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常识》复习经络

《经济常识》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因其知识灵活、时代感强、辐射面广,在政治科高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值往往占到1/3以上,并且常以压轴题出现。然而对于《经济常识》,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繁杂,体系很难把握。本文就此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经济常识》的复习思路和方法。

从近几年高考的特点看,都特别强调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且学科内的综合趋势明显加强。根据这些特点,在《经济常识》的复习中要求学生把握两个维度,培养三种能力。“两个维度”即是指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三种能力”即是指在运用知识中必须培养的综合能力、思辩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寻找知识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综合能力

《经济常识》全书的一个共同主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围绕这一主题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重新整合。其中经济理论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意义,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领域内不可分割、顺序不能颠倒的四个环节。围绕这一主题贯穿着两条主线,其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教材依据生产关系的四个具体环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说明社会生产如何进行;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既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必须把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在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辐射出各个具体的知识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产业、劳动者、财政、税收、银行、消费者、对外开放、汇率……这样就可以在两条主线的基础上

说明。

以“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板块为例,我们应该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板块的逻辑框架。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是什么”。其次,要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了解市场调节作用局限性及市场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从而理解必须把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第三,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此外,还要注意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就会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如我们归纳出,经济手段有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中,国家实行相关的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财政与税收》中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中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的汇率政策等。法律手段涉及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中“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这样,学科知识的体系就会真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并能够为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与归纳能力的过程。

二、比较各种关系,注意知识发散,培养思辩能力

经济现象复杂多样,我们要学会在比较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会辨证地、全面地认识这些现象,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

从形式上看,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些是显性的,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它们的联结点,比如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企业与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的关系;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在复习中只需要我们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从横向去引申与它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然后构建和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由“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就可引申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价值规律、价值量等相关知识。

而有些关系是隐性的,在教材中无法直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结点,比如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价值规律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等,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某一知识点从纵向去发散,从中发掘出与其相关或相连的知识点,然后再从横向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知识的深度,也要把握知识的广度。比如:

我们可以看到,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其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和地位必须完整理解。同时,也要看到它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市场主体、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从横向来比较加深理解。如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决定的。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使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我们可以对价值规律与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横向比较。

从内容上看,有些知识点因为表述上的一字之差或一词之差,往往容易把甲现象与乙现象混为一谈,比如:“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公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汇率”与“利率”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然后,再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易错点,以加深记忆。

三、结合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

近几年的文综或政治高考试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日趋理性和成熟。而《经济常识》又是一门时代特征非常强烈的课程,在复习中需要借助自己掌握的知识网络,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然后作出具体指导和决策。

在复习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找到分析问题的突破口,一般来讲,可以结合的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事例,教材中为了说明某一观点而以小字出现的材料;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的事例,如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家庭消费的问题等;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有利于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把握时代脉搏的事例。

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有两个

(一)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挂靠时政热点,进而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比如:有关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如我国从1998年开始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些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怎样拉动经济增长?另外还应结合与这一内容相关的一些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如电信拆分、民航重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大税案查处、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以此来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对知识深度的要求。

(二)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知识为主,挂靠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就可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等理论进行分析。而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广度的要求。

总之,在《经济常识》的复习中,无论是对知识深度的挖掘,还是对知识广度的延伸,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牢固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各种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就像一棵大树,有了扎实的根基,才会枝繁叶茂!

附:根据以上所例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请您现场演练

1.2003年9月以来,国内粮食价格呈现6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价格均有上涨。同时粮油价格的波动,引发了农产品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鲜菜、油脂、肉禽及其制成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2%、7.7%、5.1%,食用油价格上涨了25.3%。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表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导向,我国粮食已经连续3年产不足需。同时,2003年美国大豆、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