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郭祥云1)蒋长胜1)王哓山2)田鑫1)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2)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利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2008年1月1日~2014年6月1700个M 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根据Zoback对震源机制解的分类方法,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破裂方式以走滑和正断类型为主,大约占四分之三;另外还存在少量的过渡型,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周缘除了以剪切拉张作用为主之外,还存在其他动力源与复杂构造的共同作用。

根据鄂尔多斯地块周缘震源机制解的初步结果,得到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壳应力场具有以下特征:(1)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银川-吉兰泰断陷带、河套断陷带、山西断陷带和渭河断陷带内部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和正断型为主,与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现今的拉张状态相一致。

(2)鄂尔多斯块体西北边界的银川-吉兰泰断陷带,P轴方位优势方向从北部的NNE过渡到南部的NE向,在银川盆地和吉兰泰盆地内T轴走向大体上与盆地走向相垂直,反映了盆地的拉张状态。

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和正断型为主,石嘴山-乌海附近区域有少量的逆冲和不确定性。

(3)鄂尔多斯西南缘的海原-六盘山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类型为逆冲、走滑和正断类型兼具,P轴方位存在NE和NW两组优势方向,反映在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挤压和高原物质侧向挤出的共同作用。

(4)鄂尔多斯块体东边界的山西断陷带P轴方位存在NE和NNE的优势方向,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和正断型为主,在盆地间的横向隆起区存在相对独立的局部应力场,震源机制解也表现为逆冲和不确定类型。

(5)鄂尔多斯块体的南北边界P轴方位呈现NE向,但在块体的西北角存在NW向主压应力方向,可能显示了局部应力场的不均匀性。

由大量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所得到的应力场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具有NEE—NWW方向的近水平向的压应力和NWW—SSE方向的水平张应力。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

1000 0569/2013/029(05) 1774 0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地层节理发育特征与古应力场姜琳1,2 王清晨1 王香增3 姜呈馥3 张丽霞3 薛振华1,2 褚杨1JIANGLin1,2,WANGQingChen1,WANGXiangZeng3,JIANGChengFu3,ZHANGLiXia3,XUEZhenHua1,2andCHUYang1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 7100751 StateKeyLaboratoryofLithosphericEvolution,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 ShaanxiYanchangPetroleum(Group)CO LTD,Xi’an710075,China2013 02 01收稿,2013 04 15改回JiangL,WangQC,WangXZ,JiangCF,ZhangLX,XueZHandChuY 2013 JointdevelopmentandpaleostressfieldinMesozoicstrataofthesoutheasternOrdosBasin ActaPetrologicaSinica,29(5):1774-1790Abstract Sixtrendsofjointsets(E W,N S,ENE WSW,NNW SSE,WNW ESE,NNE SSW)andthreegroupsoforthogonaljointssystems(EWandSN,ENE WSWandNNW SSE,NWW SEEandNNE SSW)arerecognizedintheMesozoicstratawithinthesoutheasternOrdosBasin Theorthogonaljointsystemsdevelopedinthreesequences:D1withE WandN Streningjoints,D2withSEE NWWandNNE SSWtrendingjoints,andD3withENE WSWandNNW SSEtrendingjoints Thefracturespacingindex(FSI)ofthreesetsofjoints(E W,N S,ENE WSW)showsthatjointdevelopmentiscontrolledbymechanicallayerthickness,aswellasregionalstress Thefracturespacingratio(FSR)valuesofthejointsets(E W,N S,ENE WSW)indicateregionalvariationinjointdevelopment Furthermore,theFSRvaluesofthedominantjointsets(E W)exceedsthecriticalratioofspacing/height,whileFSRvalueofsubdominatejointsets(N S)arelessthanthecriticalvalue,asindicatingthattheorthogonaljointsystemofE WandN Strendingjointsetsdevelopedearlierthanothers Threesetsoforthogonaljointssystemscorrespondtothreepaleostressfieldsrespectively (1)TheOrdosBasinexperiencedE WcompressionintheLateJurassic,andthefirstphaseoforthogonaljointssystemswiththeE WandN Strendingjointsetsdevelopedresultingfromthefar fieldeffectofNW directedsubductionofthePacificplate;(2)IntheLateCretaceous,thesecondphaseoforthogonaljointssystemwithWNW ESEandNNE SSWtrendingjointsetsdevelopedasaresultofthecontinuingsubductionofthePacificplate;(3)FromtheLateCretaceoustoCenozoic,thethirdphaseoforthogonaljointssystemwithENE WSWandNNW SSEtrendingjointsetsdevelopedinrespondingtotheNE SWcompressionasafar fieldeffectoftheIndianplatecollisiontotheEurasianplateKeywords OrdosBasin;Mesozoic;Orthogonaljointsystem;Paleostressfield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代地层中发育有六组节理(E W、N S、ENE WSW、NNW SSE、WNW ESE、NNE SSW),并且构成三期的正交节理系统(E W与N S、ENE WSW与NNW SSE、WNW ESE与NNE SSW)。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王莹;赵韬;刘春【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55-56)【作者】王莹;赵韬;刘春【作者单位】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处南北带北段、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的交汇地带。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影响下,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大震。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携带有大量的震源应力场和震源破裂错动信息,是了解和认识震源及构造应力场状态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大量的震源机制解信息,获取该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而探讨驱动该区域构造变形和强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本文首先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计算了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33°—38°N,103°—109°E)2001年1月—2018年4月362次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中ML3.0—3.9地震296次,ML4.0—4.9地震52次,ML5.0—5.9地震10次,ML≥6.0地震2次。

参照世界应力图的划分原则,根据震源机制解3个应力轴倾角的大小将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走滑断层型地震为145次,占40.1%;具有一定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和逆断层类型为128次,占35.4%;具有一定走滑分量的正断层和正断层类型为43次,占11.9%;无法确定型46次,占12.7%。

整个区域走滑型和逆冲型占主导,大致占75.5%,显示了在印度板块北东向挤压碰撞下,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以及物质向东扩张沿断层滑移的构造特征。

从空间特征来看,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断裂带上。

海原—六盘山弧形断裂以走滑类型和逆冲类型为主,西秦岭北缘断裂以走滑型为主;甘东南“V”型构造体系东部北西向断裂主要以走滑类型为主,西部北东向断裂主要以逆冲类型为主。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院系:油气资源学院班级:勘探0703学号:200711010313姓名:洪文璞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

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律密切相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

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性质及构造背景

[ 作者简介]杨 超 ( 1 9 7 9一 ) ,男 , 2 0 1 0年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毕业 ,博士 ,工程师 ,现从事油气勘探相关工作 。
第 3 5卷 第 1 O期
杨 超 等 :鄂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探 区 南 部 延长 组 长 8油 层 组 物 源 性 质 及 构 造 背 景
造 背景研 究 的也相 对较 少 。为此 ,笔者 利用 岩石 薄片和 岩石地 球化 学分 析资料 分析 了延长 探 区南部 地 区
延 长组长 8油 层组 物源 区性质 和构 造背 景 。
1 长 8油 层 组 物 源 方位 分析
物 源方 位 的分 析方 法 中古水 流分析 是最 直接 的证据 ,利 用野 外收集 的古 水流数 据 ,通过 室 内恢 复可
鄂 尔多斯 盆地 早期 勘探 的主力 产油 层主要 为 三叠 系延长组 的长 2 、长 6油层 组侏 罗 系 的延安 组 ,但
是 目前 这些 浅层 的含 油层 系已经 到 了勘 探 的 中后 期 ,急需 寻求资 源接替 层 系 。随着 长庆 油 田在西 峰地 区
发 现 了延 长 组下 部整装 大 型的油 田后 ,延长 油 田也加强 了下 部 的勘探 ,并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果 ,本着 “ 延 长 下面找 延 长” 的理念 ,调整 思路 重新 认识 三叠 系延 长组 地层 ,认 为 延长 组 长 7油 层组 ~长 1 O油层 组 具 有油 源充 足 、储 层较 为致 密 的特征 ,是一个 挑 战与潜 力共存 的勘探领 域 。 针对 鄂 尔多斯 盆地 南缘 长 8油层组 沉积期 物 源方 位 的研 究相 对 较多 。罗 静 兰等【 1 研 究认 为 盆地 的 西南 方 向为 主要物 源来 源 ,其 次为 西北 和东南 方 向 。陈全红 通过稀 土配 分 曲线 和重 矿物 研究表 明 ,盆 地 南部 东北 物源 和西南 物源 为 主要物 源 区。赵俊 兴 等H 认 为盆 地 南部 主要受 北 部 、东北 、西南 、西 部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现阶段,随着石油勘探活动的不断增多,很多学者加大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工作。

笔者对重磁电资料、地质露头资料、钻探资料等开展充分的研究,发现以中宁为界,可以将鄂尔多斯西缘分成南部与北部两大体系。

在南部体系结构中,分成上、下2层,而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勘探领域。

以滑脱层为分界线,可以将分成气藏层与油藏层,在上下层不同的构造中,分析地震资料可以发现,滑脱层下方的圈闭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逐渐地成为我国较为重要的油气探区。

银川青铜峡是地震多发带,也恰好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这也让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同时,众多学者对该地区的发展评价不尽相同,论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变性机制与地质构造,有助于对南北两地区构造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助于深度挖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价值[1]。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2.1 存在转换带的根据根据地表模型显示,黄河流向位于中宁地区东西部向北不断延伸,平铺方向出现90°角。

此外,在北部冲断体系中,地表出露地层呈现出了“S”型镜像,在南部逆冲推覆体系中,呈现出断续的“S”型镜像展布,在地址图上,能清晰显示出2个错位明显的S形分布条带。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方向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南部与北部的构造线展布具有较大的区别。

根据不同部位构造线方向的差异性,充分阐述了南北构造体系间存在转换带构造,导致双侧的构造线方向出现了变化。

从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进行观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形成了“S”型镜像,高带双侧呈现线性梯度带,明显的南北分界线,使南北分别呈现“S”型镜像展布的异常带,在中宁一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走滑断层。

2.2 北部冲断体系的构造特征与地质结构北高南低是北部冲断体系所呈现出的整体表现,随着地层逐渐向北抬高,使其表面遭受风化后逐渐损坏。

北部区域所显示的地震剖面具有较陡的断层,通常情况下,倾角在50°至60°之间,特殊情况可达到75°,而且,未发现深处的缓倾现象。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南北向的大陆隆起背斜地带,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北起乌海,南至河南省平顶山市,东临山西省大同市,西靠甘肃省天水市。

地处华北地块与西太平洋陆块的交汇位置,盆地范围广阔,地质资源丰富。

盆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构造体系,展示了丰富的地质变迁史,构造演化的相关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古地壳演化及构造运动的影响。

随着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盆地的构造演化呈现出多期、多阶段的发展变化。

从盆地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地质变迁的规律和盆地形成的完整历史。

从盆地形成的初期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主要系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在随后的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初期,盆地经历了强烈的隆升和侵蚀剥蚀作用,同时伴随着燕山造山运动的活跃,盆地地貌和地层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一时期内,盆地地质变动频繁,气候环境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盆地的中生代演化是其构造演化的主要时期。

在此期间,盆地受到了深大断裂的控制,造成了盆地的南北分而不同。

此期间盆地的东南边界随着多次构造变动而逐渐向外移动,盆地棱镜弯曲扭曲,断裂活动也逐渐削弱。

在晚白垩世至暗第三纪时期,盆地的形成开始逐渐减缓。

但整个盆地地貌和地层仍在不断变化着。

盆地的后期演化主要表现在暗第三纪至现代。

在这一时期内,盆地的东北部分面临了大规模的断裂运动,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台地、冲击构造和构造块体地貌特征。

盆地的东部及东南部随着地壳稳定,地表也逐渐平坦起来。

盆地内部沉积环境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了从湖盆、湿地到沼泽、河流等多种沉积相的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沿袭了地球构造演化的大概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地壳运动、板块活动和古地壳演化的综合影响,造就了盆地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球科学价值。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为地球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虽然尚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隐藏信息、地质演化与资源富集成因的研究成果得以揭示。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差异升降的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差异升降的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探讨
21 年 01
第 2 期 9
S mN E&T C N L G F R 【 1 N C C E H 0 O YI 0 M T 0 N A
科技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差异升降的 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探讨
李 志兴 ( 夏 回族 自治 区煤 田地 质局 宁夏 宁
【 摘
银 川 7 0 1 ) 5 0 1
要 】 尔多斯盆地是发 育在 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基底之上 的中生代 内陆河湖相 沉积盆地 。在 中生代时期的区域 构造 背景上 , 主要 受 鄂 其
பைடு நூலகம்
到 印支运动和燕 山运动两次大规模造 山运动作用的影响。印支运动奠定 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 而燕山运动基 本继承 和发展 了印支 运 动时期盆地的构造特征。
【 关键词】 鄂尔多 斯盆地; 构造动力学; 构造特征; 沉积盆地; 旋回演化; 挤压拗陷
的前锋位 置. 因而发生了显著的向西掀斜抬 升剥蚀 和强烈 的挤压走 滑 运动 . 造成上侏罗统 与下 白垩的不整合接触关 系 . 东部边界带则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所在的华北板块 . 中生代 时期 主要 与南部 的秦岭一 系列北 西盘老地层逆 冲到南东盘新地层之上 的 N NE向雁 型斜列逆 祁连造 山带 、 西南 的特提斯 洋及印度板块 、 北部 的阴山造 山带 以及华 冲断层 . 以及晋西北地区包括 吕梁隆起在 内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构造组 北板块东部起初的伊佐奈歧板块及后期 的太平洋板块 毗邻 因此 . 鄂 △ 口 b 尔 多斯盆地作为华北克拉通板块 的一部分 . 中新生代 的沉 积建造 组 其 白垩奎纪 时期是板块演化史上的一个 重要变换 期 此时 . 亚洲大 合、 活动期次 以及构造变形总是受 到周边这些构造单元 的联合 的或以 陆的雏 形已然形成 . 由于晚侏罗世时期华 北板块东缘的伊佐奈歧板块 某种构造单元作用为主的控制 . 现出多 阶段 、 表 多旋 回演化的特点 。 对华北板块 的 N 向俯冲挤压 以及 西南 缘秦岭一祁连造 山带 的推挤 W 作用构成了使华北板块逆时针旋转的最大扭矩 . 华北板块发生了明显 1 印支 中晚期差异升降的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 的逆时针旋转 . 而使华北板块及邻区的广大区域内 由原来的南北分 从 中国中东部地 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华 北 、 扬子和华夏陆块碰撞一 异变成了东西分 异一西部变成挤压隆起区 . 东部变成伸展拗陷 区一造 拼接的过程 . 形成 了古 中国大陆和古亚洲大陆的雏形 通常将三叠纪 成东部岩石 圈巨幅垮塌减薄及我 国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 地区强烈的 微陆块 拼合碰撞 和大陆形成的过程归结为印支运动 . 其标志为近东西 火 山喷发和岩浆活动 向的古 特提斯海洋关闭 鄂尔多斯盆地 的形成 和演化与 中国大陆中部尤其是盆地 西南缘 3 燕 山晚 期一 喜 山早 中期 差 异 升 降 的 区域 构 造 动 力 学环 境 祁连一 秦岭造 山带 的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演化具有 明显的关联性 晚 晚 白垩世的燕山晚期 , 山运动 已较前期减弱 鄂尔多斯盆地及 燕 三叠世印支中晚期 , 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 、 拼合 . 鄂尔多斯南缘 的 其相邻地 区 . 发生 了较大规模 的差异隆升和构造变形 . 盆地东北部晚 秦一祁古洋盆最终 闭合 、 碰撞造山 , 古特提斯洋闭合 。 盆地北缘于海西 白垩世 至新 近纪红粘土沉积之前 . 长期处于构造差异 隆升阶段 . 造成 晚期闭合 的阴山褶 皱带也 已经开始 隆升变形 以及古太平洋 板块开始 下 白垩统遭受不同程度 的剥蚀 . 普遍缺失晚 白垩世 以来 的沉积地层记 向新生的亚洲 大陆下斜 向俯冲等综合构造应力机制下 . 鄂尔多斯盆地 录. 以及新近纪晚期的红粘 土沉积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下伏 中生界乃至 及其相邻区域的构造体制发生 了重大变革 . 开始进入陆 内变形体制下 古 生界 的不同层系之上 . 是鄂尔多斯盆地 中新生代演化 阶段最强烈 的 N S W— 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华北克拉通盆地 出现东西分异和鄂 次抬升剥蚀事件 . 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 . 发育结束 . 并进入新生代 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显著 向西抬升隆起 、 西南部鄂尔多斯地 区发生强烈 鄂 尔多斯盆地改造时期 f 喻剑等 . o ) 2 4 o 陆内变形和多期次 逆冲推覆 . 形成 西部挤压拗陷沉积 、 东部斜坡 的盆 鄂 尔多斯盆地燕 山晚期—喜 山早 中期 的构造差异 隆升导致 了晚 地构造格局。 印支期末 , 秦岭一祁连造 山带最终闭合 . 鄂尔多斯 盆地整 侏 罗—早 白垩世 内陆挤压拗 陷局 限鄂尔多斯盆地 的消亡 . 全面进入后 体不均匀抬升 , 造成了盆地东北 部的构造差异隆升 . 晚三叠世延长组 期 抬升剥蚀改造过程 但值得 注意 的是 . 从燕 山晚期一喜 山早 中期 的 遭受较强烈 的剥蚀 . 缺失早侏 罗世早 期区域沉积 . 印支构造层与其 使 构 造差异 隆升并非一个连续 的过程 . 上述构造事件年代学数据 的统计 上部燕山构造层之间呈低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分布特征指示 . 研究 区燕山晚期 以来 的构造差异 隆升 至少经历 了两个 时间区段 : 一是 6 M 一 0 a 5 a 2 M 所代表 的晚白垩世末构造差异 隆升 阶段 . 2 燕 山中期差异升 降的区域构 造动力学环境 二是 2M 以来 的构造差异 隆升 阶段 . 阶段抬 升冷却速率为 16 — 0a 该 0. 8 燕 山运动 时期 , 东亚构造体 制发生了重大转换 : 西伯利亚板块 向 1 2 m M . 2 . / a 平均接近 1 M . 6 2 a这是研究 区中生代 以来最 为强烈 的一 次 0 南、 扬子板块向北 、 洋板块 向西 、 太平 印度洋板块 向北东 同时 向中朝板 构造抬升冷却事件 . 而这也是由于青藏 高原 阶段性 隆升影响导 致鄂 尔 块汇聚 , 形成了以陆内俯 冲和陆 内多 向造 山为特征 的“ 东亚汇 聚” 造 多斯盆地 整体强烈抬升 . 构 向高原 转型的重要构造演化阶段 体系 。在这一过程 中. 晚侏 罗世( 山运动 主幕 强烈挤压 陆内造 山期 燕 更 为重要 的信息是通过 矿物对(— 图解法综合分 析得 出盆地 东 Tt 1 15 a 16 a 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 增厚 . 6M 一3M ) 大 随之引发早 白垩世f 主 北部晚 中生代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盆地北部抬升早 ( M 1 部 6 a. 5 南 伸展垮塌与岩石 圈减 薄期 15 — O a 3 Mal M ) 圈巨型垮塌和大规模 岩 抬升晚( — 0 a, O 岩石 3 2M ) 0 盆地东部边缘抬升早( — 5 a 盆地 内部抬升较晚 7 5M) 5 , 浆火 山作用 , 成为 中国大 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 件 . 这是燕 山运 动 ( — 0 a.尤其是研究区中南部 的高家堡 s 井—佳 县西 M 井地区 3 2M ) 0 8 s 的基本 内涵 。 抬升更晚 ( — 8 a 这一特点 。因此 ,盆地东部 的构造斜坡 主体从 1 1M ) 7 燕 山中期 是中 国及邻 区板块 构造演化及新元古 代一早 中生代 与 6 M 开始显著发育 . 5a 并可能在 2 M 的古近纪末期的强烈构造抬升事 0 a 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一个承前启后 的时期 . 更是板块演 化史上 的一个 重 件中最终定型 要变换期 。该时期 . 由于秦岭一祁 连造 山带进入 强烈 的多旋 回陆内造 山过程 . 中侏罗世内陆弱伸展拗 陷型大鄂尔 多斯盆地经历了一次重 4 结 束 语 早 要 的区域性构造变革事件 . 进入晚侏 罗世 内陆挤 压拗陷型局限鄂尔多 结合 区域 重磁 异常特征 . 过系统分析 . 通 将盆地东 缘府谷一吴堡 斯盆地演化 阶段 断裂 和离石 断裂带及夹杂其 中的岩石地层单位共 同组成的离石走 滑 晚侏罗 世华 北地 区陆 内变形 主要受 到 了来 自古太 平洋 板块 近 断裂构造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 与东部 山西地块 的东部构造边 界、 盆地 N S . E向和西南缘秦一祁造 山带 N — W 向俯 冲挤压应力的远 北缘石 哈拉沟断裂带作 为鄂尔多斯盆地 与北部 河套盆地 的北部构 造 W— E W— ES 程传递作用 . 作为刚性盆地的鄂尔多斯地块成为这次逆冲推覆系统 的 边界 . 绥德一吴堡断裂虽不是 边界断裂 . 以该 断裂为分界 的鄂尔 多 但 前缘 阻挡. 且其东部构造单元又刚好处于这个大型陆 内逆冲推覆系统 斯 盆地区南 北区块 在沉积建造 、 重磁异 常 、 构造发育 ( 下转 第 1 1 ) 页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