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合集下载

炎症性肠病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增加,而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炎症的持续发展和肠道组织的损伤。

炎症性肠病中活性氧及抗氧化的研究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炎症性肠病中的活性氧活性氧是一类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氧化分子,包括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基自由基(·OH)等。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会产生少量的活性氧,参与细胞信号转导、抗菌、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由于炎症反应的激活和细胞凋亡的增加,活性氧的产生明显增加。

活性氧的过量产生对肠道黏膜屏障和肠上皮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加剧炎症的发展。

研究表明,活性氧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性氧能够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等,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活性氧还可以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导致肠道细菌和毒素的易于穿透,加剧炎症的程度。

控制活性氧的产生,减轻其对肠道组织的损伤,成为炎症性肠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抗氧化是指一类化合物或酶系统能够稳定或清除活性氧,阻断氧化反应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具有一套完善的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等。

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 全面 详细

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 全面 详细

[E.泌尿系统]
1.诱发性肾小球肾炎模型: 给兔、猫、狗注射异种抗肾血 清、细菌抗原与肾组织复合抗原, 以及抗原抗体诱发动物肾小球肾 炎模型。
[F.内分泌与代谢] (1)手术糖尿病模型 :
自从德国的Won Mening将犬作 胰腺全切除术,造成糖尿病后,陆续 报道猫、大鼠、兔、猪、猴等切除80 %一90%胰腺,并受到高糖饮食刺激 后,引起永久性糖尿病。
原位移植——肺、肝脏、肾脏、 卵巢等
异位移植——皮下移植
四、设计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1.尽可能重视“类似于人类疾病”的模型 。 2.注意选用标准化和实用价值高的动物。 ①生活在标准化的环境内,有清楚的遗传背景
和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具有较强的敏感 性、较好的重复性和反应均一性的特点。 ②有严格的饲养规程。 ③易获取大样本实验和观察。
的研究。
4.大鼠癫痫模型 雌性WISTAR大 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mmol/kg。24小 时后按30mg/kg体重分3次腹腔注射 匹 鲁 卡 品 ( 0.1% , 每 次 间 隔 10 分 钟)。可出现癫痫发作,持续发作1 小 时 后 , 给 予 10mg/kg 安 定 注 射 即 可终止。
[B.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肿瘤动物模型]
2.诱发性肿瘤模型 ——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大鼠腺胃癌; ——硝基哌嗪等诱发大鼠鼻咽癌; ——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
[肿瘤动物模型] 3.移植性肿瘤模型
将人类肿瘤移植到动物体内,经传代后,成 活率、生长速度、荷瘤寿命、侵袭和转移等生物 学特性稳定。
[肿瘤动物模型]
1.自发性肿瘤模型:
近交系小鼠: ——129/terSv 睾丸畸胎瘤发病率30%。 ——AKR 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76-90%;♀68-90%。 ——C3H 乳腺癌发病率97%,乳汁中有乳腺癌致病因子。 ——BALB/c 肺癌发病率♂29%;♀26%。 近交系大鼠: ——F344 乳腺癌发病率♂41%,♀23%;白血病24%;甲 状腺瘤22%;睾丸间质细胞瘤85%。 ——LOU/C 8月龄以上自发浆细胞瘤♂30%,♀16%。 ——ACI 雄性自发肿瘤:睾丸瘤46%;肾上腺瘤16%; 脑肿瘤11%。

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病理机制研究

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病理机制研究

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病理机制研究杨敏;安国;赵威;马媛媛【摘要】目的研究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引发的病理、免疫机制,以期为UC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24只8周大的C57BL/6J清洁级子鼠分为DSS水溶液喂食1、3、5d组以及无DSS水溶液对照组4组,每组6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结肠病理特征;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免疫因子在小鼠UC组织的表达状态.结果随着小鼠饮用DSS水溶液时间的增加,其体质量逐渐下降,结肠长度逐渐缩短,脾增大.小鼠肠黏膜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DSS水溶液喂食5d组的小鼠肠黏膜有肠溃疡的症状,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染色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广泛浸润;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反应因子及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etor-α,TNF-α)、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1β、IL-6、趋化因子配体-1[ehemokine(C-X-C motif) ligand 1,CXCL-1]、CXCL-2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DSS水溶液喂食5d可形成UC模型,并伴随炎性反应因子、趋化因子大量浸润,提示UC的发生发展与炎性反应因子浸润密切相关,可能通过抑制其免疫因子的释放而控制UC疾病的进展.【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6页(P704-709)【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右旋葡聚糖硫酸钠;炎性因子;趋化因子【作者】杨敏;安国;赵威;马媛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干部综合科,北京100038;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实验动物室,北京100142;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细胞生物室,北京100142;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胸外二科,北京100142;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5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反应,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样便伴腹痛,该病病程长,治愈难度大,且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属于消化系统难治疾病之一[1]。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16卷第21期·总第293期2018年11月·上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饱胀、反酸、嗳气等。

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为幽螺门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2],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在中医学中,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于“痞证”范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病变[3]。

经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以老年人最为多见[4]。

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复制方法较多,但存在造模周期长、可重复性差、耗时耗力等问题。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复制方法进行相应的综述,从而更好地总结出一种造模周期短、省时省力的造模方法,进而更好地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1病证结合造模1.1脾虚型CAG模型刘晓颖等[5]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司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联合耗气破气(川厚朴、枳实、大黄以3∶3∶2比例,100%煎剂隔日灌胃,3mL/只)加饥饱失常法,同时隔日喂饲料,共4周。

1.2肝郁型CAG模型邹世洁等[6]在CAG造模的基础上,从第8周开始,加用钳子夹大鼠尾部,使之保持激怒、争斗状态,每天30min,同时每3周0.1%肾上腺素腹侧皮下注射2次,0.1mL/只,造模时间28~44周。

任建[7]通过干顶、刺激Wistar大鼠情志法,饥饱失常法等复制慢性胃炎肝郁型模型。

实验发现,慢性胃炎肝郁证组大鼠的黏膜皱璧变化明显,有显著的差异(P<0.05)。

1.3肾虚型CAG模型陈小野等[8]对Wistar大鼠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司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在CAG造模的基础上,从实验第6周开始,加用甲基硫氧嘧啶(MTU),以0.08%浓度加入脱氧胆酸钠溶液或阿斯匹林溶液中自饮,造模时间30~46周。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概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概况
构 ;胃黏膜 出现 明显炎症 细胞浸润 ,上皮细胞结构紊乱 , 黏膜 内可 见成 堆炎症 细胞聚集灶 ,以淋 巴细胞 为主 ,尚
把脱氧胆酸钠 ( 0 o/ ) 2 l 加热至 5 ℃, mm L 0 空腹灌胃 2 L m/ 次・ ,连灌 6 月;体积分数 6 %的 乙醇,每周 2 d 个 0 及周 5空腹灌 胃各 1 次每次 2 ,连灌 6个月 ;以上 均在灌 mL 胃后 1 h方予饲料及体积 分数 0 5 . %的氨水 ( O 与 0 Na H N 41 H C 配制而成 ,日常饮用水, 每天更换 , 连续 6 月) 个 , 本实验建立 的 C G模型与国 内外其他模型相 比具有: A ① 造模成功率高 ( 0 %) 稳定性好,病 理结果可靠且 9 . ;② 0 炎症及萎缩程度较严 重;⑧致萎缩 因素模拟人类萎缩性 胃炎 的不 同致病 因素 , 更贴近人类 的饮食 习惯 ; ④价廉 、 操作简单 ,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条件 。 1 水杨酸钠、 . 4 乙醇、 氨水法 赵博辉等[ 2 7 %水杨酸 懈
第 1 O卷第 1 期 ・上 半 月 刊
◎呷
DDO I远F SU C TC 篡 AA NT C鳓 EO N I
慢性萎缩性 胃炎动物模型研 究进展概况※
张国梁 李 艳
( 1安徽 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合肥 2 0 3 ;2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2 1 30 1 0 0级硕士研究生,合肥 2 0 3 ) 3 0 1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 胃炎;动物模 型;综述 d i 03 6  ̄i n17 —7 92 1.31 5 o :1 . 9 .s . 22 7 .0 21 .0 9 s 6 。 文章编号:17 —7 9( 0 2)一30 6 —3 622 7 2 1 1— 1 10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一、引言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胃溃疡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大建中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胃溃疡等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大建中汤及其拆方:根据传统中药配伍原则,制备大建中汤及其拆方。

(2)实验动物:选用健康SD大鼠,建立胃溃疡模型。

(3)实验器材与试剂:胃镜、病理切片机、显微镜、各种试剂等。

2. 方法(1)建立胃溃疡模型:采用化学诱导法,给予大鼠一定剂量的药物,建立胃溃疡模型。

(2)分组与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建中汤组及拆方组,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3)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情况、炎症反应、溃疡面积等指标。

(4)实验流程:制备药物→建立模型→分组与给药→观察指标→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三、实验结果1. 胃黏膜病变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严重,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溃疡病灶。

而大建中汤组及拆方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炎症反应得到缓解,溃疡面积减小。

2.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建中汤组及拆方组在改善胃黏膜病变、减轻炎症反应、缩小溃疡面积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大建中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其成分包括多种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的中药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胃黏膜病变、减轻炎症反应、缩小溃疡面积。

这可能与大建中汤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有关。

此外,拆方研究还表明,大建中汤中的某些药材在单独使用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这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4. IL2rg小鼠,1995年(Cao et al., 1995; DiSanto,
Muller, Guy-Grand, Fischer,& Rajewsky, 1995)
1995年,数个独立的实验室报告了IL-2Rγchain基因位点的突变会导致小鼠淋巴系统发育不 良。IL-2Rγ-chain是细胞因子IL-2,4,7,9,15 和21受体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突变将导 致这些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受阻,使得NK细胞发 育严重受阻,且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也受到极大 的破坏。在后面数年中进一步得到了IL2rg-/-小鼠 ,在此小鼠中人类造血干细胞和PBMCs的移植变 得容易了很多。
部分重要免疫缺陷动物及其发展方向
2. NRG与Fah-/-小鼠杂交获得的FRG小鼠成为了 人源化肝脏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模型,利用这个模 型,使得我们研究得以研究肝脏纤维化疾病,肝 脏代谢性疾病,药物代谢途径,肝脏肿瘤疾病, 人类寄生虫(疟疾)和感染性疾病。目前已经成 功构建出FRG大小鼠,已经开始应用于肝脏相关 疾5年(Shultz et al., 1995)
偶然的机会Shultz发现将scid突变小鼠和Nonobesediabetic(NOD)小鼠杂交后出生的NODscid小鼠能够支持更多人类PBMCs或者造血干细 胞移植的生长,后续研究发现该杂交品系抑制了 NK细胞的活性,并且还伴随有固有免疫系统的缺 陷。该品系成为近20年应用最广的重症免疫缺陷 型小鼠,并且和众多不同品系杂交产生了更多的 亚型小鼠。
按免疫缺陷程度分为:
T淋巴细胞缺陷:如裸鼠
B淋巴细胞缺陷:如XID 小鼠
NK细胞缺陷:如Beige 小鼠
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如T 、B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 (SCID、Nod-scid小鼠 )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一、引言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涉及多种内外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溃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理论认为,胃溃疡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和等因素有关。

大建中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脾胃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胃溃疡的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SD大鼠,建立胃溃疡模型。

(2)药物与试剂:大建中汤、拆方药物、胃溃疡模型所需试剂等。

(3)仪器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酶标仪等。

2. 方法(1)建立胃溃疡模型:采用化学药物诱导法建立大鼠胃溃疡模型。

(2)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建中汤组及拆方药物组。

(3)药物治疗: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连续给药一定时间。

(4)指标检测:检测各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炎症因子水平、胃肠激素水平等指标。

(5)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实验结果1. 胃黏膜损伤程度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加重,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经过药物治疗后,大建中汤组及拆方药物组的胃黏膜损伤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大建中汤组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2. 炎症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经过药物治疗后,各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大建中汤组的降低幅度最大。

3. 胃肠激素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大建中汤组及拆方药物组的胃肠激素水平较模型组有所提高,其中以大建中汤组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

这表明大建中汤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较强。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建中汤对胃溃疡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胃肠激素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