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效果浅析

合集下载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下水是人类最主要的水源之一,但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以及环境的变化,地下水超采现象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沧州市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监测不足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第一个问题是监测不足。

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数据,难以确定超采区域和超采深度,从而影响了治理效果。

对策一:加强监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沧州市应该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

通过建设监测站和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可以对地下水的深度、水质及实时数据进行监管。

同时,可以根据监测和分析数据,确定超采区域和超采深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理方案。

问题二:治理技术不成熟沧州市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如治理方式单一,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排放的废水和处理非法排放的水的能力有限。

对策二:引进先进技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沧州市应当积极引进新兴的地下水治理技术。

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引进一些先进的水治理设备和技术,从而提高沧州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发现的不合格企业必须立即停产整改,对不合格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沧州市的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治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对策三:增加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沧州市的财政无法满足治理工作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增加资金投入,例如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治理领域,通过贷款款等方式吸引银行和其他财务机构的资金参与治理工作,从而实现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合而言,沧州市治理地下水超采存在监测不足、治理技术不成熟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监管,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增加资金投入,从而实现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全面治理。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业用水量的快速增长,沧州市地下水资源面临严峻的超采和污染问题。

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水资源管理和超采综合治理。

然而,在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超采综合治理的成效不明显虽然沧州市加大了超采综合治理力度,但是其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一方面,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治理后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治理措施不够具体化和科学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估,制定更加具体和科学的治理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二)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沧州市一直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过度、盲目和不合理的行为,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

这种情况已经在一些地区引起了社会问题,同时也加深了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和谐共生。

(三)缺乏高端技术和人才支撑对于地下水的超采综合治理,需要依靠高端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以此保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沧州市,存在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制约了沧州市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也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沧州市超采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非常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监管和治理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和企业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沧州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是沧州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活动的增加,地下水超采现象日益严重。

地下水超采不仅使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和河流水质,还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沧州市亟需对地下水超采进行综合治理。

1.2 问题概述沧州市地下水超采问题已经成为当地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重挑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用水需求的增加,地下水资源遭到过度开采,导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沧州市的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已经造成了地表沉降、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而且,由于超采问题的存在,沧州市陷入了水资源紧缺的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

针对沧州市地下水超采问题,亟需制定一系列可行的对策,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标,促进沧州市水资源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当前沧州市地下水超采情况沧州市是一个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然而长期以来,地下水超采问题一直存在且日益严重。

据统计数据显示,沧州市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每年约为1米左右,远高于地下水补给速度,严重超过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等多个方面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违法违规抽取地下水现象较为普遍。

加之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

超采严重影响了沧州市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了地下水埋深增大,地下水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凸显,加大了地下水开采难度和成本,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当前沧州市地下水超采问题亟待得到解决,需要采取有力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技术手段来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上内容共计211字】2.2 超采导致的问题地下水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速度超过了地下水补给速度,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以及水质恶化等问题。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本市主要的水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加等因素,地下水的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超采现象日益严重。

超采给本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需要制定相关的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一)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和水量,进而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降水量减少则会影响土地的效益,也会影响农业发展,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地下水质量受到污染超采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水量,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如果长期超采,很容易导致地下水中的氟化物、氨氮、重金属等物质超标,其中一些物质超标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三)生态破坏超采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流动,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超采,会造成地面塌陷,对周围土地和生态造成巨大的损害,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对策(一)严格监管地下水开采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和监管,如避免违规开采,同时加强现场检查,确保开采水量不超过当地的可持续水量,防止地下水超采现象的出现。

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制定合理的开采量,防止开采量超过当地的可持续水量,在政策上应实行限制开采、用水权限的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严肃追究,加强对地下水采取量的控制监督。

(三)加强监测与调查加强对地下水超采情况的监测和调查,及时更新地下水开采量的情况,加强对地下水质量的监测和调查,及时了解地下水的变化状况,为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四)推广水资源的替代加强水资源的替代,鼓励发展新的水源,如发展海水淡化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推广雨水和灰水利用等,而在政策上也应推出针对性的水价制度,减少低效用水和浪费用水的情况。

三、结论地下水资源是沧州市主要的水资源,因此,超采治理对于沧州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地下水超采的监管与调查,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推广水资源的替代等对策,才能维护地下水资源的稳定、安全,以便更好地促进沧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邯郸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浅析

邯郸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浅析

邯郸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浅析作者:郝宝英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23期摘要:邯郸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多年来地下水开采量占水资源总利用量约75%,多年平均超采量4-6亿立方米,全市面积58%为地下水超采区。

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和超采区扩展,邯郸市自2014年开始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实施“引、蓄、节、关、改”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持续数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了较明显的压采成效。

关键词:邯郸市;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效果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3-0015-021 自然地理概况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雄据晋、冀、鲁、豫接壤区中心的优良地理位置,市境南北相距102公里,东西最长178公里,国土面积12047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面积44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0%;平原面积758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3.0%。

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式多样,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和洼地均有分布,地势总趋势为西高东低,自南向北倾斜。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具有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等特征。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48.9毫米,降水总量为66.13亿立方米。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6~9月,其中又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

2 地下水超采情况邯郸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5.7亿立方米。

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2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91立方米和171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全国的9%,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严重缺水标准,属极度缺水地区。

多年来,邯郸市年均总用水量约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每年约14~1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5%~80%,是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最主要的水源。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超采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沧州市作为华北平原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面临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严峻挑战。

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需要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沧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据统计,沧州市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米左右,一些地区更是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更快。

2.地下水质量下降。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下水流动速度加快,更多地带走了土壤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

而且在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地下水受地表污染物的渗透也更为严重。

3.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湖泊干涸,河流枯竭,湿地消失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4.社会经济问题。

地下水超采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加大了对地表水的开采,给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等带来了严重问题,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对建筑物稳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建立科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

必须建立科学、健全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区域,明确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限,建立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调控制度。

2.推动地下水资源节约利用。

应该推动地下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力度,发展水资源节约型企业和农业水资源节约制度,鼓励企业和农户使用节水设备,开发地下水资源替代水源。

3.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

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地下水环境整治力度,强化地下水保护区划,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地下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4.完善地下水资源监测体系。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大对地下水位、水质、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监测,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预警能力。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沧州市水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地下水超采状况日益突出,给沧州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重大的威胁。

本文从分析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原因入手,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对策。

一、沧州市地下水超采的原因1.农村用水与灌溉沧州市农业发展较快,农村用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而且这些用水行为普遍缺乏监管,通过各种渠道违规用水,致使地下水资源的日益枯竭。

2.城市建设和工业用水近年来,沧州市各类建设的陆续提高,城市建设和工业用水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加重了地下水的超采压力。

另一方面,工业污染也极大的加剧了地下水的超采,矿井开采、深层探矿、化工等行业对地下水的开采大量消耗了地下水资源,不仅仅浪费了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还使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3.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现阶段,沧州市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仍需继续的加强,管理手段也较为简单、粗放,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超采、污染问题增多。

治理措施的不足也是造成地下水超采的重要原因之一。

1.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应该加强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加强不同层次之间的合作和研究,提高减少损失的能力和措施。

同时,该区域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强民众环保意识,切实加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素质,弘扬绿色发展理念。

4.进行技术更新对于采取的技术模式,可以通过采取植物覆盖、水面覆盖、施肥等方法,控制减少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运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强化根系发育,促进水土保持。

总之,治理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切实的举措来完成。

沧州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需要利用好科技手段,以全面的掌握和管理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利用。

回顾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十年建设

回顾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十年建设

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注:1亩ʈ666.7m2收稿日期:2024-01-15作者简介:李琛泽(1981-)ꎬ男ꎬ河北保定人ꎬ本科ꎬ高级林业工程师ꎬ主要从事林业项目管理工作ꎮ回顾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十年建设李琛泽(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工程项目中心ꎬ石家庄050081)[摘㊀要]㊀2014年ꎬ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 ꎬ财政部㊁水利部㊁农业部㊁国土资源部联合部署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ꎬ非农作物替代农作物(以下简称林业项目)试点作为工程治理的措施之一ꎬ在河北省衡水市启动实施ꎬ之后扩大到石家庄㊁沧州㊁衡水㊁邯郸㊁邢台㊁廊坊㊁保定等9个市(辛集㊁定州)的88个县(市㊁区)ꎮ至今项目实施十年有余ꎬ对项目区的压采能力㊁生态成效㊁人文效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ꎮ本文对项目的背景建设㊁建设理念㊁技术要点㊁建设管理㊁建设成效等方面对其产生的阐述ꎬ为下一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ꎮ[关键词]㊀地下水资源ꎻ超采ꎻ河北中图分类号:S7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201-03ThePaperReviewstheTen-yearConstructionofthePilotForestryProjectofComprehensivecontrolofGroundwaterOver-extractioninHebeiProvinceLiChenze(HebeiForestryandGrasslandEngineeringProjectCenterꎬShijiazhuang050081ꎬChina)Abstract:In2014ꎬthecentralgovernment'sNo.1documentclearlystatedthat 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thefunnelzoneforover-extractionofgroundwaterinNorthChina shouldbecarriedoutꎬtheMinistryofFinanceꎬtheMinistryofWaterResourcesꎬtheMin ̄istryofAgricultureandtheMinistryof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havejointlydeployedthecom ̄prehensivecontrolofgroundwateroverexploitationꎬandthenon-cropcropsubstitution(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ForestryProject)pilotprojecthasbeenimplementedaspartoftheprojectcontrolmeasuresꎬitwaslaunchedinHengshuiꎬHebeiprovinceandlaterex ̄pandedto88counties(citiesanddistricts)inShijiazhuangꎬCangzhouꎬHengshuiꎬHandanꎬXingtaiꎬLangfangandBaoding.Sofarꎬtheprojecthasbeenimplementedformorethantenyearsꎬandgood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eminingcapacityꎬecologicaleffectandculturalbenefitoftheprojectarea.Inthispaperꎬthebackgroundoftheprojectconstructionꎬconstructionideasꎬtechnicalpointsꎬconstructionmanagementꎬconstructioneffectivenessandotheraspectsofitsproductiondescribedforthenextstepoftheprojecttoprovideareference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Groundwaterresourcesꎻout-of-rangeacquisitionꎻinhebeiprovince1㊀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实施背景㊀㊀河北省水资源长期匮乏ꎬ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依靠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维持ꎮ超采总量和超采范围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ꎬ从而形成了7大地下水漏斗区ꎬ并引发了地面沉降㊁海水倒侵㊁河流枯竭㊁湿地面积缩减等地质灾害问题ꎬ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ꎮ2014年ꎬ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 ꎬ财政部㊁水利部㊁农业部㊁国土资源部联合部署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ꎬ非农作物替代农作物(以下简称林业项目)试点作为工程治理的措施之一ꎬ在河北省衡水市启动实施ꎮ具体措施是在高耗水作物种植区栽植耐旱林木ꎬ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1]ꎮ2㊀项目规划与投资情况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2014~2016年试点期间累计完成林业项目建设任务52.3万亩ꎬ占计划任务的100%ꎮ林业项目连续补助5年ꎬ当年新增造林项目每亩补助1500元ꎬ从第二年起补助减半ꎬ共计每亩补助4500元ꎮ林业项目建设涉及石家庄㊁沧州㊁衡水㊁邯郸㊁邢台㊁廊坊㊁保定等9个市(辛集㊁定州)的88个县(市㊁区)ꎬ项目总投资23.5亿元[2]ꎮ3㊀节水原理河北中南部平原区传统农业主要栽植作物为冬小麦及玉米ꎬ仅以小麦为例ꎬ种植一季小麦需浇水3~4次ꎬ灌水量约230m3ꎮ而选择非农作物的树木ꎬ特10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别是选择耐干旱的生态或生态经济兼用树种代替种植小麦ꎬ可以极大地节约用水量ꎮ(1)树木栽植当年ꎬ为确保成活ꎬ需根部灌水2次ꎬ以种植杨树每亩55株为例ꎬ灌水二次用水量约45m3ꎬ林下的间作耐旱的豆类用水15m3ꎬ合计年用水量为60m3ꎬ对比种植小麦可节水170m3ꎮ两年后ꎬ树木仅靠天然降水既可维持正常生长ꎬ无需人工灌水ꎬ且因树木郁闭后ꎬ林下无法间作其它作物ꎬ也无需灌水[3]ꎮ(2)选择非农作物替代的树种ꎬ根系分布大概在地表以下2~5m的范围ꎬ主要吸取表层水分ꎬ几乎不会对深层地下水的造成影响[4]ꎮ(3)乔木的林冠层对降水有较强的截持能力ꎬ林冠越低ꎬ郁闭度越大ꎬ作用越强ꎮ进一步提升涵蓄土壤水分和补充地下水能力ꎬ从而发挥其水源涵养功效ꎮ树木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15%粗空隙率ꎬ空隙可促进降水向土层中渗透ꎬ提高土壤吸收降水的能力ꎬ减少地表径流量[5]ꎮ(4)降低区域内植物蒸腾量ꎬ提升土壤内部水分含有量ꎮ农田生态系统由于农作物密度较大ꎬ蒸腾量大ꎬ且其水源涵养功能弱ꎬ在相同区域内种植选择非农作物的树木蒸腾耗水量将降低许多[6]ꎮ因此ꎬ森林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通过增加土壤入渗及减小蒸散来实现ꎬ并且林地具有调节坡面㊁地下径流ꎬ保持水土ꎬ滞洪蓄洪ꎬ枯水期的水源调节ꎬ改善和净化水质的功能ꎬ改变和影响着水资源ꎮ结合合理的造林模式ꎬ并配置一定的生物节水措施ꎬ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ꎬ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7]ꎮ4㊀技术要点在无地表水流经的小麦种植区ꎬ选择耐干旱㊁耐瘠薄的非经济林树种ꎬ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特点替换小麦㊁玉米种植ꎬ配置合理植被和种植模式ꎬ整地栽植及后期抚育经营采用节水的技术措施ꎬ减少直至停止地下水的使用[8]ꎮ4.1㊀适用区域和地块选择在88个县(市㊁区)地下水超采区域内ꎬ选择无地表水替换的小麦种植区实施项目ꎮ项目建设要集中连片ꎬ小班面积不低于100亩ꎬ以便形成预期压采能力[9]ꎮ4.2㊀树种选择本着因地制宜ꎬ适地适树的原则ꎬ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特点㊁种植习惯ꎬ同等立地条件下ꎬ优先选用具有耐旱生物学特性的抗旱㊁节水乡土生态树种ꎬ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10]ꎮ4.3㊀配置模式科学确定配置模式ꎬ采用低密度的纯生态林模式㊁生态经济型兼用树种模式ꎬ生态林造林密度为33~111株ꎬ生态经济林造林密度为33~83株ꎬ最大株行距不超过8mꎮ项目造林提倡营造混交林ꎬ或采用林草㊁林药间作模式ꎬ发展林下养殖ꎬ林间严禁间作瓜果蔬菜等高耗水作物和高杆作物ꎬ实现耕地休养生息ꎮ4.4㊀整地科学选择整地方式ꎬ一般采用穴状整地㊁开沟整地或先开沟后挖定植穴的整地方式ꎮ4.5㊀植苗要严格把好苗木质量关ꎮ苗木全部使用国标Ⅰ级苗木ꎮ采用生根粉㊁沾泥浆㊁地膜覆盖㊁秸秆覆盖等抗旱措施ꎬ提倡推广苗木主干套塑膜筒或涂聚氯乙烯醇等技术措施ꎬ确保苗木成活ꎮ4.6㊀抚育管护苗木栽植后ꎬ采用沟灌㊁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ꎬ有条件的可以采样滴灌㊁喷灌㊁小管促流等工程节水措施ꎬ提倡和推广地膜覆盖节水技术措施ꎬ厉行节约地下水ꎬ严禁大水漫灌ꎮ及时锄草松土ꎬ灭草保墒ꎮ做好病虫害测报工作ꎬ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防治ꎮ4.7㊀检查验收项目完工后ꎬ组织技术人员利用GPS对项目地块现地实测ꎬ要求面积误差ɤʃ5%ꎻ对树种㊁间作物㊁浇灌措施进行核实ꎬ抽样调查苗木合格率ȡ85%㊁当年成活率ȡ85%㊁历年保存率ȡ80%为合格ꎮ5㊀项目建设与管理5.1㊀林业项目建设目的林业项目以减少和节约地下水开采为目的ꎬ在项目区域内调整种植结构ꎬ选用耐干旱非经济林树种替换高耗水农作物ꎬ间作牧草㊁药材等耐旱作物ꎬ发展林下经济ꎬ实行退地减水ꎬ修复地下水生态ꎮ项目实施坚持节水压采优先㊁兼顾经济效益ꎬ建设质量第一的原则ꎻ坚持政府主导ꎬ市场激励ꎬ公众参与ꎬ共同治理的原则ꎻ坚持集中连片ꎬ科学治理ꎬ创新机制的原则ꎻ坚持治理一片ꎬ见效一片㊁巩固一片ꎬ持续推进的原则ꎮ2019年ꎬ北京林业大学对项目区进行压采效果评估显示ꎬ选取的8个试点项目县(市㊁区)平均节水404.32m3/亩/年ꎻ非农作物较农作物平均增加地下水补给量123.85m3/亩/年ꎻ灌溉水量的减少ꎬ补给量的增加给地下水超采区提供了有利的水位恢复空间ꎬ对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具有促进作用ꎮ5.2㊀项目管理经验为确保项目纳入规范化管理ꎬ省林草局(林业202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厅)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方案和办法ꎮ一是科学编制林业项目试点年度实施方案ꎬ对项目的运作程序ꎬ各项建设内容进度做出科学安排ꎬ确保项目规范运作ꎮ二是充分征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项目管理办法㊁检查验收办法和实施方案编制细则ꎬ统一了项目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ꎬ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ꎮ三是统一制定了项目合同样本ꎬ规范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合同ꎬ提高了工作效率ꎮ四是在项目验收上ꎬ引导各市相继引进了具有一定资质的验收单位ꎬ开展第三方验收评估ꎬ确保了验收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ꎮ6㊀建设成效林业项目的实施为节约地下水ꎬ优化项目区林分结构ꎬ高质量增绿扩量ꎬ提高群众节水意识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ꎮ6.1㊀持续压减地下水开采2016年ꎬ第三方中国水科院对实施一年后的项目进行压采效果评估显示ꎬ每亩节水170m3ꎮ据测算52.3万亩林业项目每年维持节水能力近亿立方米ꎬ节水效果显著ꎮ实施林业项目后主要通过减少灌溉次数和减少灌溉面积实现压减地下水开采ꎬ一般从第3年ꎬ凭借自然降雨就能维持树木正常生长ꎬ节水效果更为突出ꎮ2018年ꎬ通过对衡水市80名项目造林主体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ꎬ植苗2年后有72户不再进行人工浇灌ꎬ8户一年只浇灌1~2次ꎬ林业项目真正做到了压减地下水的开采ꎮ6.2㊀继续提升地下水补给2016年㊁2019年两次聘请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ꎬ对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区进行抽样调查ꎬ共调查金叶榆㊁白蜡㊁国槐㊁柳树㊁杨树㊁核桃等10余种乔木树种及十四种林分种植模式ꎬ并且将十四种乔木种植模式与两种传统耗水作物种植模式进行持水和耗水的水文特征分析ꎬ以及各种植模式地下水补给量分析ꎮ调查结果证明:种植白蜡㊁国槐㊁柳树㊁杨树㊁榆树㊁核桃等乔木比单纯种植耗水作物小麦和玉米更有利于涵养水源㊁促进地下水位抬升ꎬ对地下水位有补给作用ꎬ对水源涵养有促进作用ꎮ相比种植耗水作物小麦ꎬ下渗率量提高了196.28~453.49mmꎬ下渗率提高了78-98%ꎻ相比种植玉米ꎬ下渗率量提高了90.08~347.19mmꎬ下渗率提高了38-72%ꎬ节水效果可观ꎮ据测算ꎬ林业项目实施后每年平均节水190m3/亩ꎬ以后每年持续维持压采能力在9937万立方米以上ꎮ6.3㊀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效益全面提升通过林业项目实施ꎬ每年提升节水能力近亿立方米ꎬ起到压减地下水的效果ꎮ同时增加林木资源面积52万亩ꎬ增加湿地面积0.3万亩ꎬ利用植被生态功能进一步促进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生态支撑区的功能发挥ꎮ种植的林木木材以及部分兼用树种的林果均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ꎮ林业项目建设可优化项目区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ꎬ促进林业二㊁三产业的发展ꎬ增加闲置农民的就业机会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ꎬ帮助农民脱贫致富ꎬ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ꎬ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益ꎮ7㊀结语由于项目属于试点性质ꎬ摸索政策机制ꎬ探索治理模式ꎬ总结建设经验是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ꎬ为实现节水压采的总体目标ꎬ林业项目对树种做了严格的规定ꎬ可选择经济树种少ꎬ而林业本身具有经营周期长的特性ꎬ符合要求的适生树种多数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ꎬ试点确定的政策补助期限为5年ꎬ与多数林木经济成熟期相比较明显偏短ꎮ补助到期后ꎬ持续性投入与短期难以产生稳定经济收益的矛盾越显突出ꎬ维持形成的压采能力存在隐忧ꎬ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探讨内容ꎮ参考文献[1]宗耘壮.对乡镇林业站社会化服务职能问题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ꎬ2018ꎬ50(2):38-39ꎬ41.[2]肖永青ꎬ侯沛轩.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助力黑龙港流域防沙治沙取得实效[J].河北林业ꎬ2022(6):18-19. [3]李琛泽.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林业试点项目典型技术模式[J].河北林业科技ꎬ2017(1):45-46. [4]张海ꎬ冯长红ꎬ张进献.河北省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与探索[M].中国林业出版社ꎬ2022.[5]张博.石家庄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非农作物替代农作物 实施情况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ꎬ2017(10):97-98. [6]李超.河北衡水地下水压采效果分析及其过程化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ꎬ2019.[7]陈飞ꎬ羊艳ꎬ史文龙ꎬ等.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措施压采效果与技术经济性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ꎬ2022ꎬ20(5):1019-1026. [8]刘杰ꎬ李磊.全年压减地下水9125万立方米[N].沧州日报ꎬ2022-05-09.[9]曹雪梅ꎬ常冬梅ꎬ王彦荣ꎬ等.衡水市关于减少深层地下水超采调整种植结构的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ꎬ2018(4):35-37. [10]河北省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7大漏斗区[J].城市问题ꎬ2014(12):103.3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改革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效果浅析
□贾坤鹏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匮乏,近30年来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地质问题频频出现,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3年中结合全省试点地区实际,运用“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形成了从水源到田间、从工程到农艺、从建设到运行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取得了显著效果。1.“节水灌溉”模式效果显著全省坚定不移实施节水优先战略,合理选择喷灌、微灌、高标准管灌等节水灌溉模式,构建高效连通的农田灌溉体系。2015年河北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8.8万亩,扩建坑塘874座,整治河渠7035km,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348.9万亩,井灌区比重由84%降低到50%。2016年全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64万亩,其中发展喷微灌210万亩、高标准管灌600万亩。在地表水灌区,实施渠灌区改造154万亩。在微咸水地区,实施微咸水与地表水轮灌或混合灌溉16.8万亩。3年累计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537万亩。2.地下水监测“双控制”效果显著全省布设地下水监测站达到1970处,其中浅层1108眼,深层862眼,平原区地下水监测密度达到每千平方公里13.2处,严重超采区每千平方公里15.3处,为地下水压采效果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试点区安装农业灌溉取水计量设施4.72万多套,非农用水户安装0.47万多套,自动在线计量覆盖率得到全面提升,初步实现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制”。从监测数据看,2016年3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邢台市浅层地下水年降幅由1.41m减少至0.17m,深层地下水年降幅由5.79m减少至0.16m。沧州、衡水市浅层地下水分别回升0.48m、0.21m,衡水市深层地下水回升0.87m,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缓解。3.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效果显著河北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大江大河过境的省份,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科学用好南水北调引江水,是保障我省水安全的根本性、战略性措施。通过改造完善位山引黄、引黄入邯和卫河引水工程,优化配置沿线河湖生态和农业用水,新增外调灌溉水量近18.38亿m
3
,仅
2016年“7·19”洪水后利用各项水利工

程存蓄地表水21.13亿m3;通过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水源置换,新增地表水灌溉
水量5.11亿m3。
河北省自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试点以来,压采工作效果显著,3年累计
形成农业地下水压采能力22.3亿m3。
在相同降水条件下,治理后较治理前试
点区浅层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变缓,深层
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第三方评估
机构认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方向正确,方案合理,措施有效,推动有
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可复制
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试点预
期目标。

4.结语
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
任务仍十分艰巨。2017年我们将按照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
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以《河北省地
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规划》为引领,坚持
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狠抓措施落实,
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收稿日期:2017-06-20
作者简介:
贾坤鹏,男,汉族,新河县水务局,助理工程师。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