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欣赏过程潜移默化地实现,,仅仅通过欣赏一两件美术作品是无法达到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来达到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呢?事实上,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枯燥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教学模式都让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轻松、活泼且有秩序,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人自担任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工作已有近十年,对教学工作一直满怀热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尝试、探索着一些可操作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下就是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的几点探索。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主动性学习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的是传统的“一言堂”、“满

堂灌”的较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成为教学的绝对主角,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长时间下来,学生对欣赏课自然失去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要想真正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将原来教学的“主导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欣赏活动尤其需要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他们欣赏的潜能,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以往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欣赏能力的养成。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避免滔滔不绝、自顾自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彼此合作求得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地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学掌握更多的艺术学科知识。

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在欣赏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欣赏课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欣赏课的兴趣呢?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即选择性。基于这个特征,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选择部分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宽松、有趣的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美术环境,同时要懂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欣赏课的兴趣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想法。美术欣赏课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对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应该是有差异性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叙述部分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辞,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应该从欣赏课这一重要的特点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知识容量,增加信息,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主要依赖课本和教师的口头讲解,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感到枯燥乏味、不喜欢。

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可以把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只要把相关的美术欣赏资料数据下

载,掌握一些相应的软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鼠标一点,某个艺术家的代表作就会出现在学生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中翱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