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用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的措施

161中国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大陆的沉积盆地,类型比较复杂,。
通过多次开采,很多油田的开发难度大幅提高,达到了剩余油开采阶段,而通过三次采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各种油田的采收率。
1 三次采油概述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石油开采不仅在石油业界,也是在很多行业共同关心的事情。
因为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所以所有种类的矿物中所含的石油量都比较少。
在世界上,平均石油开采量大约在现在的情况下,即使油藏停止生产,油藏里仍残留着大量的油,采出的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石油开发可以使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等,利用三次采油,采收剩余油。
只有在油田开发的中期和后期阶段,技术措施可以改善石油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使石油生产更加稳定,实现高稳定的石油生产目标,为三次采油技术对策需要研究并优化技术对策的设计以改善石油采收。
在生产现场的实地试验,作为提高石油出产量的优良技术被利用,被广泛用于石油生产。
否则会对油田的生产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石油采收。
2 油田采收率概述中国油田的采收困难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只有通过采取最好的技术措施来改善油田的采收,才能改善油田的采收。
一般来说,油采收率是油田生成的液体和地质的比率。
油的消费量越多,地层的采收率越高,对石油公司来说就越能产生经济利益。
如果使用聚合物注入,并且增加可注入的智能液,提高油的采收率。
加大四维地震技术的利用程度,以提高油分流的效率,以提高油分流的效率。
相关技术研究,准确说明油藏,提高油藏中残留的油的开发程度。
实现油田生产的数字管理目标是达成精细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减少油田开发中各种缺陷的发生,确保油田生产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调查达到最高的生产条件。
应用泡沫驱油技术,控制和调整竖杆的温度和压力,将发泡剂和液体混合在井筒内,增加向上部的油的流动,改善从单个油田的油抽出。
通过自由积累和无蜡堆积,提高了泵系统的效率,满足了油田开发的需要,使用更多的油和气资源,改善了油田上的石油生产。
3 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的措施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强了聚合物驱油的效率,并在后期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将其注入到油中,提高了聚合物的浓度,为了开发和改变聚合物分子量的路径,需要通过促进聚合物波及区域和死油区来置换更多的油流,将碱溶液、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注入油层,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的应用非常好取得了好的结果。
《三次采油技术》课件

THANK YOU
油田开发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02
通过降低采油成本和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技术可为
油田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03
经济效益分析需要考虑技术实施成本、采收率提升、
原油销售收入等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
04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研发
化学驱油技术
研发新型的化学驱油剂,提高采收率。
热力驱油技术
研究高效的热力采油技术,如蒸汽驱和火烧油 层等。
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对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和再利用。
节能减排
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 源消耗和碳排放。
05
三次采油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
目前,三次采油技术面临的主要瓶颈 包括采收率低、采油成本高、技术难 度大等。
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如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采收率;优化 采油工艺,降低采油成本;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等。
天然气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天然气,利用天 然气的低粘度、高扩散性等特点 ,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 采收率。
烟道气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烟道气,利用烟 道气的低粘度、高扩散性等特点 ,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 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技术
• 微生物采油:通过向油层注入微生物菌液或微生物代谢产物,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作用,改善原油流动性、提高洗 油效率、降低原油粘度等,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 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碱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碱性溶液,与油层中的有机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人们认识到提高石油开采率的重要性,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
采用表面活性剂驱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文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要求、驱油机理,并总结了国内表面活性剂驱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应用驱油耐温抗盐一、前言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 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 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次采油简介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采取物理—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液,液—液,液—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称为三次采油。
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
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 总采油率不很高, 一般仅能达到20 %~40% , 最高达到50 % ,还有50 %~80 %的原油未能采出。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三、三次采油分类三次采油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4 大类: ①热力驱, 包括蒸气驱和火烧油层等; ②混相驱, 包括CO2 混相、烃混相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 ③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注浓硫酸驱等; ④微生物采油, 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驱,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三次采油复合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 2 ) 依 据相 似相 溶 的基 本 原理 和原 油 是 以碳 氢 元 素 组成 的烃 类为 主 的 混合 物 的基 本 特 性 , 疏 水 基
的选择 应 以含 有 较 多 亲 油 基 团 的 芳 香 烃 碳 氢 链 为
主, 有 利 于降低 油水 界 面张力 。 ( 3 ) 有 些 油藏地 层水 矿化 度较 高 , 其 表 面活性 剂
杂 的原 油组成 、 多 变 的 地层 水 离 子 和 油 水 界 面 的复
2 活性剂的类型及性能
我 国在三 次采 油 复合 驱 技 术 中 , 研 制 出 的表 面
活性 剂主 要包 括 : 阴离子 表面 活性剂 、 非 离子表 面活
杂性 组成 决 定 的 , 单 一 类 型 和结 构 的表 面 活性 剂 根 本 无法 在较 宽范 围 内达 到要求 。根 据三 次采 油复 合
0 引
言
( 4 ) 现代三次采油复合驱技术 中往往采用表面
活性剂 复配 , 来满 足 复 合 驱对 表 面 活 性剂 的全 面 要 求, 一般来 说 , 有 同 系物之 间 的复配 和非 同系表 面活
性剂 ( 如 阴离子 与非 离子表 面 活性剂 ) 的复 配两 种类 型, : 有时还 可 以考虑 加 入助 表 面 活性 剂 ( 如 醇类 ) 来
2 0 世纪 9 0年 代 研 制 成 功 , 应 用 于 复 合 驱 油 体 系 的重烷 基苯磺 酸盐 表面活 性剂取 得 了较好 的实 际 应用 效果 , 它 主要 是提 炼重 烷基苯 和精 制重烷 基苯 ,
性剂 、 高分 子 表面 活性剂 。实 际试 验 中 , 矿场试 验 多 用烷 基苯 磺酸 盐和 石 油磺 酸盐 ; 复合 驱 先 导 性试 验 主要 应用 木质 素磺 酸盐 和非 离子 表面 活性剂 。
三次采油用聚丙烯酰胺综述

驱油用聚丙烯酰胺研究现状前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原油采收率日益成为国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汽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国内的石油供应却难以满足人们对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
石油对外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大,已接近50%。
并且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油田含水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含水率已达到90%以上。
针对二次采油后开采难度逐渐加大的现象进行三次采油是提高采油率的重要方法。
三次采油是指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 注水、注气) 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尾矿采油的开发方式。
主要通过注入化学物质、蒸汽、气( 混相) 或微生物等,从而改变驱替相和油水界面性质或原油物理性质。
其中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油田工作者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某些领域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常用的驱油聚合物主要是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PAM)及其衍生物。
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简称PAM)是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M)及其衍生物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统称。
工业上凡有50%以上AM单体的聚合物统称为聚丙烯酰胺。
PAM是一种线型水溶性高分子,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
聚丙烯酰胺浓溶液与NaOH或NaCO3共水解可以合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简称HPAM)(水解度在20%-60%为宜)。
HPAM亲水性强,在淡水中,易与水形成氢键,易溶于水,水化后具有较大的水动力学体积。
由于聚丙烯酰胺分子内羧酸钠基的电性相互排斥作用,使聚丙烯酰胺分子呈伸展状态,增黏能力很强。
而在盐水中,由于聚丙烯酰胺分子内羧钠基的电性被屏蔽,聚丙烯酰胺分子呈卷曲状态。
石油磺酸盐

1—烟酸储罐;2—烟酸计量泵;3一S03气提塔;4—气液分离器; 5—气体流量计;6-硅胶干燥塔;7一空气压缩机;8一降管膜式反应器;9—石油 原料储罐;10—石油原料计量泵:ll一水泵:12一冷却水罐:13一废酸接收器。
由于馏分油粘度较大,采用该反应器进行磺化合成时,易使反应器堵塞,导致反 应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对原料油进行预处理。实验时通过向原料油中加入添 加剂A,达到稀释原料油的目的,降低了反应油的粘度;另外,添加剂A的加入也 可以加强反应器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容性,使物料稳定性的测定是使用布氏粘度仪,试样密封放入 45℃温箱中,每隔一段时间取样对粘度进行检测,转速为6 r/min。从实验结果看, 随着时间增加,三元体系的粘度值缓慢递减,粘度比较稳定。实验用聚合物浓度为 1500mg/L,三个月粘度损失率为17.2%。因此,该产品稳定性好,能够满足油田对该 产品的稳定性能要求。
RArSO3H
? 水解中和反应:(RArSO2)2O+H2O
RArSO3H
RArSO3H+NaOH RArSO3Na+H2O
? 式中,R和心分别代表烷基和芳基。
2.2.2 工艺及流程
三氧化硫从发烟硫酸气提获取,用干燥后的空气稀释至一定浓度 后通入单管降膜式磺化反应器。原料油和添加剂以一定比例进行稀释, 经套管预热至反应温度后由计量泵送至磺化反应器顶部,与S03气体并 流而下,沿反器内壁均匀成膜,与S03充分反应。磺化反应器为内径 ?10.Ocm,有效长度2.20m的玻璃管柱。反应温度通过调节反应器套 管内循环水温度控制。反应得到的石油磺睃和未磺化油的混合物在水 浴中老化处理后,沉降分离酸渣。用50%氢氧化钠中和至pH值为9.O。 在保温分液漏斗中用50%乙醇、水溶液萃取分离未磺化油。乙醇、水 溶液萃取层为石油磺酸盐溶液,烘干后得到石油磺酸盐(以下简称PS) 粗产品,流程图如下:
三次采油方法进展

三次采油方法进展一、三次采油简介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的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三次采油。
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注表面活性剂;注聚合物稠化水;注碱水驱;注CO2驱;注碱加聚合物驱;注惰性气体驱;注烃类混相驱;火烧油层;注蒸汽驱等。
用微生物方法提高采收率也可归属三次采油,也有人称之为四次采油。
二、三次采油的内容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
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CO2 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
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1 化学驱自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 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
中国的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 年形成工业化应用。
“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
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化学驱油目前存在着 3 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首先,从改善油水的流度比出发,除使原油降黏外,相应的办法是提高驱油剂的黏度,降低其流度,应用此原理开发了聚合物溶液、泡沫液等驱油法。
其次,从改善驱油剂的洗涤能力以及岩石的不利润湿性出发,开发了活性水驱油法。
再其次,就是介于前两种之间的化学驱油法,称为碱性水驱,利用碱性水与原油组分就地形成活性水剂而改善润湿性或就地使原油乳化。
辽河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辽河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摘要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是减缓油田产量递减速度、保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油田;气驱;采收率;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4-0156-02伴随辽河油田进入生产后期,传统的直接采油受囿于局限,已经无法满足油田长期持续稳产需要。
因此,三次采油新技术,特别是国内外油田广泛采用的化学驱油、蒸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油等技术,渐成油田三次采油的技术主流。
以聚合物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技术,成为化学驱油的主要方法,在油田生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地质、油藏工程研究是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关键辽河油田储层具有砂泥岩互层的特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呈“高度分散、相对富集”状态,在老区高含水后期,通过利用具有广泛空间采样特性的地震资料,以井震综合研究为特色,实现高精度井间储层预测,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定量分析,开展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可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便于三次采油工作的开展。
地质特点是选择三次采油方法的基础,物料来源决定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的方向。
2 当前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分析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油田,普遍采用化学法提高油井的增油率和采收率,这种方法的最直接后果是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形成地表沙化。
超声采油技术效果最好的地区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15%。
1997年,哈工大力学试验中心成立项目组,正式开始超声采油技术研究,并辽河油田做了大量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原油采收率明显提高,甚至一些废弃的油井经过超声波处理后也能重新出油。
2.1 化学驱化学驱是指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等化学剂,改变驱替流体与油藏流体之间的性质,达到提高采收率目的的方法。
化学驱可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以及复合驱(如聚合物—胶束、聚合物—碱、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气体等)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论坛
为
三次采油
用聚合物和表面活
性剂
牟建海(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
摘要
决的问题
关键词本文概述了在三次采油中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它们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应重点解三次采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AbstraetThegeneraldeseriptionofthepolymers
trendinreeentyearsandsomeproblemsthatshouldbe
andsurfaetantsusedinenhanced011reeove叮werereviewedandtheirdeelopment
玲solvedassoonaspossibleweredsodiseussed
enhaneed011reeove叮polymersurfaetant
1前言
石油开采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产量约占蕴藏量的5%-20%在地层能量释放以后用人工注水或注气的方法增补油藏能量维持地层压力使原油得到连续开采称之为二次采油其采收率约为巧%一20%当二次采油开展几十年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捕在油藏砂岩孔隙中,此时采出液中含水85%、90%有的甚至高达98%这时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为此约有60%一70%的原油只能依靠其它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开采这样的开采称之为三次采油国外亦称EOR(Enhaneed011Reeove叮)技术〔’」近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年均递增4%以上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8%从而导致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进口量大幅增加于1993年重新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进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以年均约8%速度增长石油消费增长率约为45%到2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将达到230一25oMt2010年将达到30Mt,而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能达到13%左右国内石油资源严重不足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局面如何不断发现新储量最大限度地开采已探明储量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任务而三次采油驱油剂的选择和开发成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驱油剂是指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从油田的注入井中注人油层从而将油驱至采油井的物质一次采油不注驱油剂;二次采油是以注水气(一般流体)为特征所注的水气就属于驱油剂;三次采油是以注人特种流体为特征不同的特种流体构成不同的驱油方法不同的驱油方法使用不同的化学剂目前国内外三次采油的发展主要是聚合物驱油体系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而使用的采油助剂主要就是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2三次采油用聚合物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其主剂是聚合物它通过提高水的波及
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最近报道聚合物驱还能通过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提高岩心的微观驱油效率圈在油藏地质条件一定时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的性能目前聚合
物驱用的聚合物主要是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酞胺
(HPAM)及其改性聚合物还有生物聚合物黄胞胶
(xC)以及经乙基纤维素(H
E
C)
和一些正在开发的交
联共聚物
以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酞胺为主剂的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在大庆胜利等低温低盐油田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在研究和应用中发现HPAM作为驱油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技术弱点影响到聚合物技术的应用规模和范围限制了其应用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聚合物产品结构参数单一与油藏的匹配关
系仍需进一步筛选和优化HPAM的相对分子量较
高(一般大于1大107)水解度较大(25%一28%)虽
然具有较好的增粘性在降低流度比减少聚合物用
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具备普适性容易出现聚
合物相对分子量与岩石渗透率不匹配以及聚合物水解度与油藏温度不匹配等问题
(2)高水解度的HPAM的长期稳定性较差由
子高温水解作用造成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保留率较低粘度下降很快降低了聚合物驱的实际控制程度严重影响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使用效果(3)H
PAM
的耐温性能差在高温条件下
HPAM会发生明显的热氧降解和水解作用使溶液
圈哪饭
2002年第6期化工科技
市
场亡氮发展论
坛
粘度降低驱油效果变差[3,43一般认为HPAM在实际油藏可使用的最高温度为75℃而高于此温度的油藏不能用H以M聚合物驱油因此解决聚合物的耐温性能扩大HPAM的应用领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4)HPAM的耐盐性能差众所周知HPAM具有明显的盐敏效应在高矿化度特别是高价金属离子含量高的油藏其粘度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产生沉淀从而导致其在矿化度较高的油藏不能使用也不能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根据以上分析三次采油用HPAM的发展方向主要应该是提高它的耐温耐盐能力如可以通过共聚的方法在结构中引入带环的链节来提高耐温能力或者引人强亲水基团的链节来提高耐盐性若通过共聚引人有疏水缔合结构的链节则共聚物同时具有耐温耐盐性能囚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HPAM改性聚合物:(l)低度交联AMPS共聚物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是在聚合物驱和凝胶堵水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驱油技术并因原材料成本低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大幅度降低聚合物用量扩大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用温度可以提高到95℃耐矿化度达105mg几并且可以用污水配制目前在中原油田已经开始使用它主要利用分子设计原理从新单体合成出发与丙烯酞胺(AM)2一丙烯酞胺基一2一甲基丙磺酸(AMPs)等含磺酸单体共聚合成[‘,〕AMPs共聚物交联体系的热稳定性主要由聚合物分子结构和交联剂种类决定体系的凝胶时间对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敏感(2)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酞胺使用两亲表面活性剂单体与丙烯酞胺共聚合成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酞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耐温耐盐性能在高温高盐高二价金属离子的条件下有良好的增粘性两亲表面活性剂单体的引人使合成聚合物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无机盐增粘性能和温度增粘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可用现场回注污水直接配制(3)其它耐温耐盐新型聚合物把耐盐不易水解又能抑制酸胺基团水解的大的侧基引人到HPAM分子链上合成出二元三元甚至四元共聚物提高HPAM的耐温抗盐性能如磺化聚合物(AM/AMPSAM/AA/AMPS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酞/AM)AM/VP(乙烯基毗咯烷酮)水溶性疏水聚合物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为解决油田后期开发减缓产量递减的主导技术稳定优化与提高
HPAM
产品的性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在小于75℃条件下根据实际油藏地质特性优化HPAM的结构参数选用高相对分子量的同时应重视水解度对HPAM性能的影响研制开发和应用新型聚合物和低度交联HPAM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HPAM的耐温抗盐性能扩大HPAM的应用范围
3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技术目前除了聚合物驱油研究和
应
用相对比较多的是ASP复合驱油即由碱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共同组成的驱油体系复合驱通常比单
一组分驱动的采收率更高主要是由于其中的组分
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刚而表面活性剂在复合驱中处于主要地位它主要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提高
毛管数(一个无因次准数为驱动液的粘度与驱动速度的乘积除以油与驱动液间界面张力所得的数
)来
提高原油采收率「’0〕由于岩砂地层表面通常带
负
电所以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般可以
分为两类
:
(l)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将芳香烃含量高的石油或石油馏分用三氧化硫磺化再用碱中和制成的石油磺酸盐〔”〕价廉易得但不抗盐特别是高价金属离子在水中含量超过50
mg几(总矿化度3x104mg/L)时石油磺酸盐会沉淀
或转至油相失去界面活性将烷烃烷基苯烷基甲苯等磺化后可以得到合成磺酸盐(如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a一烯烃磺酸盐等)其中a一烯烃磺酸盐特别抗盐具有抗高价金属离子的特点CI。一C3。的。一烯烃磺酸盐可
在总矿化度高达8/1了ms/L(其中高价金属离子达4xzo,mgzL)的条件下使
用
造纸废料制得的木质素磺酸盐因其成本低来
源广结构多样可适用不同地层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木质素磺酸盐中的酚基丙烷单元通过醚键
和碳碳键组成复杂的结构针对地层表面和地层流体的特点化学改性后可得到氧化木质素磺酸盐氯
化木质素磺酸盐和梭甲基木质素磺酸盐等木质素
磺酸盐也常作为助表面活性剂鳌合高价金属离
子或
通过竞争吸附减少主表面活性剂的损失(2)梭酸盐型表面活性剂
石油梭酸盐属于这一类表面活性剂它由芳香烃含量低的石油或石油馏分用氧化法制得〔’2〕由油脂下脚料得到的天然混合竣酸盐也属于这一类表
面活性剂网
化工科技市场
2002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