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董洪涛)
学医心得(中医)+中医跟诊笔记总结

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信”、“求”、“疑”、“悟”、“行”信,就是“信念”,也就是学习中医首先的信中医,相信中医。
求,就是“求知”,有了信,就得去求,要有求知的渴望,求知的动力。
疑,就是“存疑”,求到了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要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悟,就是“开悟”,脑海中有了疑惑,就要想,要悟,想通了,就开悟了。
行,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你所悟的结果。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信”信,两个问题,信什么?为什么要信?信什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第一、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肺主皮毛,肾主骨”;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信,因为这是中医的骨架,中医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信这些,只相信中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是买椟还珠。
临床上很多西医大夫不相信中医,首先就是不相信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它是错的,认为中医水平的高低在于用药经验的积累,与这些基本理论无关。
更有废医存药之说。
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基本理论非常有用,它就是我们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
举几个例子:1、临床上经常遇到面部长痤疮、长黄褐斑的患者,治疗时如果思路不对,效果就很差,但如果我们想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认识到面部疾病要从心入手,面部的所有问题,都与心有关,当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脏的调理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临床上遇到湿疹、荨麻疹的患者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肺主皮毛”,而是不把目光放在是否过敏这个问题上。
立足于肺,从肺求找答案,才能够治愈这些疾病。
3、当我们遇到膝关节疼痛的病人,患者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
董洪涛:治便秘我最常用的六个单味中药

董洪涛:治便秘我最常用的六个单味中药有人研究了197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有关中药与便秘相关的877篇有效文献,统计单味中药465种,分析发现,(制)大黄、当归、火麻仁、白术、(制)甘草等在单味药中频次较高。
我的临床经验却与此结论略有所差异。
一、大黄治疗便秘,首味中药应该是大黄。
大黄苦寒,最擅通降大便。
《伤寒论》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仲景制承气类诸方,以大黄为首。
大黄能峻下热结,泻火通腑,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本草纲目》载其“主里急腹痛,实热燥结”。
我用大黄,用量比较灵活。
轻症便秘,往往用3-6克;若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加大剂量,临床常会用至10-15克。
偶尔也会重用大黄。
比如,治精神病,病人狂躁不安,大便数日不下时,往往用至30克以上,甚至至60克,配合莪术60克,赤芍60克,颇有镇静通便之功。
举例:我曾治一男病人,左膝内侧突然肿起,渐不能走路。
去北京检查为退行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腔出血,每周抽血一次,每次6-7毫升,现膝关节酸痛,痛至颤抖。
西医建议手术,但病人首选中医。
为其处方:水蛭10,制大黄10,芒硝10,怀牛膝30,桃仁15,三付后改成研末冲服。
药后大泻,膝痛即缓解,数月后再检查,诸症消失。
再如,曾治某病人患大肠息肉,体略胖,苔白厚,心下明显按压滞塞感。
我处以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用大黄至20克,病人自述每天腹泻2-3次,十分舒畅,要求保持这样的腹泻频度。
断续服药半年余,再查其息肉已消失,且体胖亦减,精神大好。
又:张锡纯见某医治阳毒,“大黄十斤,煮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霍然而愈。
张氏为大医,其用大黄之猛,世所罕见。
二、芒硝芒硝清热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散结,《珍珠囊》记载芒硝“一者去实热,二者涤肠中宿垢,三者破坚积热块”。
课本说芒硝当烊化,我临床体会,可不必烊化,与诸药同煎,效果一样满意。
曾有某医擅长用芒硝治病,不管何病,皆用手抓取芒硝加入药中。
这种治病思路大概纯从阳明攻下立法。
养神——养生的最高境界(董洪涛)

养神——养生的最高境界(董洪涛)真正的健康,包括了身与心两方面。
身与心到底孰轻孰重呢?我认为,在当今这个不缺乏基本物质需求的社会,心的健康比身的健康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主神,“神”即是“心”。
古人重视养神,而且把养神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一,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
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
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
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
《内经》中提到的“御神”其实就是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内经》中有养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读。
如果人人都能从《内经》中寻找养生的智慧,并且积极实施起来,我相信,人人都能找回健康的。
二,养神,先要养足心气因为“心主神”,养神,需要养心。
心气充足,则立志高远,且愿意付出辛苦与努力;心气不足,则往往立志不坚,稍受挫折即易放弃。
但亦有心气不足而拼命努力者,这样做最是危险。
近些年常见有年轻的医生猝死,其根本原因即是素体心气不足而努力过度了。
若自身心气不足,则要适当放弃一些目前难以达到的目标,所谓志闲而少欲,欲速则不达。
放慢步调,让身体能够跟上心的节奏,而不至于苦求而不得,殚精竭虑,快速地耗尽心神,无法颐养天年。
所以说,养神,离不开养心。
中医有养心的理法方药,若能辨证用之,使心气和畅,使心血健旺,皆有助于养神。
三,养神,快乐最重要心其志在喜,让自己快乐起来,即是养心。
因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如果能调畅自己的情绪,多些开心,一定可让悲忧无所遁形。
既快乐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夏天对应于心,人的心气逢夏天最旺,此时最适合开怀大笑,以舒畅心志,尤其适合于抑郁或心神不振、精神萎靡的人。
如何学好中医的四字诀

如何学好中医的四字诀
精:要精益求精,学习中医必须要有极高的精神集中力,用心去钻研每一个细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勤: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学习中医更需要勤奋,因为中医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思:思考是成长的关键,学习中医不仅要记住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精髓。
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中医需要不断的实践和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技巧和应用方法。
- 1 -。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学习中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涉及到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学说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运行通道,研究经络对于准确判断疾病所在和选择针灸治疗点具有重要价值。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内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中医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
只有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学习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习中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断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来获取临床信息,进行疾病判断和辨证论治。
观察方法注重对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的观察和分析;问诊方法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病情和病因;望诊则通过对患者的外观、姿态、病灶进行观察和辨别;切诊则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和判断。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揭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学习者需要严格训练,通过实践提高诊断能力,掌握中医诊断的精髓。
第三步:熟悉中医治疗技术中医治疗技术是中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治疗技术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疗法、中药熏蒸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针灸推拿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和按摩手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气功疗法注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意念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起到养生和治疗的作用。
中医的个人进修学习计划(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热爱中医的从业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制定本个人进修学习计划。
二、学习目标1. 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
2. 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提高中医诊疗能力。
3. 了解现代医学知识,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4.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
三、学习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 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
- 熟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
- 研究中医诊断、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临床技能- 学习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临床知识。
- 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
- 熟练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
3. 现代医学知识- 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 了解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 探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4. 中医经典著作- 翻译和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
- 学习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5. 中医研究方法- 学习中医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
- 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四、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1-6个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每周阅读中医基础理论相关书籍,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
- 参加线上或线下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讲座、研讨会等。
- 完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如作业、考试等。
2. 第二阶段(7-12个月):中医临床技能学习- 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习,观察和体验中医诊疗过程。
- 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
- 学习和掌握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
3. 第三阶段(13-18个月):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经典著作学习- 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患者,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中医呢?

患者,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中医呢?第一篇:要想让中医看好自己的病,特别是一些大病、难病,很有必须选择一位好的中医,乃至名医,这一点非常重要。
否则,不但自己的病看不好,而且有可能贻误自己的病情,甚至造成终生遗憾,不可不慎。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中医呢?笔者根据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一书“判断自己是否健康的八大标准”、“排病反应”和博文“什么是庸医?”的精神,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供参考。
如何选择中医?总的要求是,有两条标准,分三个阶段。
两个标准,一个是医德,一个是医术。
医乃仁术。
没有医德,不可以为医。
如果让没有医德的人当医生,必然是损医。
这样的医生我们当然不能选。
但如果没有医术,不但治不好您的病,还可能贻误病情,甚至越治越重,杀人于不知、无声、无血之中。
这样的医生就是庸医,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医生并不罕见。
当然,这样的医生同样也不是我们所要选择的医生。
三个阶段,即指就医前、就医中、就医后三个阶段,并在这三阶段进行如实、全面地考察您要选择的中医的医德、医术。
就医前,即在找中医看病以前,我们患者应该通过做哪些事情,从而确定让谁看病。
笔者的看法是,我们要先看这位医生的简历,即他的学历、经历,其中经历主要是看他有没有临床经验。
还有看这些医生的职称、职务,有没有著作面世,特别是自己个人的著作。
如果有著作,就要看在他的著作中有没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没有较多的成功的案例,二是有没有关于好病反应方面的论述。
如果有一位医生,尽管他的著作不少,哪怕是非常之多,但如果没有成功的案例,没有好病反应方面的论述,那么这样的中医就值得怀疑,至少需要进一步考察。
假如他在行医的过程中有很多经他之手看好的案例,就必然会在他的书中有所体现,他就必然会懂得什么叫好病反应,而且会叙述的比较详细、具体。
如果没有成功的案例,不懂得好病反应,那就说明他从来没有看好过多少重病大病。
如已故名中医孙秉严,在他的著作《40年治癌经验集》中,就要很多成功治愈癌症患者的案例,而且书中也不止一次地谈到好病反应。
董洪涛医学博士医案3

董洪涛医学博士医案336.男,47岁,广西民族学院教师。
2002年开始出现右面侧刺痛,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近三年来,经过针刺治疗后,略有好转,停针又复发。
今年4月26日疼痛发作,一直到11月23日来诊,持续疼痛,痛苦难忍。
影响睡眠,不能笑,张嘴即诱发疼痛,吃东西非常困难。
常服卡马西平,副作用严重,已不胜其苦。
通过熟人介绍来我门诊。
现病人右侧面部微白,呈紧张面容,不敢笑。
整个右面部疼痛,呈刺痛,时有电激样刺激,痛不可忍。
每吃食或者饮水时加重,局部不敢稍碰。
无畏寒,大便不干,一天一至两次。
舌淡胖紫,有齿印,脉沉软无力,右尺没明显。
分析:久病三年,邪在太阴少阴,上扰于三阳,发为疼痛。
其本在三阴,其际在三阳。
急则治标,当以止痛为急,次则温运少阴,以祛邪外出。
以四逆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制附片45克,先煎半小时。
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白芥子15克,干姜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柴胡45克,麻黄10克。
上方先煎附子,石膏半小时后,合诸药,再煎1。
5小时。
三剂。
配合针刺,以扶正祛邪为法。
以董氏奇穴为法。
对侧下三皇、三重、灵骨、大白。
同侧中平、太冲、行间。
针入即嘱频作吞咽、咬牙动作,以顺通局部经络。
针后即感觉轻松异常。
分析:病人舌脉呈现一派阳虚证象。
四逆以温运少阴,芍药甘草汤重用白芍以缓急止痛。
更加白芥子以祛皮里膜外之痰浊;生石膏以清解阳明邪热,因病位在阳明;柴胡以透解少阳郁邪;麻黄解太阳,与上方合成麻黄附子甘草汤,温少阴以解太阳之邪。
董氏奇穴以奇制胜,对于治疗急性疼痛往往针入痛止,效果不输于十二经穴。
因此在临床上我经常应用于一些急性病症中。
对于痛症应用最多,效果也较明显。
11月24日,二诊。
昨天针后非常舒服,回家服药后疼痛有所缓解。
服药后手心、脚心汗出较多。
舌仍淡胖,双脉沉细,寸关俱沉。
已经停卡马西平。
继针,以上穴分析:药已中病,汗从手心脚儿透出,是阳气渐旺,有祛邪外出之象。
此时万万不可见汗而减附子,恐正气不能继续增旺,则邪气不易祛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要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董洪涛)题记:好友医者佛老师,精研歧黄,虽修至国内凤毛麟角的中医博士后,却甘弃浮华,选择广西继续埋首杏林,堪为师表。
玩味其应求所作的一篇《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肺腑良言,常读常新。
小子不敢私藏,现转帖至此,希望能给中医同道以更多启发。
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医者佛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
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
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
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
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
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
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
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
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
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
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
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
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
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
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
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
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
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
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
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
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
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
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
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
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
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
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
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
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
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
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
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
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
”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二则,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
前者易,后者难。
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
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
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
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
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
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
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
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
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
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
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
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
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
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
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
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
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
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
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
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
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
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舒驰远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三则,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
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
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
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
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汇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
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
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
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
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
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
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
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文,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
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
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
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
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
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
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
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
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四则,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
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
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
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
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陈修园医学全书》《徐灵胎医学全书》《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余听鸿《余听鸿医案》吴佩衡《吳佩衡醫案》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周慎斋《医家秘奥》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李时珍《濒湖脉学》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喻嘉言《寓意草》皇甫谧《針灸甲乙經》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喻嘉言《醫門法律》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胡慎柔《慎柔五書》周楣聲《灸绳》邹澍《本经疏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
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
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
”如此方是病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