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陕西省
重庆市、四川省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朴、稳健 的文化特质,恢弘的帝都文化
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整体性
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 春秋时期尚武, 区 明清时期崇文,文人辈出 广东、广西省 开放性和兼容性,重商性
楚文化
三、特色区文化
(一)齐鲁文化 该地是周代齐、鲁两国的封地,是以方国命名的区域文化。 齐鲁之地是孔孟儒学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就有“圣贤之邦”的美誉。相传伏羲、神农氏、太昊、少昊、颛 顼、黄帝、尧、舜等上古圣人都在这里兴起。 当地土著的史前文化东夷文化也为齐鲁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东 夷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始者。 齐鲁文化的正式定型在周代。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最集中的场所和缩影 。
2、帝都文化
李老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点。 3、变革进取、自强不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
Page 8
(四)关中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蓝田人早在80万年以前就在此生活,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和新石器时 代的典型代表先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 2、古朴、文件的文化特质 周王朝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并制作礼乐,以 此来教化和约束国人的行为。 繁荣保守、泥古迂缓、诚挚信笃和有章可循的特点是周文化的特色,也是 关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3、恢弘的帝都文化
“逐鹿中原” 3、淳朴民风
Page 7
(三)燕赵文化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房山县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燕赵文化是平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的结合点,自古以来战 争不断,形成了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燕赵风骨。 主要特点: 1、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地域文化特征
【校本教材】高二政治选修课教材《闽南文化》

2018-2019学年(上)选修课高二年政治组闽南方言一、闽南方言今后的走向闽南方言体现了闽台共同的区域文化特征,维系着两岸的乡土情谊,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闽南方言作为汉语的强势方言,她仍会努力维护自己的语言系统,同时还会继续接受普通话的影响,并随着闽南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已经为闽南方言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闽南方言将与普通话和谐共存。
原因是:1、闽南方言是汉语的强势方言,闽南语区的人对闽南方言具有浓厚的情感。
调查资料告诉我们,闽南方言区的人在私密场合使用闽南方言的比例很高,闽南方言作为地域语言,在方言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影响力还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闽南金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不断提升闽南方言的语言地位。
闽南人在长期对外谋生的过程中,大力推动闽南方言向外传播。
大凡舟楫能达之处,都可能有闽南人之踪影,都可以听到闽南的话语声音。
闽南方言不仅仅是海峡两岸族群的“名片”,还是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桥梁。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6700万人在使用闽南方言。
2、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弘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聚力。
没有强大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
”随着闽南语区经济的发展,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圈已经形成。
2007年,国家确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对维护闽南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闽南各地区政府在方言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做了很多的工作。
例如,在继泉州南音被列入世遗之后,泉州市政府又举全市之力开拓泉州木偶的世遗申报之路。
闽南文化的弘扬将进一步促进闽南方言的传播和使用。
3、从目前的观察看,闽南方言正在悄悄地变化。
一般地说,语言的嬗变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逐渐消亡,二是语言内部发生局部变化。
闽南方言也许正在选择后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福建民俗风情文化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
陆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
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居全国第一。
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
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
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福建地貌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
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
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
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
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内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
有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一、福建气候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
闽南方言的特点

再如“甘仔得”,是指西红柿。这种叫法源于菲律宾 的他加禄语kamati。由此可以得知闽南的西红柿是从菲律 宾等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外来语借词反映了闽南地区与域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从闽南方言看闽台情缘
台湾是以泉州、漳州为主体的闽南人去开发的,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版图。 溯及历史,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泉州人来到台湾开发生存。而大规模迁 移台湾始于明代。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一》中说: “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
• 闽南方言作为台湾地区主要的交际工具,为台湾的社会生活 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天,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台湾与大陆 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 探亲、访友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闽南方言作为联系两岸亲情的纽 带,作为闽南人共同的文化身份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讲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以 及闽南方言与闽南经济文化。总之,语言与文化就像一张纸的两 面,无法分开!
(二)韵母的特点 • 闽南方言的韵母共87个。普通话有39个韵母,与闽南方言比起
来少了48个 。
闽南方言韵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
就闽南方言的韵母看,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 闽南方言的韵母可以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古汉语中的 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六个辅音韵尾,即塞音韵尾,[-p] [-t] [-k]和鼻 辅音韵尾[-m] [-n] [-ŋ],闽南方音至今还都保留着。
鱼能离开水吗?
一、闽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以泉州音为例) (一)声母的特点
1.闽南方言有十四个声母 p 边布步变 p´普批被品 b文米没面 t 地端夺重 t´他透太彻 l 柳难兰连 ts争精船节 ts´ 出清秋仓 s时修税线 k求见贵跪 k´气溪开困 h喜灰符虎 ɡ 语雅我元 Ǿ英围运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闽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6

科研热词 闽台 民俗体育 台湾 高教发展进程 韵书辞典 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方言韵书 闽台农业合作 闽南方言 软环境 行动计划 管理体制 竞技排球 竞争力 福建模式 福建 目标受众 演变 源与流关系 渊源 海峡西岸 海峡两岸 民间信仰 比较研究 新闻 文化类型 政和话 投资 战略转型 性格 心理 对台广播 媒体 大陆 大海峡时代 土地权益 合作关系 台湾商人 协同提升 区域文化 动态比较 共同市场 共同利益 体育 传播策略 传媒市场 传媒业 中国 两岸交流 swot分析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 产业对接 中国 专业建设 "怨恨哲学" "宽容" "友爱的政治学"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秋薄饼习俗

博饼的文化渊源
博饼的文化渊源
中秋博饼文化在闽南一带十分盛行。在以前,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 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
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
-01-
博饼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
博饼的前世今生
博饼的前世今生
传说一:郑成功鼓舞士气
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成功与兵 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 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 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
• 博饼的游戏规则简单公平,既充满竞争悬念,又富于生活情趣, 历来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 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厦门市申报的中秋节(中秋博饼)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名单》公布,中秋民俗文化研究会获得中秋博饼项目保护单位 资格。
02
其中尤以泉州、厦门市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 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中秋博饼的寓意
03
简单的博饼像是隐藏着人生信条: 人生就像博饼,机会均等,但七分靠打拼,三分 天注定。 人生就像博饼,机会均等,但七分靠打拼,三分 天注定。
感谢观看
1
状元筹、宣和牌、进士饼和博状元游戏结合,就有 了博饼。
博饼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科举文化
对苍南历史文化工作一些思考

对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一些思考苍南县于1981年从原平阳县析出,至今虽然建县时间才30多年,但苍南原本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移民”县,融合了闽台、瓯越文化诸多元素,文献资源极其丰富,特色十分鲜明,这能为苍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资源优势苍南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突出,资源丰富多彩,应加大征集、收藏文献资料的力度,使其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特色资源。
(1)苍南地处浙闽交界,总人口120多万(其中畲族人口2万多),民俗有蒲城拔五更、金乡城隍庙会、刘伯温春秋祭祀等,宗教有佛教“玉苍教派”、道教“正一派”、摩尼教(世界仅有遗存)等,民间信仰有陈十四娘娘、杨府爷、妈祖等,民族风情有畲歌、汉族山歌、故事传说等,区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发掘、整理、征集、保护这些文献资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苍南是印刷包装业十分发达的县份,有印刷包装企业上千家,从业人员十来万人,产值近百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国字号金名片“中国印刷城”落户龙港。
可以说,苍南每年印制、出版的各类商标、票据、图案、书籍等品种繁多,铺天盖地。
撇开从县域外如雪花般飞来的印刷订单不说,单就县域内因自身需求而印刷的小报、期刊及民间自编、自印、自制的图片、卡通、台挂历等出版物,也是成千上万,让人数不胜数、眼花缭乱。
(3)苍南图书馆收藏着较为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其中现有谱牒资料74个姓氏、280余种、480余册家谱,有多项家谱编目上报入选《温州市地方文献联合编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涉猎了苍南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本、地方名人、本土著述等,并对一些零散的编著、校刊、小报等也进行了征集和收藏。
二、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对本区域的历史资源进行挖掘、研究、保护和利用,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1)历史文献亟待整理。
苍南历史文化研究,只是刚刚起步,一些地方的文献很杂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闽台文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台湾地区 台商 原因 历史作用 华安 北艚贸易 动力机制 创意人才 册封琉球 内地化 人才资源 五缘关系 《闽江学院学报》 《中山传信录》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科研热词 台湾 鼓山 闽台民俗 闽台地区 闽台关系 闽台 西方人 科举 福建 禅宗 清代 海上丝绸之路 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 文化活动 授戒法系 律宗 平台构建 太极拳 佛教 传统文化 两岸交流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科研热词 闽台 民俗体育 高教发展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动计划 福建模式 渊源 海峡两岸 民间信仰 新闻 文化类型 性格 心理 媒体 大陆 大海峡时代 合作关系 台湾 区域文化 共同市场 传媒市场 传媒业 中国 两岸交流 swot分析
科研热词 雷海青 闽台文化 边缘性 移民文化 福建省 社会变迁 现代性 文学交流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戏神 山林性 山区农耕文化 客家文化 大陆 向心性 合理性 台湾文学研究 台湾文学 台湾文化 台湾出版 台湾作家 台湾 台港文学 作家作品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区域文化任务1 一、论述题 1、概括闽台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其差异,谈谈你的体会。 福建 一、山岭众多 “东南山国” 海拔200米以上山地丘陵地约占85%,主要有两列山脉:武夷山脉,戴云山脉。挡住北方寒流,无严寒,霜雪少。 二、海岸绵长, “闽海雄风” 。海岸线三千多公里,全国第二,“弯”125个天良港湾。 三、江河纵横 “闽水泱泱” 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河网密度大, “粗壮”,流量大。 对比: 黄河流域面积十二倍闽江,流量仅闽江的五分之四。 台湾: 面积: 本岛约3.6万平方公里 ,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4个岛屿。 台湾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亚太地区海、空运交通要道。 地形地貌丰富: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热带、亚热带、温带。 山高坡陡,东西狭而南北长,全岛三分之二的高山林地,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山脉纵贯南北。 河道源短流急,快速流入海洋; 2、文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3、试分析闽台宗教交往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末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宗教界人士以探亲、访友个人身份到福建,媒体不做报道,悄然进行,以参访为主,初步接触; 第二阶段是九十年代前期,随着交往深入,参访人士开始关切福建宗教界一些具体事物,通过资助钱的方式交流; 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前期台湾个别违反我国法令的宗教活动在福建被取缔,我国于1994年1月31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闽台宗教交往进入有序阶段,但主要还是以通过宗教旅游,以拜拜方式进行。 第四阶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随着福建宗教界在各方面的提升,如福建宗教界高素质人才不足的现象得以大大缓解,闽台两地宗教界交流更加频繁,交流项目也日益拓展。 第五阶段即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台湾经济不景气,台湾过去以进香来大规模向祖庙捐款的形式开始减缓,而希望直接“三通”在来祖庙进香的信众中反应尤为强 4、对比闽台民间信仰,你是如何理解闽台民间信仰叶与根的关系? 福建民间信仰起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包括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三国至唐中期,北方的民间信仰开始传入并有了初步发展古老的闽越族信仰随着闽越人躲进深山而保留了下来,对蛇、龟等动物的自然崇拜如今还残存在福建民间;唐末至宋元事情,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逐步与福建的人文、地理相适应,发生了变异逐渐本土化。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众多地方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明清至民国,佛教和道教在福建逐渐衰弱,民间信仰的兴盛,并且开始对外传播。民间信仰逐渐和儒家的传统思想结合,完善发展了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台湾民间信仰是由福建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福建移民不仅奉迁去地方的神灵,同时也带入一些全国性的神明,如:观音、玉皇大帝、城隍、土地等。台湾岛内神祇繁多,庙宫林立,号称“神明三百,庙宇逾万”。 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 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5、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7次(1431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6、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7、凤鼻头文化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8、圆山文化 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圆山贝丘上层。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已出现少许青铜器,如大坌坑上层的一件两翼式青铜镞,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9、文化分三个阶段 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10、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11、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宗教 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14、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15、戏状元饼 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