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微囊与纳米囊PPT

合集下载

微胶囊悬浮剂ppt

微胶囊悬浮剂ppt

种双层锐孔来制褐藻酸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
微胶囊技术:
1953一1954年: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 之基本方法的二个专利,以及利用上述基本方法制备微胶囊型压敏 复写纸的四个专利。除日本外,全世界都应用了这个专利。
1956年3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光电材料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1957年4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彩色摄影用的化合物微胶囊化工
-
(一)基本概念
微胶囊: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物。 其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 料与制备方法。
微胶囊化: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 微胶囊化技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
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 率释放的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心材,包括 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 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 包埋心材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壁材。
-
(三)微囊化的方法和步骤
化学法:主要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或膜材料并 将芯材包覆,常使用的是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
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和机械原理的方法制备微胶囊,主要有 空气悬浮法、喷雾干燥法、真空蒸发沉积法和包结络合法等。
物理化学法:通过改变条件(温度、pH值加入电解质等)使溶解状 态的成膜材料从溶液中聚沉出来并将芯材包覆形成微胶囊,具体有 凝聚法、油相分离法、干燥浴法、熔化分散冷凝法等。分为囊心物 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和囊材的固化4步.
微胶囊
1. 发展简史 2. 基本概念 3. 微胶囊的功能 4. 微囊化原理,方法及步骤 5. 性能测试 6. 应用
化学系01级李懿芬

微胶囊悬浮剂 ppt课件

微胶囊悬浮剂  ppt课件

二、微胶囊悬浮剂的优点
1、持效期长:地下一次一季
包衣层 2、减少用药,省工省时 隔离层 3、避免药害,提高安全性
囊心
4、消除异味
5、与不良环境隔离
6、保护天敌
3
4
三、微胶囊悬浮剂释放原理
5
6
四、微胶囊农药悬浮剂适应的使用场所: 1、地下害虫和地下线虫:
蛴螬
蝼蛄
韭蛆
2、生长期长难于防治的害虫
多靶标微胶囊悬浮剂
一、微胶囊悬浮剂农药的定义和外观特征:
微胶囊农药悬浮剂是指利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材 料形成核—壳结构微小容器,将农药包覆其中,并悬浮 在水中的农药剂型。它包括囊壳和囊芯两部分,囊芯是 农药有效成分及溶剂,囊壳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粒径
2-50微米。
微囊结构示意图
包衣层
隔离层 囊心
a
b
c
d
e
f
12
3、唯一同位聚合法制备的样品图(技术创新)
a
b
图4-1 微囊悬浮剂的电镜照片 此项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粒径更小、更均匀、包封率更高
13
七、质量检测
1、热贮稳定性
14
2、冷贮稳定性
15
3、胶囊悬浮剂粒径的测定
热贮前粒径测定
平均粒径为2.11微米,遮光比为1.225
16
热贮后:
Minutes
保留时间为2.95min,分解率为1.22%。
19
7、水质对微胶囊悬浮剂的影响:
水 去离子水
自来水 342mg/L 1140mg合格 合格
析水、分层
冷贮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用342 m g /L硬水和自来水配制的15%%多靶标 微胶囊悬浮剂,热贮14 d后有效成分分解率均小于1.5% 。因此在生产过程 中,该制剂对水质要求很低,普通自来水就可以配制。

微囊

微囊
LOGO
微囊的制备
1.材料
囊心物: 主药+附加剂(稳定剂、稀释剂以及控制释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和改善 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 囊材: 天然高分子囊材: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壳聚糖 半合成高分子囊材:羧甲基纤维素盐、醋酸纤维素肽酸酯、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 合成高分子囊材:生物不可降解材料:聚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类、聚乙烯醇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氨基酸、聚乳酸
李柱来,王津等人以壳聚糖和阿拉伯胶 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将布洛芬微囊化。 以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 出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以该最佳 制备工艺条件制备含药微囊,重现性好, 工艺稳定,同时体外溶出实验表明,该 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LOGO
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2.微囊制剂的生物靶向性
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包括肺、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富含吞噬细胞,可摄取 一定大小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其中,粒径7-14μ m的微粒主要被肺部截留, 3μ m以下的微粒大部分在肝脏和脾脏停留,粒径小于50nm的纳米粒则易进入 骨髓。若静脉注射粒径7-14μ m的微囊类制剂,则可被肺部网状内皮系统的 吞噬细胞截留后定位释药,大大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治疗作用,降低对其他非 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LOGO
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刘振堂,周斌[4]等人将40只兔VX2移植性肾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土 贝母组、空白微囊组和土贝母皂苷微囊组,每组10只。经肾动脉分别注 入生理盐水3ml,土贝母注射液0.1mg/kg、空白微囊5.0mg/kg和土贝母 皂苷微囊5.1mg/kg,观察比较各组兔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及生存期。
微囊的粒径属微米级,常用作 药物的载体,作为给药系统应 用于临床。
LOGO

微囊的制备课件课件

微囊的制备课件课件

02
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药物微囊制备中的应用,如聚丙
烯酸树脂、聚乙烯醇等。
多功能性材料
03
探索具有药物释放控制、抗氧化的多功能性材料在微囊制备中
的应用。
制备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乳化-溶剂挥发法
优化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条件,提高 药物包裹率和载药量。
喷雾干燥法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的工艺参数对药物性能 的影响,提高粒径分布和药物释放性能。
喷雾干燥法简介
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微 囊的技术,通过将液态或半固态 的物料雾化成微小液滴,然后与 热气流接触,使液滴迅速干燥,
形成微囊。
操作流程
将待包埋的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 质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然后通 过高压泵或旋转阀等装置将药液 雾化成微小液滴,与热气流接触
进行干燥。
技术特点
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囊具有粒径 分布较窄、包埋率较高、工艺操 作简单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溶剂 残留、生产过程中易受污染等缺
微囊制备技术
03
喷雾干燥法
工艺流程
将囊心物与囊材溶液混合,通过喷头喷成小雾滴,在热风中干燥成微囊。
特点
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微囊产品为固体粉末,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生 产。但喷雾干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热风,干燥程度不易控制,囊心物活性可能 受到影响。
喷雾凝结法
工艺流程
将囊心物与凝结剂混合,通过喷头喷成小雾滴,在空气中凝结成微囊。
熔融法与凝聚法
工艺流程
将囊材加热至熔融状态,与囊心物混合 ,冷却固化成微囊;或将囊材溶于溶剂 中,加入囊心物,溶剂挥发后凝聚成微 囊。
VS
特点
熔融法与凝聚法制得的微囊形状完整、粒 径较小。但熔融法需要高温加热,对囊心 物活性可能产生影响;凝聚法中溶剂的使 用量较大,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微型包裹技术

微型包裹技术

第三节微型包囊技术一、概述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membrane wall),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microcapsule)。

微球(microsphere)纳米囊(nanocapsule)和纳米球(nanosphere)。

(一) 药物微囊化的应用特点(1)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3)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4)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5)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6) 控制药物释放速率;(7)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二) 药物微囊化的进展第一阶段开始主要应用于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微囊粒径一般为5~l000μm。

第二阶段微囊粒径减小到l~250 μm,主要应用于控制药物释放。

这种粒径的载药微粒,毫微粒通过非胃肠道给药时,被器官或组织吸收能显著延长药效、降低毒性,提出高活性和生物利用度。

第三阶段主要是靶向给药的纳米囊,粒径为1~ 1000nm。

将微粒或毫微粒引导到体内特定部位,再被吸收而发挥药效。

二、囊心物与囊材(一) 囊心物(core material)(1)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囊化,再加入附加剂。

(3)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条件等(4)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要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成无囊心物的空囊。

(5)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

(二) 囊材囊材(coating material)的一般要求是: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释药速率;③无毒、无刺激性;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⑤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特性。

纳米颗粒(课堂PPT)

纳米颗粒(课堂PPT)
11
二、 纳米粒的载体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有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两类。
天然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明胶、桃胶、甲壳 素等,由于许多药物易与蛋白质亲和,所以载 药容易。 主要缺点是制备工艺复杂,有时用于人体具有 抗原反应。
12
二、 纳米粒的载体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有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两类。
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有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 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聚羟基乙酸等。 这类载体材料制备工艺简单,由于所得纳米粒 为多孔性的,故载药量高,同时,毒性较非生 物降解材料低得多。
23
聚甲基烯酸甲酯(PMMA)为高分子生物材料, 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用作假牙、晶状体、骨 水泥等人体植入材料。
PMMA纳米球悬浮液 注射入人体组织的PMMA2纳4 米球
2、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白蛋白 微球
天然高分子材料可由化学交联、 加热变性
或盐析脱水法凝聚成纳米囊或纳米球。
单凝聚法
制备明胶
19
条件
2 %的单体制得纳米粒的粒径最小,较 低或较高浓度制得的粒径都较大; 搅拌速率增大可导致粒径变大 600 r/ min 及3000 r/ min 分别得 126nm 及161 nm 的平均粒径,粒径增 大的同时粒径分布也变宽;
20
条件
温度高过20 ℃,粒径变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无乳化剂制得的纳米球在贮放时易粘连; 碱性药物可起引发剂的作用,且药物也结合 进入聚合物链中,通常在聚合后再加入药物。
(1)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球(囊)
聚合引发剂:水中OH-离子。 通常制得的聚合物平均分子量较低,纳米球软 且易粘连,需应用稳定剂,如右旋糖酐。 影响粒径的重要因素:溶液的pH值和单体的 浓度。 本法制得的纳米囊或纳米球中药物的收率在 15%~90%范围内,亲脂性药物收率较高。

16第十六章新技术与新剂型-PPT课件

16第十六章新技术与新剂型-PPT课件

半合成高分子囊
1.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 常与明胶配合使用: 1 ~ 5g/L 的 CMC-Na : 30g/L 明胶 = 2:1 2.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溶于pH>6的水溶液 单独使用(30g/L)或与明胶合用
半合成高分子囊(续)
3. 乙基纤维素(EC): 不溶于水、甘油、丙二醇,溶于有机溶剂
微囊化的优点(续)
5、减少配伍变化:
阿司匹林+扑尔敏分别包囊
6、缓、控释或长效作用:
慢心律微囊骨架片、复方甲地孕酮微囊注射液 醋酸亮丙瑞林微囊注射液、亮菌甲素微囊注射液 7、靶向 8、活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药物微囊化技术的进展 微囊化技术发展阶段:
第一代:80年代以前,粒径5μ m-2000μ m 第二代:80年代左右,粒径1-250μ m,用在药 物缓控释的给药系统里边。 第三代:纳米级粒子靶向制剂。粒径小于1μ m, 1-1000nm,主要用于纳米囊。
相分离工艺现已成为药物微囊化的主要工艺之一。
微囊化步骤:
单凝聚法
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材料 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 基本原理: 凝聚剂作用、凝聚条件的可逆性、
固化作用
凝聚剂:
a. 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乙醇、丙酮
b. 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硫酸铵
固体(或液体)药物
3%~5%明胶溶液
固体分散体的用途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阻止药物释放,达到缓释或控释目的。 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制


成新剂型。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双炔失碳酯:聚维酮(PVP)的比例,溶出速 度,比原药增大了38倍。

【正式版】药品纳米技术PPT

【正式版】药品纳米技术PPT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
纳米囊泡为载体材料,
制备羟基喜树碱(
HCPT)
的PEG
PHDCA
隐形纳
为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物料加工新技术, 是以剪切应力为主的超细粉碎技术 , 能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
中药复方的粉碎纳米制剂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某味药的有效部位甚至是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
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 表明人类科学技术
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纳米科技时代
关于药物纳米技术
概况
应用
实例
关于药物纳米技术
概况
纳米一般不是简单地将药物材进行粉碎至纳米量
级,例如在中药方面,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某味药
的有效部位甚至是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
赋予传统中药新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能有下面几方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
粉, 中药经过超微处理后,
为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物料加工新技术,
一方面使其粒度更加细微均匀, 比表面积增加,
是以剪切应力为主的超细粉碎技术
孔隙率增大, 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 能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
另一方面
米泡, 进行药代动力学实验和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实验。证实聚乙二醇
溶 性钠盐的抗癌活性降低90%
, 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施斌
解热镇痛药、镇静药、抗生素及维生素等
米技术加工处理,
赋予传统中药新的功能, 这些功能可能有下面几方面:
提高生物利用度, 增强靶向性; 降低毒副作用; 呈现新的药效, 拓
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白蛋白-紫杉醇纳米药物已成功上市,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了紫杉醇的毒性,并增强其缓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微囊的制备
复乳法:
• 将油相与水相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器中制成O/W初乳,琼脂 在90℃溶化,冷却至50℃,边搅拌边注入初乳中,然后将此种初乳与 外层油相倒入高速搅拌器中,即可得到O/W/O型微囊。 • 温度越高,搅拌速度越大,微囊粒径越小。
(三)、微囊的制备
气体饱和溶液法:
(三)、微囊的内容之一,微囊其制备方法 较多。大致分为三类: (1)化学法;(2)物理法;(3)物理化学法 现主要介绍近几年的制备新方法[1]。
(三)、微囊的制备
悬浮聚合乳化法:
• 悬浮聚合乳化法系采用多孔玻璃膜乳化技术,将油性囊心物通过多孔 玻璃膜上的小孔压出,形成微小的液滴,再在水溶性物质中形成O/W 乳滴,最后悬浮聚合成微囊。 • 以此方法制成的微囊在聚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合并和破裂。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静脉注射微囊化卡铂后,肺部药物浓度和分布百分率均较高,呈明显 的肺靶向和缓释双重效应。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3.微囊制剂的血管栓塞效应
• 微囊类制剂在粒径范围上属于微米级,难以通过人体动脉末端微血管 而被大量截留。该血管栓塞效应应用于肿瘤治疗时,一方面可栓塞微 动脉,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因栓塞导致局部血流变慢, 有利于抗癌药物缓慢释放从而达到定位浓集于靶组织。
• 气体饱和溶液法是指囊心物和囊壳材料在超临界流体(多为CO2)中 ,囊心物与囊壳材料充分混合,并在超临界流体保持其流动性的温度 和压力下将载体混合物通过一个喷嘴喷入低压喷淋塔中,由于CO2迅 速气化,压力降低使囊材围绕囊心物固化形成微囊。 • 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遇热和遇氧不稳定的化合物。
(三)、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粒径属微米级,常用 作药物的载体,作为给药系 统应用于临床。
(二)、微囊的特点
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环境因素对药物的影响;掩盖芯材的异味,改善芯材 的口感和味觉;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贮藏和运输。 赋予药物以缓、控释性能,有效地控制芯材的释放 生物靶向性:静脉注射的微粒体系,粒径小于1.4μ m者全部通过肺循环,714μ m的微粒主要停留在肺部,而3μ m以下的微粒大部分在肝脾部停留,通 过调节微粒粒径可实现不同靶器官的定向给药。 动脉栓塞性:将直径30μ m以上的微粒直接经动脉血管导入,阻塞于肿瘤组 织或某脏器的动脉末梢血管,可同时达到切断肿瘤或器官供养和定位释放药 物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三)、微囊的制备
1. 材料
囊心物:主药+附加剂(稳定剂、稀释剂以及控制释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和 改善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 囊材: 天然高分子囊材: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壳聚糖 半合成高分子囊材:羧甲基纤维素盐、醋酸纤维素肽酸酯、乙基纤维素、甲基 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 合成高分子囊材 生物不可降解材料:聚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类、聚乙烯醇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氨基酸、聚乳酸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1.延缓药物释放
• 对于微囊制剂,药物通过扩散、囊膜的溶解以及囊膜的消化降解三种 途径得以释放。对于一些半衰期较短而又需要长期维持有效治疗浓度 或者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将其包裹成囊可减少给药次数并且降低药物 的毒副反应。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李柱来,王津[2]等人以壳聚糖 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 聚法将布洛芬微囊化。以包封 率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 得出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以该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备 含药微囊,重现性好,工艺稳 定,同时体外溶出实验表明, 该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应懿,周世文[3]等人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卡铂-乳酸/羟基乙酸 共聚物微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单剂量静脉注射含同等药物 剂量的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混悬液和卡铂原料药溶液,采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给药48 h内,小鼠心、肝、脾、肺和 肾脏的卡铂浓度,考察卡铂微囊化后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
微囊与纳米囊
Contents
微囊(Microcapsule) 纳米囊(Nanocapsule)
1
2
制备
(Microcapsule)
一 ︑ 微 囊
概述
特点
应用
(一)、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 材料(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membrane wall),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 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2.微囊制剂的生物靶向性
• 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包括肺、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富含吞噬细胞, 可摄取一定大小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其中,粒径7-14μ m的微粒主要 被肺部截留,3μ m以下的微粒大部分在肝脏和脾脏停留,粒径小于 50nm的纳米粒则易进入骨髓。若静脉注射粒径7-14μ m的微囊类制剂 ,则可被肺部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截留后定位释药,大大提高对 肺部疾病的治疗作用,降低对其他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复乳法
水溶性药物?
悬浮聚合乳 化法
脂溶性药物
气体饱和 溶液法
(三)、微囊的制备
水胶囊法
• 传统的囊芯物通常为油溶液、乳化液、固体物等组成,而用水溶液作 为囊芯物时,用传统的制囊技术难以制备。水胶囊法可以很好的解决 这一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囊芯物可由水溶液组成。 • 水胶囊是一种单核微胶囊,其制备与软胶囊滴制法相似。首先,液化 的囊壳材料与液体囊芯物通过环列喷嘴在一定的压力下压出,内层为 囊芯物,外层为囊壳材料。压出的双层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分散 的微滴,微滴暴露在高亮度的水银灯光下。外层囊壳材料中的光电引 发剂在高亮度的光照下,引发单核乙烯自由基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固 态囊壳包封着液态囊芯物的水胶囊。
(四)、微囊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 刘振堂,周斌[4]等人将40只兔VX2移植性肾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土 贝母组、空白微囊组和土贝母皂苷微囊组,每组10只。经肾动脉分别 注入生理盐水3ml,土贝母注射液0.1mg/kg、空白微囊5.0mg/kg和土 贝母皂苷微囊5.1mg/kg,观察比较各组兔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及 生存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