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合集下载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政பைடு நூலகம்治被 娱乐化 的现象在 当前 西方发达 国家中是司空见 惯的 。在 络的需 求就是娱乐 . 因此为了吸引 大众的眼球 . 一 向严肃刻板 的政治
我国. 政 治素来 以严 肃 、 庄 重的形象 示人 , 但当 它与网络这 这一 先天 新 闻就必须顺应趋势走 向娱乐化 ( 2 ) 从 受众层面来说 , 社会公众 的心理是促使 网络政治参与娱 乐 赋有 娱乐功 能的媒介 不期 而遇时 . 就不可避 免地也 被披上 娱乐 化 的
◇ 科技论坛◇
科技 嚣向导
2 0 1 4 年2 9 期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朱 程 程
f 北 京工 商大学 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
北京
1 0 0 0 4 8 )
【 摘 要】 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和 互联 网传播技 术 的进 步, 政 治娱 乐化的倾向开始 由西方向 中国蔓延 , 最典型 的表现就是 网络政治参与 泛娱 乐化。无论从 网民讨论 的 内 容还 是方式上, 政 治娱 乐化 的身影都 可窥测 一二 。出现这种现 象的原 因除了市场 经济 因素之外 , 还和 民众的心
理诉 求、 网民政治参与度不 高、 参政 渠道不畅 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等 因素 密切相关。 网络政治参与娱 乐化一方面有利于推 动网络 民主进 程 , 提高 民众 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 另一 方面也给我 国公 民政 治参与 带来多方 面的 负效应 . 需要政府、 社会等 多方加以引导和规 范。 【 关键词 】 网络 ; 政 治娱 乐化
学现象 中 自由犀利的特征 . 颠 覆 了传 统文化 中所 固有的定义 、 符 号系 方面 , 网络政治参 与娱乐化现 象是 社会文 明进 步的标志 . 主要 统和文化秩序 体现 为以下两点 :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

随着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年学生渐渐意识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

一方面,互联网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讨论中。

这种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网络政治参与也使得学生更易接触到各种政治信息。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政治新闻和观点,了解到各种政府政策和社会动态。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增长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政治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泛滥和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各种政治观点和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学生容易受到一些不准确甚至是误导性的信息影响。

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学生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过多的信息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信息焦虑,浪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学习和其他重要事务的顺利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学生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学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不能盲目追随、没头脑地接受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需要自觉地进行信息筛选和过滤,避免信息泛滥和碎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学生应该选择权威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关注一些有深度和广度的政治讨论和观点,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考能力。

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教育。

学校可以将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政治教育中,向学生普及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方法,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活跃,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们关注时事、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网络政治参与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1.大学生网民占比高:目前,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网民比例达到96.5%。

2.社交媒体成为政治发声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虎扑等已成为大学生政治发声的主要平台。

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政治信息、表达态度、发起集体行动,如“纪录片打黑工”等。

3.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度增强:近年来,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政治信息,关注现实问题,表达政治观点。

1.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网络上信息的来源繁多,真实性难以保障。

虚假信息、谣言等信息也非常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判断和态度。

2.网络暴力存在: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群体讨论政治的舞台,但也存在网络暴力现象,如言语攻击、人身攻击等,这些网络暴力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

3. 群体行动的政治效果有限:在网络上发起的一些政治集体行动,如签名、请愿等影响有限,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变革。

三、如何解决问题1.提高信息真实性:在信息传播方面,要由政府、社交媒体等多方面努力,提高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保护大学生的知情权。

2.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问政的了解和认知,以便更加理性地参与网络政治讨论。

3.完善现有的政治参与机制:政府可以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网上问政平台等,在现有的政治参与机制基础上,提供更多可参与的机制,以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积极性。

四、结论网络政治参与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表达自己态度的途径,也是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但也需要注意到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政治素质。

政府、社会各界等也应当致力于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从而推动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引导路径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引导路径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引导路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首先表现为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的不匹配。

尽管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热情和意愿,但是由于知识储备和参与能力的不足,他们往往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可能会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所误导,或者仅仅将网络政治参与仅仅当作娱乐的一种方式来看待。

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行为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个体化的特点。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和转发一些政治信息,但是很少会对政治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他们更多地关注个别事件,而忽视了整体政治氛围和民主进程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言论权力不平等的问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声音,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些政治力量可能会利用虚假信息和宣传手段来干扰、误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从而影响社会公众舆论。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大学生应该加强对政治知识和政治学习的培养。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政治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判断能力。

政治学和公民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政治知识,并引导他们理性思考和参与政治实践。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政治话题的讨论和辩论。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或参与一些政治学会和社团,组织政治研讨会和座谈会,以促进大学生之间和与社会之间的政治交流和互动。

政治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质量。

政府和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政务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在线分享政策和决策信息,让大学生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策。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组织政治参观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参与主动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但又充满了希望和潜力。

通过加强政治知识培养、积极参与政治话题讨论和政府学校的支持引导,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和有效地参与网络政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社交网络中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

社交网络中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

社交网络中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社交网络平台的崛起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信息,也带来了更多的政治参与与交流的机会。

然而,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行为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它涵盖了多个维度与因素,并且受到了社交网络平台自身特性和传播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社交网络中政治参与行为的研究。

一、政治参与行为的意义与测量政治参与行为指的是公民在政治决策中积极参与、表达意见或行使权利的行为。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用户在各种社交网络功能上积极传播与讨论政治事件或话题。

如何测量政治参与行为?一般来说,可以从参与的形式、频率和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形式上,政治参与行为可以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在线包括传播信息、评论和点赞等,离线包括参加集会、签署请愿书等;频率上,政治参与行为可以分为活跃和不活跃两种,活跃包括每天至少阅读一篇与政治相关的文章,不活跃包括一周内不主动观看政治新闻等;程度上,政治参与行为可以分为深度和广度两种,深度包括投票和签名等高度参与行为,广度包括抗议游行等大规模参与行为。

从以上测量方式中可以看出,政治参与行为并非固定不变的行为,而是灵活多变的。

二、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人们进行政治参与的新平台。

但是,环境的变化也给政治参与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超载问题导致人们难以辨别真假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的算法推荐也带来了意见和信息的过滤,影响了公民之间的政治讨论和辩论。

再次,互联网上的了解与感知容易受到侵蚀,容易引发人们的刻板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提出了多种因素来预测和分析政治参与行为。

其中,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传染模型是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网络中的信息结构和社群结构进行分析,揭示政治信息在网络中的传导机制和路径,预测政治参与的概率和规模。

另外,个体差异也被广泛地研究并用来解释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差异。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浅析政治参与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了一种新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了他们了解国家政策、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

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

1. 热情高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便捷获取,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了热情高涨的态势。

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政治论坛、博客等平台,表达自己对国家政策、社会事件的看法,还会积极参与各种网络投票和调查,以及政治议题的讨论和争论。

2. 参与方式多样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更加丰富多样。

他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线上活动、发起网络请愿等,让自己的声音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达。

3. 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普及,大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影响更多的人,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和政策制定。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及挑战1. 参与热情不均衡尽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但实际上参与的程度并不均衡。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并不感兴趣,或者对政治话题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其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观点碎片化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容易导致观点碎片化的现象。

由于信息获取的快速和碎片化,大学生在网络上表达的观点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缺乏对于政治事件和议题的全面理解和分析。

3. 言论质量参差不齐在网络上,大学生的言论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人在表达观点时缺乏理性和客观性,甚至存在夸大事实、散布谣言的情况。

这对于网络舆论和社会秩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4. 受到网络监管在一些国家,政府对于网络言论进行监控和限制,这给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政治参与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然而青年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不乐观,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引导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

我们需要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青年学生在网络上获得政治信息的渠道更加广阔,他们也更容易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由于学习压力和生活琐事的繁忙,许多青年学生对政治参与的认识和兴趣并不高,他们更倾向于将网络用于娱乐和社交,而忽视了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分析造成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足的原因。

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政治教育的现象,导致青年学生对政治缺乏兴趣和了解。

网络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也使青年学生对网络上的政治信息产生质疑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网络政治。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政治的兴趣和认识。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政治课程或开展政治教育活动,家庭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和亲子阅读来培养孩子的政治意识。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筛查,减少虚假信息的泛滥,增强青年学生对网络上政治信息的信任感。

青年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政治中。

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政治类的公众号、参与政治类的讨论和活动来增加对政治的了解,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可以提高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

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不乐观,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和青年学生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只有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的未来社会主人。

【论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与对策】2000字结束。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进步,政治娱乐化的倾向开始由西方向中国蔓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

无论从网民讨论的内容还是方式上,政治娱乐化的身影都可窥测一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和民众的心理诉求、网民政治参与度不高、参政渠道不畅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等因素密切相关。

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网络民主进程,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多方面的负效应,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加以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网络;政治娱乐化政治被娱乐化的现象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

在我国,政治素来以严肃、庄重的形象示人,但当它与网络这这一先天赋有娱乐功能的媒介不期而遇时,就不可避免地也被披上娱乐化的外衣。

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现象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压力和迫切需要寻求渠道来释放压力的心理。

1.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政治娱乐化是指以网络作为交流平台,用讽刺、调侃或是恶作剧的口吻或方式对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进行解构,是一种内容轻松诙谐、幽默搞笑、却发人深省的另类创作形式。

它强调信息内容的故事性、情节的生动性、传播形式的娱乐性,充分体现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下寓信息于娱乐,寓娱乐于信息的宗旨[1]。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1从网络信息呈现的内容构成来看,消遣“政治”已成为大多数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2]随着电子通讯产品和大众网络传媒的普及以及各种西方思潮价值导向的影响,网络媒体越来越被泛商业化,为了获取盈利,吸引大众眼球,媒体开始将聚焦点从严肃的政治新闻转移到寻求更具趣味性、戏谑性的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的丑闻或八卦。

例如:2010年春,上海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进步,政治娱乐化的倾向开始由西方向中国蔓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

无论从网民讨论的内容还是方式上,政治娱乐化的身影都可窥测一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和民众的心理诉求、网民政治参与度不高、参政渠道不畅以及参与效果式微等因素密切相关。

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网络民主进程,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多方面的负效应,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加以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网络;政治娱乐化
政治被娱乐化的现象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

在我国,政治素来以严肃、庄重的形象示人,但当它与网络这这一先天赋有娱乐功能的媒介不期而遇时,就不可避免地也被披上娱乐化的外衣。

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现象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压力和迫切需要寻求渠道来释放压力的心理。

1.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内涵和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政治娱乐化是指以网络作为交流平台,用讽刺、调侃或是恶作剧的口吻或方式对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进行解构,是一种内容轻松诙谐、幽默搞笑、却发人深省的另类创作形式。

它强调信息内容的故事性、情节的生动性、传播形式的娱乐性,充分体现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下寓信息于娱乐,寓娱乐于信息的宗旨[1]。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1从网络信息呈现的内容构成来看,消遣“政治”已成为大多数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2]
随着电子通讯产品和大众网络传媒的普及以及各种西方思潮价值导向的影响,网络媒体越来越被泛商业化,为了获取盈利,吸引大众眼球,媒体开始将聚焦点从严肃的政治新闻转移到寻求更具趣味性、戏谑性的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的丑闻或八卦。

例如:2010年春,上海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

该节目以冷幽默的形式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严肃刻板性,以调侃戏评的口吻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解构权威,言辞中彰显出了后现代文学现象中自由犀利的特征,颠覆了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定义、符号系统和文化秩序[3]。

1.2从网民政治参与的心理来看,不少网民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的[1]
作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网络强大的娱乐和消遣功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网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使得政治被娱乐化。

目前,多数网民热衷于追逐娱乐八卦、揭秘政治丑闻、挖人隐私,而对于严肃的政治话题似乎更乐意关注其背后的软信息。

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人在微博上晒出宋祖英向莫言所要签名的照片,引来不少网友围观热议。

“两会”报道一向是我国政治领域中最为严肃的话题,然而近年来为了迎合公众的偏好,也逐渐呈现追逐“明星代表”,围堵“名人”的倾向。

2.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的原因追溯
在虚拟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参与之所以被娱乐化,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从根源层面来看,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是市场经济价值导向和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飞跃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加快了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逐利性成为人们判断行为标准以及做出价值选择的风向标。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由最初的热衷于物质消费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而网络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消费的平台。

最初人们使用网络的需求就是娱乐,因此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一向严肃刻板的政治新闻就必须顺应趋势走向娱乐化。

(2)从受众层面来说,社会公众的心理是促使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据有关数据统计,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公司白领、无业人员等占网民总数的87.2%,这些社会底层人群由于常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又无处发泄,便只能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1]。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卸下现实生活中沉重的思想包袱,以轻松、消遣的心态抒发情感、娱乐狂欢。

此外,由于社会底层群体在当前社会体制中始终处于弱势话语权的一端,很多老百姓空有参政的意愿和热情,但找不到参政议政的有效渠道。

长久以往,民众只能通过网络采取非制度的参与方式参与政治。

(3)从技术层面来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成为可能。

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等功能消减了信息的正式性,为各种非正式性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此外,Flash及Photoshop等各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为网民们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的网络作品,更易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比如,日前习大大的漫画形象出现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中,让群众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这幅漫画在网络上一出,立刻引来粉丝围观,很多网民不禁点赞叫好。

3.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对当前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策思考
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究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媚俗文化还是民主文化?
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政治参与泛娱乐化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人们通过娱乐的方式委婉地向管理者提出政治愿望,表达政治诉求,体现出一种公众的政治智慧;其次,人们还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形成社会舆论压力,达到政治监督的目的。

(2)在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的过程中,无形中拉近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政治下嫁娱乐,还是政治以娱乐姿态讨好大众,值得肯定的是,政治需要以娱乐的方式亲民。

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娱乐化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和社会加以引导和规范。

网络天生的娱乐性使得网民将无所不在的娱乐精神渗透到政治参与过程中去,消减了政治的权威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公众政治参与的关注点变得肤浅和媚俗,缺乏理性的思考,甚至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人士的蓄意利用。

此外,被娱乐化的网络舆情往往不能体现民众真正的利益诉求,会妨碍党和国家对民意的真实揣测而制定出错误的政策方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应大力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加快培育公民政治道德素养。

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要让公民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培养其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还要让其了解政治参与的渠道、流程,了解当下国内外政治形势,从而成为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网络政治参与中都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成熟而理智的公民[4]。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参与形式,拓宽民主参与渠道。

要努力加快完善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打造面向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电子平台,保证公权力运行的透明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最后,发挥法律和道德的杠杆调控作用。

一方面要规范网络立法,为公民的网络参政行为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制定良好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自觉树立起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律性。

【参考文献】
[1]赵蕾,肖松柏.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的倾向及引导规范.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2]李丽娜,梁立峰.浅谈政治娱乐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视野,2010(06).
[3]张娜.政治传播泛娱乐化的现实图景及思考.传媒观察,2012(02).
[4]谭胜兰.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网络信息娱乐化价值初探.理论观察,200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