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林杨之争_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_林杨之争_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_林杨之争_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林杨之争 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高传胜刘志彪

内容提要 林杨之争 ,是一场在战略级别上有关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的重要论辩。杨小凯有关后发劣势的提醒着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但其激进式改革思路却又值得商榷。林毅夫基于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辩驳让人称道,而其主张通过外生比较优势来利用后发优势的观点却也有待完善。本文认为,后发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靠的是基于自身而言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这种累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对无数些微问题的发现、解决意识和解决方式,即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次的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累积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要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国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全体国民的发展。此外,本文认为,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能够持续不断地推进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战略。

关键词后发劣势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林杨之争 及其评介

杨小凯(2000,2003)根据后发劣势理论,提醒我们注意,后发国家虽然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变革的情况下,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超越,但这会强化国家机会主义倾向,从而给经济的长期发展留下隐患,甚至还会使经济的长期发展遭到失败。根据其思想推演,后发国家的制度变迁过程应该实行 由难而易 的战略,即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特别是应该首先模仿英美的宪政共和体制,这样才能获得后发优势!。

针对杨小凯的观点,林毅夫(2003)基于内生制度变迁理论提出,英美式共和宪政体制既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后发工业化国家能否充分利用 后发优势 ,关键在于发展战略的选择,即在于通过政府政策,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至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因内生要求产生变革的动力时才能真正奏效?。

我们认为,杨小凯提出的后发国家应该首先进行宪政体制改革,以抑制国家机会主义的用心,着实是良苦的,这也正是后发劣势说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其中的有些观点却是需要条件的,因而有待商榷。

第一,主张先难后易的激进式改革思路,在操作方面有着很大的难度以及过于集中的政治风险,不太符合饱经政治磨难冲击之后的中国人求稳怕乱、偏好稳扎稳打的心态。况且,弄不好还可能破坏当前经济发展的稳定大局,进而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毕竟,经济发展是一个累积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我们不能指望把经济发展的所有隐患都排除掉之后,再来一个 大冲刺 式的发展;恰恰相反,经济发展是一个通过不断累积的创新过程,表现为各个层次的主体逐渐解决自身在前

20

进中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

第二,他所推崇的英美式宪政体制,是否真正能够抑制国家机会主义,并一劳永逸地促进经济长期发展,也非常值得怀疑。毕竟,英国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序列中已经出现了落伍的征兆,它是否能再现雄风,我们还无法印证。而美国的经济发展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也有相对衰落的时候,如上个世纪80年代,它不是就曾遇到日本经济的严重挑战吗?因此,我们不要指望着一种制度,包括共和宪政制度,能够持续不断地推进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经济的长期发展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推动,虽对后发国家而言,这种创新很可能是通过 干中学 而来的模仿创新。

第三,一种制度安排,无论是模仿学习来的还是自主创新的,能否真正奏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传统、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从确保一种制度安排能够真正奏效的角度看,它的确必须是内生的,虽然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得来,但是制度模仿的实际效果是有条件的,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累积性创新最为重要。上个世纪50年代后的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无数的模仿式累积性创新,创造了 日本奇迹 ,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而国内某些改革一味模仿国外的制度安排,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自身的环境,因此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其中公司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就是非常显著的一个反例。

制度建立是一个取决于路径依赖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制度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冲击的影响。制度安排并不像技术那样,可以通过直接模仿拷贝而产生效果。它需要一定的 土壤 和环境基础,需要与迁入地的 土壤 环境有一个适应和磨合过程,否则是难以成活和生效的。具体到宪政体制建立,道理也是如此。

近代宪政是从中世纪的欧洲孕育萌芽的。尽管人们习惯于把中世纪的欧洲冠以 黑暗的 前缀,但是,与古代世界比较起来,中世纪仍然有三项新的因素有助于近代宪政的出现,这就是基督教伦理的基本原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泛日尔曼民族关于契约的政治理念,以及英国的议会制度。没有这些营养成分做基础,中世纪的 土壤 也是培养不出近代宪政的。而英国虽然连一部成文宪法都没有,但客观上却是对人类宪政贡献最大的国家,原因之一就是其 土壤 中包含着特定的阶层结构。

众所周知,所谓宪政,就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的,即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是被民意所限制的。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力,正如一头在笼子之外的老虎,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为善,却更可能作恶。宪政就是把权力这头老虎降伏在民意的笼子之内的办法。杨小凯不是也期望通过宪政体制改革来抑制住国家机会主义的泛滥嘛。

第四,制度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过分迷信其作用,在有些情况下,也许人本身比制度更为重要。毕竟,制度要靠人来执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在不断地学习进步,因而是动态的,但制度却是静止的。指望通过一种静态的制度来约束住动态的人,除非设计制度的人是先知先觉,否则是不可能的,人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动态博弈,此其一。其二,对于存在着多元主体的现实社会生活而言,设计出精巧的制度规则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像 分西瓜的人不能先选西瓜 这样精巧的制度规则是很少见的。其三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例如分西瓜的博弈,如果分西瓜的人具有信息优势,他知道西瓜哪部分好和哪部分不好,而其他人并不知道;或者说,这里的 西瓜 是一种经验性商品#,分瓜的人有经验,而其他人却没有。那么,在分瓜的时候,占有信息优势的分瓜人,很可能会通过制造假象来诱惑先选的人去选那不好的部分,而好的部分则留给了自己。因此,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会影响被许多人所信奉的制度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共和宪政体制虽然是一种权力制衡制度,但对其功效,仍然需要动态地看,不要过于迷信其重要性。

第五,宪政体制改革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需要内生化,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模仿由于受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要比技术和管理模仿更难,这也是为杨小凯所认识到的。那么,理性选择自然是首先进行技术和管理模仿。总不至于坐等制度模仿成功再进行技术模仿吧,那岂不是要错失发展的良机。况且,发展还会内生出制度变革的要求和土壤。这对制度变革来说,是必要

21

学海2005.5

的,也是有益的。

至于后发优势,其实杨小凯也并没有否认,他不是也承认后发国家可以模仿国外的技术和管理吗?他只是提醒国人,如果不进行制度模仿,就可能克服不了后发劣势。而林毅夫则强调后发优势,这一点其实是大家的共识。毕竟,如果没有后发优势存在,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岂不是一点信心也没了?如果没有后发优势存在,日本经济又怎么能够那么快地追赶上来呢?

但是,林毅夫关于如何利用后发优势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他的主张,应该由政府政策去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这实质上是一种外生比较优势?战略。对该战略,不仅早就有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质疑,而且,在实证上也未曾得到很好的印证。根据Trefler1993和1995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和%美国经济评论&上提供的经验证据,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数据支持了外生比较优势说?。因此,主张通过采取外生比较优势战略来利用后发优势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此为其一。

其二,根据外生比较优势战略,后发国家似乎永远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这几乎排除了后发国家通过学习、模仿和创新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按照林毅夫(2003)的观点,后发国家是通过一种 小步快跑 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的稳步接近。这种发展方式,显然不利于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研究表明,包括后发国家在内的任一国家,都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来创造内生比较优势(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2001),从而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说明,后发国家可以通过跳跃式发展来实现经济追赶甚至经济赶超。日本等国的发展实践已印证了这种方式的可能与可行性。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并不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但它后来却成了一个重化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比如成了一个重要的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出口大国,并由此带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通过专业化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赢得的内生比较优势。正是通过这种内生比较优势战略,当时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才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追赶和赶超。因此,内生比较优势是有可能在外生比较优势并不存在情况下而产生,并由此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林毅夫显然排除了这一可能性。

第三,林毅夫强调在后发优势发挥当中的政府诱导作用,这其实是与杨小凯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按照杨小凯(2003)的观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由私人企业和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出口什么和进口什么,而不是由政府刻意去追求外生或内生比较优势。杨小凯就曾以中国 远大空调 企业和日本汽车制造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他却把日本制造业腾飞的结果归因于美国军管当局为日本建立了宪政秩序。显然,这是无法解释中国 远大空调 等一批先行企业情况的。这又一次说明,用宪政来解释经济发展问题,并不总是能自圆其说的。

无疑,后发优势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和基础的(落后的程度,人的理性、文化背景、政治传统、开放的意识等具有隐含性特征的变量)。为什么有些非洲国家就是发挥不了后发优势,而日本和中国却发挥了后发优势?其中原因之一是经济主体的理性使然,而落后的差距不同也是重要原因。非洲某些国家正是因为落后的差距实在太大,以至于它们根本就没有模仿学习的基础,因而无从模仿学习起来,这就像幼儿园小朋友是无法学习大学的数学分析课程一样。关于这一点,差点连提出 落后优势 理论的格申克龙(Ger schenkron,Alexander)也都忽略了,他认为相对落后的程度越大,落后的优势也越大。事实上,相对落后差距不能太大,也是后发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影响后发优势发挥的因素还包括文化传统、政治背景,以及开放意识等。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没有一点开放和学习的意识,那么,落后就永远只能是落后了。

第四,让人有些迷惑不解的是,林毅夫教授为什么忽略制度创新和安排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仅从技术层面分析决定一个国家增长潜力的条件,并把它归结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三方面,且认为技术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林毅夫,2003)。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制度创新和安排在特定时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功用,原因是它可以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

22

林杨之争 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激发了农民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热情,所以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巨大释放;而20世纪80年代苏南等地乡镇企业制度方面的创新,则是激发了集体经济和民间经济当中的国民的发展潜能与活力,所以才能够带动中国经济独领风骚十来年。况且,特定的制度创新与安排确实能够诱发技术创新,并推动经济发展。农村分田到户后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然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那么,为什么在原先的制度安排下没有发生呢?原因只有从制度创新层面上来寻找。乡镇经济曾经的独领风骚,其道理也是如此。正如林毅夫(2003)分析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技术创新,而为什么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当时快于其它企业呢?原因还得从制度创新层面来寻找。

后发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要依靠

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驱动

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只能依靠基于自身而言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并不存在能够一劳永逸地、持续不断地推动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战略。这里需要指出两点:(1)创新是站在后发国家角度而言的。虽然它也许是通过模仿先发国家而学习来的,甚至可能就是直接的拷贝,对先发国家而言,自然算不上是创新,但对后发国家而言,却的确是创新,因为后发国家以前并不存在。(2)从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讲,创新必须是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多半是问题导向型的,发展不停,问题就不断,创新便不已,因而创新必然是持续不断的、是累积的。正如波特所说的, 许多创新是平凡观点的累积,靠的是些微的领先与洞察力累积,而非单一、重大的科技突破 (。重大的创新并非那么容易产生的,比如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发生一次。

说到创新,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指 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他认为,创新能够引发经济增长,并且还从创新的内在机理出发,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呈现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四阶段循环的原因,说明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会导引长短不等的三种经济周期。而熊彼特所列举的创新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其实已经为创新增添了新的类型,如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等。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经济长期发展无不是由各种形式的创新所组成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流所驱动的。

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我们认为,长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克服和破除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二是为经济发展寻找和挖掘新的源泉和动力,并加以应用。

(一)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克服和破除发展中的障碍

在经济长期发展中,必然时不时地会遇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创新来不断加以克服和打破,进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长期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克服和打破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的累积过程。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从横向方面来分析,各个国家(地区)实际状况(包括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市场容量、政治背景、文化传统、历史积淀、人口素质、国民特性、周边环境,以及开放程度与开放意识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在其经济长期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也不同,由此产生的创新需求的内容与程度自然不同,因而驱动各自经济长期发展的创新流的组成成分及结构也必然不同。那些制度和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其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技术、市场或者组织等方面,因而驱动其经济发展的创新流主要是由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组成,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市场体制比较完善且法制和各种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就是这样。而另一些国家,可能由于其制度和体制不很完善,因而其创新流中就必然会有一些制度创新的成分,比如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就属于此类型。无论是哪

23

学海2005.5

一个国家,它们都在谋求通过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制约因素,从而推动其国民经济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纵向方面来分析,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障碍的组合也不同。有的因素可能已经成了一种瓶颈,因而产生的创新需求较为强烈。如果供给条件具备,很快就会产生相应的创新供给,于是瓶颈因素被打破,经济得以快速向前发展。否则,发展可能会暂时受阻,发展的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不前,直到条件具备、创新得以产生、瓶颈因素得以打破为止。另外,在破解瓶颈因素的同时,创新也会发生在其它制约因素方面。无论如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会有旧的制约因素不断被相应的创新供给所克服和打破,同时又会出现新的制约因素和障碍,从而需要新的创新来破解它。于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也就成了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克服和破解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累积过程。

以中国为例。为了破解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中国于1979年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一改革由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因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农村生产力的逐步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成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障碍了。开放的中国面对的是国外实行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的竞争,而中国由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滞后,农民的土地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的则是社会保障的功能,因为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收入已经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而且在人均土地面积那么少的情况下,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是农业不是农民的主要职业,而农民也不是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这无疑会直接影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必然依赖于竞争力的提升,没有竞争力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有发展。因此,无论是从竞争角度还是从农业自身发展角度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需要进一步改革,进而适应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农民职业化的需要。从这里再次看到,并不存在一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者战略,经济长期发展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驱动。

(二)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寻找经济发展的新源泉、新动力

换一个角度看,经济长期发展,还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寻找和挖掘新的发展源泉与动力,并加以应用。而流行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这一寻找、挖掘和累积创新过程的系统描述和归纳提炼。以下通过理论回顾的方式来阐述这一过程。

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较早地认识到充分竞争、自由贸易以及专业化分工对财富增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李嘉图在强调自由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从而补充了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毫无疑问,充分竞争、自由贸易和专业化分工,的确都是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但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来看,它们只能是作为一种趋势来追寻,要真正实现之,仍然需要持续不断的变革与创新。西方国家自由化取向的改革历程基本上可以印证这一点。

新古典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都注重理论的模型化,并强调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就是资本积累。索洛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创立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模型。舒尔茨等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对卫生、教育等投资可以增强人的体力和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使一般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这种资本不仅可以产生 知识效应 和 非知识效应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产生递增效应,消除常规资本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保证经济增长。罗默和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作为决定性投入要素,不仅自身收益递增,还可以使其它投入要素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并以此说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诺思(1968)指出,在技术没有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有效增长。他还认为,制度不仅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

24

林杨之争 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还 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因而制度 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他还特别强调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影响,而这些都是以往经济理论并未揭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生产率的提高,使发展经济学家再次将目光聚集到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上来。新熊彼特主义和方法再次将技术进步看作是实现增长的重要源泉,并将产业组织方式、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等,与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将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97、1998年的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使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对 休克疗法 的实际效果和运用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并对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完全快速的自由化产生了质疑。伴随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发展理论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制度特征,强调发展应全面重视社会、文化、制度、人力、环境以及经济和金融等各种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联性,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的: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由上可见,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寻找和挖掘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源泉、新动力。由于各自所处的国家不同,因而受各自特有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政治背景、制度、文化传统、历史积淀以及国民特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寻找和挖掘出来的因素也往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长期发展也需要这种持续不断地寻找、挖掘和累积创新过程来推动。

后发国家由于落后的缘故,可以挖掘和创新的方面也较多,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后发国家是有优势的。但创新又需要一定的基础与条件,比如,国民应具备起码的理性和素质,国家要具有开放的环境和学习的意识,还要有保护创新者收益的制度,等等。缺乏一些基本条件,创新便困难重重,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正是后发国家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好有差的原因了。

(三)一个推论:创新的间断性也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而创新的间断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波动性。20世纪20 -30年代,英国的沉沦以及80年代后日本经济的停滞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

英国的沉沦,主要原因在于墨守成规造成了创新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产业效率低下,竞争力较差。由于机械化率较低,其煤炭工业在1913-1936年间,生产效率只提高了10%,而同期的荷兰和德国则分别提高了112%、81%。在炼铁方面,英国用的仍然是开口炉,而不是吉尔克利斯特)托马斯式或 基本式 炉,棉纺织用的是走绽而不是环形纱绽,船舶用的是蒸汽机而不是柴油机。而日本的衰落,其原因也在于创新的间断上。我们知道,日本经济的快速追赶和赶超主要是通过模仿创新来实现的,在此之后,自主创新理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由于长时间地依赖模仿创新,当经济走向前列后,模仿创新没了空间,而自主创新又未能及时地填补上来,从而导致了创新断层。正是创新的间断,才引致了日本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风光锐减。

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动力的主要来源何处?

既然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那么,创新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呢?根据对中国及其它后发国家的研究,我们认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各个层面的发展主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新问题的方式。

如前文所述,发展过程中会时不时地遇到各种发展的新障碍,因而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加以克服与破除。发展不停,问题不断,创新不已。正是持续不断的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的累积创新,才不断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创新的累积性和间断性也同时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累积性与波动性。这其实已经回应了前面的观点,即并不存在一种能够一劳永逸地、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战略。

发展是与问题相伴而行的,只要经济在发展,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因此,需要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来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问题是不断的,创新是累积的,发展因此也是累积的。只有通过这种持续

25

学海2005.5

不断的累积创新解决发展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经济才会持续向前发展。如果无视发展中这些无数需要解决的所谓 小问题 ,最终发展的矛盾就会激化,就会出现大问题,发展的机会就会丢失,发展也会因此而停滞。企图通过某种制度、一种战略,或一次改革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一种简单思维的逻辑,也是中国人思考问题与西方人之间的根本不同,体现了我们过于喜欢宏观思考、不注重做实事、做细部改进的缺陷。古人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面前的细小事情都做好了,每个企业家都尽力搞好自己的企业,每个政府官员都把自己事情办妥了、尽责了,这些努力累积起来,中国发展的事情不都自然解决了吗?同理,我们认为,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完全归结为某种制度、某个战略,或某改革,正确的归因应该是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背景中,广大民众献身于发展的各种具体的创新与努力。

创新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是由于它能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顾名思义,国民经济是以国民为基础的经济,因而,国民经济发展也必须要以国民的发展与激励为基础,而创新正是通过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来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这其实是一个以国民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观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不便展开,我们将另文再述。但是,可以指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国民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所取得的。国民在参与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以国民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创新正是通过激发国民的参与热情与自身的发展来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了,国民殷实了,便会自发寻求政治自由,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表,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民也是很难切实地追求自己的政治自由的,这又回应了前面的观点,即包括宪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内生需求来推动,唯此才能真正奏效。

!参见杨小凯的三篇文章,即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载%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载%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杨小凯%后发劣势&,http://www.uni https://www.360docs.net/doc/d6532282.html,/s ymposi um/ c181.htm

?参见林毅夫%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载%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关于经验性商品、搜寻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的分类,参见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关于 内生比较优势 、 外生比较优势 等的划分,详见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杨小凯:%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说&,https://www.360docs.net/doc/d6532282.html,/. (波特:%竞争论&(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金立群、Nicholas Stern:%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2年版。

4.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5.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载%经济学

(季刊)&2003年第2期。

6.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载%经济学(季刊)&

2003年第2期。

7.杨小凯:%后发劣势&,https://www.360docs.net/doc/d6532282.html,/s ympos ium/

c181.htm(2000)

8.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9.杨小凯:%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说&,https://www.360docs.net/doc/d6532282.html,

10.林毅夫:%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载%经济学(季刊)&2003年

第2期。

1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高传胜,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 210093

?责任编辑:叶克林+

26

林杨之争 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对发达国家来说可以使全球资本更快流通,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 1.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达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行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加强。 4.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获得更大利益。 5.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6.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很多。 8.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由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将竞争力引向其优势领域,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推动了人才引进。 2.人才引进。经济全球化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条件,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和各国争夺的焦点。吸引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高技术企业集群等优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3.减缓了工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将生产流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实现了效益增长。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很多跨国集团通过雇用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人来取代本土高工资的雇员。这个现象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任何显著增长的一个原因。 4.扩大贫富差距。 小结 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能加以正确引导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

作者简介:彭云(1973 ),南京政治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 吕婷(1980 ),南京政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 经济安全的挑战 彭 云 吕 婷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摘 要:跨国公司借经济全球化之机,触角已伸向全球并表现在生产、 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确实能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扩散者,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多层面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的弱小、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跨国公司对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也就更大。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而跨国公司作为这一进程的主要载体,扮演 着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角色。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管理技能,形成了遍及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其规模之大,实力之强,连一些中小国家也自叹弗如。根据联合国贸发会1997年7月公布的数字显示,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 6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又为跨国公司拓展更为宽广的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在巩固和扩大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积极抢占全球新兴市场,这已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趋势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亚洲、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对外来直接投资管理的自由化,使跨国公司向这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呈现繁荣势头。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在其竞争、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资金利用、管理技能和生产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毕竟不是为发展东道国经济而来,而是始终围 绕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开展经营活动的。为此,它也要想方设法排挤东道国中的竞争对手,控制其新兴产业,抵制其政策控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质上起着一种双刃剑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各国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因而受世界经济波动、国际金融投机所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经济安全的维系相对脆弱,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对其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也更为现实。 一、挑战产生的根源 1.经济根本目标的差异。对跨国公司来说, 它们对某国进行投资,关心的是利润的回报率,它们的基本目标,在于凭借其特有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使所得收入的净现值最大化。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外资,要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由于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歧异,很可能使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投资,输出的工业结构和消费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所渴望的发展格局益处不大,甚至产生摩擦和冲突。 总185期 第5期 2003年9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Vol.185.No.5 September.2003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及增长的障碍分析

论文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论文摘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国内障碍: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国际障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等。在上述诸多障碍因素中,制度障碍应是最根本的约束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什么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一、政治障碍1.政府稳定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战乱、政府更迭频繁,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3.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政治与政策揉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的主要原因。二、经济障碍1.贫困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2.低水平均衡陷阱。(1)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2)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是产生低收入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低产出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3)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3.社会和历史因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赡养负担沉重。[!--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4.国际障碍。关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国际因素,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1)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贸易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发达国家不断加以限制,实行逐步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还利用不同环境标准,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发达国家运用关税和其它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作为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2)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它们的自然资源收益不是用于自身的发展,而是用于偿付利息。(3)先进技术往往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手中,为获得竞争优势和最大利润,它们一般并不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三、制度障碍上面所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制度障碍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更大的程度上由少数有权势的上层人物统治着。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就会极端不平等,对特权阶层的保护就会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一国如没有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应变革,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往

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保障

2000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2000 第4期Jo urnal of N anjing N or m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N o.4 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保障 卜 海 (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同时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困 扰、社会结构变革中的调控失衡、引进技术受限和人才外流严重等方面的难题,发展 中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要努 力发展经济,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实力,积极而稳妥地进行社会制度变革,尽 量减少国外经济波动的不良影响,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地保 障其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0)04-0037-06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的经济依存关系日趋紧密,不但将相互提供发展机遇,而且会彼此间传递经济波动,因此,在纷繁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当代各国的共识。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讨论。 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自身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这一方面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状况难以令人乐观。 这是因为,二战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从1950年的28%提高到了目前的33%),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并未摆脱“中心—外围”依附论的发展格局。这种依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出口总额中相互出口占到80%,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仅占18%,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中相互出口不到30%,70%的出口要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才能实现。第二,依赖发达国家的资金。从战后至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来源90%以上依靠发达国家,特别是从80年代起,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资金筹措更为困难,只能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发达国家的借贷或投资发展经济。第三,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当代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推动,但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科技开发,只能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经济,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始终跟在发达国家的后收稿日期:2000-01-16 作者简介:卜海(1955-),男,南京师大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本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维护其经济独立、推动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也许多弊端。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一、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除了通过国有化没收、征收、赎买外资企业使之变为国有企业外更主要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政府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并逐渐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在拉美一些独立比较早、工业化起步也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战前国有经济就有了一定基础。

战后这些国家再度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战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就从466家猛增到1478家。国内资本很快就在交通运输、金融、战略物资和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有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钢铁工业为37%造船业为45%石油化工业为82%电力、煤气、电话为95%。(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巴西在独立以后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特别是把国有经济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而私人无力经营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据巴西《视野》杂志公布的调查材料1984年巴西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为81家其总资产占200家大企业全部资产的74.2%其纯收入占200家大企业全部纯收入的56.3%。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韩国的国有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早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强调自力更生和实行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国家应当拥有和控制所有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同时也适当扶植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已垄断了铁路、航空运输、港口设施、邮电、军工、保险、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部门并在钢铁、有色金属、基础化工、机床、重型机械银行等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国有资本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60年代初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概念,长时间以来政治安全尤其是军事安全几乎成了国家安全的同义语。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安全有了新的内涵,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包括政治和外交的安全称为传统安全,把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指的是一国经济整体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遭遇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间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风险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趋严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有着显著差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安全困境,集中体现在:

市场竞争造成两极分化。国际市场竞争远较国内市场竞争为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富可敌国,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在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一国国内,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反垄断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但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超国家机构来规范市场,“丛林法则”居主导地位,竞争态势有利于跨国公司,其结果必然是强胜弱汰,加剧两极分化,使得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扩大开放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市场开放使发展中国家更广、更深地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并轨加快。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生变量越来越多,这将考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外生变量内在化”现象中,最值得关注的要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在国内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形下,国际原料燃料与中间产品价格的涨落、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产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升降,都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论经济的重要性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的重要性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中国的GDP总值已经跃至世界第二,许多人认为,中国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我认为如果中国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增长,在今后的50年内,即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但是美国能否允许一个超越美国的中国的崛起呢?本文首先陈述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又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就中国经济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怎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经济大国,消费结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人口流动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和状态之中。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教授曾经在一起1988年出版的《大国兴衰》一书中以历史的名义是我们大国的定义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法制大国,只有江浙沪的内容合二为一才能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美国在成为超级大国之前,也是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成为的一个经济大国,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才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法制强国。经济在军事中的作用非常强大,一个国家在军事上的经济投入对其军事力量有重大影响,对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万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须前提条件,所以说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够发展军事,只有军事强大了,才能够维护本国的利益,由此可见,经济不仅是军事发展的前提,更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社会乃至国际各界都在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经济增长趋势,使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而且预计在2020年的,全国居民能够达到小康水平。根据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GDP总值为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经增长至2.63万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增长至8.3万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教育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来说经济水平还是比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简介 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 同时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困扰、社会结构变革中的调控失衡、引进技术受限和人才外流严重等方面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要努 力发展经济, 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实力, 积极而稳妥地进行社会制度变革, 尽量减少国外经济波动的不良影响, 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 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其国家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 积极参与, 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拥有自己的主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从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中可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从属地位。在现存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仍然处在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多边或双边的援助、官方或私人机构的贷款、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控制和技术转让等渠道,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当今的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都操纵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少发言权。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重视工矿业,忽视农业,不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合理收入分配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国外市场,忽视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脱离本国实际,盲目举借外债,进行长期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使外债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大量浪费。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大部分发展中的国家,由于人口增加过快,社会负担过重。增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被用作新增人口消耗,影响了生产的积累,难以在教育上更多的投入以用于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缓慢,影响人民的自信和引起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政治上的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投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本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总是处于下风。由于资本的不足和技术上的落后,本国出口只能主要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意味着过渡开发而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往往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这样,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时代, 共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但发达国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概述 1995年,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这是当今世界上成立时间最短的国际机构组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国际贸易进行时能够顺利、自由且可预测。国际贸易通过协商进行规则的确定,进行贸易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则。WTO的规则是通过WTO 全体成员国的协商制定出的各种协定。现在我们使用的规则是在1986-1994年间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制定出来的。在这些协议的保护下,保障了每个成员国的权益,如在别国市场上出口受到的待遇是公平的;每个成员国对待不同进口商品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 二、WTO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 1.WTO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条件及机会,更好的去吸引外商投资。有数据显示,WTO成立一年后,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5个百分点,超过2.85千亿美元。同时,从1990到1996年之间,国际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投入涨了6倍。国际私人资本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的80%以上。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2)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发展中国家在1983年到1987年四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平均在42亿美

元每年,1994年增至386亿美元,两年后到达510亿美元。(3)WTO 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在带动本文由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多种形式的自由经济区的发展。这些经济区数量超过230个,分布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还有助于这些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4)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在以实际出发并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内产业升级进行协调统一。不但要将发达国家具有先进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来,降低国内就业压力,努力增加出口总量,实现工业化进程;同时,通过经济全球化,增强引进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加大力度学习研究,推进国内现代化发展进程。(5)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对有些跨国公司来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其迅速发展,涉足领域也不仅仅在贸易活动中,已进入国际生产及高科技领域,竞争力的增强使得这些跨国公司开始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出挑战。 2.WTO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WTO体制是通过GATT体制不断演化而形成的。一开始,GATT 就被叫做“富人俱乐部”,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实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矛盾的解决,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受重视。与此同时,战后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般都是长期无视国际经济关系,也不大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