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症状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

合集下载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1、发病情况 某养殖场于 2019 年 3 月建成,9 月底引进羊群,到 2019 年 年底,共存栏羊 233 只,其中绵羊 40%,山羊 60%。 养殖户基本 采用全天放牧养殖模式,由于草场靠近河坝,在放牧过程中,不 在岸上活动就会在附近山上采食牧草。 2020 年 5 月下旬,发现 有个别羊群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采食,精神状态变差,放牧 时跟不上放牧节奏,经常掉队。 有些患病羊在放的过程中,长时 间卧底不愿意站立。 初期养殖户没有在意,没有提高重视程度, 进入 8 月之后发病羊的数量越来越多, 并陆续出现了几头死亡 病例。有 80%以上的羊群出现了相同的临床症状,并且周边羊群 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由于该养殖户是初次发展羊养殖业,对各
Xumushouyi
畜牧兽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付宝海
肝片吸虫病能够感染多种牲畜动物, 是放牧地区牛羊养殖 过程中发生流行率较高的一类常见体内寄生虫病。 肝片吸虫主 要危害绵羊,特别是幼龄阶段的羊群,其次是山羊,牛等家畜。 肝 片吸虫病发生流行, 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由于夏秋季节气候适 宜,十分适合虫卵和各期幼虫的繁殖生长,同时在水源周边也会 存在大量的淡水螺,降雨量较多会使得虫卵和淡水螺分布广泛, 草场会迅速分布大量囊蚴,使得家畜大批量感染。 本文结合一个 养殖场的发病病例,探讨了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希 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忽视。 随着寄生虫在肝脏胆管当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与羊群争夺 营养物质,大多数患病羊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轻度发热症状, 采食量逐渐下降,容易疲倦,反应迟钝,放牧时离群,跟不上放牧 节奏,有的患病羊还会磨牙,胃肠道蠕动能力逐渐减弱,口腔结 膜苍白失去血色,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 下颌、胸前和腹 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患病羊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 泻交替出现,粪便当中会夹杂有大大的粘液,恶臭难闻。 心脏浊 音区显著扩大,肝脏部位按压有疼痛感,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 次数在 76 次~94 次,心率较快,每分钟跳动次数在 71 次~98 次。 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行走,左右摇摆,长时间卧地不起,被毛 砸断,失去光泽,羊毛容易折断。 怀孕羊会出现流产现象,母羊乳 汁稀薄,不能正常泌乳,严重时会因为衰竭死亡。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赵志杰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体内寄生虫病,最近几年该种体内寄生虫病在我国北部农牧地区呈现高发态势。

每年冬春季节,因为肝片吸虫病所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提升趋势,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本地养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疾病防控过程中,应该首先了解羊肝片吸虫病的具体发病规律,并结合实际流行特点、临床病变、典型的病理学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范,减少该种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保证养殖安全。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降低该种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养殖安全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肝片吸虫成虫外观呈现扁平柳叶状,活体外观呈现棕红色,固定之后外观呈现灰白色。

成虫虫体大小会随着宿主和生长发育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成虫的体长通常在20~ 35mm,宽在5~13mm,前端有一个三角形的头锥,椎底突然变宽形成肩,肩部向下逐渐变窄。

肝片吸虫成虫寄生在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当中,粪便随着胆汁进入消化道之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之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之下,发育成具有侵染性的毛蚴,然后侵入到中间宿主椎实螺的体内。

毛蚴在椎实螺体内通过无形繁殖产生尾蚴,尾蚴从椎实螺的身体中溢出之后在水中游动。

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漂浮在四草周围,牛羊等终末宿主采食了水生植物,或者饮用了含有尾蚴的水而造成感染。

幼虫在最终宿主的十二指肠当中侵入,然后再经过腹腔侵入到肝脏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转移之后到达胆管,羊群感染寄生虫之后,一般发育80天左右就达到性成熟。

养殖户在放牧过程中放牧地点选择不当,地势低洼,潮湿不堪,存在很多积水。

放牧地周围存在很多中间传播媒体,是造成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北方地区8~9月份是流行发病的高峰期,反刍动物很容易激发感染,其中以绵羊对该种寄生虫病的易感性最强,造成的死亡率最高。

二、临床症状寄生虫侵染初期患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只是会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往往不能够被养殖户所发现,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简称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于人体感染了羊肝片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而引起的。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或未清洁的感染了寄生虫囊囊的淡水鱼类传播,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因其致病性强、传播途径多、易于扩散等特点,导致其在当地地区广泛流行,给当地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吸虫病病例仍然比较多,因此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吸虫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吸虫病的诊断吸虫病的诊断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检测等方面。

1.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地方发病情况密切的地方,可进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和感染病例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临床症状分析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这些症状需要通过临床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等方式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吸虫病。

3. 实验室检测目前,吸虫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粪便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1)粪便检测通过患者的粪便样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成人或幼虫卵囊或虫体等,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羊肝片吸虫。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包括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吸虫病。

二、吸虫病的防治对于吸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宣传教育、环境卫生改善、个人防护、化学治疗和药物预防等方面。

1. 宣传教育对于高发地区的居民,可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通过宣传吸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2. 环境卫生改善在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改善,确保淡水鱼类的清洁、无污染,减少传播吸虫囊囊的风险。

3. 个人防护对于长期居住在高发地区的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避免食用未煮熟或未清洁的淡水鱼类、避免饮用未饮用水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

该病的潜伏期为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肝大、胃肠道出血等。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有腹痛、腹泻、呕吐、肝大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方面,腹部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肝内、肝周和肝门区的肝吸虫囊肿。

实验室检查方面,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和免疫学检测阳性等指标有助于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伊维菌素、氯喹等。

伊维菌素是一种有效的抗吸虫药物,能够杀死和排出寄生于人体内的肝吸虫。

氯喹能够抑制肝吸虫的生长和繁殖,减轻患者的症状。

手术治疗方面,主要适用于肝囊肿较大或并发症严重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组织摘除术,能够彻底清除肝内的肝吸虫囊肿。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饮食方面,应避免生食和半生食物,特别是生肉和生鱼。

生食的羊肝片是肝吸虫的传播源,所以在食用羊肝片时应尽量煮熟。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肝吸虫感染源。

有条件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肝吸虫病,以免病情恶化。

羊常见体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羊常见体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羊常见体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寄生虫病是危害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由于寄生虫一般以隐蔽的方式来慢性消耗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不会受到养殖户的重视,但却能够对羊只健康生长造成极大影响,直接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最终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主要为肝片吸虫、绦虫、血吸虫、焦虫等。

为确保羊只健康生长,减少因体内寄生虫病所造成的损失,需对羊体内寄生虫病加强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1 肝片吸虫病1.1 病原肝片吸虫病的病原包括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属于片形属。

其中,肝片吸虫长20 ~40 mm、宽10 ~13 mm,虫体呈棕红色,有口吸盘与腹吸盘2 个,锥形前部为口吸盘,腹吸盘在腹面中线的水平位置处。

大片吸虫体积相对略大,长30 ~75 mm,宽5 ~ 12 mm,虫体外观呈两侧平行状,后端呈钝圆状。

1.2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肝片吸虫必须借助中间宿主来实现发育成熟,其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大多在潮湿低洼地带生存,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

在放牧过程中,羊群接触椎实螺后,肝片吸虫病病原便会进入羊只体内并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羊只染病。

肝片吸虫病在炎热、多雨季节发生率较高。

1.3 临床症状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动物年龄和体质、感染程度等关系密切。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肝片吸虫病划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2 种。

羊感染急性型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精神萎靡、离群落后、贫血及黏膜苍白,病情严重的仅几日病羊便死亡;羊感染慢性型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不佳、消瘦、贫血、黏膜苍白、被毛杂乱,眼睑、胸部、腹部等多个部位发生水肿,交替出现便秘及下痢症状,若病情恶化,病羊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1.4 治疗方法针对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驱虫,驱虫药物主要有硫溴酚和硫氯酚等,用量分别为 30 mg/(kg·BW)和100 mg/(kg·BW)。

驱虫时注意要将上述药物配制成悬液对病羊进行灌服。

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与实验诊断治疗措施探讨

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与实验诊断治疗措施探讨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31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羊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内引起的疾病。

该病的病原体是羊肝片吸虫,感染部位则是羊的肝脏。

羊肝片吸虫是一种细小的寄生虫,雌虫长约2.5-3.5mm,雄虫长约1.5-2mm。

它们寄生在羊的肝脏内,给羊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羊肝片吸虫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羊的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腹泻,体重减轻等。

慢性病症状则表现为羊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毛色暗淡,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羊肝片吸虫病会带来较高的死亡率。

该病对羊群的生产力有影响,导致养殖者的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该病的传染性较强,若不及时控制会对养殖业造成更大伤害。

本文探讨了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提高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成效降低,发病率有一定帮助。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肝脏和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

该病分布广泛,隐匿性强,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羊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患病后会造成羊急性或慢性肝炎,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肝硬化、胆管炎等,严重时可以造成羊死亡。

羊感染该病不易察觉,发病初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羊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泻、黄疸等症状,这时已经比较严重了。

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大户务必要加强对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要保证羊舍干燥、通风良好,避免湿度过高,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羊进行驱虫,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要加强驱虫,以预防肝片吸虫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饮水卫生,避免饮用污水和脏水,以免感染肝片吸虫。

一、流行病学1、病原学特征肝片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是一种寄生于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肝脏内的线虫。

成虫体长约20-25mm,宽0.7-1.5mm,呈细长形状,淡红色,身体由头、颈、前体、中体和腹体构成。

头部扁平,前端有一对口吸盘,后端有一对腹吸盘,用于附着在肝胆管上。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期潮红 , 以后 转为 花 白与 黄染 。呼吸 急促 ,浅表 ,脉搏加
快 , 急 速 消 瘦 ,经 5~1 0d死 亡 或 转 成 慢 性 。 32 慢 性 型 。较 为 多 见 , 发 生 于 秋 末 和 早 春 , 由 成 虫 引起 , .
虫体到达胆管 后, 由于 虫体 的机械刺激 和代谢产物 的影响 ,
郁 , 食 欲 减 退 , 有 时 腹 泻 , 触 压 和 叩 打 肝 区 有痛 感 , 结膜 初
似 ,虫体扁平,呈树 叶状 ,新鲜虫体呈红褐色 ,浸渍后呈灰 色 。成虫体长 2 ~3 T 0 0ml,宽 8~1 l l 0mn,雌雄 同体 ,具有 口、腹 吸盘和发达 的生殖器官 。肝片形吸虫 的前端有一圆锥

统 、血 管系统、消化 系统 、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 ,使血
管 壁 通 透 性 增 强 ,血 液 成 分外 渗 ,组 织 水 肿 。肝 片 吸 虫 以血 液 、胆 汁 为 营养 ,使 机 体 营养 下 降 ,其 分泌 物 还 有 溶 血 和 干
5 0 d后发育成尾蚴 。尾蚴 离开螺体 ,在水 中游动 ,于水面
状 突 起 , 锥 底 突 然 变 宽 呈 肩 状 。 大 片 形 吸 虫 的 虫 体 较 前 者 大 ,长 2 ~7 II 宽 5—1 II 无 明 显 的肩 , 虫 体 两 侧 5 5IY T , 1 2II, TT 平 直 ,腹 吸 盘 内腔 向后 延 伸 ,呈 盲 囊 状 。
2 发 育 史
羊 肝 片 吸 ‘虫 病 的 防 治
羊 肝 片 吸 虫病 是 由肝 片形 吸虫 及 大 片 形 吸 虫 寄生 于 羊 肝 脏 胆 管 引起 的疾 病 , 是危 害养 羊 业 的重 要 寄 生 虫 病 。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诊断吸虫病是一种由吸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羊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是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此病通常在草食动物(如牛、羊和鹅)消化道中寄生,但可以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饮水(例如生食或不完全煮熟的蔬菜)而传播给人类。

羊肝片吸虫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黄疸、肝脾肿大和贫血。

在感染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恶化,病人可能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症状。

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方法包括使用药物和其他治疗方式。

在治疗方面,三氯甲烷(Triclabendazole)是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药物。

这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短期内治愈感染。

药物通常在医院或专业诊所中注射或口服。

在治疗期间,病人应该完全避免摄入可能感染吸虫的食物或饮水。

除药物治疗外,也采用其他治疗方式。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支持性治疗。

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慢性感染或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

支持性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水、营养和床上休息。

在诊断方面,对于疑似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人,最好进行各种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血液样本中的特定指标(如含铁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来确定病人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 影像检查:医生可以通过X射线或超声波检查病人的内脏和消化系统,以确定是否感染吸虫和感染的程度。

● 活体组织检查:医生可以通过活体组织检查(例如肝组织活检)来确定病人是否感染寄生虫。

总之,感染羊肝片吸虫病需要及时治疗。

饮食卫生是预防吸虫病的关键,病人应该少吃生食和野味,注意蔬菜水果是否洗净消毒,加强自身卫生习惯,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以确诊并治疗此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肝片吸虫病症状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
羊肝片吸虫病的特点是分布广泛、感染率高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给养殖户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羊肝片吸虫病症状,了解一下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当羊发生轻度感染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其发生重度感染时,则表现出的病症程度不同,一般病症主要分为成以下几种。

急性型:一般在秋季容易发生,病羊具体会表现出体质衰弱,精神沉郁,被毛粗杂乱等,同时还出现轻微的发热情况,根据实际经验发现患有该类型病症的羊只时会发生突然死亡。

慢性型:一般在羊轻度感染后发生,且这种类型症状发展较慢,病羊具体表现出被毛枯焦脱落、贫血、食欲减退等,严重时甚者还伴发黄疸等病症。

患病3~4个月之后,病羊症状则开始恶化,体质逐渐消瘦,最终衰竭而亡。

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羊只,内脏可见皮下水肿,且有大量的淡黄色腹水蓄积在心包腔、胸腔及腹腔内,当其接触空气后会出现凝固而呈胶胨样,肝脏明显肿大,并充血、出血、硬化,纤维素沉着在肝脏表面,并黏连在周围组织上。

将肝脏沿胆管切开后,可见管壁增厚,胆管明显扩张,且有大量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在里面,虫体体长在20~35mm左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