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认同_罗良清

合集下载

政治认同概念解读

政治认同概念解读
二政治认同最先提出政治认同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他将政治认同阐释为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并强烈要求自己效忠尽义务或责任于这一单一90一位和团体
课 程 篇
政 治认 同概 念 解 读
孙 昌君 ,杨劲松 z。朱蒙蒙 (1.华南师范大学;2.江苏省射 阳中学 )
的宗教心理》一书中指 出认 同是个体心理上对某种身份意义 的肯 认 同这一核 心素养 ,必须把 握其各个方面 ,多管齐下 才能事半 功
定 ,这也是从情感 角度 解读认同的概念 ,但她更加侧 重于情感上 倍 。与此同时 ,对概念的准确把握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的 归 属 感 。
(1)认 同是个体的 自发行 为 ,不同于服从 。认 同的动力来源于
摘 要 :政 治认 同是高 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 ,首先要明确 其概 念 内涵。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 93- 纳总结,从认知 、情感 、行 为三方面综合的角度 解释认 同与政治认 同的含义。
关 键 词 :政 治 认 同;核 心 素 养 ;概 念 ;研 究综 述
核心素养将成为今后指导教学 的风 向标 ,高 中思想政治学科 位 和 团 体 。
二 、政 治 认 同
服 从 等 。
最先提出政治认 同这一概念 的是美 国政治学 家威 尔特 ·A·罗
参考文献 :
森堡姆 ,他将政治认同阐释为一个 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 、
治 认 同 的 辨 析 》一 文 中 ,对 认 同从 两 个 维 度 进 行 定 义 ,其 中一 个 是
(2)政治认 同的主体是参与政治生活 的人 ,政治认 同的客体
“自觉地 以所认可 的对象 的规范要求 自己,按所认可对象 的规范 包括 国家 、政党 、民族等客观实体 ,也包括 国家的意识形态 、政党

论网络政治参与

论网络政治参与
N o 6, 01 .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rd n ut d r ui s T aeId s y ns r
2 1 第 1 期 0 0年 6
论 网络政 治 参 与
曾 囡 ) 郑 河 5 0 1
文章 编 号 :623 9 ( 0 0 1—0 80 1 7 —18 2 1) 60 8 —1
对 的优 势 。
3 网 络 的 缺 失 与 弊 端
() 息 的 准 确 性 无 法 核 实 。 由 于 网 络 具 有 隐 蔽 性 造 1信 成 虚 假 信 息 的泛 滥 , 为 谣 言 的 产生 提 供 了技 术 条 件 。 也 () 容 泛 泛 空 洞 缺 乏 说 服 力 。 2内 ( ) 络 舆 论 中 的 情 绪 性 言 论 较 为 突 出 , 上 存 在 不 少 3网 网 发 泄 情 绪 的偏 激 言论 。 网络 的大 众 化 和 匿名 性 , 很 大 程 度 上 保 障 了 民主 , 在 毫
性。
无疑 问将促进公 民对 政府 的监督 , 促进社 会 良性发展 , 但也 正是 由于其 匿名 性 的特点 , 相 信大 部分 人都 是善 意的 , “ 但
不 排 除 有 些 人 出 于个 人 目的 , 网 上 发 表 不 实 言 论 , 网 络 在 经 迅 速传播后 , 成很 坏 的影 响。网 络舆论 消极 的一 面应 当 形 ” 引起重视 , 防范不 良信息迅速传 播可能 引发 的社 会 问题 。 要 “ 老百姓有时候是 盲动 的, 是每 个人 都有 辨别 力 , 不 一些 耸 人 听闻的信 息特 别容易鼓动人 们 , 导致社 会传染 效应 , 会 在 问题 澄 清前 已经 形 成 严 重 问 题 , 想 改 变 就 很难 了” 再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调查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调查
年 级 的大 学生 进 行访 谈 。
大学生网络 政治参 与的主要 内容和 途径 。 数 据表 明, 受
平( 3 9 . 5 %) 、 就业创业 ( 3 0 . 1 %) , 同时 对 反 腐 ( 2 9 . 1 %) 、 党 建 ( 1 9 . 8 %) 、 外交 ( 1 5 . 9 %) 等 也有 较 大 兴趣 , 这 说明 受调 查 者在
些 问题 的 思考 和 讨论 缺 乏依 据 。 关 于 网络政 治 参 与的 途 径 ,
7 9 . 2 %的受 调 查大 学 生认 为 在 网络 平 台发表 评 论是 网络 政 治 参 受 调 查 大 学生 主 要 集 中在 论 坛 ( 3 4 . 2 %) 、 QQ ( 2 3 . 6 %)、 博 客
参与, 有1 9 . 9 %的大学生是 “ 纯粹为了发泄情绪 ” , 其他方面占
本 文 主 要 以华 南农 业 大 学 、 广 东金 融 学 院 等 五 所 广 东 高 9 . 7 %。 总体 而 言 , 大 学生 网络 政 治 参 与 的动 机 不 尽 相 同 , 而 且 校 的大 学生 作为 研 究 对 象 , 调 查方 法 为 问卷 调 查和 人物 访谈 。
生机 7 . 9 %的受 调 查大 学生 是
抱着 “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网络政 治参 与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卷调查
的, 3 2 . 5 %的大 学生 是 认 为 事 件 “ 关 系 到 个人 的切 身 利 益 ” 而
与的主要方式, 5 6 . 8 %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调查也属于网
( 1 2 . 6 %) 、 微博 ( 1 1 . 9 %) 等 平 台上 。 对 于 高 校 比较 重 视 建 设
络政治参与的范畴。 对于 网络志愿活动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 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网站 , 参 与 其 中的 大 学生 比例 反 而很 低 , 除了 网站, 分别 只有2 2 . 2 %和2 0 . 1 %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属于网络 特殊情况需要 ( 例如提 交入 党学习心得 ) 而浏览之外, 受调查 政治参与的方式。由此可见,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相对 者中真正 自愿关注此 类网站的比例仅有9 . 5 %, 而不感兴趣和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研究——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研究——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 —
Ba e n he Ex r me fTa ha e t r s d o t pe i nto i iW se n Sho e Ec o c Zo r on mi ne
WA G Qn — n N igs g o

( at S h o o P f uh uMu iia C mm t e uh u3 0 1 F j n hn ) P r col f C o zo ncp l o ie ,F zo 5 0 4, ui ,C ia y C F t a
d v lpme ta s fi tr e ltc lpa ii a in. e eo n nd u e o ne n tpoiia r cp t t o
Ke wo d y r s:I t r e o i c lp rii ai n;Cu r ntwa n e n tp l i a o cp t t t o re y;Ex si g p o lm ;Ad ie it r b e n vc
【 关键 词】 网络政治参 与 ; 现行 方式 ; 现存问题 ; 建议
【 中图分类号】 9 1 D 3 C 3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 2— 8 0 2 1 ) 3— 0 3— 5 17 4 6 (0 0 0 0 2 0
S ud n t y o Cur e sue fI e n tPo iia r ii a i n r ntI s so nt r e ltc lPa tcp to
网络空 间 涉及 权力 、 益 和利益 , 志着 网络 空 权 标 间也 是 一种 网络 政 治 活动空 间。 网络 政 治活 动空 间 随时可 以提供 一 个 平 台 , 支持 网 民 聚集 在 一 起 探 讨 公共 政 策 、 律 制 度 、 会 事 务 等 普遍 性 问题 , 过 法 社 通

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

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

政治 决策 的 活动 。扩 大公 民有 序 的政 治参 与 , 十七 是
大报 告 中 出现 的重要 表述 锦 涛 总书记 也在 中央党 胡 校省 部 级 干 部进 修 班 毕 业 典 礼上 发 表 的重要 讲 话 中
两次 强调 要继 续 扩大 公 民有序 政 治参 与 . 全 民 主制 健
规 章制 度 、 原则 , 没有 固定 的组 织 成员 、 导机 构和 场 领
把 人们 带 人 了一个 网络化 的时 代 。在 网络化 的时代 ,
互 联 网正 在 向人们 的政 治 生活 领域 渗透 . 始作 为 一 开 种 工具 对 人们 的政 治参 与 发挥 重要 影 响 人们 开始 利 用 网络 进 行政 治参 与 . 网络政 治参 与 网络政 治 参 即 与 是一 种新 型 的政 治参 与形 式 . 的是公 民以 网络 为 指 载 体 和途 径 参 与社 会 政 治 生 活 , 达 政 治 主张 、 表 意愿 和 利益 诉求 . 而直 接 或 间接地 影 响政府 决定 和 与 政 从 府 活 动 相 关 的 公 共 政 治 生 活 的行 为 胡 锦 涛 同 志 20 0 8年 6月 在人 民网通 过 视频 直 播 与 网 民进 行 了在 线交 流 , 志着 中 国 网络 政治 参 与时代 的到来 …。 标
络媒 体 为主要 载体 的网络政 治参 与 网络 给大学 生提
供 了一个 虚拟 的空 间 , 大学 生可 以不 分性 别 、 种族 、 年 龄、 位、 地 身份 , 以拥 有 平 等 的 网络 权 力 、 等 的政 治 平 权力 、 平等 的参 照机 会 , 自由 、 放 、 漓 尽 致地 通 过 开 淋 网络 媒 体 . 达 自己的 政 治 主张 和 意 愿 . 相交 流 彼 表 互 此 的看 法 第 二 . 松 散随 意的 非组织 非 制度 化 的 网 是

身份认同及其研究旨向r——兼论身份的多重性与认同的多元化

身份认同及其研究旨向r——兼论身份的多重性与认同的多元化

身份认同及其研究旨向r——兼论身份的多重性与认同的多元化蔡江帆【摘要】身份认同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到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问题,再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社会范畴化问题,并同时伴随身份认同研究的多元嬗变与分化过程.其中,关注以族群/民族、宗教等文化身份为分界的认同问题成为学者们应对世界冲突难题下的研究焦点.由此,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分析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以及在身份互动过程中的认同分化与整合进程,为寻求化解和消除群体与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国对民族、宗教等单一文化身份的强调而产生的偏见、排斥与对抗的方法与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身份认同;身份多重性;认同多元化;身份整合【作者】蔡江帆【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4“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研究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对应和探讨国外学者提出的“identity”这一概念。

“Identity”最早是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范畴被提出的,来源于拉丁语“idem”,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词组“thesame”,指的是“同一事物在变化中的同态和差别中的同一”。

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逐步将“identity”从个体发展到群体、社会,20世纪60、70年代之后,这一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经验研究,同时也逐渐理论化,并逐步面向对全球化、多元文化及多重身份问题的关注。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P1011-1022)、《朗文英英词典》[2](P706)的解释,英文中的“identity”具有身份/本身/本体(who or what sb/sth is)、特征/特性/特有的感觉或信仰(the characteristics,feelifigs or beliefs thatsimilar to and able to understand sb/sth)三层含义,既涵盖我之所以成为我,并区别于他者的属性,也包括同一性,即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致性、同一性,尤其是文化、心理或情感上的同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认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认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认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认同摘要: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政治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公民的政治认同有利于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又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度。

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公民政治认同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政治认同;合法性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的政治问题。

一种政治统治之所以能够存在并维持下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与认同。

一、政治认同的涵义(一)政治认同的涵义关于政治认同的涵义,我国学者对政治认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马振清对政治认同的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政治认同,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2)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的李素华认为,“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②(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把政治认同定义为:“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

”(二)政治认同的主体与客体政治认同的主体是公民,政治认同是公民的认同,它是公民的一种政治态度或政治评价,评价的标准是公民自身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政治认同的客体是指政治认同的对象或内容。

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物质利益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满足,具体包括国家认同、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政治人物认同、执政党认同、政府认同等方面。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认同的关系(一)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度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

[ 作者 简介 】 正玲 , , 何 女 四川开 江人 , 辽宁工业大学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科研 部副教授 , 东北 师范大 学政 法 学院博士 生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政 治 学理论 ; 刘彤 , 山东栖 霞人 , 男, 东北师 范大学政 法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政治 学理论 。
网上 , 只要公 民能够上网 , 每个人都可 以发表 自己的 意见和看法 , 无需他人替代 , 也不会受 到传 统 的地 域 、 口等条件的局 限。公 民还可 以直接通过 网络 人 完成投票和选举等重 大政治活动 , 以至于有人 乐观
网络政治参与虽然发生在 网络空间 , 但其 目的却是
要解 决现 实政 治生 活 中 的 问题 , 网络 的 虚拟 性 在 这


网络 政治 参 与 的 内涵
点 上不 会影 响 到 网络 政 治 参 与 的 目标 , 网络 的 但
政治 参 与是 现 代 民主 理论 的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对 它 的研 究 可谓 汗 牛 充栋 , 每位 学 者 的理 解 却 并 不 但 完全 一致 , 难 给 它 下一 个 十分 明确 的定 义 。 网络 很
地影 响 着政 治决 策 的过程 。
完成。网络技术手段 的应用必然会带来公民政治参
与的根 本性 变革 。
网络政治参与 与传 统意义上 的政 治参与相 比
较, 呈现 出许 多新 的特点 , 极大 地丰 富 了公 民政 治参 与 的 内涵 。 网络 政治 参与 呈现 出 以下几 个方 面 的特
网络政治参与是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环境下的 延伸 , 但它又不仅仅是表现在参与手段和途径上 的 简单变化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崛起 的政治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受到严重影响时,四川省农业厅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 政治参与观点的变化和网络舆论倾向,以此为参考做出客
疫情已经得到很好控制。但此时人们已经对政府的辟谣失 观、理性的判断和回应。
去了信任,最终全国柑橘销量大减,给果农和商贩们带来了
第四,身份的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网民在网络政
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事件中,网民以虚拟身份发布了广元 治参与时虽然是面对电脑的独白式言说,但事实上却是处
议,并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有些甚至发展成 国论坛与网友交流;2009 年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和中央人
26
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互联网 民政府网接受访谈以来,中国的“网络问政”、网民参政迅速
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越来越频繁,他们通过网络表 发展起来。此后,每年两会都有大批网友通过互联网来参政
认同方式也与现实有重要差别。即“互联网是成为人际传播 政策。
网络的新选择,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满足或得不到满
可见,多重身份叠合和角色扮演是网络身份特有的行
足的人在互联网上呼朋唤友,按照自我的趣味和要求,去选 为方式,满足了网民政治参与“以我为例”的言说模式和说
择他者的存在,他者就是自我的延长,是自我同类的复制”。① 服方式,从而使自我的观点得到关注和采纳。网络身份的多
人们可以透过网络的虚拟空间来实现新的身份界定,用以 重性既有想象的虚构性,又有认同的真实感。网络政治参与
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网络身份是现实身份的延伸、变异 中身份的多重性是现实政治参与中身份的单一性和唯一性
和丰富。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特征在网络中主要呈现 永远无法超越和替代的,即在网络中你扮演什么,你就是什
同与现实政治参与的身份认同具有重大的差异性。网络空 育公平、异地高考等关系全体公民利益的社会问题,在网
间的虚拟性、隐匿性与现实空间的物理性、实在性的区别, 上引起广泛热议,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有建设
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必然具有网络的特征,其 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成全国各地制定和出台异地高考
讨论才最终告一段落。在这些网络政治事件中,网民的参与
“孙志刚事件”“周老虎事件”“厦门 PX 事件”“我爸是李 加快了事件的调查进程。
刚”“微笑表叔下马”“周久耕天价烟”“全国抢购食盐”“蛆橘
可见,在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实现
事件”和“皮革奶事件”等,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 了互动。特别是在 2008 年 6 月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
出以下几点:
么,即皮革马利翁(Pygmalion)效应。同时,多重想像身份的
首先,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交往是人—机模式,而不是 重叠有时候可能会模糊网络政治参与者的真实诉求,从开
人—人模式的社会交往,网民不需要直接面对交往对象,而 始具有明确的政治参与目的,到随着越来越多网民的参与,
是在网上注册账号以“游客”的虚拟身份发表意见和建议。 而逐渐丧失主体自我意识,认同于他者的话语,转换了身份
话语权的分层有重要影响,也逐渐改变了现代中国公民的 而受到了重创,最终造成全国慈善捐款持续减少。2012 年
身份认同方式和机制。因此,在网络时代不仅要重视公民政 8 月 26 日,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车祸现场微笑的照
治参与方式的变化,更要深入研究公民身份认同对于网络 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民众的质疑和愤怒使网民迅速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身份认同
政治参与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行为,话语权 年 6 月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网民对于慈善捐款流向的
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治是少数人的政治。然而,在网络时 质疑,随后相关公益机构贪腐的新闻就不断出现,从“万元
代,政治参与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政治发 帐篷”“虚假发票”到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的“天价餐费事
■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认同
□ 罗良清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5—0026-3
【内容提要】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 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 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治参与有着重要影响。政府的网络发布不管对赞成方还是 识,导致政治参与随意性、无中心性、娱乐性、盲从性等缺
反对方的意见都有一种“审判”功能,从而使网民在互动中 点。因此,研究构建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认同渠道就具有
体会到被政府关注的认同感,和意见被确认的满足感。如 紧迫性、现实性,它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
2013 年第 5 期
■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从而感染更多人参与到政治讨论中,形成更大的合力,使政 同感,在政府信息发布和决策中获得社会身份认同,最终实
治参与越来越深入,事件的分析更全面,更接近真相,增强 现现实的身份认同和对政治的影响;而政府如果获得网民
伴随网络政治参与的增长,研究网民的身份认同,如何
国家政治事务讨论中,发表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影响政 实现身份认同,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从目前有关
府决策以及公共生活等。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 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网络政治参与中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
发表意见或表达不同政见,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负面情 网络政治参与动机、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影响没有得到应有
中的表征,研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 时以不同的身份来言说相同的或不同的观点,以多重虚拟
认同的关系,探讨构建网民身份认同的途径是公民网络政 身份来言说真实的想法。网民多重虚拟身份就是一种多重
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以及构建 角色扮演,尤其在政治参与中,网民担心自我的声音会淹
政治参与的互动性,网络的粘合力也瞬间成倍增长。而网民 的认同也就拥有了危机处理的基础,这都决定了政府必须
间的互动分歧有可能会使政府做出相应调整,考虑更大多 采取措施构建网民政治参与的身份认同机制。此外,有些网
数人的利益。同时,政府及时、公开、透明的答复对网民的政 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没有形成独立意
和谐稳定的社会有重要意义。
没在众多网贴中,因此经常变换不同身份。但网络政治参
与与其他网络参与行为并不完全相同,其娱乐性减弱,严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身份特征
肃性增强。网民多重身份的扮演主要是为了在多次重复的
意见表达中使自我的政治观点引起大众的注意和讨论,得
“身份认同”译自英文 Identity,一是指“本身、本体、身 到权威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比如每年两会期间,很多网民
拟网络身份肆无忌惮地发泄不满,或通过网络煽动不良的 论导向,把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扼制在萌芽状态。
负面情绪,造成社会动乱,破坏了网络政治参与虚拟身份的 反之,如果没有充分重视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时身份的流变
真实言说功能。如 2008 年一条关于广元柑橘长蛆状病虫的 性,忽视网民的正当诉求,则容易使“民意”发展为“民议”,
2013 年第 5 期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新闻与传播研究 ■
找原因,也就不能深刻地阐明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 以在网上注册多个账号、虚构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政治活动
题和应对策略。因此,研究网民的身份认同在网络政治参与 中,即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在表达意见和建议时,能够同
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二是“相同性、一致性”,是对与 通过积极参与网络“E 两会”②来进入两会的会议议程。网民
自我有相同性、一致性事物的认知。也就是说,身份认同包 可以扮演现实中不同行业、领域的角色,对大众共同关心
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身份认 的住房、养老、教育、就业、税收等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中教
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和建议。
立场,修正以往的意见,补充和完善自我言论。政府在网络
网络政治参与者是缺席的在场者,他们以隐匿的身份 政治参与中,要充分重视网民身份的流变性,及时对民情民
27
和言说的在场优势消解了现实政治参与的诸多限制和顾 意给予必要的关注,并通过互联网发布权威信息,在事件发
虑,敢说真话和愿意说真话。当然,也存在一些网民利用虚 展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导网民的政治参与,要充分重视舆
及时的应对,则可能导致重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 2011 网络谣言的形成,没有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特征寻
【作者简介】罗良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美国南加州数字未来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新媒体时代江苏电视产业的创新策略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2012SJD860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策略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NR2012012。
政治参与过程、结果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推进 在网上人肉搜索出杨达才有诸多昂贵名表的事实,杨达才
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也被网民讥讽为“微笑表叔”。随后,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
最终于 9 月 21 日做出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
一、问题的提出
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至此,网络上的
柑橘存在问题的真实消息,但由于政府没有重视网民的舆 于众声喧哗的“复调式”对话中,网民的身份是可以交集、重
论,使消息被虚假扩大化。由虚拟传播的虚假性引起的现实 合甚至替代。即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是人—机模式,但网络空
重大危害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间的无边界性,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联系起来,伴随着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