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_杨晓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8期(综合研

究)

成、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彼此之间又不是孤

立的,常常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三、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施教

《教育论》中的一大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个性差异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师应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大致确定一个学生具备哪些心理特征,而后施教。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注意根据个性心理特征施教,通过教育去扬长避短,塑造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去观察、分析、综合,洞悉全貌,因材施教。

(一)个性倔强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往往表露于外。他们热情、果敢、爽朗、为人耿直、精力充沛、有进取心、不怕困难,但是脾气暴躁、任性、粗心、性急,甚至刚愎、暴戾、好斗。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其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自制力的品质。必要时,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还要提醒这种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随便发火,要以礼待人。

(二)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兴趣广泛,但是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轻浮、散漫、不踏实等特点。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教育他们做事时

要集中注意力,着重培养其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踏实认真、有始有终的习惯。要严格要求,多给他们一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三)慢性子学生

这类学生善于克制自己,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不喜欢活动和交际,表现出稳重、坚定、踏实、有毅力、有耐心、安分守己、态度持重等特点,但也固执、冷淡、迂缓,常有惰性,甚至萎靡不振。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克服冷漠感,注意培养其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四)敏感而多心眼的学生

这类学生细心、谨慎、守纪律、观察敏锐、富于想象力,但孤僻、狭隘、多疑、胆小、优柔、行动迟缓、缺乏自信心。对这类学生的教育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且批评不要过于严厉,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应采取耐心启发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要多加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工作的能力,还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他们合群,遇事不畏艰难。

总之,了解学生装个性差异是我们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获得成效。

[责任编辑:郜东星]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赞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作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先驱”,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体系,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蔡元培一生教育之论述,当以培养完全人格为其教育思想之根本,文章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从

中挖掘其当代意义。

一、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

1912年5月,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大厅里,一位身穿青色长衫、戴着一副深边眼镜的中年议员正在慷慨陈词:“普通教育务顺应形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这位议员就是蔡元培先生,他正在阐述自己关于共和国的新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当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标。后来,他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这一思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杨晓惠*

*[作者简介]杨晓惠,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系讲师(安徽安庆246003)

[摘

要]“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对于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然具有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26

想。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教育会议上,蔡元培先生又受教育部委托,向会议提交论文《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其中便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那么,何谓完全人格呢?1917年1月,蔡元培指出学校教育“欲符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人格”,并认为“完全人格,首在德育,次在智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1919年2月,蔡元培在《教育之对待发展》一文中也指出:“群性、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蔡元培先生看来,完全人格是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个性和群体的统一,是身心两方面的协调统一。因此,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是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性和群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促进身心两方面平衡发展的教育。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蔡元培先生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民主、自由新思想。面对中国落后腐败、危机四伏的局面,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导下,较完整地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一)时代环境的要求

任何思想意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历史环境是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成的土壤。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全国人民奋起抗争,致力于救亡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列强瓜分,以及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忧国忧民的蔡元培认识到仕途之路无法救国济民,要想摆脱落后挨打,寻求国家富强,要从文化层面入手,从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入手。于是,他选择了“教育兴国”这一救国之道。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

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来看,中国自西周时期所形成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已经含有了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因素,以德育为主,其他各育均服从德育的需要。蔡元培自幼饱读经书词章,国学基础雄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他自然继承了这一教育思想的精华,认为这种“对人的身心予以全力关注”的教育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对西方教育理论的汲取

蔡元培曾三次到西方发达国家求学和游历,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德国领悟到大学教育的理念,在法国接受了美育思想。尤其是通过学习及实地考察,对西方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西方教育思想中,最直接、最深邃的应当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

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19世纪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

会主义思想家提出了智力和体力和谐发展的思想,这

是培养人的又一种理论模式。蔡元培从西方这些教育

思想中接受了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促其形成了完全人

格教育思想。

三、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

蔡元培认为人性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知、

情、意,三者虽然不可偏废,但从量上相比,“意”

最广;从顺序言之,“意”最先。在这里,意者,所

谓德也。蔡先生认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私德不修,

祸及社会”之事不可胜数,要改造这些腐败情形,须

将德育作为养成完全人格教育的根本。同时,他将道

德教育视为救国的一种手段,“人民无道德心,不能

结合为大事业,以与外国相抗。”还特别指出,要培养

公民抵抗外侵、保卫国家、振兴实业的本领和技能,

“必先养其道德”。蔡元培大力主张“积极道德”和

“消极道德”并养,“消极道德”是指道德教育所要达

到的最起码要求,如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修己养性等。

“积极道德”是指一种“劝导人、使为人”的道德,即

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蔡先生看

来,一个人只具有“消极道德”是不够的,“消极道

德”应与“积极道德”相辅相存。所谓修德者,“当

自消极之道德始,而又必以积极之道德济之。消极之

道德与积极之道德,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焉,必

不可偏废也。”

可见,在蔡元培的完全人格之教育的思想中,德

育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若

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

也”。早在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时曾发表演说,强调

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全部教育的中坚,

好比人体结构的“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

所以,道德教育对“完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

的作用,要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必须抓住德

育这一根本。

(二)智育

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科学理论研究的指导,以

及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构成了蔡元培智育思想之内

容。关于如何实施智育,蔡元培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

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

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同时他强调

教育必须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认为如果教师引导,而

学生不积极主动,只会死记硬背,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

果;如果仅教师因材施教,而学生不自省,不明了自

己的特长和不足,那么同样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智育救国是蔡元培重视智育的重要原因。他

深感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于培养“文化素养”,没有面向

更高的科学教育,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源于科学技

术的落后。故认为,“自人文进化,而国家之贫富强

弱,与其国民学问深浅为比例。……文明国所恃以竞

教育评论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