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生态旅游基地开发案例

生态旅游基地开发案例
南京紫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基地开发案例:
1. 概述:紫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京市区,占地面积约2000公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南京市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该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开发生态旅游基地。
2. 提升基础设施:为了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可以在基地内修建道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休息区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和游览。
3. 自然景观保护与修复:基地内的自然景观应得到充分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初衷的自然和原生态,尽量减少人为破坏。
可以采取植树造林、恢复湿地、修复土地等措施,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4.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为了提高游客体验和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可以开发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自行车游览、划船漂流、野生动植物观察等。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并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
5. 教育与科普宣传:可以在基地内建设生态教育中心或科普展览馆,进行环境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引导游客正确的绿色理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
6. 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内有一条小溪流经,可以对其进行
水资源保护与开发。
保护流域水源,增加自然湿地的保护面积,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上旅游项目。
7. 环境保护与监测:建立生态旅游基地的环境保护与监测系统,定期检测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南京紫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基地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
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地质公 园系融 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的受保护
和管 理 区域 , 地质 、 态 、 史 、 具 生 历 考古 、 化 、 研 等 文 科
园”它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地质公 园不仅 , 强调旅游资源 、 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还主张绿色
生产 、 绿色 管理 、 色消 费 ; 质公 园 以生态 环境 的 绿 地 保 护 为核 心 和前提 ;地 质公 园旅游 开发 的 主题就 是
江 西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0 9年 ) 20 学科 共 建 项 目 “ 西 地 质 公 园旅 游 可 持 续发 展 研 究 ( 号 : 9 J0 ) 阶 段 性 江 编 0 Y2 1”
成果 。
一
、
地质公 园与 可持续 发 展 的关 系阐述
地质公 园的建立也有利于改善 环境 、促进环 境保
护。
( ) 质公 园与 资 源 可持 续发展 的 关 系。 质 一 地 地
公园作为 区域范围明确的地质遗迹或其成 因组合 ,
它 注 重 地 质 资 源 的重 要 性 、 本 性 和不 可 再 生 性 , 根
( 地 质公 园与 经济可持 续发展 的 关 系。地 质 三)
公园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重要途
人 口数 量 巨大 ,经济 收入 和文化 层 次较低 的旅 游者 为缺乏 ,高 密度 的旅 游人 流和 大量 的不 文 明旅游行 为对环 境造成 破 坏 的现 象 比较普 遍 。
( ) 游科技 水 平发 展 相对 滞后 。旅 游 发展规 四 旅
发工程 、 管理科学 、 经济学 、 环境科学 、 人文科学等学 人 数迅 速增 长 ,旅游 环境 意识 在这 一部分 人 群 中较
新 的经济 增长 点 , 带 动相关 产业 的发 展 。 并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介绍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的巷口镇,是一处以岩溶地貌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独具特色的风景胜地,被誉为是中国南方最美的岩溶风光之一。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占地面积广阔,景区内有各种岩溶地貌景观,如石柱、溶洞、天坑、峡谷等,堪称岩溶地貌的绝佳代表。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迷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幽静的世界之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鬼斧神工,领略岩溶地貌的独特魅力。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点包括香坪河溶洞、香坪楼天坑、香榭庄园、香橙村等。
其中香坪河溶洞是公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溶洞内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岩溶景观琳琅满目,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香坪楼天坑是一处形态独特的天坑景观,深不见底,给人一种神秘而恢弘的感觉。
香榭庄园是一处以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是游客休闲观赏的好去处。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景区内保存有许多古代遗迹和历史建筑,如岩洞石刻、寺庙塔楼等,见证了这里悠久的历史。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一处供游客旅游观光的风景胜地,更是一处重要的地质遗迹和科研基地。
公园内的岩溶地貌是地质学家们研究岩溶地质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实践基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观测和研究资源。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科研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欢迎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魅力,领略岩溶地貌的独特魅力。
【文章字数达到2000字】第二篇示例: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是中国首批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
该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岩溶地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天然的石头花园”。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包括石门国家地质公园、香溪河、香桥、桶湖等景点。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及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太行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生态环境论证分析1、太行山地区地貌发育特点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扶不同角度对太行山地区的景观地貌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
其中,吴忱(2001),对太行山区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认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v”形谷和嶂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
按规模、层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太行山地主脊,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急流瀑布发育,山地顶部均有山地夷平面残留;二类,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中,海拔高度不大,山坡比较陡峻。
按造景地貌分类,可分为石英砂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白云岩及灰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
太行山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属我国两大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
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貌位置,形成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区内的景观地貌特征明显.共性突出。
发育众多的峡谷群,且具有切割深,落差大,山雄势壮,众多峡谷两侧由长崖断壁围限的地貌特点;而登顶远望,山岭绵延起伏,山顶夷平面遥相呼应,一望无际。
2、太行山地貌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掏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
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
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
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
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的开题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随着游客量的增大,地质公园的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其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于保护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和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从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入手,主要内容包括:1.地质多样性保护状况分析: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质公园内部的地质多样性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2.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探究:了解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3.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可行的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本研究的目标为:提出可行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和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了解国家地质公园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保护措施等。
2.实地考察: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公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考察其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等情况,并采集标本进行分析。
3.深度访谈:对当地管理机构、专家学者和游客等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于地质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4.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不同地质公园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方案。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提出可行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地质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浅析

均海 拔最 高 的 山脉 , 于 地处 中 国南 北 地 理 分 界 由 线、 东西 山地 平 原 结合 处 , 孕育 了宜 居 的气 候 、 多
样 的生物 、 容 的生 态 、 型 的地 质 、 元 的景 观 , 兼 典 多
“ 南省 伏 牛 山国家 级 自然保 护区” 河 .
12 3 景现 兼具北雄 南秀 过渡性 的气候 、 .. 南北坡 的景观差异 , 使得 伏 牛山兼具 南方 山水 的秀 丽和北 方 山水 的雄壮 , 且作 为 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保 存着 而 大量的原始次 生林 和 自然、 原始 、 质朴 、 天然 的景观 群 落. 同时 , 山地质 历史悠久 , 伏牛 历经海西运动 、 燕
统、 建设 回归 自然 的旅游意境等策略 , 学合理的实现伏牛 山的生态旅游平衡. 科
关 键 词 : 界 地 质 公 园 ; 牛 山 ; 态 旅 游 ; 发 世 伏 生 开
中 图分 类 号 : 50 3 F 9 . 文献 标 识 码 : A
o引 言
伏 牛 山作 为世 界 地质 公 园和 国家级 自然 保护 区 , 于原 生态 旅 游 资 源 的保 护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对 求 , 游开 发应 在相 关 规划 的 限定 内进行 实施 , 旅 严 格 保护 区域 内生 态环 境 , 同时 做好 开 发后 的生 态 抚 育工 程 , 竭力 处理 好 开发 与保 护 的关 系 , 持好 保 伏 牛 山区域 的可持 续发 展. 实 际开 发 中 , 在 应将 伏 牛 山生 态环 境 和 景 观 体 系作 为 本 底 资 源 , 力 营 竭
暑 、 体疗 养 、 闲度 假 为主 题 , 造 伏 牛 山休 闲 康 休 打
养 生度 假 区 , 伏 牛 山 区 域建 设 成 为 中 国 山地 度 将 假第 一 品牌 .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美国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质公园———黄石公园,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生态旅游对环境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及推动当地社区的发展等方面与地质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地质公园中实行生态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国家地质公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应运而生。
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形象驱动,目前处于形象驱动阶段,旅游经营者通过塑造旅游地形象吸引游客,而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决定是否去该地旅游,并以实际的旅游经验以及旅游经历的印象决定是否会旧地重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各种传播形式作用于旅游者,而形成的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的综合体现,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也对激发当地居民归属感具有积极意义。
一、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方文脉文脉概念最早由陈传康先生于1996年引入旅游规划,特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地方文脉是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塑造形象的基础依据,主要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两个维度把握其文脉。
1.自然地理。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丹霞地貌、风蚀地貌、黄河水体等自然资源。
丹霞地貌即“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以其红色岩层的奇幻绚烂著称,而青海贵德地区的丹霞地貌却是荒疏与绚烂并存,在丰富的变化之中蕴含着沉稳。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园区七彩峰丛地貌,尤其以女娲峡最为生动形象,山峰上凹凸有致的天然浮雕,宛若女娲抟土造人时散落在人间的半成品。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人文旅游的态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

An SW OT a y i nt he Fa s a o lG e p r n nd t i lCo t r e s r s An l ss i o t ng h n Gl ba o a k a d I usr a un e m a u e
WANG hie g S p n ( c o lo eGe sin e n suc s hn nvii f oce c s S h o ft o ce c sa dReo re ,C ia U iest o sin e ,Be ig 10 8 h y Ge in 0 0 3,C ia观光游 览 、度假 休 闲 、保健 疗 养 、科学 教 育 、文 化 娱
3房 山世 界地质公园生态 人文旅游的态势分析
20 0 6年 9月 1 8日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在 英 国北爱尔兰
乐价 值的场所 ,同时也是 地 质 遗迹 景 观和 生 态环 境 的重 点 3 1 . 优势 保 护区 、地质研 究 与 普及 的基 地 。本 文 利 用 态 势分 析 法 对房 山世 界地 质公 园生 态 人 文 旅 游发 展 的优 势 、劣 势 、
优雅 的美学 观赏价 值 ,具 有 一定 的规 模和 分 布 范 围 的地 质
遗迹景观 为主 体 ;融 合 自然景 观与 人文景 观 ,并 具 有生态 、
历史和 文化价 值 ;以地 质 遗迹 保 护 ,支 持 当 地经 济 、文 化 可 以对 研究对 象所 处 的情景 进 行 较 为全 面 、系统 和 准 确 的 教 育和环境 的可持 续 发展 为 宗 旨 ,为 人 们提 供 具 有较 高 的
学 院的 安德鲁斯 教授在 《 司战略 概 念 》 - 书 中提 出 。态 界 地质公 园也 是华北 地区唯 一的 世界地 质公 园。 公 -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区位、类型及成因,探讨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产品开发的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有限性等问题,提出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进一步参考。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 生态旅游 喀纳斯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 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用的高山带。在构造上,阿尔泰山系属于一条褶皱断块山,由古生代为底基的古准平原断裂隆起而形成的。古阿尔泰山基本轮廓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再度隆起,以后经老第三纪的漫长剥蚀时期,山势降低,趋于准平原化。古准平原地形在现代阿尔泰山,特别是中山带有广泛分布。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已被夷平的阿尔泰山断块隆起,成为现代高峻的山脉。 喀纳斯地质公园的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川终碛湖、冰斗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冰川槽谷是阿尔泰山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之一,是一种长大而幽深的冰川槽谷,第四纪冰期后,随着全球性气候转暖,冰川不断退缩,冰川槽谷遗留下来的终碛垄堵塞了冰川融水而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主的湖泊。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和热力作用等影响。 阿尔泰山在构造上系褶皱断块山,经过几次剥蚀和隆升,海拔增高,加之第四纪以来的冰川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使山地更加破碎,改变了气流运行方向,并使地形遮蔽度增大,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从而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同时,阿尔泰山气候主要受西风气团的影响和支配,使夏季多云,并带来大量的降水;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反气旋影响之下,以晴朗而严寒的天气为主。来自北冰洋的极地气团,沿额尔齐斯河谷入境,带来了低温和降雪天气。在上述气团影响下,阿尔泰山区气候有气温低、年较差大、降水丰富、年内分配较均匀等特点,是现代冰川发育的天然条件。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对资源的更好评价和认识,笔者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得出该区旅游资源有7个主类,18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的各级资源类型的%、%和%。从中可以看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是水域风光类,占景区资源单体数量的%,地文景观与生物景观也占相当比例。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工作者对这一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至90年代中期,还基本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进人90年代末期,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在新疆的两个优选项目之一,由新西兰专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技术援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将其旅游开发列为“九五”重点开发旅游区。 总之,随着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到喀纳斯地质公园游览观光、科考研究的人数不断迅猛增加,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疆的自然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之一。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植被种群减少,其“植被减少,种群退化,昔日草甸植物一人多高如今小草只能‘没马蹄’”,有些山麓地带出现裸地,甚至出现沙化。主要归结为如下两点:旅游季节性强,环境承载力负荷重。与城市旅游地相比,类似的这种生态旅游地都存在客流量年内分布不均的现象,加之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每年只能在5月初到10月中旬才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而且这期间旅游淡、旺季差异又特别明显,5月、6月和10月为旅游淡季,7月、8月和9月为旅游旺季(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每年几十万的游客大都集中在三个月内,这势必加大景区的资源空间、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供点设施、住宿设施等承载力,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压力。游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目前,游客进入景区后的游览空间大多为:住所—码头—观鱼亭;观鱼亭—码头—住所,而且游览时间也大致相同。这种景区旅游线路的单一不仅造成客流量在空间上也形成一定分布规律,在时间上集中程度也较高,它们给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也给旅游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旅游设施不合理 目前,喀纳斯湖面的数十艘机动快艇已全面开放,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快艇活动的浪头己对湖边沼生植物产生影响,噪声破坏了原始景区的宁静,也使两岸的珍稀野生动物纷纷逃逸,己影响到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快艇每天所排放的废气、废物及未完全燃烧的汽油对湖水的水质都有潜在的污染危险。而且,大量快艇在湖面上行驶,己迫使大红鱼不能出露水面,不但严重影响到大红鱼正常生存环境条件,也影响和降低了喀纳斯湖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机会有限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社区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图瓦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图瓦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有限。主要表现为图瓦居民居住地理环境局限性和教育程度有限性,他们往往不懂或不能胜任许多旅游开发中的许多工作,即便是图瓦居民参与了旅游里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地位较低的基础工作,这必然会限制他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所以,图瓦人往往选择逃避旅游开发,将自己房屋、帐篷和马匹出租给外来的哈萨克族、部分蒙古族人和少数汉族人后,去离景区较远的牧场放牧,到10月初旅游淡季时再回到居住点。在这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下,往往给朴实的图瓦人带来许多民事纠纷等问题,如在教育的有限性下,签定出租协议时往往被承租人欺骗,租金到期时也很难收回,致使图瓦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调控 宏观调控 随着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风景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客观上需要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点,以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压力。在20XX年编制的景区规划报告中,将喀纳斯风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及景区外3个综合旅游服务配套区,新增、新设了许多景点,这在时空上分流游客的效果是显着而必要的。20XX年建成的禾木乡风景区对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超载起到很大作用。在旅游旺季,依据新建的景点可以对游客进行分流,譬如,8月中旬持续高峰期,可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禾木乡,然后再去喀纳斯湖;另外,随着哈巴河县旅游接待基地的建成,也可先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哈巴河县,然后再去喀纳斯;加之由嘉登峪自接到达喀纳斯的游客,这三批游客在实现空间分流的同时也实现时间的分流。 微观调控 在旅游旺季适当的调高景区门票的价格,这样可以适当地起到阻碍阿尔泰地区游客的进入,对景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在核心旅游区增加旅游观赏线路,如在居住地—码头—观鱼亭的老线的基础上,继续新建多个不同角度的、不同方位的观鱼亭,同时新增一些居住地—羊背石—岩画—喀纳斯湖边木栈道,居住地—图瓦老村—千湖—黑湖等旅游线路。 限制湖面游览面积 为使大红鱼出露水面,保护湖区宁静的原始自然风貌。要严格执行湖北段2/3水域为缓冲区不能进行旅游的条例规定。建议只开放湖南段约8km长的东岸湖面,西部2/3湖面是大红鱼出露呼吸空气的湖区,应严格禁止船只游览,以供游人在观鱼亭能见到大红鱼而提高喀纳斯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应将快艇全部换为电动和天然气动力,噪声小且速度慢的船,以便利游人观赏湖岸风景。 提供居民旅游参与机会 针对景区内图瓦人由于房屋出租、新宅搬迁、牧场使用权等引发的经济利益纠纷问题,必须由县政府协调尽快解决。在确保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维护图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引导图瓦人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只有当地图瓦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其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才能给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图瓦牧民得到经济实惠,逐步使他们富裕起来。 建立培训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对主管部门领导、保护区工作人员、导游、图瓦居民及广大公众进行培训,例如,提供书籍、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广告、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特别是培训出一支较高专业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导游队伍,包括培训本土导游人员,即可以从当地图瓦人中选拔导游人员,进而对其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使游客在观光自然风景的同时又可以潜移默化的领略到图瓦风情,还可以提高图瓦人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水平。同时,也要通过问卷、专题调查、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公众意见,随时对培训班和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景区可持续旅游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景区旅游开发后,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保护与处理、动植物的保护、山体草甸森林的保护等均是景区面临的大问题。要制定相关法律手段实行有效保护;借鉴国内外着名景区生态旅游区发展经验,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的侵扰;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措施,加强旅游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严、细、准地监测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保持生态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