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合集下载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寄生蚴形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影响了绵羊、山羊和牛等动物。

本文将介绍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观察:羊肝片吸虫病潜伏期长,临床症状较为隐蔽。

但是慢性感染的羊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2. 羊肝片检查:羊肝片检查是诊断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方法。

该检查方法是通过取出羊的肝脏组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发现是否存在吸虫卵。

3. 血液学检查:通过对羊的血液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羊体内是否存在寄生虫引起的贫血等症状。

4. 皮内试验: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也可以通过对羊进行皮内试验来进行。

该试验可以通过将吸虫抗原注射到羊体内,观察是否引发羊体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5. 其他检查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1.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源的存在。

2. 隔离治疗:对于疑似感染的羊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传播。

3. 药物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三氯乙胺等,通常需要连续用药1-2周。

4. 养殖规范:加强对羊的养殖管理,定期进行驱虫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的羊。

5. 免疫预防:可以在羊群中实施免疫措施,使用吸虫疫苗对羊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管理,确保羊的饲料营养充足,增强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7. 定期检测:定期对羊进行检测,及早发现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羊肝片检查和血液学检查等方法,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管理、药物治疗、养殖规范、免疫预防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和养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肝片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简称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于人体感染了羊肝片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而引起的。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或未清洁的感染了寄生虫囊囊的淡水鱼类传播,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因其致病性强、传播途径多、易于扩散等特点,导致其在当地地区广泛流行,给当地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的吸虫病病例仍然比较多,因此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吸虫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吸虫病的诊断吸虫病的诊断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检测等方面。

1.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地方发病情况密切的地方,可进行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和感染病例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临床症状分析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这些症状需要通过临床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等方式进行分析,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吸虫病。

3. 实验室检测目前,吸虫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粪便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1)粪便检测通过患者的粪便样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成人或幼虫卵囊或虫体等,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羊肝片吸虫。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包括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的定性或定量检测,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吸虫病。

二、吸虫病的防治对于吸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宣传教育、环境卫生改善、个人防护、化学治疗和药物预防等方面。

1. 宣传教育对于高发地区的居民,可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通过宣传吸虫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2. 环境卫生改善在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改善,确保淡水鱼类的清洁、无污染,减少传播吸虫囊囊的风险。

3. 个人防护对于长期居住在高发地区的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避免食用未煮熟或未清洁的淡水鱼类、避免饮用未饮用水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是由马头山绵羊肝片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文将对这种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学特点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体是马头山绵羊肝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属于吸虫门动物。

其寄生于羊的肝脏内,成虫体长可达5厘米,宽约1厘米,单侧半沉入肝脏组织中。

二、病原传播途径马头山绵羊肝片吸虫的感染源主要为含虫卵的污水、农田水源和静水,特别是水草密布的湖泊和河溪等水体中。

它通过柔软的足和吸盘附着在浮游生物身上,然后以浮游生物为食,继而寄生在羊的肝脏组织中。

三、临床症状和诊断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月,病程长达1年以上。

初期感染者可以无明显症状,但随着寄生虫数量的增加,症状会逐渐出现。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瘦、腹泻、黄疸、肝脾肿大等。

严重感染者还可能出现高热、贫血、水肿等症状。

目前,诊断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寻找抗虫抗体和虫卵。

可以通过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标记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虫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

还可通过鳞蚴皮试、糞便检测寄生虫卵,可直接观察到成年马头山绵羊肝片吸虫卵。

四、防治措施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1. 预防(1)改善饲养条件。

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动物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避免动物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2)灭蚴消毒。

定期对饮水设施、饲料场等地进行灭蚴消毒,以减少感染源。

(3)定期驱虫。

可以根据动物的感染情况,定期给动物进行驱虫治疗,减少寄生虫数量。

2. 治疗治疗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主要采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喹、吡喹酮、三氮唑酮等,可以根据动物的体重和感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还应注意动物的饲养和护理,保证其营养充足,加强身体抵抗力。

马头山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羊养殖业的寄生虫病,对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定期驱虫以及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和防治这种疾病,提高羊的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羊肝片吸虫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人们饮用了带有羊肝片吸虫卵的水源导致的。

这种病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1. 临床表现羊肝片吸虫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在半年到几年之间。

在潜伏期结束之后,病人的体内就会出现虫卵成虫和囊泡等症状。

患者的症状常常是非常多样的,包括发热、咳嗽、腹泻、胃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同时,还会有肝、脾肿大等症状的出现。

当然,最致命的症状还是肝硬化和肝癌等症状的出现。

2. 实验室检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发现虫卵,同时也可以感染是否存在。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镜检、皮内反应和免疫学检测等。

3. 影像学检测羊肝片吸虫病患者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测来诊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此病。

常常使用的影像学检测包括B超、MRI等,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可以明确肝部有无囊肿和硬化等症状。

在临床上,B超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它可以精确地发现囊肿和肝硬化等症状。

1. 防止污染水源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污染水源,而我们喝的水大多来自于自来水、井水和河水等。

为了防止污染水源,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饮水前要对水进行煮沸消毒;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引入的过程中加强防护等。

2. 粪便管理在农村地区,人们多采用露天便所,直接将粪便排放到坑内,再由积久的粪便掉到地面上,这样就会污染周围环境的空气和地面。

因此,我们要提倡更好的处理方式,建议使用连通式粪池、化粪池及处理设备,避免排放不当的污水和废弃物等。

3. 加强家畜饲养的管理作为病原体的羊肝片吸虫主要是寄生于羊体上的,因此,改善家畜饲养管理也是防制羊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家畜的饲养管理和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其体内感染虫卵的速率。

同时,对于已经感染了虫卵的家畜,也要将其收治起来,避免二次传播。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简称肝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体为肝吸虫。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感染了肝吸虫的淡水鱼类或其制品而感染。

目前,肝吸虫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中国,由于不少地区人们习惯食用生鱼片、鱼生、腌鱼、鱼杂菜等传统饮食习惯,使得肝吸虫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及时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进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肝吸虫病的诊断(一)病史询问患者在就诊时需要详细描述自己的饮食史、接触史和居住史等情况,包括是否有食用生鱼片或未经煮熟的鱼类食品的习惯,是否居住在肝吸虫病高发地区等。

(二)临床症状肝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体重减轻、乏力等。

慢性感染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慢性感染者可有贫血及白细胞增高等表现。

2. 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如ALT、AST、胆红素等指标的升高,提示肝脏受损。

3. 影像学检查:肝功能不全及门脉高压患者行腹部B超、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4. 血清学检查:特异血清学检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帮助明确诊断。

(四)粪便检查检查患者的粪便中是否有肝吸虫卵的排出,是诊断肝吸虫病的关键。

正规检查方法是采集3天不同时间的早晨新鲜便样,用盐水浮离离心法检查肝吸虫卵。

(一)个人防护1.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鱼类和鱼制品,尤其是淡水鱼。

2. 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住所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二)环境治理1. 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在肝吸虫病高发地区,应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改善田间水体和饮水水源,禁止垃圾填埋等。

2. 饮水卫生:严格控制和管理饮用水源,避免因水污染导致人群暴发性感染。

(三)健康教育1. 宣传普及:对当地居民进行肝吸虫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2. 传统饮食改变:教育人们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生鱼片、鱼生等传统食用方式,提高食品烹饪的卫生水平。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羊肝片吸虫病是由于寄生虫羊肝片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引起的慢性疟疾,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该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由于寄生虫对人体肝脏的侵害,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及时的诊断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表现1. 肝功能损害:患者肝功能进行性受损,表现为黄疸、肝肿大、腹水、血象异常等症状。

2.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3. 肝脓肿:在病变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肝脓肿,表现为寒战、高热、全身乏力等症状。

3.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出现贫血、血尿、皮肤黄染等症状。

1. 影像学检查: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异常情况,如肝肿大、脓肿等。

2. 血清学检查: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羊肝片吸虫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3. 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确认诊断。

4. 细胞学检查:对胆汁、胆囊引流液、胰液等进行细胞学检查,检测寄生虫卵和幼虫,以明确诊断。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阿苯达唑、多巴酚丁胺等,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杀死寄生虫,减轻症状。

2.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病例,如合并脓肿等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脓肿等病灶。

1. 环境卫生:饮用水及食物要保持卫生,不要直接饮用未经净化的河流、湖泊水,食用生水面食物要避免生吃。

2. 饮食卫生:畜禽肝脏及未熟食物可能污染,食用前要充分加热煮熟。

3. 个人卫生:避免裸露地接触动植物体表泥土,勤洗手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4. 预防接种:在疫区的人群可以接种羊肝片吸虫疫苗,提高抵抗力。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发病率。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作者:朱丽娟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3期朱丽娟�(黑龙江省龙江县畜牧兽医局动物检疫站161100)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

严重患羊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现象,病羊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死亡,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40mm,宽5~13mm,新鲜虫体为棕红色。

成虫为雌雄同体,体表有细棘,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

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

体表生有许多小刺。

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

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

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μm、宽70~80μm;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

显微镜下,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卵膜薄而光滑,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有个胚细胞,周围充满卵黄细胞,大小为(130~150)μm×(63~90)μm。

传播的中间宿主是椎形螺科的多钟螺,以小土窝螺、斯氏萝卜螺为主。

成虫在胆管内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经胞蚴、雷蚴,最后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附着在水草上形成感染性囊蚴。

羊饮水或采食到被囊蚴污染的牧草后在消化道内溶解,蚴虫钻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即感染肝片吸虫病。

成虫经过2.5~4.0个月的发育开始产卵,虫卵排出体外,然后再经毛蚴→胞蚴→雷蚴→囊蚴→尾蚴→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继续不断地循环。

�2流行病学�本病是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

温度、水和淡水螺是肝片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多雨温暖的季节里,由于淡水螺类剧增,常造成该病的普遍流行,因此,长期在低洼、积水、沼泽、河谷等地区域地带放牧的羊只,往往感染严重。

�3临床症状�该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以及羊机体的状况。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朱丽娟(黑龙江省龙江县畜牧兽医局动物检疫站 161100)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

严重患羊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现象,病羊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死亡,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情况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40mm,宽513mm,新鲜虫体为棕红色。

成虫为雌雄同体,体表有细棘,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

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

体表生有许多小刺。

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

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

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μm、宽7080μm;前端较窄,有一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

显微镜下,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卵膜薄而光滑,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有个胚细胞,周围充满卵黄细胞,大小为(130⁃150)μm×(6390)μm。

传播的中间宿主是椎形螺科的多钟螺,以小土窝螺、斯氏萝卜螺为主。

成虫在胆管内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经胞蚴、雷蚴,最后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附着在水草上形成感染性囊蚴。

羊饮水或采食到被囊蚴污染的牧草后在消化道内溶解,蚴虫钻入羊的肝脏和胆管中即感染肝片吸虫病。

成虫经过2.5~4.0个月的发育开始产卵,虫卵排出体外,然后再经毛蚴→胞蚴→雷蚴→囊蚴→尾蚴→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继续不断地循环。

2 流行病学本病是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影响。

温度、水和淡水螺是肝片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多雨温暖的季节里,由于淡水螺类剧增,常造成该病的普遍流行,因此,长期在低洼、积水、沼泽、河谷等地区域地带放牧的羊只,往往感染严重。

3 临床症状该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感染虫体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以及羊机体的状况。

成年羊若寄生少数虫体,一般不表现病状,但羔羊即使寄生少数的虫体,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作者:刘勤辉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20年第01期
摘要肝片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片形科片形属的害虫,成虫主要集中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组织当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经常会导致牛羊等反刍动物出现肝脏炎症和胆管炎症。

该种疾病危害性巨大,会严重阻碍羊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病;诊断;防治;宝藏镇
肝片吸虫属于典型的体内寄生虫,该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胆管和肝脏组织当中,因此被称为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会严重影响到羊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常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是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高发病。

肝片吸虫侵入羊机体之后会造成羊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下降,寄生虫和羊争夺营养物质,造成羊身体消瘦,危害严重时还会引发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由于宝藏镇山高路远、村寨分散、饲养方式落后,造成防疫困难。

虽然疫情没有暴发流行,但周边地区疫情形势复杂,疫病传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防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1 流行特点
在放牧地区羊肝片吸虫病不仅具有很高的感染力,而且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感染羊的肝片吸虫主要包括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吸虫。

通常情况下,放牧养殖的羊群更容易感染该种疾病。

肝片吸虫的传播流行往往需要中间传播媒介淡水螺,同时还应该有充足的温度和湿度。

夏秋季节由于温度湿度适宜,再加上降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肝片吸虫中间传播媒介淡水螺的繁殖生长。

经过雨水冲刷之后,残余在土壤当中的虫卵或者孵化出来的毛蚴进入水体当中,感染淡水螺。

新的雨水又具有刺激侵染性尾蚴大量出螺的作用,因此在降雨过后,往往在水草和水体当中携带有大量的囊蚴。

在放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注重控制放牧地的卫生环境,到低洼地带放牧,羊群饮用死水,通过吞食饮用了含有囊蚴的饮用水。

夏秋季节牧草丰茂,牧草营养价值较高,羊群的膘情较好,感染寄生虫初期不容易被察觉。

进入冬春季节之后,气候寒冷,牧草枯萎,牲畜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身体抵抗能力变差,此时肝片吸虫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

肝片吸虫幼虫发育成具有侵染性的成虫需要3-4个月的时间,成虫能够存活3-5年[1]。

2 临床症状
根据患病羊年龄不同以及羊品种不同,感染肝片吸虫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分为了急性型,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是因为幼虫感染
引起。

患病羊在短时间内吞噬了大量的囊蚴,幼虫进入体内之后,引起肠壁、肝脏和周围组织损伤出血。

当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患病羊体温迅速升高,采食量逐渐下降,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可视黏膜苍白甚至黄疸。

随后患病羊身体逐渐消瘦,体质逐渐衰弱,并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

羔羊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具有发病过程短突然死亡的特点。

育成羊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常常在出现症状3-5天后死亡。

慢性型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或者是轻度感染的患病动物。

该类型主要是由肝片吸虫成虫感染引起,通常在食入囊蚴4-5个月后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对羊的胆管和肝脏组织造成的危害巨大,经常会引起胆管炎、肝炎。

患病羊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贫血症状,生长发育不良,被毛杂乱,很容易脱落,眼睑和下颌出血水肿。

早上患病羊运动之后,叩诊肝脏能够听到半浊音区显著增大。

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患病羊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大多数患病羊因为机体严重消瘦衰竭而死。

哺乳阶段的母羊感染该种寄生虫病后常常表现为泌乳量下降,乳汁稀薄,妊娠期的母羊感染疾病之后经常出现流产,即便是能够正常分娩,羔羊也因为感染该种疾病,短时间内死亡[2]。

3 病理學变化
急性型病死病例主要会对肝脏组织造成广泛性的损伤,肝脏质地变脆显著肿大,外观呈现暗红色,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寄生虫危害严重时,还能够发现在肝脏表面存在很多寄生虫移动的虫道,肝脏黏膜呈现苍白色,腹腔当中蓄积有大量的血液性内容物,同时在肝脏组织表面还能够看到大量灰黄色的锁状物,轻轻挤压从中渗出大量的污黄色的粘稠液体和少量的幼虫以及凝固的血液。

病死羊的肝包膜表面存在纤维素性附着,心肌和肾脏呈现苍白色。

病死羊胆囊显著肿大,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汁颜色呈现灰黑色,胆管显著扩张,粗糙,内部存在大量成虫,成虫呈现深红色柳叶状。

慢性感染的病死羊能够发现肝脏边缘呈现硬化,胆管严重扩张,内膜粗糙,在胆管当中充满了大量虫体和棕褐色的污染液体,胆管壁纤维化。

病死羊心包积液严重,肺脏部位出现局限性的硬结节。

结合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判定致病原为肝片吸虫。

4 防治
治疗肝片吸虫病应该采用保肝健胃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常用的药物为硫酸二氯酚,使用剂量为80mg/kg体重,一次口服,间隔7天之后再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

对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羊,在做好驱虫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早期组织的消炎工作,保肝利胆。

口服钙镁锌合剂使用,每头羊口服150mL,连续使用3天,并让患病羊饮用电解多维。

健胃促进消化,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每天肌肉注射5mL,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同时在饲料当中添加山楂酵母粉,每天使用60g,连续使用一周。

通过采用上述手段进行综合防控之后,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除了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羊治疗无效死亡之外,其余患病羊恢复健康。

在今后养殖过程中,应该指导养殖户构建针对性的卫生驱虫制度。

每年的3-4月份和10-11月份,定期对羊群进行体内体表寄生虫驱虫处理,杀死体内的虫卵和幼虫。

在疾病进入流行高发期,可以再进行1-2次的强化驱虫,保证驱虫效果。

在卫生驱虫期间,做好粪便收集整
理工作,堆积发酵杀灭粪便当中的致病源。

并做好放牧地的卫生清理工作,选择使用50000倍液的硫酸铜溶液喷洒放牧地,杀灭淡水螺。

参考文献
[1]刘雪梅.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8)
[2]刘成栋.浅述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06):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