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良生防菌株筛选的探讨

合集下载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agonisms Against the Soilborne Pathogens
(1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Hefei 230031;
陈丽园等: 土传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9·
土传病害危害程度深。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俄亥俄州 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 Hoitink 等[1]首次利用树皮制作的 堆肥, 成功地防治苗圃中严重的根腐病、 疫霉病和立枯 病等土传病害, 开拓了利用土壤有益微生物对土传病 害进行防治的研究领域。生物防治具有高效、 零污染、 不产生抗药性和防治结合等优势, 其中生防有机肥集 生物肥和有机肥的优点于一身, 有机肥作为拮抗菌的 载体, 能为其提供足够的碳、 氮源, 延长其在土壤中的 生存时间, 使其容易形成优势菌群, 从而有效抑制了病 原菌的生长
基金项目: 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蛋鸡) 专项经费” (CARS-41-K19)。 第一作者简介: 陈丽园, 女, 1981 年出生, 福建永定人,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主要从事饲料及环境微生物方面的研究。E-mail: semidry2@。 通讯作者: 詹凯, 男, 1968 年出生, 安徽安庆人, 研究员, 博士, 从事家禽育种及生产研究。通信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 40 号省农科院创 新大楼 402 室 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 Tel: 0551-62160598, E-mail: zhankai633@。 收稿日期: 2014-02-20, 修回日期: 2014-05-12。

高效菌筛选方法及策略

高效菌筛选方法及策略

高效菌筛选方法及策略菌筛选是指在大量细菌中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或有潜力的菌株。

高效菌筛选方法和策略的研发对于开展微生物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高效菌筛选方法及策略。

1.快速筛选方法:快速筛选方法主要通过缩短菌筛选的时间,提高筛选效率。

其中一种常用方法是利用荧光标记在特定条件下或对特定物质的响应。

如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菌株,通过荧光筛选可以快速获取目标菌株。

2.抗性筛选方法:抗性筛选方法通过添加特定抗性基因或对抗特定抗生素,来获得对这些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菌株。

这样一来,对抗生素的敏感菌株可以被消除,而具有抗性的菌株则可以快速筛选出来。

3.变异筛选方法:变异筛选方法通过利用菌落的形态、色素等可变性特征,筛选出变异菌株。

可以通过菌落形态观察、涂片染色、荧光筛选等方法,快速获得形态或性状变异的菌株。

4.高通量筛选方法:高通量筛选方法利用自动化设备,如微孔板阵列、高通量测序仪等,对大量菌株进行快速筛选。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菌株库的筛选或特定代谢产物高效筛选等方面。

5.代谢产物筛选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检测菌株代谢产物的产量或特性,筛选出具有特定代谢产物的菌株。

可以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成像等手段,对菌株代谢物进行分析和筛选。

6.分子筛选方法:分子筛选方法利用特定的分子探针或探测基因,在菌株中筛选具有特定基因或特定基因表达的菌株。

可以通过PCR、南方印迹等技术,对菌株的基因组或转录组进行筛选。

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和策略,可以实现高效菌株的筛选。

同时,还可以采用多因素组合的策略,如结合菌株形态、生长能力、产物产量和基因组信息等进行筛选。

高效菌筛选方法和策略的研发有助于加快菌株研究和开发,提高微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土壤菌株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筛选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试管、接种环、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2)涂布分离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布,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记录下来。

(2)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出的疑似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以确定菌株的属种。

4.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生理功能菌株的筛选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圆形、卵圆形、长条形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

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1)革兰氏染色: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2)氧化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氧化酶,部分菌株不产生氧化酶。

(3)过氧化氢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过氧化氢酶,部分菌株不产生过氧化氢酶。

3.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以下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1)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谷子纹枯病生防菌株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

谷子纹枯病生防菌株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

谷子 纹枯病 ( h ot i sln)是 当前 为害 我 国 R ic n o i z oa a 谷子生产 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轻度发生可造成死苗 和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 验 材 料 .
产量降 低 ,严 重 侵 茎 可 造 成 谷 田成 片 倒 伏 ,导 致 绝
产…。近几年 ,随着水肥 条件 的改善 ,中低秆新 品种 的
S i ah a g h n d n ia , rse t ey T ec nrle e t w r c mp rd T e rsl h w d ta te c nrl hj zu n ,C e g e a dJn n ep c v l h ot f cs ee o ae . h eut s o e h t h o t i i . o f s o
河北 农 业 科 学 ,2 1 00,1 ( 1 :4 4 ,4 4 1 ) 4— 5 7 Ju a o bi gi l rl cecs o r l f e A r ut a S i e n He c u n 编辑 索 相 敏
谷 子 纹 枯 病 生 防 菌 株 筛 选 及 防 治 效 果 研 究
董 立,马继芳 ,郑 直 ,李志勇,全建章 ,刘 磊 ,甘耀进 ,董志平
( 家谷 子 改 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心 ,河 北 省 农 林 科 学 院 谷 子 研 究 所 ,河 北 省 杂 粮 研 究 实 验 室 ,河 北 石 家 庄 国 00 3 ) 5 0 1
摘 要 :分 别从 河北 省 的 石 家庄 、承 德 以及 山 东省 济 南 的纹 枯 病 病 田根 际 土壤 样 品 中 筛选到 3株 高活性 菌 株 S 8 B、
efcs o tr e ic nr l tan wee 7 9% . 7 . f t f h e bo o to sri s e r 7 . 7 9% a d 6 0 . rs e t ey n 7 . % e p ci l whc wee o r h n h t f v ih r lwe t a ta o tidmeo . w iewe e e u v ln t h t fd nc n zl. ers l o e o d iv siains o d t a h e ic nrl r i fr a t h l r q iae twi ta i io a oe Th e ut fs c n n e tg t h we h t reb o o to h o o t sr isc ud c nr lfrh rifcin. whc r etrt a wo c e c l. tan o l o to u te ne to ih wee b t h n t h mias e

1株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特性的初步研究

1株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特性的初步研究

番茄 灰霉 病 菌是 半 知 菌 亚 门真 菌 , 要 危 害 主
番茄 花果 , 亦发 病 于茎 、 叶部 位 , 苗 染 病 较 重 且 幼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发病 迅速 , 番茄 产 量 影 响 很 大 。如 何 有 效 控 制 对 番茄 灰 霉 病 的 发 作 , 提 高 番 茄 产 量 意 义 重 对 大 引。本 文 主要 阐述 如 何 从 鲜 牛 奶 中筛 选 1株
Ba t rum n t n bio y Pr pe te ce i a d Is I hi t r o r i s
REN i Je.L S u. i V h x a
( o1 fBo c Cl .o i.Si Tcn1。Seyn gi n. S eyn 18 6 1 .& eh o . hn agA r .U i, hna gl0 6 ) c
A src A b c r l t i A a i l e o ehmi a t im a a s t t g ym le ( o yi c ee ) b ta t a t i r n 9w s s a df m f s l bce u g i to o r i w B t t i r e a sa o t r r k r n ma e d r s n a
任 杰 ,吕淑 霞 ‘
10 6 ) 18 6
( 阳农 业 大学 生 物 科 学 技 术学 院 , 宁 沈 阳 沈 辽
摘 要 从 鲜 牛 奶 中 筛选 1 对番 茄 灰 霉 病 菌 具 有 拮 抗 作 用 的 茵 株 A , 1Sr N 序 列 分 析 , 定 为 枯 草 株 9 经 6 D A 鉴 芽胞 杆 菌 ( aiu uti 。 抑 茵 特 性研 究表 明 , 茵株 代 谢 产 物 会 造 成 番 茄 灰 霉 病 茵 茵 丝 畸 形 , 时 抑 制 其 B c l sb l) ls is 该 同 孢 子 生 长 , 孢 子 细 胞 壁 破 裂 ; 谢 粗 提 物 经 过 D A -2离子 交 换 层 析 及 Sp ae—5 使 代 E E5 eh dxG 0凝 胶 柱 层 析 后 , 泳 电 检 测 到 具 有 抑 茵 活性 且 分子 量 约 为 1 u的单 一 条 带 , 7k 经验 证 该 抑 茵 物 具 有 蛋 白酶 活性 。

菌株选育方法

菌株选育方法

菌株选育方法一、菌株选育的重要性菌株选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选育优良菌株可以获得更高产、更高效的微生物制品。

同时,菌株选育也可以改良菌株的性状,使其具备抗逆性、耐药性等特殊性状,从而提高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

1. 纯化菌株菌株选育的第一步是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目标菌株,并进行纯化。

纯化菌株的目的是确保选育过程中的菌株纯度,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纯化方法包括单菌分离、传代培养和形态学观察等。

2. 筛选菌株筛选是菌株选育的关键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检测手段,对菌株进行筛选,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常用的筛选方法有以下几种:(1) 生理性状筛选:通过菌株在特定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和代谢产物的产生情况,来判断菌株的优劣。

(2) 抗性筛选:通过暴露菌株于有害物质或环境胁迫条件下,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筛选出耐药或耐逆的菌株。

(3) 遗传筛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菌株中,通过检测菌株的表型变化,筛选出具有特定基因的菌株。

(4) 分子筛选:利用PCR、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筛选,鉴定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3. 优化培养条件菌株选育除了对菌株本身进行筛选外,还需要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合理的培养条件可以提高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代谢产物的产量。

常见的培养条件优化方法包括温度调节、酸碱度调节、氧气供应、培养基组分优化等。

4. 高通量筛选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菌株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大量样品,快速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的菌株。

例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快速鉴定目标基因和功能基因;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三、菌株选育的案例1. 优良菌株的选育通过生理性状筛选,研究人员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一株具有高产酶活性的菌株。

经过优化培养条件,该菌株的酶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其成为工业酶生产的理想菌株。

萝卜软腐病生防菌株Hy11的筛选、鉴定及定殖特性

萝卜软腐病生防菌株Hy11的筛选、鉴定及定殖特性

萝卜软腐病生防菌株Hy11的筛选、鉴定及定殖特性杨瑞先1,2 宋美仙1 邱思鑫3 胡方平1∗(1.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州350002;2.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系,洛阳471023;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州350013)摘要:为探讨银杏内生细菌对萝卜软腐病的防病作用,通过块根接种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萝卜软腐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共获得8株拮抗作用较强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Hy11抑菌作用明显。

对生防菌株Hy11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 和gyrB 基因序列分析,并应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菌株Hy11,研究该菌株在萝卜体内的定殖动态。

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萝卜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萝卜块根和幼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9%和66.7%;对萝卜幼苗的促生率达113.28%。

经鉴定,菌株Hy1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

标记菌株Hy11⁃gfp 在喷雾接种银杏叶片后0~3d 种群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10d 后保持相对稳定;其在萝卜的根、茎和叶中均能够定殖,在根中的定殖数量最高可达1.2×104CFU /g 。

关键词:萝卜软腐病;内生细菌;生物防治;鉴定;定殖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of biocontrol bacterial strain Hy11against whiteradish soft rot and its colonization characteristicsYang Ruixian 1,2 Song Meixian 1 Qiu Sixin 3 Hu Fangping 1∗(1.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Fujian Province,China;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Henan Province,China;3.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Fujian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 350013,Fujian Province,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 against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was screened using the tuber inoculation and pot expermient in green house.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8bacterial isolates showed strong inhibitory activity,among which strain Hy11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the pathogen significantly.The strain Hy11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alysis result of 16S rDNA and gyrB gene sequences.Mean⁃while,the strain Hy11was label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to investigate its colonization in white radish.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train Hy11performed good control potential against white radish soft rot disease with 77.9%control efficiency in tubers expermient and 66.7%in pot expermient,respectively.The strain Hy11was also found to promote white radish seedlings growth remarkably with 113.28%growth⁃promoting effect.The strain Hy11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h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463),福建省发改委项目(KY0030060)作者简介:杨瑞先,女,1979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内生细菌,E⁃mail:fairy19790805@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huf@;收稿日期:2012-11-16第40卷 第2期2013年 4月植 物 保 护 学 报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Vol.40 No.2Apr. 2013 population of strain Hy11⁃gfp in leaves of G.biloba decreased sharply in the first3days after spraying and remained constant level after the10th day.The strain Hy11⁃gfp could colonize in root,stem and leav⁃es of white radish seedlings.The colonization amount of the strain Hy11⁃gfp could reach to1.2×104 CFU/g in white radish root.Key words:white radish soft rot;endophytic bacteria;biocontrol;indentification;colonization 萝卜细菌性软腐病是由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侵染引起的常见病害[1],可危害萝卜根茎、叶柄或叶片,多发生在萝卜生长的中后期和贮藏期,使萝卜肉质根失去商品和食用价值,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优良根瘤菌菌株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

优良根瘤菌菌株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

优良根瘤菌菌株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优良根瘤菌菌株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根瘤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根部与其共生的微生物,它们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能够固氮和供给植物必需的氮营养,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筛选和鉴定优良的根瘤菌菌株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根瘤菌菌株筛选与鉴定的相关技术。

1. 根瘤菌菌株筛选技术根瘤菌的筛选是通过鉴定植物根瘤中的菌株来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植物根瘤的采集与分离首先,我们需要在农田或实验室中收集不同植物根瘤样品,包括豆科植物(如大豆、绿豆)和非豆科植物(如黄连木、山东花椒)。

然后,将根瘤样品进行分离,可以通过灭菌的方法将根瘤剪切并悬浮于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包含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

1.2 菌株的纯化与培养将分离得到的根瘤菌菌株进行纯化,可以通过菌落转接法、层析法等方法纯化单株。

然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扩培,常用的培养基包括YMA培养基和BMM培养基等。

培养的条件需要控制温度、pH值等因素,以保证菌株的生长。

1.3 菌株的特性筛选在菌株的培养基上观察和筛选菌株的生理和形态特性。

例如,根瘤菌菌株的菌落形状、色素产生、胞外多糖分泌等特性可以通过目测进行初步筛选。

此外,一些生理指标如产生IAA(吲哚-3-乙酸)、溶磷、溶钾等也可以作为筛选指标。

1.4 微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对于分离得到的根瘤菌菌株,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准确定性。

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结构鉴定、酶谱分析、抗生素抗性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根瘤菌的基本特性,并与已有的参考菌株进行比较。

2. 根瘤菌菌株鉴定技术鉴定根瘤菌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其分类学和系统学地位置。

鉴定可以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

2.1 形态特征的鉴定根瘤菌菌株的形态特征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可以对菌株进行初步的鉴定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优良生防菌株筛选的探讨
摘要:目的:测定7种生防微生物菌种室内毒力和比较室外小区防治同翅目昆虫温室白粉虱和桃蚜。

方法:首先制备各种菌株发酵液,以温室白粉虱和桃蚜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种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这两种害虫的杀毒能力。

结论:蜡蚧轮枝菌l-31、l-05和粉虱座壳孢f-85在离体条件下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均表现出很强的杀灭毒力,校正累计死亡率(%)均在90%左右,与其它菌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粉虱座壳孢对两种害虫的毒力较高,但室外防效不理想;苏云金芽孢杆菌bt1、bt2和球孢白僵菌q-55、q-27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毒力较弱。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桃蚜高毒力生防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59-02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防治[1],从植物病害防治的角度来讲,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控制病原物的方法。

它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即利用生物群防治生物群[2]。

而国内的科研人员也开始大力开展微生物农药,生防微生物菌种也开始被很多科研人员看重并作出了一些相关报道,但关于现在研究最多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蜡蚧轮枝菌等菌种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高毒力作用对比筛选较少[3]。

本文选取对同翅目昆虫温室白
粉虱和桃蚜有较高毒力的生防菌种为研究对象,其中在甘肃省科学院生物实验基地进行温室白粉虱的小区防效试验,在甘肃省榆中县和平乡进行桃蚜的小区防效试验,为拓宽生防微生物的抗虫谱和进一步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
苏云金芽孢杆菌btl和bt2,球孢白僵菌q-55、q-27,粉虱座壳孢f-85,蜡蚧轮枝菌l-31和l-05均购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经实验室活化、虫体复壮后的保存菌株,灰霉病病原菌由实验室从一品红病叶上分离纯化而得。

1.1.2 培养基
细菌斜面培养基:牛肉膏0.8 g、酵母膏0.5 g、葡萄糖1.0 g、琼脂粉1.2 g、用蒸馏水定溶至l00 ml,调ph值为7.0。

细菌发酵培养液:蛋白胨5.0 g、酵母膏0.5 g、葡萄糖1.0 g、na2hpo4.1.1 g、用蒸馏水定溶至100 ml,ph值为7.0。

真菌斜面培养基:酵母膏l.0 g、蛋白胨1.0 g、葡萄糖4.0 g、琼脂粉1.2 g,用蒸馏水定溶至l00 ml,调ph值为6.5。

真菌发酵培养液:酵母膏1.0 g、蛋白胨1.0 g、葡萄糖3.0 g、麦芽提取物1.0 g、kh2po4 0.3 g、mgso4·7h2o 0.15g,用蒸馏水定溶至100 ml,调ph值为6.5。

1.2 试验方法
1.2.1 单菌斜面菌种的培养
将活化或复壮的原菌种转接于优选的单菌斜面培养基上,真菌25 ℃恒温培养15天。

细菌30 ℃恒温培养50小时备用。

1.2.2 各试验菌株发酵液的制备
将培养了足够时间且已经生成大量孢子或芽孢的斜面菌株用相应液体培养基(5毫升/支)洗下,以7%接种量分别接于相应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培养液装量为500 ml锥形瓶中装l00 ml发酵培养液,25±0.5 ℃恒温静止培养12天;细菌30 ℃恒温培养50小时。

取各菌株发酵液1 ml测定其含孢量和含菌量,再各取200 ml以6000 r/mim的转速离心,取其上清液后与剩余原发酵液一起保存备用。

1.2.3 各试验菌株的室内杀虫毒力测定
(1)各试验菌株以温室白粉虱若龄幼虫为试虫的室内杀虫毒力测定将制备的各菌株的发酵液及其离心上清液各取l0 ml,用1%吐温水溶液(无菌)稀释10倍后备用。

空白对照用1%吐温水溶液(无菌)。

从温室选取温室白粉虱危害严重,若龄幼虫比较集中的两年生一品红植株50盆供该实验用。

将带有温室白粉虱若龄幼虫较多的一品红叶片摘下(要求幼虫数在30个以上),记录其上的实际虫头数并将卵用小镊子轻轻剥离,然后用浸湿透的棉花团将叶柄包裹,外用保鲜膜包扎,置于铺有两
层干滤纸的12 cm平皿中,叶面向下,叶背向上,将准备好的各菌株稀释发酵液分别用小喷壶喷于备好的试验叶片上,每个备处理叶片分三次喷施,中间间隔1.5个小时,每次喷施药量约5~6 ml,共用20 ml。

处理完后将平皿用带微孔的保鲜膜封口,置于温箱中,每日光照10 h、黑暗14 h,25±0.5 ℃恒温培养,每处理药剂做5个重复。

24 h后每天用滴管滴入9~10滴无菌水(以保持小环境的适宜湿度确保一品红叶片新鲜和各生防菌萌发浸染)。

每种试验药剂包括对照均做5个重复。

每天记录死亡虫头数,连续7天。

记录累计死亡虫头数,计算校正累计死亡率,并对试验数据用
d.b.duncan新复极差法做统计分析,比较各试验菌株的毒力差异性。

(2)各试验菌株对桃蚜的室内杀虫毒力测定。

将制备的菌株发酵液及其离心上清液各取l0 ml,用1%吐温水溶液(无菌)稀释10倍后备用。

空白对照用1%吐温水溶液(无菌)。

在桃蚜危害较重的温室中,采集成蚜比较集中的菠菜叶以及新鲜无虫害的嫩叶适量(试虫和饲养用嫩叶的采集量视当日的实验量定,用多少采多少)带回实验室备用。

用软毛笔尖将桃蚜轻轻挑入垫有两层滤纸的直径12 cm的培养皿中,每处理用桃蚜180头以上,将各试验菌株发酵液和对照,各取100 ml分五次(中间间隔30 min)轻轻喷到培养皿中。

然后,用毛笔将处理后爬动自如的桃蚜轻轻挑入干净培养皿(直径7.5
crn)的新鲜菠菜嫩叶上,每皿25头,每处理重复5次,然后将各个处理的小培养皿放入直径12 cm的大培养皿中,大培养皿中盛适量无菌水用以保湿,各处理皿口用刺有小孔的保鲜膜覆盖,置22 ℃左右的敞亮房间中饲养。

每天观察1次,记录死亡虫头数并及时将若蚜移出,隔天更换大皿中的无菌水(保证小环境的相对无菌和适宜湿度),连续观察7天,记录累计死亡虫头数,计算校正累计死亡率,并对试验数据用d.b.duncan新复极差法做统计分析,比较各试验菌株的毒力差异性。

1.2.4 各试验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的小区防效试验
将制备的菌株发酵液各取200 ml,用1%吐温水溶液稀释10倍备用。

空白对照用1%吐温水溶液。

在栽培一品红的温室里,选取温室白粉虱危害比较严重的二年生且正要开花的一品红植株240株,平均分成8个长方形小区,7个为试验药品小区,1个为空白对照小区,各小区之间加保护行,每小区试验植株30株,随机取12株,每株选三片(从植株上、中、下三个位置选取)虫数较多的叶片记录基础虫数并挂牌标记,然后,同时喷施实验药品和清水.从叶片两面喷施,以叶片滴水为度。

施药后的前两天遮阴、保湿,并于施药后第3、5、7、15天观察记录标记叶片的活虫数及其有无药害。

计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

并对试验数据用d.b.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试验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田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

1.2.5 各试验菌株发酵液对桃蚜的小区防效试验
将寄主换为嫩菠菜,并在其上接种适量桃蚜若虫,10天后分小区进行试验,其余实验方法和数据记录分析同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试验菌株的室内杀虫毒力(表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生防菌种对温室白粉虱若龄幼虫和桃蚜的杀虫毒力有明显差异。

粉虱座壳孢和蜡蚧轮枝菌发酵液对两种害虫的毒力最强,7天后的校正累计死亡率(%)均在90%左右,与其它菌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球孢白僵菌和苏云会芽孢杆菌发酵液相对较弱,七天后的校正累计死亡率(%)在80%~60%之间,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两种害虫的杀虫毒力最弱。

2.2 各试验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小区防治效果
表2和表3的结果显示,七株生防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两株蜡蚧轮枝菌对两种害虫的小区防治效果最强,防治高峰期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均可达80%以上,与其它试验菌株之间差异显著。

3 讨论与总结
(1)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外小区防效试验比较可知,蜡蚧轮枝菌的两个菌株在离体条件下无论是发酵液还是代谢产物对同翅目昆虫温室白粉虱和桃蚜均表现出很强的杀灭毒力,而且能在非寄主作物上定殖而且对目标害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很高的
开发应用潜力[3]。

(2)粉虱座壳孢对这两种害虫的毒力也很高,但室外防效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菌株f-85本身的抗性较弱以及其代谢产物的毒力不足造成的,只要选对了菌株应该也是这两种害虫比较理想的生防菌。

(3)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同翅目昆虫的毒力较弱,尤其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其基本无效,单独使用价值不高,但从它们的代谢产物毒力分析,与其它生防物质复配扩大其抗虫谱也是一种应用途径。

参考文献
[1] 祝树德.园艺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62-165.
[2] 徐汝梅.温室白粉虱对植物的喜好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124-130.
[3] 马瑞燕,孔维娜,郝利军.温室白粉虱对几种园艺植物的偏好性[j].昆虫知识,2005,42(3):301-304.
[4] 花冬梅.冬季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03,16(6):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