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无明显原因和诱因,无不良饮食嗜好,无家族遗传史,病情迀延反复,王教授认为其精神压力较大,证属肝胃不和㊁壅滞气机,不通则胃痛,故治予疏肝解郁㊁理气和胃之法㊂‘血证论“云: 肝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㊂ 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㊃肝部“中言: 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㊂ 王教授在重视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强调气机失调为患的重要性,如: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侮脾乘胃,气机失调,郁滞中焦,则易出现胃痞㊁嗳气腹胀㊁胃痛及两胁胀痛等症㊂方用疏肝和胃汤,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为基础方,具有疏肝解郁㊁和胃止痛之效㊂后期给予具有理气消胀㊁化瘀愈溃㊁和胃止痛功效的萎胃灵I号丸㊁景芪愈溃胶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增生者,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㊂4㊀小㊀结王教授自拟经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获得了显著疗效㊂笔者总结王教授临证经验发现:其一,王教授勤求古训,谨守病机,辨证精准,师古不泥古,故能圆机活法,效果卓著,诚如其在‘医宗真髓“中言: 医之道,任非小,关性命,诚是宝;医之理,很深奥,花气力,抓主要;多实践,熟生巧;边学习,边创造;通古今,名医昭㊂ [2]2王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视病因,谨查病机,采撷众长,创制疏肝和胃汤㊁温中愈溃汤㊁化瘀消痞汤及枳壳益胃汤等新方,拓宽了临证思路㊂其二,王教授不但创制新方,而且挖掘敦煌古医方制成院内制剂萎胃灵系列㊂王教授临证善于汤丸结合,初期以汤药治病祛疾,后期常用丸药巩固疗效,纵观其临床方案,无不体现其 分型明确㊁虚实必辨㊁痰瘀细审㊁汤丸结合㊁未变先防 为主导的治病思想㊂其三,王教授非常重视顾护正气,宗‘素问㊃评热病论篇“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之要旨,主张扶正祛邪㊁标本兼治,如:采用枳壳益胃汤治疗证属胃阴亏虚者,以北沙参㊁麦冬㊁生地黄㊁芦根㊁石斛重补胃阴㊁扶其正气,同时以白芍㊁枳壳佐金平木治其标;采用化瘀消痞汤治疗证属脾胃虚弱㊁气滞血瘀者,以党参㊁干姜㊁白术㊁炙甘草㊁黄芪㊁茯苓健脾益气治其本,以枳实㊁黄连㊁姜半夏㊁麦芽㊁厚朴㊁三七粉理气活血治其标㊂此外,王教授临证十分重视 和 法,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皆 以和为贵 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 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虽病因病机复杂,但根本在于脏腑气血阴阳偏胜偏衰,故以疏肝和胃汤㊁枳壳益胃汤和其肝胃,以温中愈溃汤㊁化瘀消痞汤和其脾胃,且又灵活不拘,方能臻于至善㊂参考文献:[1]王道坤,新脾胃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王道坤,尹婉如.医宗真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3]尚海平,王道坤.建中愈溃汤辨治胃痛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58-59.[4]常建平.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4.通信作者:段永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730000, dyqgs2008@∗基金项目: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 王道坤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0 59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XMZ031)收稿日期:2019-07-16;修回日期:2019-12-05(编辑㊀颜㊀冬)㊃04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0年9月㊀第33卷㊀第9期㊀TCM Res.September2020Vol.33No.9㊀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气滞湿热和血瘀四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机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病久则兼涉血分早期多在气分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转化一二三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四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多见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病机转化第二部分辩证分型一肝胃气滞证主症
✓针灸治疗常用取穴有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 内关等。
✓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期门; ✓伴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者加脾俞、梁丘、 气海;
✓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溪; ✓脾胃虚寒重者,可灸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 ✓兼有恶心、呕吐、嗳气者,加上脘、内关、膈俞; ✓痛甚加梁门、内关、公孙; ✓消化不良者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气滞血 瘀证加太冲、血海、合谷;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第一部分 病因病机
第一病部因分标病题机内容
病机
病因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机转化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病 因
脾胃 虚弱
情志 失调
饮食 不节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而发生气滞 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
为胃痛、胀满等症状
药物 外邪 (Hp)
第一部分标题内容
病位
病位在胃
1
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 膜有刺激或损伤的食物(如辛辣食物 含亚硝酸盐食物等)及药物(如非甾 体类抗炎药等)
第心四理部调分标摄题内容
心理 调摄
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 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辛开苦降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80例

辛开苦降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80例

辛开苦降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80例
姚保泰;迟莉丽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9)004
【摘要】辛开苦降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80例姚保泰,迟莉丽,孙秀荣(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癌前状态;辛开苦降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被视为癌前病变。

为预防胃癌发生,目前国内外学者愈...
【总页数】2页(P248-249)
【作者】姚保泰;迟莉丽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3.2
【相关文献】
1.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J], 杨舒淳;吴芳;李龑;王艺颖
2.李玉贤主任医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J], 杨舒淳;吴芳;李龑;王艺颖;李玉贤;
3.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J], 陈三荣
4.辛开苦降法治疗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 [J], 周平;孙娴;陆斌;华召来;马健;
詹臻;张军峰
5.何长柏老师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之谈 [J], 任东旭;何长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阮玉东从毒、瘀、虚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阮玉东从毒、瘀、虚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阮玉东从毒、瘀、虚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陆怡衡;阮玉东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已经
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随着内窥镜的逐渐完善与成熟,CAG已经成
为临床常见病、多见病。

但其往往合并胃黏膜的其他病理改变,如胃黏膜充血、糜烂、溃疡,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

后两者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又称为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豫~1豫,伴肠化者癌变率为1.9%[1]。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阮玉东主任医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CAG,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882-884)
【作者】陆怡衡;阮玉东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温岭 317500;浙江省温岭市第一
人民医院中医科温岭 317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声生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2.谢晶日教授从虚、瘀、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3.从虚郁毒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从虚郁毒
瘀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探5.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之瘀毒说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3 辩证 分 型
是重 要 的癌 前 病 变 『 。其 发 病 模 式 可 概 括 为 : 浅 表 性 胃 2 l 性 炎一 胃黏膜 萎 缩 一肠 上皮 化 生一 异 型增 生 一 胃癌 。 慢性萎缩性 胃炎 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 高,且作 为
胃癌 的前病变其防治引起 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 西医对常缺乏对此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 ,而中医在专家们 的 深入 研 究 下 , 得 了一 定 的成 果 。 取
慢性萎缩性 胃炎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 , 是 由于胃黏膜遭到反复损害 , 进而导致黏膜 固有 腺体萎缩 、 变薄 , 甚至消失 : 或伴有 肠上皮化生 、 型增生等病症 [l 异 1。 17 9 8年 WH 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为 胃癌的癌前状 ;伴发
的不 完全 型 肠 上 皮 化 生 和 f ) 、 或 中 重度 异 型增 生 , 被 认 为 则
苍 白 、 倦 、 薄 白 , 质 淡 暗 , 濡 弱 。脾 胃虚寒 引 起 胃疼 疲 苔 舌 脉 胃胀 , 阳虚运化乏力 , 口淡无味。脾 胃虚弱 , 脾 则 气血亏虚 , 则面色白, 疲乏 无 力 。治疗 中应 注 意 健脾 , 以活 血化 瘀 。 辅
素反复作用致使 内外邪气相乘 , 脾失 健运 , 水湿停聚 , 进而 转化为湿热 内蕴 , 久而 久之 就耗 伤津 液 , 渐至 胃阴亏虚 ; 脾 气亏虚 , 若又感寒邪 , 脾失温煦 , 致脾阳亏虚 ; 胃为气血 生 脾 化之源 , 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 , 阴火” “ 上冲 , 胃 络发生病变[ 。其中主要的致病 因素是饮食失节和情志失 3 ] 调 。 性 萎缩 性 胃炎 发 生 、 展过 程 中 , 慢 发 阴火贯 穿始 终 , 最 为 关键 之 病 理环 节 。

漫谈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要点

漫谈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要点

豁达 , 怡情悦 性 , 不能全 部仰 仗药 石 治疗 。
主症 . 析 病机 . 取辨 证治 疗 , 分 采 积极 改善 临床症 状 比如 中虚 气 滞 者 . 当健 脾 和 胃 : 中虚 胃寒 者 . 温 中 宜 补 虚 : 胃不和 者 . “ 肝 当 治肝 以安 胃” 寒热 错杂 者 . : 又 当苦 降辛 开 、 寒温 并 用等 等 。切 不可 因证 型 繁多 , 不 利 于证 型 “ 准 化 ” 究 . 简单 行事 . 略实 际存 在 标 研 而 忽
作者简 介 : 兆伟 ( 9 0 ) 男 , 京 中 医药 单 14 一 , 南
大 学教 授 . 主任 医师 . 士研 究 生导 师 兼任 中 博 华 中 医药学会 内科 学会 委 员 .中华 中 医药学会
脾 胃专业委 员会 副主任 委 员 .国 家药 品监督 局 药品 评 审委 员会委 员 .江 苏省 药品 监督 评 审委 员会委 员 .江苏省 中 医药 学会 内科 分会 副 主任
文章编号
1 7 - 9 X( 0 7 0 -0 0 - 2 62 3 7 20 )8 0 5 0
润药均有 较好 的提高和调 节人体 免疫功能 的作症状 和病 机 复 当前 . 无论 是 临床工 作 者还 是病 人 . 对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 A 与 胃癌 的发 生 关 系都 十 分 重 视 , 是 杂 . 床用 药 一 要 注意 “ 灵 流通 ” 二 要 注 意 “ 机 C G) 这 临 轻 . 气
防治 . 更要 在 中 医理论 指导 下 . 合 现代 医学研 究 的 属 以理气 和 胃 ; 见 胃阴不足 而用 生地 、 参 、 结 虽 沙 麦冬 、 亦 香 绿 方法 与 成果 . 遵循 中 医治 病 的规 律 . 高治 疗 效 果 。 玉竹 等 以甘寒 养 阴 , 当佐 以佛 手 、 橼 皮 、 萼 梅 提 笔者 对本 病 的 中医干预 治疗 . 几点 临 床初 步 体会 , 等疏 肝醒 胃 , 有 使之 补 而不滞 。由 于脾气 宜 升 , 胃气 宜 降. 临床所 见 中满 腹 胀 、 暖气泛 恶 等症 均与 脾 胃气 机 现简介 如下 , 以供 同行 交流 . 相互 启发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体会
结 合病 理表 现 . 用消 坚散 结 活
1 病 机 治 则
本病 日久 不治 或治 不 得 法将逐 渐 发 展到 胃癌 前 笔 者认 为 .气 虚血 瘀 ”是 C G之 中 医基 本 病 “ A 病变 , 多有 湿 浊 不 去 . 聚 成 痰 . 血 内蕴 . 瘀 胶 机 . 胃气 虚 为 其 本 . 积 瘀 痰 脾 胃络 血瘀 为其 标 . 治疗 当标 本 结 .渐 至有形 .此时 不用 利器 不 足于 截 断病 情 的发 兼 顾 。在宏观 与微 观辨 证相 结合 的基 础上 . 以扶正 祛 展 。 组织 病理见 有肠 上皮 化生 或不典 型增 生者 . 凡 应 邪为 基本 原则 .确 立 益气 活血 、清 热 除湿 的治 疗 方 酌加抗 癌散 结之 品 。软坚散 结 的主要有 夏枯 草 、 天花 法 。临床 尤应 重视 健 脾益 气 、 活血 消痞 . 是 阻断 和 这 粉 、 蛎 、 瓦楞 子 、 角 刺 、 蚕 、 猬 皮 、 山 甲 牡 煅 皂 僵 刺 炮 逆 转 C G癌前病 变 的关键 A 等 , 血散 结 的主要 有 三棱 、 术 、 不 留行 , 破 莪 王 以及 虫 2 用 药经 验 类 药如 地鳖 虫 、 蚣 、 蝎 、 蜈 全 水蛭等 6 治疗 疗程 要足 . 不可 急 于求成 脾 胃气 虚 、 胃气 不 和者 , 用太 子参 、 白术 、 选 炒 法 半 夏 、 门冬 、 麦 黄芩 、 鹤草 、 苡仁 等 ; 胃气 虚 , 仙 薏 脾 夹 本 病病 程迁 延 、 病机 复 杂 . 病机 转 化可 出现 气 病 有 湿热 者 , 选用 太子 参 、 炒苍 术 、 川朴 、 黄芩 、 鹤草 、 仙 及血、 实证 转 虚 、 虚实夹 杂 、 热夹 杂等 。正常 胃黏膜 薏 苡 仁 等 ; 胃不 和 者 , 用 柴 胡 、 寒 肝 选 白芍 、 白术 、 炒 法 腺 体 的重建 需要 3 5个 月 时 间 .因此 本病 的 治疗 一 半 夏 、 门冬 、 ~ 麦 黄芩 、 鹤 草 、 苡仁 等 ; 仙 薏 胃阴不 足者 , 般 以 3个 月为 1 程 . 疗 同时 积极 配 合 心理 调摄 、 食 选 用 南北 沙参 、 饮 麦冬 、 竹 、 玉 黄芩 、 鹤 草 、 苡 仁等 ; 仙 薏 养 护 、 动康 复等 综合措 施 治疗 时不 能仅仅 拘 泥于 如有痰 湿 、 运 血瘀 、 积 、 食 寐差 、 酸 、 腰 疼痛 等兼 症者 , 则 某 一 法 、 一 方 , 往 需 要 根据 本 病 的病 机特 点 . 某 往 采 在 治疗 主方 中予 以兼顾 取 多环 节 、 多靶 点综 合 治疗 , 方能 取得 良好疗 效 。 3 作 用 机 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9年第37卷第6期2019Vol.37No.6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海琳娜,李志钢*(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胃癌是癌症致死第三大常见病因,是继肺癌和肝癌之后最常见的癌症,且呈全球化增长的趋势,其中研究表明CAG 和IM 是国际公认的胃癌主要的前体病变,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CAG 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CAG 相关文献,并从发病机制、病因病机、辨证论证及中医药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期待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症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是胃癌的主要前体病变[1],其经过了复杂过程发展为胃癌[2]。

我国人群胃癌的新发病率为42.7万,占世界比重47.19%,死亡发病比0.69,根据最新统计研究表明,各种恶性肿瘤相关死因中,胃部恶性肿瘤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3]。

CAG 和IM 的流行程度因国家而异,病因也不尽相同,基于检测灵敏度和诊断方法的特异性,目前针对CAG 和IM 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策略尚未建立。

既往有研究证实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可以实现CAG 和IM 的逆转[4],然而,现在有荟萃分析发现,这一观点尚有争议[5]。

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证实,中医药疗法可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甚至达到治愈,可以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及病死率,阻断作者简介:海琳娜(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防治。

Tel :182********,E-mail :642664491@*通讯作者:李志钢(1972—),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现代中医药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12年09月第32卷第5

Sept.2012Vol.32No.5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方法研究

王清晖1黄雅慧2张爱军
1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04;2.西安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陕西西安710001)

摘要:根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和病机特点的研究,结合临床治疗经
验,提出了以健脾益胃、扶正固本为治疗基本大法,同时应配合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以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清热
解毒、化湿祛邪、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关键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益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萎平舒胶囊
中图分类号
:R256.3R573.3
+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71(2012)05-0062-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是以固有腺体萎缩、炎症浸润至粘膜下层、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为特点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1973年WHO将伴有肠腺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M)和胃粘膜异型增生(DysplasiaDys)的CAG列入胃癌的癌前病变。就胃癌而言,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常在CAG基础上伴随发生。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具有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或缺如、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棘手等特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只是以对症为主,无特效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且前景广阔。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结等。本病治则应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旨。其具体治法,正如《杂病源流犀蚀》所论:“需则补其气,实则消食、豁痰、燥湿、清热、消导、但不可峻剂”。可谓要言。现分述如下:1健脾益胃,扶正固本是治疗本病基本大法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盖脾胃虚弱,正气存内,则不容易被邪气所侵,即使感受病邪亦容易驱邪外出;正气不足,则容易被邪所侵,或感邪后无力驱邪外出,使邪伏于胃,再遇饥饱失常、劳累、忧思恼怒等损伤脾胃、虚难御邪而病作。正虚无力攻邪,邪伏中焦,邪
正攻防,互有进退,迁延日久,变化多端,终致本病
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脾虚症状与胃癌前病变及胃
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系。脾
胃虚弱加之饮食、情志、药物和劳倦等诸多因素反
复或持续作用于胃脘导致谷气不升、浊气不降,从
而发生病变。临床上表现为痞、满、胀、纳差、疲乏
等虚弱症候。针对以上病机特征,笔者认为脾胃气
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是本病基本证型。有人采
用结构化方程模型研究亦发现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为最常见中医证型[1],故健脾益胃、扶正固本是治
疗本病基本大法。而在治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
者补脾以助运。所谓运指运送输布之意。喻昌云

“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于脾。”
脾运的具体表现

就是《内经》所言:“脾气散精”,而脾运不健,则是
运化功能衰退表现。水谷精微不能荣养五脏六腑

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水湿内蕴,或津液枯涩
之象。所以用补脾之法,旨在促进脾的运化,输布
机能,并非单纯补益荣养,更不宜用壅塞气机之滋
腻之品,应寓补中有消之意,“消”乃是对脾运滞涩
而致淤积的病理产物予以消导化滞,另应注意加入
醒胃消滞之品,使胃醒而增益气血生化之源,消滞
而除去积滞之瘀,因而健脾乃寓补而不碍滞,消而
不伤正,两者滋脾以养阴。本病在脾胃虚损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即为气阴两虚,此“阴”不单指胃阴不
足,同时还有脾阴不足和肾阴受损。脾脏功能,主
要通过脾气的升运而体现,然而脾气化生是建立在
脾阴濡养的基础上,脾气仰脾阴而生,脾阴依脾气
2012年09月第32卷第5

Sept.2012Vol.32No.5
现代中医药

Moder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63·

而存。《丹溪心法》曰:“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说明了脾既有乾坤之分,就有阴阳之别。而对于阴的解释,《灵枢·本神》曰:“脾藏营”,崔紫虚·《四言举要》谓:“营者阴血”,可知脾脏所蕴藏之营血即为脾阴。营又称营气,为阴中之阳,脾阴不足,临床多见内伤久病,脏腑虚损,营血津液不足之慢性消耗性疾病符合本病病理,治法尊《内经》“脾欲甘”之旨,选甘平或甘淡之品。脾为阴土,其性主运,喜燥而恶湿,法取甘平或甘淡,滋而不腻,补虚而无碍运化之弊,养阴而不滋湿恋邪。三者指补气以御邪。补气是指强健脾胃功能,使脾气健旺则四季不受邪,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从而达到扶正固本目的。2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以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邪正双方砥砺消长,旷日持久的慢性、进行性演变的动态过程。脾胃虚弱,外邪入侵,内阻中焦,导致脾胃气滞,病程迁延,病久入络,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素问·痹论》中就有“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之说。叶天士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疑痰聚瘀”,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可知其治气治血之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同时中虚气滞,运化失常,气不布津,停而为湿,久之,酿成湿热毒邪,蕴结于胃,形成结积,又可进一步伤阴耗气,故《脾胃论》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无积血不痞”之记载。《类证治裁》谓:“痰夹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因而活血化瘀,行气消痞,也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CAG患者存在着显著高粘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性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可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黏膜恢复[2]。因此,活血化瘀,行气消痞是治疗本病基本治法之一,该法可改善局部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调节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胃粘膜病理状态,促进慢性炎症吸收,溃疡愈合,使组织变性和上皮化生减轻或消退。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之瘀为虚中夹瘀,病久入络,营卫涩滞,胃络痹阻,用药时不可用峻剂逐瘀,宜选用入脾和营,血中之气药。3清热解毒、化湿祛邪,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治标任何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均与致病因素密不可分,是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邪正消长和相互转化结果,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也不例外,此处之邪,不仅指饮食、情志、寒邪等以及现代医学认为
的HP、药物等外来致病因素,而且包括病变过程中
产生的湿、瘀、热、毒、痰等病理产物,其中尤以各种
致病因素最终产生的“毒”最为重要。诸邪著而不
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
“毒浊”内壅之势。脾胃虚弱易感受外湿,
加之毒

浊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产生内湿,使病情反复不
解,缠绵难愈;毒热伤阴,毒浊瘀阻胃络,导致胃体
失于滋润,致本病发生。因此治疗时又需清热解
毒,化湿祛邪,使湿去热消,毒邪(HP)易于排出,如
此则利于中焦气机通畅,升降有常,血行有度,脾胃
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目的。但在运用清热
解毒药物时应注意清热勿伤胃气,化湿勿伤阴,胃
中湿热易与食滞蕴结,故在清热法中,参以消导和
胃之品;湿热在胃,久而不去,中焦壅滞,气机不畅

瘀血易成,故清热法中又宜伍以祛瘀之品,气阴不
足则湿热久恋不去,补气而不恋邪,益阴而不助湿

4
体会

根据以上治法及本人多年临床经验,我们研制
了治疗该病自制药物萎平舒胶囊,该药由黄芪、白
术、当归、莪术、厚朴、三七、白芍、半枝莲等组成

方中黄芪、白术甘温,入脾、肺、胃经,善补脾胃之
气,又温运脾阳,生肌养血,扶正祛邪为方中君药

正如薛己所说:“脾胃为五脏之根蒂,人体之本源

脾胃一虚,诸症峰起”;三七、莪术甘辛苦而温,入
肝脾胃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积散结为臣药

白芍、当归补血、养血、敛阴止痛;半枝莲辛苦性寒

善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肿止痛,并能抗癌,尤在
泾曾言:“凡痞结之处,必有伏火,欲伏于中……宜
以苦辛寒药清之。”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
益胃,活血化瘀、行气消痞,清热解毒之功。通过药
效学研究证明该方能明显改善CAG上皮细胞形态
的异常及腺体萎缩,使血管扩张得到恢复,胃粘膜
炎症明显减少,使变薄的胃粘膜显著增厚至正常

因此临床实践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春,李春婷,黄蓝平,等.结构方程模型探讨CAG
证候分型规律[J].南京中医大学学报
,2006,22(4):
217.
[2]戴晓玲,张庚良,海滨,等.
从血液流变学探讨萎缩性胃

炎的血瘀改变[J].辽宁中医杂志
,1994,21(1):10.
(收稿日期:2012-0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