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优化要点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酵母菌培养基优化

2.基本工具——正交表 记号:Ln(tm)
L:正交表的符号 n:表的行数(可安排试验的次数) t:表中的字码数(水平数) m:表的列数(最多可安排因素个数)
L8(27) L9(34) L16(45)
3.正交表的特点
试验点分布均匀、整齐可比 任何一列中各字码(水平)都出现,且出现 的次数相等
实验器材
移液管、100ml锥形瓶、光电比浊计、灭 菌锅、恒温摇床 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 酵母菌菌液
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将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作为培养基的 主要影响因素,每一因素设定3个水平,进行四因素 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设计如下表 因素水平 A葡萄糖 /% 1 1.0 2 3 2.0 3.0 B蔗糖/% 0.0 1.0 2.0 C酵母提 取粉/% 0.5 1.0 1.5 D KH2PO4 /% 0.5 1.0 1.5
C 1 2 3 3 1 2 2 3 1
D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X4+X7)/3 (X2+X5+X8)/3 (X3+X6+X9)/3
(X1+X6+X8)/3 (X2+X4+X9)/3 (X3+X5+X7)/3
(X1+X5+X9)/3 (X2+X6+X7)/3 (X3+X4+X8)/3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
《生物发酵培养技术》课件

拓展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
利用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生产生物药物,如抗生素、疫 苗等。
生物能源领域
利用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生产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 生物乙醇等。
生物材料领域
利用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生产生物材料,如可降解塑料 、生物纤维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固定化细胞发酵培养
总结词
固定化细胞发酵培养是一种将微生物细 胞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实现细胞的高密 度培养和产物连续生产的生物发酵培养 技术。
VS
详细描述
固定化细胞发酵培养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细 胞的局部浓度和产物浓度,同时可以简化 下游处理过程。该技术适用于多种微生物 的培养,尤其适用于产生胞外代谢产物的 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适宜的 载体和固定化方法,以及控制好温度、 pH、溶氧等环境因素。
。同时,还需要注意基因工程菌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04
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案 例
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是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的重要应用 之一。
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通过厌氧呼吸将糖类物质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广泛应 用于酿酒、燃料等领域。
酒精发酵技术不断发展,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和菌种选育,可以提高酒精产率和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发酵培养条件的控制
温度控制
讨论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过 程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温度控
制。
pH值控制
解释pH值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过 程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和维持适 宜的pH值。
溶氧控制
说明溶氧对好氧发酵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通过搅拌和通气来控制溶氧 水平。
03
生物发酵培养技术的方法与流程
分批式发酵培养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共32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PPT教案学习

第5页/共106页
3. 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 优点
● 操作简单; ● 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 ● 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
异等问题。
● 缺点
● 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 利用率低。 第6页/共106页
4.分批发酵的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
第7页/共106页
5. 分批发酵的类型
Piret's fermentation classification (按照产物生成与 菌体生长是否同步)
第18页/共106页
实验发现抗生素高产量批号的生物热高于低 产量批号的生物热。说明抗生素合成时微生物的 新陈代谢十分旺盛。
1、抗生素相对活性为1 2、抗生素相对活性为0.5
发酵过程中生物热的变化
第19页/共106页
搅拌热:通风发酵都有大功率搅拌, 搅拌的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 与设备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 。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
会计学
1
本章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第二节 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三节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四节 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监测 第五节 发酵染菌的防治及其处理
第1页/共106页
5.1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代谢变化: 就是反映发酵过程中 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 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 关系。
第47页/共106页
不同搅拌速度和通气量对泡沫影响
第48页/共106页
不同浓度蛋白质原科的起泡作用
第49页/共106页
灭菌时间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第50页/共106页
6 发酵过程泡沫的变化
第51页/共106页
7 发酵过程泡沫控制的方法 物理消沫法 化学消沫法
3. 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 优点
● 操作简单; ● 操作引起染菌的概率低。 ● 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
异等问题。
● 缺点
● 非生产时间较长、设备 利用率低。 第6页/共106页
4.分批发酵的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
第7页/共106页
5. 分批发酵的类型
Piret's fermentation classification (按照产物生成与 菌体生长是否同步)
第18页/共106页
实验发现抗生素高产量批号的生物热高于低 产量批号的生物热。说明抗生素合成时微生物的 新陈代谢十分旺盛。
1、抗生素相对活性为1 2、抗生素相对活性为0.5
发酵过程中生物热的变化
第19页/共106页
搅拌热:通风发酵都有大功率搅拌, 搅拌的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 与设备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 。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
会计学
1
本章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第二节 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三节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四节 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监测 第五节 发酵染菌的防治及其处理
第1页/共106页
5.1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代谢变化: 就是反映发酵过程中 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 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 关系。
第47页/共106页
不同搅拌速度和通气量对泡沫影响
第48页/共106页
不同浓度蛋白质原科的起泡作用
第49页/共106页
灭菌时间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第50页/共106页
6 发酵过程泡沫的变化
第51页/共106页
7 发酵过程泡沫控制的方法 物理消沫法 化学消沫法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第五章、丙酮酸发酵)ppt课件

二、蛋白胨浓度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实验结果(图5-3)表明: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g/L,当培养 基中蛋白胨浓度为15g/L时,丙酮酸产量较高,低于15g/L时,葡 萄糖消耗速度较慢,细胞干重和丙酮酸产量也较低;而高于 15g/L时,丙酮酸产量明显下降。
三、豆饼水解液和无机氮源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1、豆饼水解液对丙酮酸发酵的影响 实验结果(图5-4)表明:豆饼水解液浓度为5g/L时,发酵
用微生物中某一具有特定功能的酶完成由底物(如乳酸)
向丙酮酸的转化。 具体包括如下4种方法:
1、酵母直接发酵生产丙酮酸 常用的酵母有球拟酵母、嗜盐酵母、假丝酵母、得巴利酵 母等,其中球拟酵母属菌株,特别是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 生物素4种维生素的营养缺陷型T.glabrata IFO 0005是发酵法生 产丙酮酸的首选菌株。
T.glabrata IFO 0005在只有聚蛋白胨而不添加维生素的种子培养
基上照样生长良好的实验结果表明聚蛋白胨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足以满足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途径中的作用显然无法得
出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使丙酮酸产率达到很高的水平。
2、由于培养基中四种维生素的水平直接影响PDC
(丙酮酸脱羧酶)、PHD(丙酮酸脱氢酶系)、PC(丙 酮酸羧化酶)和PT(转氨酶)的活性,仅仅通过单因素
实验很难分析出烟酸、硫胺素、吡哆醇和生物素各自在丙
酮酸过量合成中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合理优化策略的确定。 3、已有报道认为较高的溶氧有利于丙酮酸的积累, 但溶氧要高到什么程度,应当怎样控制等具体问题并没有 定论。此外,如果把生物素作为主要因素,溶氧作为次要 因素,这两种因素组合起来会对丙酮酸发酵过程产生什么 影响也未有报道。
葡萄糖 乙醇 Ⅰ 硫胺素 Ⅰ:丙酮酸脱羧酶(PDC) Ⅱ:转氨酶(PT) Ⅲ:丙酮酸羧化酶(PC) Ⅳ:丙酮酸脱氢酶系(PDH) 丙酮酸 Ⅳ Ⅱ 吡哆醇 氨基酸 硫胺素 烟酸 生物素
1.1发酵工程的培养基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3

对点演练5 [2023江苏徐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部分配方,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B )
成分 蛋白胨 含量
葡萄糖
琼脂
蒸馏水
A.该培养基缺少提供生长因子的营养成分 B.除去蛋白胨,该培养基可用于选择培养固氮微生物 C.配制培养基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D.该培养基包含的营养成分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琼脂
能源 光能 的氧化 有机物 有机物
典例1 [2023江苏淮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 是( C ) A.通常情况下,琼脂既可作为凝固剂又可作为微生物的碳源 B.蛋白胨为微生物的生长主要提供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C.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特殊营养物质——维生素 D.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为碳源又作为能源物质 [解析] 一般情况下,琼脂可以作为凝固剂,但不能作为微生物的碳源,A项错误;蛋 白胨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不能提供磷酸盐,B项错误; 为了满足乳酸杆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保证乳酸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培养乳酸杆 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项正确;糖类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能源物 质,D项错误。
具体处理 置于无氧条件下
置于高盐环境中 置于高温环境中
续表 应用实例
分离菌种 厌氧型微生物(乳酸菌)和兼性 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等) 耐盐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 耐热微生物
典例2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部分缺失的细菌培养基粉末,按标签(如图)中的“用法” 配制的培养基( B ) A.属于液体培养基 B.属于基础培养基 C.可鉴定产酸微生物 D.可分离自生固氮菌
第一章 发酵工程
第一节 发酵工程的培养基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对照实验条件应为:
试验1: A2 B2 C3 试验2: A2 B2 C4
C4应大于C3 对照两者的结果,若试验1结果值大于试验2,则试验1 条件即为最优化条件。若试验2结果值大于试验1,则应再改 变因素C的水平,继续做对照实验,直至达最佳结果。
四、比浊法测定发酵液菌浓
❖ 细菌培养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原生质含量 的增加,会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细菌 悬液的混浊度和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 正比,透光度或光密度可借助光电比浊计精 确测出,因此可用光电比浊计测定细胞悬液 的光密度(OD值),表示该菌在特定实验条 件下的细菌相对数目,进而反映出其相对生 长量。
1
1
2
1
3
1
4
2
5
2
6
2
7
3
8
3
9
3
B
1 2 3 1 2 3 1 2 3
C
1 2 3 3 1 2 2 3 1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2)方法二 直观分析
❖ 直观分析法是通过对每一因素的平均极差来分析问题。
❖ 所谓极差就是平均效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有了极差, 就可以找到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佳 因素水平组合。
数相等 任何两列中各横行组成的数字对,包含着所有可
能的数字对,且各种数字对出现的次数相等
❖ 4.实验的基本步骤 ❖ (1)明确任务 确定指标 ❖ (2)制定因素水平表
1)确定因素(A、B、C……) 2)选择因素的变化范围 3)确定因素水平数 4)制定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 A淀粉/% B黄豆饼粉 /%
D KH2PO4 /%
1(0.5) 2(1) 3(1.5) 3(1.5) 1(0.5) 2(1) 2(1) 3(1.5) 1(0.5)
OD值
二、灭菌 ❖ 锥形瓶培养基:标记,加棉塞、报纸包扎。 ❖ 1ml移液管2支
❖ 1.单因素法 ❖ 2.正交试验法 ❖ 3.均匀试验设计
三、正交试验法
❖ 1.概念
利用已经设计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 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 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 整可比”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 实验设计方法。
1
5
3
2
7
5
3
9
7
C蛋白胨 /% 0.2 0.4 0.6
❖ (3)设计试验方案
1)选择正交表 2)表头设计(不混杂) 3)列出试验方案 4)进行实验
因素
A
B
C
结果
实验号
1
1
1
1
2
1
2
2
3
1
3
3
4
2
1
3
5
2
2
1
6
2
3
2
7
3
1
2
8
3
2
3
9
3
3
1
(4)分析试验结果
1)方法一:直接比较
因素
A
实验号
❖ 极差的大小反应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该因素对测定结 果影响的程度。极差大的因素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对 测定结果的影响最大,在测试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
A: 首先计算各因素每个水平的平均效果和极差。
因素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极差பைடு நூலகம்
A
B
C
1
1
1
1
2
2
1
3
3
2
1
3
2
2
1
2
3
2
3
1
2
3
2
3
3
3
1
( X 1 + X 2 + X 3 ) / 3 ( X 1 + X 4 + X 7 ) / 3 (X1+X5+X9)/3
(X4+X5+X6)/3 (X2+X5+X8)/3 (X2+X6+X7)/3
(X7+X8+X9)/3
(X3+X6+X9)/3
(X3+X4+X8)/3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 B :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各因素的主次和影响趋 势,找到最优试验方案。
比较RA 、RB、RC值,R值越大的因素,影响越大,控 制要越严格,R值越小的因素,影响越小。
对每一个因素,选择K值最大的水平为最佳条件。如对 于因素A 淀粉,若k2>K1>k3 ,即k2最大,根据因素水平表中 的设计,其水平为7%。表明7%为最佳的淀粉浓度。对于因 素B ,k2最大,对于因素C ,k3最大。
❖ 本实验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用四因素三水 平的正交试验确定酵母菌的最优培养基。
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将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作为培养基的主要 影响因素,每一因素设定3个水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 试验,试验设计如表1
因素水平 A葡萄糖 /%
1
1.0
2
2.0
3
3.0
表1 正交试验表设计
1(1.0)
1(0)
1(1.0)
2(1)
1(1.0)
3(2)
2(2.0)
1(0)
2(2.0)
2(1)
2(2.0)
3(2)
3(3.0)
1(0)
3(3.0)
2(1)
3(3.0)
3(2)
C酵母提 取粉/%
1(0.5) 2(1) 3(1.5) 2(1) 3(1.5) 1(0.5) 3(1.5) 1(0.5) 2(1)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实验目的
❖ 1.掌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2.熟悉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方法 ❖ 3.学习比浊法测定发酵液菌浓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1.确定培养基的基本组成 ❖ 2.确定所用原材料的种类 ❖ 3.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浓度配比关系
二、培养基优化方法(原材料种类和浓度配比优化)
B蔗糖/% 0.0
C酵母提取 D KH2PO4
粉/%
/%
0.5
0.5
1.0
1.0
1.0
2.0
1.5
1.5
2.按表2配制9组培养基入100ml锥形瓶中,每瓶25ml,(可四小 组分工合作)
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
因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A葡萄糖/% B蔗糖/%
❖ 2.基本工具——正交表 ❖ 记号:Ln(tm)
L:正交表的符号 n:表的行数(可安排试验的次数) t:表中的字码数(水平数) m:表的列数(最多可安排因素个数)
❖ L8(27) L9(34) L16(45)
❖ 3.正交表的特点
试验点分布均匀、整齐可比 任何一列中各字码(水平)都出现,且出现的次
则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 A2 B2 C3,即最佳实验条件 为:淀粉为7%,黄豆饼粉5%,蛋白胨0.6%
若某一因素k3或者k1 最大,则说明所选择的该因素的水 平范围不合适, 如:对于因素C,k3最大,说明因素水平表 中所设计的最高水平0.6% 不一定为最佳。如果该因素的R值 较大,影响较显著,则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或对照实验。
试验1: A2 B2 C3 试验2: A2 B2 C4
C4应大于C3 对照两者的结果,若试验1结果值大于试验2,则试验1 条件即为最优化条件。若试验2结果值大于试验1,则应再改 变因素C的水平,继续做对照实验,直至达最佳结果。
四、比浊法测定发酵液菌浓
❖ 细菌培养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原生质含量 的增加,会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细菌 悬液的混浊度和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 正比,透光度或光密度可借助光电比浊计精 确测出,因此可用光电比浊计测定细胞悬液 的光密度(OD值),表示该菌在特定实验条 件下的细菌相对数目,进而反映出其相对生 长量。
1
1
2
1
3
1
4
2
5
2
6
2
7
3
8
3
9
3
B
1 2 3 1 2 3 1 2 3
C
1 2 3 3 1 2 2 3 1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2)方法二 直观分析
❖ 直观分析法是通过对每一因素的平均极差来分析问题。
❖ 所谓极差就是平均效果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有了极差, 就可以找到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佳 因素水平组合。
数相等 任何两列中各横行组成的数字对,包含着所有可
能的数字对,且各种数字对出现的次数相等
❖ 4.实验的基本步骤 ❖ (1)明确任务 确定指标 ❖ (2)制定因素水平表
1)确定因素(A、B、C……) 2)选择因素的变化范围 3)确定因素水平数 4)制定因素水平表
因素水平 A淀粉/% B黄豆饼粉 /%
D KH2PO4 /%
1(0.5) 2(1) 3(1.5) 3(1.5) 1(0.5) 2(1) 2(1) 3(1.5) 1(0.5)
OD值
二、灭菌 ❖ 锥形瓶培养基:标记,加棉塞、报纸包扎。 ❖ 1ml移液管2支
❖ 1.单因素法 ❖ 2.正交试验法 ❖ 3.均匀试验设计
三、正交试验法
❖ 1.概念
利用已经设计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 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 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 整可比”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 实验设计方法。
1
5
3
2
7
5
3
9
7
C蛋白胨 /% 0.2 0.4 0.6
❖ (3)设计试验方案
1)选择正交表 2)表头设计(不混杂) 3)列出试验方案 4)进行实验
因素
A
B
C
结果
实验号
1
1
1
1
2
1
2
2
3
1
3
3
4
2
1
3
5
2
2
1
6
2
3
2
7
3
1
2
8
3
2
3
9
3
3
1
(4)分析试验结果
1)方法一:直接比较
因素
A
实验号
❖ 极差的大小反应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该因素对测定结 果影响的程度。极差大的因素在所选择的因素水平范围内对 测定结果的影响最大,在测试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
A: 首先计算各因素每个水平的平均效果和极差。
因素 实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极差பைடு நூலகம்
A
B
C
1
1
1
1
2
2
1
3
3
2
1
3
2
2
1
2
3
2
3
1
2
3
2
3
3
3
1
( X 1 + X 2 + X 3 ) / 3 ( X 1 + X 4 + X 7 ) / 3 (X1+X5+X9)/3
(X4+X5+X6)/3 (X2+X5+X8)/3 (X2+X6+X7)/3
(X7+X8+X9)/3
(X3+X6+X9)/3
(X3+X4+X8)/3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K最大- K最小
结果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 B :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各因素的主次和影响趋 势,找到最优试验方案。
比较RA 、RB、RC值,R值越大的因素,影响越大,控 制要越严格,R值越小的因素,影响越小。
对每一个因素,选择K值最大的水平为最佳条件。如对 于因素A 淀粉,若k2>K1>k3 ,即k2最大,根据因素水平表中 的设计,其水平为7%。表明7%为最佳的淀粉浓度。对于因 素B ,k2最大,对于因素C ,k3最大。
❖ 本实验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用四因素三水 平的正交试验确定酵母菌的最优培养基。
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将葡萄糖、蔗糖、酵母提取粉、KH2PO4作为培养基的主要 影响因素,每一因素设定3个水平,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 试验,试验设计如表1
因素水平 A葡萄糖 /%
1
1.0
2
2.0
3
3.0
表1 正交试验表设计
1(1.0)
1(0)
1(1.0)
2(1)
1(1.0)
3(2)
2(2.0)
1(0)
2(2.0)
2(1)
2(2.0)
3(2)
3(3.0)
1(0)
3(3.0)
2(1)
3(3.0)
3(2)
C酵母提 取粉/%
1(0.5) 2(1) 3(1.5) 2(1) 3(1.5) 1(0.5) 3(1.5) 1(0.5) 2(1)
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实验目的
❖ 1.掌握发酵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2.熟悉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方法 ❖ 3.学习比浊法测定发酵液菌浓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1.确定培养基的基本组成 ❖ 2.确定所用原材料的种类 ❖ 3.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浓度配比关系
二、培养基优化方法(原材料种类和浓度配比优化)
B蔗糖/% 0.0
C酵母提取 D KH2PO4
粉/%
/%
0.5
0.5
1.0
1.0
1.0
2.0
1.5
1.5
2.按表2配制9组培养基入100ml锥形瓶中,每瓶25ml,(可四小 组分工合作)
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
因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A葡萄糖/% B蔗糖/%
❖ 2.基本工具——正交表 ❖ 记号:Ln(tm)
L:正交表的符号 n:表的行数(可安排试验的次数) t:表中的字码数(水平数) m:表的列数(最多可安排因素个数)
❖ L8(27) L9(34) L16(45)
❖ 3.正交表的特点
试验点分布均匀、整齐可比 任何一列中各字码(水平)都出现,且出现的次
则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 A2 B2 C3,即最佳实验条件 为:淀粉为7%,黄豆饼粉5%,蛋白胨0.6%
若某一因素k3或者k1 最大,则说明所选择的该因素的水 平范围不合适, 如:对于因素C,k3最大,说明因素水平表 中所设计的最高水平0.6% 不一定为最佳。如果该因素的R值 较大,影响较显著,则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或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