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之死

合集下载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白居易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白居易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盛唐诗人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龄青年白居易好不容易娶妻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养育儿女,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结婚一年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念金銮子二首》表达悲痛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

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白居易也是这样,经过漫长的六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谁想到十几年后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和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男孩阿崔的到来给了白居易很大惊喜,但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阿崔也早夭离去,绝望的白居易悲痛万分,好友刘禹锡还写信安慰他。

命运的安排给了白居易多次打击,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感慨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体现,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家庭,孩子的养育都是不容易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

白居易出生乱世,但自幼聪慧,读书非常地刻苦,读书读得嘴巴都生了疮,手也摸出了茧,甚至年纪很轻的时候就白了头发。

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庢县尉,开始了为官的道路,后又任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等职,公元811年因为其母亲去世而离职还乡,直到公元814年才回到了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诽谤,因而被贬江州,后任忠州刺史,在上任的途中与元稹相遇。

公元820年,回到长安,其后在苏杭一带任职。

白居易与元稹一同主张新乐府运动,留下了许多作品,白居易本人的作品就包括《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

白居易生平的六个阶段

白居易生平的六个阶段

白居易生平的六个阶段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留意应届毕业生网。

【基本介绍】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一、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二、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诗魔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

诗魔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

诗魔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诗魔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魔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欢迎来参考!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诗王的来历不清楚,诗魔一称是因为他吟诗已经达到了一种疯魔的地步,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

史书记载:他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高产的诗人,及其沉迷于吟诗,所以后世送了他一个诗魔的称号。

说道白居易,就不得不提到《长恨歌》和《琵琶行》。

两个有名的长篇叙事诗,语文课文中只摘录了《琵琶行》部分,《长恨歌》完全没有,但是小编最爱的还是《长恨歌》,为同学推荐,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我最开始从这里得知。

故事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我之所以爱长恨歌,只因为在这里,没有将安史之乱的罪过直接推到杨玉环身上,赞扬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批判了他俩的'奢侈,尤其是唐明皇的不作为。

《长恨歌》,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唐明皇重色,想要找美女,于是四方寻找,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专宠其一人。

白居易将整个故事笔诗化,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为何安史之乱会爆发?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为什么会是悲剧?究竟是美色倾国还是唐明皇的迷色误国? 《长恨歌》由于太长,咱们就不分析了,但是通俗易懂却又富有诗意,至少不用查翻译,基本能读懂。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尤其是这两篇叙事诗的地位是无人可以辩驳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

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

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

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关于白居易的简介。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于白居易的主要成就官场翰林学士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20xx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之为官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

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

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

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

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之死
大家知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脍炙人口,可你知道他是怎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的吗?
原来,白居易一生嗜酒如命,从不听医生和好友的良言相劝,终日嗜酒成瘾,最终由于慢性酒精中毒而毁了自己的双眼,又因喝酒死于中风。

因为频繁嗜酒,白居易在四十岁时患了眼疾,双眼如见黑花,接着又患了中风而导致半身不遂。

他一生写下了几十首有关疾病的诗,其中有关眼病的就有三十余首。

他在《眼病》中写到:“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睛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到六十八岁时的白居易,眼病更加严重了,听力也逐渐减退了,他的左侧肢体偏瘫。

因此,白居易又写了《出独偶吟所怀》:“眼见昏昏再见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已将身出浮云处,就寄形于逆途中。

”当时的医家曾提醒白居易患的是“酒弱视症”,再三劝诗人将酒戒掉,白居易已听不进去良言相劝,他自己认为自己的病已病入膏肓,执意不肯将酒戒掉。

他又顺手回诗道:“眼暗损伤来已久,病据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罕罢官……”
白居易嗜酒如命,最后死于中风,葬送了自己。

白居易嗜酒毁身的教训应该引起当今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喜欢喝酒,与酒结了不解之缘,逢酒必喝,一喝就多,一多就醉,导致嗜酒成癖。

慢慢地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奉劝那些喝酒无度的人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少饮为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