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功能的图表绘制.
双眼视功能训练培训课件

双眼视功能训练
37
海丁格刷的使用:
使用时须有高亮度的光源照明 要有可变光阑配合使用 选择适当的专用“光刷”画片来检查或训练 单眼使用时,另一眼应插入蓝色滤光片以使两眼色
觉平衡
双眼视功能训练
38
红绿立体图片 (Tranaglyphs)
利用红绿互补这一基本原理而设计的 一类双眼视功能训练器械,包括基于此原 理的计算机随机点训练软件
让患者推动患眼侧的镜臂前后运动,使老虎恰好 进入笼子中央,此时患眼侧的镜筒刻度即为主 觉斜视角。
双眼视功能训练
12
同时视画片
双眼视功能训练
13
3)同时知觉检查
在测得主觉斜视角和他觉斜视角后,如果两者数 值相同,这患者为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可进行 融合范围和立体视检查
如果两者数值的差异超过一定范围,则说明患者 视网膜对应异常,差值称为异常角
(5)调节瞳距使左右目镜距离等于患者的瞳距 (斜视患者的瞳距是双眼分别处于原在位时的 瞳孔距离)
双眼视功能训练
10
2 、同视机检查法
1)测量他觉斜视角
A 检查前戴矫正眼镜,调整颌台高度、瞳孔距离, 使两侧镜筒适合眼的高度
B 将镜筒臂移到0位,并将一对同时知觉画片置 于左右镜筒画片盒中,如老虎和笼子
4. 让患者注视画片上的其他数字或字母,直到反光 点位于瞳孔中央。此时画片上的数字(或字母) 对应的角度值为Kappa角(每相邻两数字或字母 相隔视角为1°)
双眼视功能训练
22
测定γ角画片
54321
双眼视功能训练
23
8)后像法检查
1. 后像法检查时,利用特殊的后像画片,打开后像灯 (卤灯),把灯泡前面的弥散片旋出光路,让患者观 看一侧画片中央的红点
视功能图形分析

线所界定的区,以及通过远近BO破裂点的连线与通过BO模糊线 的平行四边形
所界定的区,表达双眼视觉系统对该区内的任何调节需求和聚散需 NRA和 PRA:以O表示,如NRA+2.5D,PRA-3.5D在图表上标出,可以看 出,NRA 在需求线的下方,因为越到下方,值就是正值,PRA在需求 求能双眼单视但不清晰,这表明了调节性聚散扩大了融相范围,在 线的上方,正常情况下PRA应该是大于等于2.75D.(图形上有重合) BO侧,调节增加,引起集合,在BI侧,调节下降,引起散开,但 由于调节的变化超过了景深,导致视力模糊。
求,为0点,下
方为正镜附加, 上方为负镜附加 X轴:表示聚散需求,以棱镜度为单位,下边刻度以远聚散需求( 6M)为0点,表示双眼视轴平行,辐辏量为0,上边刻度以近聚散需 求(40CM)为0点,远近相差15△, 0点左边为散开,棱镜底朝内( BI),右边为集合需求棱镜底朝外(BO)。
2.图形分析
绘制方法:
原理
根据红绿互补原理,被检查者佩戴的红绿 眼镜与灯箱的4点红绿灯互补,戴红色镜片 的眼只见红光,戴绿色镜片的眼只看见绿 光,使双眼分离 视觉中枢有将双眼各自注视的物象融合为 单一物象的生理功能 对斜视后出现的知觉异常如复视和混淆视 ,视觉中枢有主动抑制或形成异常视网膜 对应的代偿功能。
检查方法
检查装置:
2.图形分析
各项测量值高度相关,隐斜线,模糊线和破裂线近乎为一条 直线,在顶部可能有一段稍有弯曲,模糊线应该与隐斜线 平行,ZCSBV应该接近平行四边形,若有个别结果与预计
的图形偏离较大,则怀疑是否有错误。
第二部分 worth4点检查方法
检查目的 检查原理
方法
应用范围 注意事项
目的
双眼视

运动条件 为双眼注视力,即保持双眼的位置在各个方 向上均能协调一致:看远时两眼视线保持平 行;看近时两眼要有与所用的调节协同一致 的集合;侧方视追随运动时,两眼要始终以 相同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运动。任何类型的神 经、肌肉障碍都影响双眼运动的协调性。小 的差异可以被融合力控制,大的差异将无法 形成双眼视觉。
(4)神经因素:神经疾患引发的隐斜为神 经源性隐斜。
融合机能的强弱与隐斜有关。融 合机能的丧失可导致显斜。
隐斜视的分类
内隐斜 外隐斜 垂直隐斜 旋转隐斜
症状
(1)全身: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记忆力 减退等。 (2)眼部症状:a视力障碍: 阅读时字迹模糊、 常发生串行单眼阅读反较舒适。b眼部痛感:羞 明畏光,厌强光、喜挂窗帘和戴黑色眼镜。 c复 视:间歇复视、有时甚至出现显斜。 d常出现定 位失误。 e立体视觉差。f弱视:垂直隐斜常有弱 视,以便于抑制一眼的物象。g代偿头位:垂直 斜视,旋转隐斜常有代偿头位,以获得双眼视。
生理复视
同侧性生理性复视 交叉性生理性复视 生理性复视产生的原因:非对应部位成像
生理复视
交叉性生理性复视和同侧性生理性复 视。当双眼注视外界某一物体时,此 物体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成像。比此 物体距离眼睛更近的物体成像在黄斑 颞侧非对应点,向空间鼻侧方向投射, 为交叉性生理性复视。 比此物体距离眼睛更远的物体成像在 黄斑鼻侧非对应点,向空间颞侧方向 投射,为同侧性生理性复视。
显斜视
定义:双眼注视目标时,两眼不协同,一眼眼 位偏离目标称为显斜视(strabismus)。
隐斜视病因:
(1)解剖因素:正常双眼的眼眶轴稍向外 侧分开约25°,双眼必须轻度集合,抵消 解剖上的外展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 视,这一集合量值的大小是隐斜视的主要 因素。此外双眼外肌的弹性的差异,眶内 筋膜组织的异常,眼外肌的附着点异常均 是引起隐斜的原因。
双眼视功能检查(科室)ppt课件

精选课件
15
精选课件
16
(5)两光带不相交在光点上,每一个光条 上各有一光点说明有复视。两光点位于两 光条相交点的上方,表示同侧性复视,为 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视。
(6)若称两光点位于两光条相交处的下方, 表示交叉性复视,为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外 斜视。
精选课件
17
精选课件
18
因为Bagolini线状镜检查需要患者具有一 定理解及表达能力,故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 儿童。
精选课件
26
根据两光条的关系判断视网膜对应: 1)后像呈+者属正常视网膜对应(NRC)。 2)后像呈┣者属异常视网膜对应(ARC), 为内斜
视,横光条位于右方,与眼球位置一致,属同侧 性。 3)后像呈 者属异常视网膜对应,为外斜视,横光条 位于左方,与眼球位置不一致,属交叉性。 4)后像呈厂者属于异常视网膜对应,为右上斜视, 横光条位于纵光条的右上方,与眼球位置一致。
精选课件
33
临床上测试立体视锐度时,让受试者两眼戴测 试眼镜看一放置在眼前的均向鼻侧水平偏离的图 像,戴红、绿眼镜则看相应的红、绿图像,戴偏 振光眼镜则看相对应的偏振光图像。由于受试者 戴测试眼镜双眼同时注视时两眼所看到图像的位 置不同,从而产生了立体视觉。可根据两眼所看 到水平偏离的角度来定量,单位为弧秒。最小的
线索。
精选课件
37
在Titmus立体视觉图中,前三个圆环立 体图像(分别为800、400、200秒弧)和第 一个动物立体图像(400秒弧)可由于单眼 线索的存在而易被辨别;但其他立体图像由 于两个图像的水平分离较小,很难通过单眼 线索进行辨别。
精选课件
38
鉴别患者是否真正具有立体视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将Titmus立体视觉图旋转90°,询问患者 是否仍能有立体感,如是则为单眼线索;二是 将Titmus立体视觉图旋转180°,这时,真正具 有立体视的人会发现,原来向外凸出来的圆环 变成向内凹进去了。
2012双眼视

训练常常无效。所以对于辐辏过度的患者最佳的 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改变球镜的度数。
分析: 者视远为正位视或接近正位视,能满足R≥2D的
Sheard’s准则;视近时伴较大的内隐斜ESO=10△, 即患者视近时要维持正位视的需求量D为10△,而 负融合辐辏储备R相对不足,约为13△,不满足 R≥2D的Sheard’s准则,患者视近时将产生不适感; 其隐斜线的斜率小于正常人的需求线斜率,所以 患者的AC/A比率高于正常人,计算可得10/1;其 调节近点可达正常(调节幅度达9D),而辐辏近 点高于正常(约为90△)且患者视近时的负相对 辐辏较低,整个双眼单视清晰区ZCSBV较正常的 ZCSBV(图2所示)多斜向右侧,据此可以诊断为 辐辏过度。
据Sheard’s准则,可通过2D-R=2*10-10=10△的计 算公式来求得所需配戴的BO棱镜度;但由于患者 AC/A值较高,故可以通过改变球镜量的方法视近。 由于AC/A为10/1,每放松1.00D的调节,就可缓 解10△的隐斜量,患者在视近时可做+1.00D 的球 镜改变量。第三种解决方法就是配戴BI的棱镜进
最新双眼视功能检查与调节PPT课件

辐辏广度的测定
辐辏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辐辏能力大小, 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
1.慢慢将小视标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 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或患者放弃集合而一 眼转向外侧,记录距离。
2.一般为5厘米
3.集合幅度=PD/d (PD cm d m)
聚散
集合(convergence,辐辏)和发散 (divergence)是双眼相互向内或向外的协 同运动。
如瞳孔区影动为逆动,说明为调节超前,加 负镜至中和
正常量:+0.50D,+-0.50D
BCC:是指Binocular Crossed-Cylinder, 它可以提供在40里面处调节反应的信息
融合性交叉圆柱镜
+0.50
对于有老花的顾客BCC提供了一个给予合适 下加光的简便的方法。
对于没有老花的顾客,BCC结果可以说明调 节的滞后。
双眼视功能检查与调节
概述
人类有一双眼睛,双眼一起并协调地进行视 觉活动。双眼功能并不是一眼加一眼的简单 数学计算,而是能产生单眼视觉所无法提供 的许多功能,为人类更好的生存、更优质生 活和更高效工作提供了条件。当双眼中的一 眼出现问题,或双眼的协同障碍,则会产生 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带来视觉工作的许多不 便。
在测定患者的集合能力时,检查者应该注意 寻找患者的三个反应点:
模糊点:代表患者再也不能代偿由棱镜引起 的视网膜视差,但仍能保持稳定的调节
破裂点:代表患者已动用了全部的集合力量, 但不能再维持双眼单视。
恢复点:代表随视网膜物象分离程度的减小, 患者又可通过本身的集合力来恢复双眼单视。
注意: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矫正, 因此观察5米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零, 所以不会出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 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 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在模糊 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着负相对调节。
视功能检查法ppt课件

视功能检查
视力
视力检查法
如被检者在5米距离处不能辩认出表上最大 视标时,嘱被检者逐步向视力表走近,直到能辨 认表上“0.1”行视标为止。此时的计算方法为: 视力(V)=0.1×被检者距视力表实际距离d(米 )/5(米)
14
视功能检查
视力
视力检查法 如被检者在1米处尚不能看清“0.1”行
视标,则让其背光数医生手指,记录能看 清的最远距离,例如在30cm 处能看清指数 ,则记录为“指数/30cm”或“CF/30cm”。 如指数在5cm处仍不能辨识,则检查手动, 记录其能看清手动的最远距离,如在10cm 处可以看到,即记录为“手动或HM/10cm”。
15
视功能检查
视力
视力检查法
不能辨认眼前手动时,应检查光感。在暗室 内进行,遮盖一眼,不得透光。检者者持蜡烛或 手电在被检者5米远处,时亮时灭,让其辨认是否 有光。如5米处不能辩认时,将光移近,记录能够 辨认光感的最远距离。临床上记录为“光感”“ 无光感”。对光感者检查光源定位,嘱检查者向 前方注视不动,检查者受试眼1m处变换光源位置 ,用 “+”、 “-”表示。
5
视功能检查
视力
6
视功能检查
视力
兰氏环形视力表
兰氏环形视力表又被称作C型视力表,主要用 来检测飞行员等对视力有高度要求职业的人员。 兰氏环形视力表是采用7.5毫米正方形中有1.5毫 米宽度的环,环上有1.5毫米宽的缺口,呈C字形 。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 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
9
视功能检查
视力
10
视功能检查
视力
• 安装视力表的注意事项
表面须清洁平整。 表的高度以表上1.0视力(对数视力表上5.0 )的标记与被检查的眼等高为准。 表上必须有适当、均匀、固定不变的照明度 表与被检者的距离必须正确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 双眼视功能的图表绘制
实验目的:
掌握双眼视功能图表的绘制原理和方法
实验相关理论:
视功能图例分析表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
1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35453525155515258575655520605040302010010100908070-6.50-5.50-4.50-3.50-2.50-1.50-0.50+0.50+1.50-8.50-7.50-9.506m节刺激调40m节刺激调0
模糊点
隐形斜视
恢复点
破裂点
BIBO40cm
BIBO6cm
图1
图中沿X横轴表示辐辏量,以棱镜度为单位,调节沿y纵轴表示.由于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
包括远近两个距离的辐辏能力的测定,所以常将6m规定为远距测量位置,对于正常被检者而言,此
时其双眼视轴平行,辐辏量为0,所动用的调节量也为0,即图中底部横轴所示为0处.若此时将6
m处的视标不断向患者移近,将促发患者动用调节,不同距离所促发的调节量标在图表的左侧纵轴,
表示绝对调节量;若患者在双眼前加放棱镜观察6m处物体,此时所调动的辐辏量沿图表的底部横轴
表示,0的左侧表示动用负性辐辏所需的基底向内(BI)的棱镜量;0的右侧表示动用不同量正性辐
辏所需的基底向外(BO)的棱镜量.若所观察视标从6m处移近到40cm处,此时,被检者必需动
用的调节量为2.5D,动用的正性辐辏量为15△BO(设PD= 60mm),分别以图中的横纵两条虚线表
示,把此时动用的必需辐辏量15△相对设为0(如图顶部横轴所示0处),然后于眼前分别加BI
或BO的棱镜以促发视近时的负性或正性辐辏量,动用的辐辏量标示在图中的顶部横轴上,0的左侧
表示BI,0的右侧表示BO;把40cm处动用的调节量2.5D也相对设为0(如图中右侧纵轴所示0
处),此时在被检者双眼前同时加用正球镜或负球镜,直至视标模糊为止,此时把所加的球镜度数标
示在图中右侧纵轴上,表示相对调节量.图中的斜行虚线被称做是需求线,刚好通过(0,0) 和(15,2.5)
两点.位于这条线上的各点对应于不同调节刺激水平时所必需动用的调节量和辐辏量.若被检者在任
何观察距离均为正位眼,则其隐斜检查结果必沿此线分布。
此双眼视功能分析图表,可以应用于大部分视光患者,包括斜视和正常双眼视患者以及老
视等,但对于单眼视的患者或者无法做调节和辐辏测量的病人并不适用
试验用具
白纸、铅笔、直尺、橡皮
方法步骤:
1、 首先进行调节近点的测定,通过调节近点以求的调节幅度:对调节近点进行换算,例如:调
节近点为12cm,则调节幅度=(1/12cm)x100≈8.3D,应在图表的左侧表示调节量为8.3的地方
画一水平线,代表调节幅度为8.3D
2、 进行辐辏近点的测定:通过辐辏近点以求的辐辏幅度,例如:辐辏近点为7cm,z则辐辏量=
(10xPDmm)/dcm=(10x60mm)/7cm ≈86△BO,在图的底部右侧表示辐辏量为86△BO的地方
画一垂直线,代表辐辏量为86△BO
3、进行远距离6m处隐斜(phoria)量的测定:隐斜量在图中以标示在表格底线的相应位置上。
4、 远距离的BI棱镜所至的物像模糊,分离和恢复合一时的棱镜量,分别称为破裂点和恢复点,图中
分别对应以□;<或>表示,记做□/<或>,标示在表格底线的相应位置上。
5、 远距离的BO棱镜所至的物像模糊,分离和恢复合一时的棱镜量分别称为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
点,图中分别对应以o;□;<或>表示,记做o/□/<或>,同样标示在表格底线的相应位置上
6、进行近距离 40cm处隐斜(phoria)量的测定:隐斜量在图中仍以表示,标示在表格左侧数字
2.5D所对应的水平线的相应位置上,
7、、近距离的BI棱镜所至的物像模糊,分离和恢复合一时的棱镜量分别称为近距离的BI模糊点、破
裂点和恢复点,图中分别对应以o;□;<或>表示,记做o/□/<或>,标示在表格左侧数字2.5D
所对应的水平线的相应位置上。
8、、近距离的BO棱镜所至的物像模糊,分离和恢复合一时的棱镜量分别称为近距离的BO模糊点、
破裂点和恢复点,图中分别对应以o;□;<或>表示,记做o/□/<或>, 同样标示在表格左侧数
字2.5D所对应的水平线的相应位置上,
9、观察40cm视标时加正镜或负镜片至视标模糊时,所加用的镜度,标示在表格右侧数字所对应位
置上。
10、将远近距离测得的隐斜值点相连,称为隐斜线(隐斜线与需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需求量,即
伴有隐斜视的患者,为维持正位视必需付出的辐辏量)
11、把远近距离BI或BO所对应的各点相连。
例:远距:隐斜( phoria):正位 近距:隐斜( phoria):5EXO(外隐斜)
BI(Base-in): x/10/5(x代表此值不可测得) BI(Base-in):15/20/10
BO(Base-out):10/15/7 BO(Base-out):6/13/7
加正镜至模糊:+2.25D
加负镜至模糊:-3.00D
调节近点:12cm
辐辏近点:7cm
图2
其中ABCD所围成的图形代表双眼单视清晰区(ZCSBV),其所包含的内容,代表了5个基本变量:
(1) 原点I代表远距隐斜。
(2) HI斜率代表AC/A比率,斜率越大,则AC/A的比率越小。
(3) 上部极限BC代表调节幅度
(4) 右侧极限CD代表正融像性辐辏,即隐斜线至ZCSBV右侧边界的水平距离。(需求线至ZCSBV
右侧边界的水平距离,则被称为正相对辐辏)
(5) 左侧极限AB代表负融像性辐辏,即隐斜线至ZCSBV左侧边界的水平距离。(需求线至ZCSBV
左侧边界的水平距离,则被称为负相对辐辏)
ABE与CDEG所围成的区域为双眼单视模糊区,此区内患者动用的是调节性辐辏;在AE线段左侧
和GF线段右侧的区域内,被检者不能维持双眼单视
双眼视功能分析图表的优点:
1、容易评估调节和辐辏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2、各种不同测量结果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3、可以预测检查结果之外的测量结果。
4、眼镜或棱镜处方通常能根据图形结合规则较容易地进行
5、做病因诊断及正位矫治时,可以为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南。
6、在做病例报告时,一堆抽象、烦琐的测量资料可以用简单的图表进行总结、汇报。
视 光 工 程 系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第 页
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时间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具体的品牌、规格型号等)
实验要求:
实验内容:(写清每一步骤具体的操作情况,并注明所用仪器的完好情况)
思考题:
双眼单视清晰区内有哪几个基本变量?
试述双眼视功能图利分析表的结构组成。
视 光 工 程 系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第 页
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