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取样器取样规范

合集下载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是土壤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土壤性质的准确性和工程设计的可靠性。

因此,对于原状土取样技术的标准化要求非常高,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土壤参数,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首先,进行原状土取样前,需要对取样地点进行仔细的勘察。

勘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和深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其他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是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等。

只有对取样地点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其次,在进行原状土取样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取样工具和方法。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土壤取样钻或者土壤取样管进行取样。

在使用取样工具时,需要确保其清洁,并且在使用前进行校准,以保证取样的准确性。

同时,在取样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取样工具的垂直和稳定,避免在取样过程中对土壤产生额外的扰动。

取样完成后,需要对土样进行标识和包装。

标识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取样的位置、深度、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的实验和分析。

而包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土样,避免在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在包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比如塑料袋或者密封罐,并且在包装前对包装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最后,在取样完成后,需要及时将土样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在送样的过程中,需要填写详细的送样单,并且选择可靠的实验室进行分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送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土样的湿润状态,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干燥和变形。

总之,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对于土壤工程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土壤参数,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各位工程技术人员能够重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是土壤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土壤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对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的采样方法与技术要求是保证土壤样品质量和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一、采样地点与区域选择1.采样地点选择应代表所研究区域的典型情况,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采样样点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按照每个样点0.1~1公顷采样,样点间距为30~100m进行采样。

3.尽量避免选择受人为干扰的土壤样点,如种植区、旱地和河道附近等。

二、采样装备与工具1.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以防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可使用锹、手提式土壤钻、不锈钢土壤钉等工具进行采样。

2.采样装备要经过高温煅烧或酒精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

三、采样方法1. 一般采用螺旋式土壤钻进行采样,钻孔深度一般在0-30cm范围内。

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垂直层次土壤样品,可选择多层次采样方法,即根据土壤的分层情况分别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

2.采样钻孔应避开植株根系区域,尽量减少植物残体的混入。

3.采样钻孔的数量要足够,可以根据均匀网格采样原则确定。

对于面积较大的区域,可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采样,如种植区、林区、草地等。

4.采样时要保持连续性,不同样点的样品应当及时统计,并尽量在野外处理,以免样品变质。

5.为了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每个样点应采集不同部位的土壤混合作为总样品。

四、现场标识与记录1.对每个采样点应贴上编号,以便后期样品数据的对应。

2.采样者在采样点上应标识编号,并记录采样日期、时间、经纬度、地理位置等信息。

3.要详细记录每个点位的采样深度和土壤类型。

五、样品保存和处理1.采样完成后,将土壤样品均匀混合,可随机取样进行分析。

2.样品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进行相应的现场分析。

3.如果无法及时处理样品,可将样品保存在高温煅烧杀菌后的玻璃容器中,避免暴露在阳光下。

工程施工取样方法

工程施工取样方法

工程施工取样方法一、土方工程取样方法及要点:1.开挖前:在开挖土方前应对现场土壤进行取样,采用扰动取样器或土样管,取得的土样应具有代表性,尽量避免系统误差。

应根据工程要求,采用合适的取样工具,保持取样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2.开挖中: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每隔一定距离采取土样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扰动取样或无扰动取样方法,并注意保持取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开挖后:在土方开挖结束后,对开挖的土方进行取样分析,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产生质量问题。

取样方法同样要符合工程要求和标准,取得的土样应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二、混凝土工程取样方法及要点:1.拌合前:在混凝土拌合前应对原材料进行取样检测,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等原材料,以确保拌合质量和配比的准确性。

取样方法要规范和标准化,避免取样操作造成的误差。

2.拌合中: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检测,以监测拌合质量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性。

取样要遵循拌合站规程和操作要求,保持取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浇筑后: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检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质量问题。

取样方法要科学合理,取得的混凝土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以保证施工工艺的完整性和质量稳定性。

三、钢筋混凝土工程取样方法及要点:1.钢筋采购前:在采购钢筋前应对钢筋进行取样检测,确保钢筋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取样方法要规范和标准化,避免取样操作造成的误差。

2.钢筋验收中:在钢筋验收过程中,对验收的钢筋进行取样检测,以确保验收质量达标。

取样方法应符合验收标准和规程,保持取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钢筋绑扎后:在钢筋绑扎完毕后,对钢筋进行取样检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质量问题。

取样方法要科学合理,取得的钢筋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以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四、砌筑工程取样方法及要点:1.砖瓦选材前:在选用砖瓦材料前应对其进行取样检测,确保砌筑材料的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指导

土壤样品采集指导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指导标签:土壤采样方法土壤检测土壤检测机构国联质检四分法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根据土壤检测目的而定,取样的深度,取样的方法、采集土壤的多少以及样品的前处理都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正确采集土壤样品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具体细节给大家做一阐述。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 采样深度1、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取0—15cm或0—20cm表层(或耕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

2、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或农作物的影响:采样深度通常在耕层地表以下15-30cm处,对于根深的作物,也可取50cm深度处的土壤样品。

3、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20cm),中层样(20~60cm),深层样(60~100cm)4、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时采集剖面样品: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A层(耕作层)B层(亚层、淀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底岩层实际图5、剖面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0m,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

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

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二)、混合样品1.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时采集混合样品: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

2. 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3. 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

4 混合样品采集布点方法,由于土壤本身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为更好地代表取样区域的土壤性状,采用以地块为单位,多点取样,再混合成一个混合样品。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土壤样品采集与野外调查工作程序:相关资料收集---任务分解---采样规划图绘制---实地调查、村级土壤图实地修正及规划图实地核实---样品采集与处置---送样---资料汇总。

一、资料收集主要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县、乡、村各级土壤图、土壤剖面记载表、地块速测样登记表、千亩农化样化验结果和县典型剖面化验结果等资料。

二、采样规划(一)采样任务的确定每个项目县土壤样品采集的数量由项目合同确定,各项目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数量可高于项目合同所定的数量。

(二)样品采集总体规划要求1、全面均衡。

在整个县域耕地(含园地和菜地)范围进行统筹规划,采样覆盖到县域所有行政村耕地的所有土种,相同土种取样点的布设要匀称。

2、统筹考虑。

推荐施肥样和用于耕地地力评价样统筹考虑相结合,布点时必须同时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样品。

3、作物对象选择。

以粮糖油作物为主,果蔬为辅。

4、样品控制单元大小。

一般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亩~500亩采一个混合样,丘陵区、大田园艺作物每30亩~80亩采一个混合样。

5、布点疏密把握。

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采样布点宜密些,测土配方施肥面上应用区采样布点疏些;粮糖油及当地的优势特色作物采样布点宜密些,其他作物采样布点宜疏些。

(三)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采集规划在搞好样品采集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采集规划,选取其中的部分样点兼顾用于耕地地力评价。

具体要求:1、样点数量。

总采样数小于2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600个;总采样数2000个—3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800个,总采样数大于3000个的,规划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土样不少于1000个。

2、规划原则与方法。

(1)根据地域布点,要求在整个县域范围内进行均衡布点,保证地域分布的均衡性;(2)根据土壤类型布点,每个土种都要求布有点,每个土种上布点的数量根据土种面积大小按比例确定;(3)根据作物类型布点,保证县域内各个主要作物上布有点。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常见的土壤采样工具有土壤钻、铲和锹等。

土壤钻适用于采集深层土壤样品,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钻孔根据需要;铲和锹适用于采集上层土壤样品,选择质量较好、无锈蚀和破损的工具,
避免造成土壤样品的污染。

其次,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

采样的点位应当有代表性,能够反
映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状况。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因素确定采样点位,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显著的异质性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采样深度根据实际需要,一般可以分为0-20cm和20-40cm两个层次,也
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集更深层次的土壤样品。

再次,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

土壤样品的污染会对后续的化学
分析和微生物研究产生干扰,因此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物质
的接触。

可以佩戴手套,使用洁净的采样容器,避免使用含有除草剂和现
场制备的肥料的将其来获取土壤样品。

此外,采样时需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土壤样品的完整性对于后续的
实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采样后,应将土壤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压实土壤,避免采集到大量空气和
杂质。

对于含有大颗粒物的土壤样品,可以使用筛网进行初步筛分。

总之,土壤采样技术是获取土壤信息的基础工作,合理的采样方法和
规范的操作过程对于后续的土壤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前期
采样工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壤改良、农业生产以及
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规范——I.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1. 准备工作1.1 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计划包括目的、地点、样点数、采样方法和步骤、后处理和分析项目等,明确采样任务和要求,并注意查阅前人在同一地点或地区的研究结果。

同时采样前要准备一份根据研究目的而设定的采样报告表格,一般要求包含以下内容:场地位置和采样确切位点,场地历史、相关细节及特征的综合描述,采样日期及时间,当时或临近取样前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雨、阳光、云等),所用器械种类,样本过筛前是否需要干燥,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后续测试结果的其他因素。

1.2 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在明确采样目的、任务和要求的前提下,应收集监测区域范围内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实地采样前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现场勘察,主要考察采样区域的土壤类型、地形、农田等级、植物群落分布情况。

1.3 器具准备根据采样目的准备相应需要的器具,可能涉及到的器具如下: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筒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器材类:GPS、照相机、卷尺、比色卡、铝盒、样品袋、样品箱、冰袋、冷藏箱、冰箱、烧杯、量筒等。

试剂类:纯水、盐酸溶液(1:3)、酒精(95%)等。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记号笔、资料夹等。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注意事项:①采样工具和盛放土壤样品的容器必须事先灭菌,或先用采样区内的土壤擦拭,避免外源物质干扰;采集下一个样品前采样工具先用95%酒精擦拭干净并晾干。

②避免使用吸水或会释放溶剂或增塑剂等物质的器具来盛放土壤样品。

2. 采样设计2.1 划分采样分区应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适当大小的采样分区,森林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采样分区为10 m×10 m的正方形,农田、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采样分区为1 m×1 m的正方形。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实施方案一、采样原则1.代表性:采样点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能够准确反映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2.随机性:采样点的选取应具有随机性,避免主观因素对采样结果的影响。

3.标准化:采样过程应按照标准化操作,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可靠。

二、采样方法1.土壤采样方法:(1)开挖式采样法:根据采样点的深度要求,采用开挖土坑的方式进行采样,然后将坑壁等深度的土样收集。

(2)钻孔采样法:使用土壤钻或钻孔机采集土壤样品,可在不同深度采取不同孔径的取样器进行采集。

2.地下水采样方法:(1)手动打井法:在采样点附近手动打井,然后使用采样瓶、泵或专用器具将地下水从井中取样。

(2)井下取样法:通过井下自动取样器将地下水从井中控制管道中取样。

三、实施流程1.确定采样点:根据环境监测要求,在污染源周围选取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并确保采样点位置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

2.准备采样器具:准备好各种采样容器、采样瓶、采样管、采样钻等器具,并确保器具的清洁和无污染。

3.采样前准备:到达采样点后,确认采样点周围没有可引起采样污染的物质和活动。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4.采样操作:根据土壤或地下水采样方法,进行相应的采样操作,注意避免人为污染。

5.采样储存:采样完成后,将采样容器密封,并进行标识。

将采样容器放置在低温、避光、干燥的环境中储存。

6.采样记录:对每个采样点的名称、编号、采样方式、采样深度等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采样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质量控制1.现场质量控制:现场进行采样前,将用于现场质控的容器和同行试样送交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反馈结果,确认现场操作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2.质控样品:随每批采样同时采集代表性的质控样品,如空白样、平行样、加标样等,参与实验室分析,评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根据相关质控要求进行工作,每批次样品的分析过程中须重复分析至少10%的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取样器取样规范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土壤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要进行土壤检测对土壤进行取
样也是必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土壤检测的准确性与土壤取样息息相关,取样越标准,检
测结果也就越准确。但很多人在取样这一步就完全达不到标准规范的要求。不同的地块有不
同的应对方式,而不同的取样方式要采集的样点数量也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保证大家在取
样时操作规范,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土壤取样器及土壤取样的全过程。
土壤取样器具有许多种类,采集农地或荒地表层土壤样品,可用小型铁铲。研究土壤一
般物理性质,如土壤容重、孔隙率和持水特性等,可利用环刀。环刀为两端开口的圆筒,下
口有刃,圆筒的高度和直径均为5 厘米左右。常用的土壤取样工具是土钻。土钻分手工操
作和机械操作两类。手工操作的土钻式样甚多,有采集浅层土样的矮柄土钻,观察1米左右
土层内剖面特征的螺丝头土钻,后者进土省力,尤其适用于观察地下水位变化,但采集土样
量小。
而托普云农土壤取样器可用于田间土壤取样,不仅仅适用于农业,在林业以及科研领域
都有广泛应用,对环境污染监测,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其中TPLQ-2土壤取
样器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主要的配置有一把刷子、两把扳手、一个三米卷尺、一个刮刀、一
个手柄、一个取土头、4根接管,体积小便于户外携带,大大的提高对土壤研究的效率。
了解了土壤取样器,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土壤取样的全过程,土壤的取样工作主要分为
3个步骤。
一是前期的资料搜集,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现场勘查等等,其目的是为采样方案的编
制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采样方案的编制,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点位的布设、
采样方法、采样准备、采样量和样品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步是开展现场的样品采集工作。
土壤取样在作为一件体力活的同时,也充满了技术含量在里面,怎么取样,如何采好样,
如何确保所采集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并不是简简单单几段文字能够说清楚的。所以在实际的
土壤取样工作中,应该选择好的土壤取样仪器,遵循土壤取样规范,做好详细的土壤取样方
案,把握要点,有效地完成土壤取样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