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Date):

一、参加成员:

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二、评估内容

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

细菌部分:

1.炭疽芽孢杆菌

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

1.2分类:第二类;

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

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

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

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

1.7 变异性:不详;

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

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

1.11 致病性:

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开始在入侵处形成水疖、水疱、脓疱、中央部呈黑色坏死,周围有浸润水肿、如不及时治疗,细菌可进一步侵入局部淋巴结或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死亡;

1.11.2纵隔障炭疽少见,由吸入病菌芽胞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病初似感冒,进而出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在2~3天内死于中毒性休克;

1.11.3肠炭疽由食入病兽肉制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并有胃肠道溃疡、出血及毒血症,发病后2~3日内死亡;

1.11.4上述疾病若引起败血症时,可继发“炭疽性脑膜炎”。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荚膜和毒素的协同作用;

1.12 预防及治疗:青霉素是首选的抗生素。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治疗也不同。皮肤炭疽每日注射青霉素总量为100~200万单位。同时可加用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或新霉素。对于肺炭疽及肠炭疽,每日青霉素总量应在600万单位以上;对于炭疽性脑膜炎及败血症,每日青霉素总量要超过1,000单位。除了上述抗生素外,其他的抗菌药物,比如磺胺、呋喃唑酮等,对其也有较强的作用。

2. 结核分枝杆菌

2.1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X0.4μm,细胞壁外有一层荚膜;

2.2分类:第二类;

2.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的痰、支气管灌洗液、尿、粪、脑脊液或胸、腹水;

2.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

2.5 易感性: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

2.6 潜伏期:不详;

2.7 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等变异。;

2.8 对环境敏感性:因结核杆菌体内含有大量类脂质,占结核菌干重的40%,细胞壁内含量最多,

因其富脂外壁的疏水性之故,一般的消毒剂难以渗入,对外界条件有异常大的抵抗力,使通常的灭菌方法易失败,15%硫酸或15%氢氧化钠溶液处理30分钟,可杀死一般的病原菌,但不能杀死结核杆菌。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生存数月,在阳光暴晒下能生存数小时,在-7℃以下可生存4~5年。但在沸水中(100℃)数分钟可死亡,煮沸消毒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醇脂性溶剂——酒精能渗入其酯层而发挥奇效,用75%酒精2分钟便可将它杀死;

2.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

2.10 流行病学资料:结核分枝杆菌,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个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估计世界人口中1/3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建国前死亡率达到200-300人/10万,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状态改善,特别是开展了群防群治,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但是世界上有些地区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酗酒和贫困等原因,大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2.11 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粘附。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2.11.1.肺部感染,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可有以下两类表现:(1)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肺泡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少数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该菌有大量脂质,可抵抗溶菌酶而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称为原发灶。初次感染的机体因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分枝杆菌常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称原发综合征。此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扩散,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称隐性菌血症);与此同时灶内巨噬细胞将特异性抗原递呈给周围淋巴细胞。感染3~6周,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同时也出现超敏反应。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磷脂,一方面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后者相互融合或经核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即朗罕巨细胞),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产生干酪样坏死,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外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即结核肉芽肿)是结核的典型病理特征。感染后约5% 可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少数患者因免疫低下,可经血和淋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