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基础性产业的功能表现为()A.为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基础保障B.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服务C.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的扩张影响比较大的产业D.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2.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产业功能分类B、四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D、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3.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4.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

A、产业聚集B、生产服务C、基础设施D、人文环境5.根据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跨国直接投资均发生在成熟产品阶段。

()A.错误B.正确6.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B.经济可进入性C.制度可进入性D.社会可进入性7.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

A.杜能B.高次C.韦伯D.哈特向8.()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B、利益驱动C、宏观调控D、市场调控9.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10.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B.区位指向C.空间近邻效应D.扩散机制11.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选择区域的潜导产业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A.世界进步的大趋势B.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C.本区域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D.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12.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而划分的产业类型。

()A、错误B、正确13.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产业结构B、空间结构C、要素结构D、技术结构14.()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扩张效应B、回程效应C、涓滴效应D、极化效应15.区域开放度是一个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程度大小的概念,一般选用()等指标对其进行衡量。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物理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物理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物理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B. 海陆位置C. 地形D. 人口数量答案:D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A4. 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石油C. 天然气D. 太阳能答案:D5. 地球的赤道半径大约是:A. 6000公里B. 6300公里C. 6500公里D. 6700公里答案:B6.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金砖国家?A. 中国B. 巴西C. 俄罗斯D. 加拿大答案:D7. 以下哪种地形不属于中国的主要地形?A. 高原B. 平原C. 丘陵D. 沙漠答案:D8. 以下哪种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A. 风能B. 水能C. 石油D. 太阳能答案:C9.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A. 365天B. 365.25天C. 366天D. 367天答案:B10.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A. 地震B. 火山C. 风化D. 地壳运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和外层。

答案:中间层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______和地核。

答案:外核3.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______洋。

答案:太平洋4.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海沟。

答案:马里亚纳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

答案:自西向东6.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______形状。

答案:椭圆形7.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

答案:北8. 地球上的海洋主要分布在______半球。

答案:南9. 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______大陆。

答案:亚欧10. 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

答案:格陵兰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经济学B. 地理学C. 经济现象与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D. 社会学2.对于城市空间的分析,下列哪个概念最能体现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A. 城市规模B. 城市形态C. 城市密度D. 城市分布3.以下不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是:A.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B.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C.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竞争D.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4.下列不属于地理因素的是:A. 自然因素B. 社会因素C. 经济因素D. 政治因素5.下面哪个区域不属于我国的三角洲地区:A. 长江三角洲B. 珠江三角洲C. 黄河三角洲D. 黑龙江三角洲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地调研与观察B. 统计分析与模型建立C. 影像解译与遥感技术D. 以上全部7.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A. 大西洋C. 北冰洋D. 印度洋8.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的首都:A. 上海B. 广州C. 北京D. 成都9.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A. 资金自由流动B. 商品贸易自由化C.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D. 以上全部10.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最大的要素是:A. 劳动力B. 资本C. 土地11.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G7国家:A. 美国B. 德国C. 日本D. 俄罗斯12.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的特大城市: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成都13.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欧洲联盟成员国:A. 法国B. 英国C. 德国D. 加拿大14.以下哪个城市是墨西哥的首都:A. 里约热内卢B. 墨西哥城C. 布宜诺斯艾利斯D. 纽约15.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以下哪个洲:A. 亚洲B. 欧洲C. 非洲D. 大洋洲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现象与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空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

其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竞争等。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着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着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B.库茨涅兹C.配弟D.费希尔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A.配弟B.库茨涅兹C.克拉克D.佩鲁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C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C.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D.以加工制造工业为主的发展时期15.产业布局主要模式有( ABC )。

A.增长极布局模式B.点轴(线)布局模式C.网络布局模式D.“飞地”布局模式16.有关增长极,说法错误的是( D )。

A.增长极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但他忽视了地理空间B.布代维尔强调了地理空间,并把增长极与城镇联系起来C.增长极通过集聚作用发展成为城市,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D.增长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17.下列各种线状基础设施中,( A )对点轴布局模式影响最大。

A.交通线B.动力供应线C.水源供应线D.通信线路18.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区域内平衡与不平衡问题B.优化产业结构问题C.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D.区域发展政策问题19.下列各类产业中, ( C )占区域GDP比重最大,( D )处于技术最前沿,( B )关联性作用强,( A )必须超前发展。

A.基础产业B.主导产业C.支柱产业D.新兴产业20.点轴(线)布局模式适用于 ( B )。

A.经济落后地区B.中等发达地区C.经济发达地区D.以上答案都不是21.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A )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A.区域产业政策B.区域组织政策C.区域调控政策D.区域税收政策22.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B )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

A.区域产业政策B.区域组织政策C.区域调控政策D.区域税收政策23.在区域发展政策中,( C )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A.区域产业政策B.区域组织政策C.区域调控政策D.区域税收政策24.下列属于主导产业基本特性的有( ABC )。

A.阶段性B.关联性C.区域性D.增长性25.下列产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属于东部地带提出的是( )。

A梯度开发战略B.中间突破战略C.反梯度开发战略D.跳跃式开发战略26.下列产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经济效益最高的是( )。

A梯度开发战略B.中间突破战略C.反梯度开发战略D.跳跃式开发战略27.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有限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动态性28.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C )。

A.前提B.基础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9.热带经济林木橡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ABCD )。

A.高温B.高湿C.静风D.沃土30.下列技术要素中,( CD )属于软技术范畴。

A.工具设备B.工艺流程C.生产技能D.管理水平E 操作方法31.下列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D )。

A.知识、智力愈益成为制约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B.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成为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C.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上升D.生产向综合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经营向小型和分散化方向发展32.深圳原先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后,因毗邻香港实行特区优惠政策,今天已成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说明了( B )。

A.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三位一体,深圳位置条件的变化引起交通和信息条件根本性的变化B.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属于历史范畴,始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C.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D.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优化33.智力倒流现象对流出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ABC )。

A.给第三世界国家和落后地区遭成重大人才流失B.实质是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反向援助C.不利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经济的发展D.影响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34.产业布局评价的原则有( ABC )。

A.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B.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C.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D.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35.下列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 CD )。

A.纺织工业B.食品工业C.包装工业D.汽车工业36.下列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有( AB )。

A.采煤工业B.采油工业C.汽车工业D.服装加工业37.下列产业中,对自然资源约束条件最大的是( D )。

A.纺织工业B.冶金工业C.服装加工工业D.采掘业38.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一个地区人口越多,产业的产品就越大,劳动力供应就大,价格就便宜B.一个地区的人口越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的干扰程度就越大,就业压力也越大C.人口规模不大时,适度的人口增长率对于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都是必要的D.人口数量过大和增长数量过快不利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长期的零增长或者负增长39.狭义的农业指( A )。

A.种植业B.畜牧业C.副业D.渔业40.农业生产的特点有( ABCD )。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D.对土地具有特别的依赖性41.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BCD )。

A.环境B.植物C.动物D.微生物42.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特征有( ABD )。

A.农业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投入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产物B.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人类经济活动所决定C.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流D.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出和输入是商品交换所造成的4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农业地理学家( D )。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44.1826年,《B》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B.《孤立国》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45.经济作物也称为( AC )。

A.技术作物B.粮食作物C.工业原料作物D.谷类作物46.经济作物的布局原则有( ABCD )。

A.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适当集中B.尽可能在产区建立加工工业C.产区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D.产区应有充裕、技术素质较好的劳动力47.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有( ABC)。

A.公司+基地+农户B.主导产业+农户C.专业市场+农户D.农户48.在杜能的同心状农业图中,( A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最高。

A.自由农业区B.林业区C.轮作农业区D.谷草农作区E.三圃农作区F.畜牧区49.在杜能的同心状农业图中,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最低的是( F )。

A.自由农业区B.林业区C.轮作农业区D.谷草农作区E.三圃农作区F.畜牧区50.下列有关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型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E )。

A.运费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唯一变量B.利润加运费是个常数C.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农业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D.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之差是常数E.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降低产品成本来最大限度增加利润51.第二产业包括( AC )。

A.工业B.农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E.商业52.下列属于工业生产与布局特点的是( ACE )。

A.工业生产的过程主要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过程B.工业生产的过程主要是生物工程的过程C.工业生产可以是不连贯、不依次、分散地进行D.工业生产必须是连贯的、依次的、集中地进行E.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是间断、交错和区位上的游离53.当人均GDP达到( B )时,矿产品使用强度处于高峰时期。

A.800美元以下B.800-3500美元C.3500-10000美元D.10000美元以上54.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的内容有( ABCDE )。

A.矿种B.储量C.品位D.埋藏赋存条件E.矿区地理条件55.工业再布局的表现形式有( ABCDE )。

A.扩建B.改建C.迁建D.替代产业E.“迹地”利用56.有关工业结构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工业部门结构纵向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地位及比例是否协调合理B.工业地域结构从横向角度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C.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地域结构是同一个事物和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D.按产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分为开采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57.煤炭外运是世界共同面临的大问题。

运输问题要考虑( ABCD )。

A.根据煤炭分布、生产、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煤炭产销区划B.论证输煤方式C.大型煤炭基地需要多种运输方式并举D.尽可能变输煤为输电,节约运输58.有关电力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AB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