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中国古代桑蚕文化的见证者
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2019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解密丝绸与丝绸之路1、在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中,下面哪几个是传丝公主故事里提到的国家?A:瞿萨旦那B:东国C:大唐D:东罗马正确答案:瞿萨旦那,东国2、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主要有哪几个?A:时间更长B:规模宏大C:更广泛D:时间更短正确答案:时间更长,规模宏大,更广泛3、以下成语中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哪几个?A:沧海桑田B:作茧自缚C:错综复杂D:锦上添花正确答案:沧海桑田,作茧自缚,错综复杂,锦上添花4、孔雀锦的制作材料有哪些?A:真丝孔雀线B:真丝金线C:五彩丝线D:蚕丝正确答案:真丝孔雀线,真丝金线,蚕丝5、下面属于清代官补上的动物正确的有哪几种?A:麒麟B:乌龟C:鹌鹑D:大象正确答案:麒麟,鹌鹑6、汉武帝多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来往。
李希霍芬是将哪一年定为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A:公元前214年B:公元前 114 年C:公元前84年D:公元前18年正确答案:公元前 114 年7、隋朝著名外交家、战略家裴矩,在其所著《西域图记》的序言中说“陆上丝绸之路”有哪几条道?A:北道和南道B:北道和中道C:北道、中道和南道D:北道、西北道、中道和南道正确答案:北道、中道和南道8、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而不是玉石之路或茶叶之路或瓷器之路?主要有以下哪几个原因?A:丝绸份量轻B:丝绸价值高C:丝绸易保存D:利润高正确答案:丝绸份量轻,丝绸价值高,丝绸易保存,利润高9、我国汉朝公元初期的人口约6000万,而丝绸之路西端的罗马帝国约有人口多少?A:5520万B:4350万C:3340万D:2750万正确答案:3340万10、三国时期淮南人仓慈担任敦煌太守期间,主要做了哪三件大事?A:分田地B:保护丝绸贸易C:建筑城墙D:快办案正确答案:分田地,保护丝绸贸易,快办案见面课:神奇桑树与吐丝天虫1、桑树为什么又称为神桑或神树?A:桑树生命周期特别长B:先民有自然崇拜的信仰C:桑树各个器官均有药用价值D:古代祭祀往往在桑林中进行正确答案:桑树生命周期特别长,先民有自然崇拜的信仰,桑树各个器官均有药用价值,古代祭祀往往在桑林中进行2、桑树为什么被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植物之一?A:为蚕丝产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B:支撑了著名的千年丝路C:桑树是落叶植物D:桑树全身都是宝正确答案:为蚕丝产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支撑了著名的千年丝路,桑树全身都是宝3、成语“桑弧蓬矢”的含义是什么?A:有弧度的桑树B:意指男子志向远大C:用桑木弓和蓬梗箭,射向天地四方,象征四方之志D:用桑枝做的弓和箭正确答案:意指男子志向远大,用桑木弓和蓬梗箭,射向天地四方,象征四方之志4、桑树与其他多年生木本植物不同,它为什么一年能剪伐多次,而依然会茂盛生长?A:因为桑树的树干和枝条都有很多潜伏芽B:桑树的再生能力很强C:桑树地下有很强大根系D:桑树是阴性植物正确答案:因为桑树的树干和枝条都有很多潜伏芽,桑树的再生能力很强,桑树地下有很强大根系5、白居易的《缭绫》开头两句: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2024年陕西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陕西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视频号”要录制主题为“绘魅力陕西铸时代梦想”的四集专题片。
你作为文字编辑,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自然性灵】下面是第一集《嵯峨》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祖脉。
它以滂礴之姿,巍然于天地。
它自成气候,携着万千山河,横.贯东西,书写神话,见证历史,助力华夏以遒劲的姿态,漫溯.千年春秋,形成鼎盛之势……巍峨的太白、险竣的华山、厚重的骊山,不过都是秦岭涌起的浪花。
1.请确认片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1)横.贯(A.hèng B.héng)(2)漫溯.(A.sù B.shuò)2.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滂.礴_________(2)险竣._________【人文气象】3.下面是第二集《神韵》的解说词,请补充完成。
漫游三秦,避近文人墨客,探访古今先贤,感悟人文情怀:(1)我们登上潼关古城,眺望群山,凝视黄河,张养浩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壮观景象浮现眼前;(2)与友人漫步西安古城墙,感受都市繁华,憧憬美好未来,吾辈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3)远望古蜀之地,同挚友道别,一起为友情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告别长安,坐高铁,穿秦岭,达汉中,拜谒武侯祠,诸葛亮出师北伐时铿锵的誓言——“攘除奸凶,____________,还于旧都”(《出师表》),依然萦绕在耳边;(5)“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回延安》)心中无数次默诵着贺敬之的诗句,乘飞机由陕南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畅饮延河水,拥抱宝塔山。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试题数:29,满分:1001.(单选题,2分)如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工具D.铁制工具2.(单选题,2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下列选项能作为这一结论直接证据的是()A.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B.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壁3.(单选题,2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印证这些传说真实性最可靠的依据是()A.被人们熟知并传承B.文献记载C.能够在网上检索到D.考古发现4.(单选题,2分)下表是一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该表格主要反映了()朝代都城国家机构夏阳城等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B.原始农耕的生活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分封制度的建立5.(单选题,2分)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字的刻写要经历钻孔、凿槽、灼烧、刻卜辞四个步骤。
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6.(单选题,2分)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这反映了西周青铜器()A.制造工艺高超B.种类丰富数量众多C.分布范围较广D.有重要的史料价值7.(单选题,2分)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
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背景主要是()A.禅让制的推行B.世袭制的出现C.阶级矛盾加剧D.周王室的衰微8.(单选题,2分)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迁都新郑后,在原来郑国都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城墙、深挖壕沟。
这主要是为了()A.防御诸侯国的进攻B.扩大城市规模C.划分地方行政D.抵御匈奴侵略9.(单选题,2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该水利工程()A.修建于春秋时期B.助力秦统一六国C.连接湘水和离水D.减少了黄河水患10.(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新密名胜古迹

新密名胜古迹1、伏羲山飞龙峡郑州伏羲山飛龍峡景区成立于2003年7日,总投资250万元,现有职工人数12人,景区门票价格30元/人,飛龍峡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58公里伏羲山山区,北接荥阳,西邻巩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飛龍峡景区总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融山水与人文一体。
整条线路以“龍为主线,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体验为特色,景色优美,文化深厚。
飞龙峡大峡谷蜿蜒曲折,怪石嶙峋。
全长5公里,谷深200-300米.终年流水不断,飞瀑,跌水,深潭,溪流姿态万千,声如弦乐;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黄龙潭”“黄龙瀑“立龙锅潭”“飛龍瀑”“八分潭,青龙瀑”“黑龙潭”“卧龙洞”“九龙锅潭”“九龙瀑”“逍遥瀑”,龙潭瀑影,纵横期间,犹如众仙聚会群龙戏水。
谷上有“活植物化石”之称的“万年栎树王”历经沧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独木成林,堪称“一绝”。
其它景点包括“卧龙台,快活林,酸枣林,望乡台,金蝉观月,神龟探海,……2、新密超化寺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
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寺门匾额书“超化古寺,名刹十五”,时为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在隋朝全国寺院中,该寺名列十五。
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
中宗复位后,分寺治理。
后衰败。
宋、元时名声又起,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
明、清曾几经修葺,1920年和1930年曾遭两次大火灾。
化寺是因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释迦牟尼在传道途中病逝于超化街,而后他的大弟子将其火化,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超化寺中.超化寺原分上、中、下3个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内,以下寺为最大。
上寺现存房舍3所,为硬山式灰瓦顶;中寺房屋全毁;下寺又名规划中的超化寺“金钟寺”,坐北朝南,现有房舍20所。
前有山门,为硬山顶。
“超化古寺”、“名刹十五”8个砖刻大字分别镶嵌在二道门前后横额上。
与二门相对的是佛陀大殿,大殿宽16米、深12米、高10米;檐……3、新密神仙洞神仙洞森林公园位于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杨岗北5公里),与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毗邻(相距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浮戏山三大旅游景区之一。
2024年河南郑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河南郑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开展“知河南,爱河南”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共4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①(符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
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②(崇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分)(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分)2.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构建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4分)2012年9月,郑州东站开始运营时,只有京广高铁郑州至武汉段与郑西高铁在此交会,“米”字只是一个反写的“厂”字。
2012年12月,京广高铁郑州至石家庄段通车,反写的“厂”字化身“丫”字,“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架构。
2014年7月,郑州东站进入“逢车必停”时代。
随后两年,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徐兰高铁郑州至徐州段先后开通,“丫”字变为“十”字加一“、”。
至此,“米”字形高铁网“十”字定框。
2019年12月,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阜高铁相继开通,“米”字只差东北方向的最后一撇,“米”字形高铁网已基本具备整体形态。
2023年12月,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
3.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河南小麦育种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
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新密皇帝宫

新密皇帝宫黄帝宫是中原腹地人文、自然景观具备的风景区,座落于风光绮丽的武定湖畔。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7公里,新密市东部,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八阵兵法研创地。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黄帝宫殿、风后八阵兵俑、武定湖、九龙潭、人祖洞、龙凤岛、清心岛、原始部落村、竹林迷宫、御苑、百果园、牡丹园、梅苑等。
娱乐服务设施有:水上歌舞厅、水上餐厅、木屋度假村、窑洞宾馆、游船。
5000年前,黄帝在此立宫建殿、筑台拜将,与风后研创了我国最早的八阵兵法,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
这里山水秀丽、古老神秘,使您能充分领略中华文明之源,是游览拜祖、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新密黄帝宫旅游区新密市黄帝宫风景区,位于新密市东南22公里武定湖畔,经营许可证:HN——ZZ0084。
新密市黄帝宫风景区管委会,成立于2002年6月。
景区总投资5100万元,占地面积3200亩,其中武定湖水域面积800亩。
职工总人数46人。
设立有景区管理处、旅游公司、园艺场、导游科、经营销售科、宣传科、质检督查科、办公室。
2007年1月被评为“郑州市十大优秀旅游景区”。
门票20元,船票10元。
黄帝宫是中原腹地人文、自然景观具备的风景区,座落于风光绮丽的武定湖畔。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7公里,新密市东部,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八阵兵法研创地。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黄帝宫殿、风后八阵兵俑、武定湖、九龙潭、人祖洞、龙凤岛、清心岛、原始部落村、竹林迷宫、御苑、牡丹园、梅苑等。
娱乐服务设施有:水上歌舞厅、水上餐厅、木屋度假村、窑洞宾馆、游船。
5000年前,黄帝在此立宫建殿、筑台拜将,与风后研创了我中最早的八阵兵法,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
这里山水秀丽、古老神秘,使您能充分领略中华文明之源,是游览拜祖、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住宿:木屋度假村,木屋13间,窑洞16间,木屋标间120元/日,窑洞标间100元/日。
就餐:大餐厅8个桌台,包间10个。
从蚕的生命到艺术中国古代生命观的哲学表达

从蚕的生命到艺术:中国古代生命观的哲学表达作者:李发向仲怀来源:《丝绸》2022年第01期摘要:中国考古出土的蚕业实物及蚕的艺术形象比较丰富,蚕的艺术形象如蚕纹、陶蚕蛹、牙雕蚕、玉石蚕、铜蚕、金蚕等,可统称为“蚕的模拟形态”。
对蚕的模拟形态的功用,已有的诸多解释都有待完善。
研究表明,蚕的模拟形态或艺术形象表达的功用或为饰品,或为装饰图案,或有待进一步考究。
但无论哪种功用,用“蚕”这一形象都蕴含了特有的用意。
通过对中国古代生命观的考察,文章认为蚕的艺术形象折射出相应的中国古代哲学生命观,即中国古人追求的死而复生、生生不息、羽化成仙、长乐无极等观念。
关键词:蚕;牙雕蚕;模拟形态;艺术表达;生命哲学中图分类号: S881.2;K892.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2)01-0001-09引用页码: 011101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1.0011 从一件新近出土的牙雕蚕谈起2016年3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牙雕蚕一件[1]。
该牙雕呈乳黄色,头尾翘起,像桑蚕吐丝时的动作,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的,与养蚕起源有关的、时代最早的一件具有较强写实风格的家蚕艺术品(图1)[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指出,这只骨蚕所用野猪獠牙材质,颜色呈现半透明状,符合蚕吐丝阶段通体透明的特点;而牙雕蚕的一侧是獠牙的原始表面,则是因为吐丝阶段的蚕体会发黄。
顾万发认为,中国人对丝绸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信仰的高度,“蚕的一生就是人期望的一生,破茧成蝶、生生不息,加上蚕丝在质量方面不可忽略的优越性,丝绸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过程”。
顾院长的意见对本文的研究颇具启发性。
中国现有考古出土的蚕业实物及蚕的艺术形象比较丰富,陶红等[3]著《新石器时代蚕纹陶器和陶蚕蛹新论》、李发等[4]著《先秦蚕丝文化论》都对其进行过梳理,但牙雕蚕却是首次发现,因此它的问世,对中国蚕业起源、蚕丝文化研究、农耕文明探索等,均具重要意义。
蚕知识档

一、传说故事1. 起源荀子写《蚕赋》,其中描写蚕的形态时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原意是说蚕的身体柔软婉转,似女性之躯体;头则似马之首。
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蚕的形态特征,但却并非荀子首创,它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一个有关蚕桑起源的“马头娘的传说”: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
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只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弛而去。
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
其母见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
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
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
但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
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
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
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在江南地区人们还称她为“蚕花娘娘”、“马鸣王菩萨”。
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一带,解放前都可见到塑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2.“蚕神献丝”和“嫘〔lěi〕祖养蚕”远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
当时,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
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
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
她手里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像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
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
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
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密,中国桑蚕业的见证者 你知道吗?世界称中国为瓷器之国CHINA,比瓷器之国还要早,是丝绸之国,叫Seres(赛里丝),是英语丝绸silk一词的源头。而丝绸的产生过程,从采天蚕,到植桑养蚕、手指经挂,结成华服的全过程,都可以在新密的历史、传说、考古发现中并找到许多铁证。新密,成了中国古代桑蚕业的见证者。 一、密杈盛衰知今古 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在我国,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新密市作为“伏羲化蚕”和“嫘祖始蚕”的桑蚕之乡,在近三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植桑养蚕业经世不衰。 新密的桑蚕业历史悠久。洧水南北的丘陵地区,尤其是以马骥岭为核心的大隗、来集、刘寨三镇,是传统的植桑养蚕的区域。1949年,全县植桑4200余墩。1970年是新密历史上桑杈栽植最高的年份,有近9000亩桑田,植桑23万余墩。 密县桑杈驰名省内外。桑树加工成农具桑杈,利润丰厚。据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桑杈加工已有1200年的历史。密县出产的桑杈,称为“密杈”,杈枝硬,纹理美观,经久耐用,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密县志》这样记载:密县桑杈,品种多样, “尤以缠丝为佳,主要产区在大隗、刘寨、来集等乡(镇),其中马脊岭一带所产桑杈质地最佳。”在清末及民国期间,密杈均价一块银元一把。建国后,新密各乡均有种植,1970年,密杈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展出,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地,并出口到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植桑和桑杈生产,曾是新密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密杈进入购销旺季,1975年,密县收购桑杈25.8万把,为密县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拾掇桑杈的能手。 200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新密的蚕杈经济才逐步衰退,种植面积也逐渐缩小。在新密境内,古老的桑树屡见不鲜。在洧水中游的平陌镇界河村,有一株新密最大的古树桑,树高18米,冠幅20余米,已有三百年余的树龄。岳村镇一株古桑,树龄已有400余年。 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养蚕,桑皮可造纸。桑椹,《齐民要术》记载“凶年粟少,可以当食”。桑白皮也是《救荒本草》记录的可食之物。历史上,新密的养蚕缫丝也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植桑养蚕,民国《密县志》“实业类”栏目记载,养蚕缫丝,已经是庄户人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但女子全力以赴,不少男人也加入栽桑养蚕的农活中去。 新密的桑杈绝大多数为灌木型地桑,树矮叶茂,叶厚肥嫩,是养蚕的好饲料,而桑杈,只是桑蚕业的副产品罢了。 新密的桑蚕业哪里去了?明朝《农政全书》记载:北蚕三眠,易育而丝少。南蚕四眠,难育而丝多。从远古到北宋,延续到明朝以前,河南的桑蚕业盛况不亚于今天的苏湖。除气候因素外,宋明灭亡,工匠南迁,南蚕养育技术突破,北方的桑蚕业盛况难再。 二、植桑养蚕话嫘祖 新密古代的桑蚕业非常发达,除气候因素外,主要由于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练兵打仗,在这里修德养生,在这里筑城定都。所以,黄帝正妻嫘祖在这里植桑养蚕,发展纺织业。有两个神奇的故事。第一个是黄帝宫的桑树不挂果。 黄帝宫一带,有个奇特的现象,这里的桑树不结桑椹。据说,这现象与黄帝正妻嫘祖有关。 传说黄帝与风后、武定等部下在云崖宫演武练兵,嫘祖则想着,如何发展经济,壮大部落。无意中,看到桑树下蚕儿吐丝结茧,受到启发,从蚕茧中抽丝合成线,用丝线把兽皮联缀成衣,解决了部族的保暖问题。后来嫘祖就发动全部落的人养蚕取丝,当蚕越来越多时,却发现桑叶不够吃了。向风后请教,风后远看着桑林绿油油一片,近前折一枝桑条,发现,上面除了小小的桑叶外,还长了一穗穗肥实的桑椹,就指着桑树说:“桑树哇桑树,你既然让蚕儿吃你的叶,为啥不多长桑叶少结桑椹?”说也奇怪,话音一落,只见桑椹“哗哗哗”全落了,桑叶却变大了。直到如今,云崖宫一带的桑树不长桑椹,而且叶子特别大。直到今天还是这样。不信,明年四月,你去黄帝宫桑杈堰上看看去? 有天,嫘祖梦中遇到织女,织女教她纺纱织布,量体裁衣。从此,先民们才有了衣服穿。嫘祖也被人敬为纺织神。 黄帝时期是我国文明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爆发的英雄时代。后来人们把驯化野蚕、缫丝纺织、改善服饰的功绩全都叠加到嫘祖一个人身上,并誉之为“蚕神”,纳入国家祭祀大典之中,在男神社会中独领风骚。《隋书》还记载:北齐把作供奉黄帝为先蚕,北周才开始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五》第一次明确指出,嫘祖就是养蚕的创始者“先蚕”。嫘祖成了养蚕绩丝、教民衣服的中华民族之母。(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考证到,方氏为西陵方雷氏之后,地望在河南的方山,也就是浮戏山。 嫘祖是天生会养蚕的吗?不是。她有老师。她的老师是谁呢?玉仙圣母。 在新密西部伏羲周围的新密、荥阳(包含汜水)、登封、巩义、禹州等市,地方志记载、民间流行着丰富的玉仙圣母(娘娘)崇拜。同样,还流传着嫘祖拜师学养蚕的传说。 黄帝的妻子嫘祖聪明能干,是黄帝的得力助手。炎夏的一天,她无意在伏羲山五指岭下,见到一位衣着清爽飘逸的村姑正在忙碌,就问她:“你在干什么呀?” 村姑说:“我在抽丝纺丝。” 又问:“抽丝纺纱做什么?” 村姑答:“织布做衣呀。我穿的这种就是。” “丝从哪儿来呀?” “是树上的天蚕吐的丝呀。” “你叫什么名字呀?” “玉仙。” 嫘祖一看,非常惊奇,于是就带了一群部族的少女,认真向村姑玉仙和她的两个姐妹们学习采茧、抽丝、纺线、织布、制衣,并把这种本领教给部落里的人,后来,全天下的人都穿上了这种漂亮、轻暖的丝绸衣服。 嫘祖的两个传说,反映了桑蚕业发展中几个基本事实:其一、桑蚕是由野蚕(天蚕)驯化而来,驯化的时间,大致在原始农业比较发达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其二、采天蚕绩丝、植桑养蚕的功绩来自民间。 三、遍地蚕神机神庙 新密伏羲山,是桑蚕业的发源地之一。伏羲山下,是玉仙圣母采天蚕制衣的地方,也是嫘祖向玉仙圣母拜师学习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玉仙三姐妹采天蚕缫丝制衣的巨大贡献,就在玉仙纺丝洞前修建庙宇,把三姐妹奉为神灵。伏羲山周围四县市,有玉仙圣母庙(祠)、玉仙观、玉仙行宫、玉仙河等地名与庙宇。 伏羲山环翠峪中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圣母庙”,又称“嫘祖庙”。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直到民国时期,屡有重修碑记。因古庙历史悠久,故当地得名“庙子”。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庙子都有重大集会日,延续十余日,庙会辐射周围四县以及黄河北岸的温县、焦作等地。人们敬祀圣母娘娘,走亲访友,农资交流。庙子幸存古戏楼一座、古柏一株。庙前立河南著名文学家李铁城撰文有碑碣《嫘祖之碑》,弘扬嫘祖养蚕制衣之功 黄帝正妻嫘祖创造蚕桑的传说,不仅见于民间传说,史书中也颇多记载。《史记》写道:住在轩辕丘的黄帝,娶西陵国的女儿嫘祖为正妻。《隋书》有言:北齐视黄帝为先蚕,北周则开始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五》第一次明确指出,嫘祖就是养蚕的创始者“先蚕”。之后,嫘祖成了养蚕绩丝、教民衣服的中华民族之母。(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考证到,方氏为西陵方雷氏之后,地望在河南的外方山,也就是浮戏山。 蚕主要分桑蚕和柞蚕。柞蚕原称天蚕,以伏羲山山上的桑、槲、栎、栗等树叶为食。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用柞蚕丝织成的茧紬以及绵紬,也是新密特产。茧绸“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由客商销往外地。伏羲山周围,以桑、栗树种命名的地名多达37处,如老蚕坡、栎坡、栗树坡等地名。相邻的荥阳境内,还有地名“桑梓峪”。区域内还有大量与绩织有关的地名,如织机洞、天机洞、纺绩岭、织锦石等,表达人们对桑蚕业起源地的纪念之情。
老辈子人说:家财万贯,活物不算。养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生产劳动,而蚕宝宝又天生娇嫩。因此,各地形成了独特的蚕神信仰。 官方祭祀非常隆重。早在殷商时期,甲骨卜辞记载:蚕示三牛。也就是在春三月,用三头牛的最高礼节来祭祀蚕神。自西周始,天子在南郊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王后则在北郊主持蚕神祭祀。在东汉,由皇后率公卿与诸侯的夫人祭祀蚕神。自北周开始,国家把蚕神定位于嫘祖。元朝王祯在《农书》中,兼收并蓄,绘制“先蚕坛”图:上部是天驷星,中间是黄帝元妃嫘祖,下方是民间蚕神。 在民间,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祭祀蚕神。解放前,新密还有“请蚕花”、“接蚕花”、 “送蚕花”、“蚕花生日” 等民间祭祀。腊月十二日是蚕花生日,这一天,也要祭祀蚕神。新密大隗街上有个供奉嫘祖的机神庙,也与大隗附近发达的农贸市场和兴盛的纺织业有关。 大隗镇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镇名源于黄帝之师大隗真人。这里西周时为密国所在地,东周时为新密邑,秦时有“大隗”之名,西汉初设密县,这里是县治,金设大隗镇。自清初开始,大隗已经成为全县主要集贸中心之一,每年大型集贸会49个,单大隗镇街一年12个大型集会,经贸发达,物阜民丰。据大隗镇大隗村15组几名耄耋老人回忆,在清朝时,大隗、龙王庙、五里堡、河屯等村种桑养蚕比较多,单大隗街上织绸织布机就有100多台。解放后,本生产队有32户人家织丝卖绸,家家户户妇女们都会纺花织布的手艺。 《密县志》记载,黄帝庙在大隗镇南,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庙内祀黄帝及大臣像,长年香火不绝。庙东侧有机神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是机神庙庙会。机神庙又叫机织庙,位于现在大隗镇粮管所院内,是原来的黄帝庙附属建筑之一,位于黄帝庙东南,坐北朝南,供奉的机神是黄帝正妻嫘祖。庙宇1960年被拆毁。 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是农户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谚语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春蚕四眠五龄后,开始吐丝结茧。农人收茧煮茧刚忙完,芒种到了, “三夏”(夏收、夏播、夏管)莅临。农历五月十七日的机神庙会,正好是农人们忙完春蚕,积极迎接夏收的时节。人们去庙会上祭祀嫘祖娘娘,感谢她对蚕宝宝的呵护。然后,去添置夏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