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师:城市人口比重是很亮某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城市
人口比重上升说明有大量的人进入城市,这些人从哪里来呢?
生:乡村的剩余劳动力。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说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原因?
生:城市的拉力有:大量就业机会、较
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材料三:青岛市社会就业人数变化(单位: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157.4
65.6
2000
144.7
134.91
2017
101.86
228.14
1. 以上材料反应了什么现象?
33.7 117.99 273.9
就业总人口数
256.7 397.6 603.9
第一产业 所占比重 61.31% 36.39% 16.86%
“城市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搜集了青岛百年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体会到青岛的变化就是城市化 的过程,运用学生熟悉的地区加深学生印象并激发学生兴趣。“城市 化标志和动力”部分,我将知识点环环相扣,强调因果联系;“城市 化特点”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学生读图时给与指导, 学生既学会知识,也掌握能力。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材分析 教材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 市化的意义。从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城市 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概念不难得出其三个主要特征。对于城市 化的意义,教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 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究二:城市化特点 师:读探究二两幅图,完成问题。
师:读左图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提醒:读图时注 意从哪些方面问题?) 生:初级阶段水平低,速度慢;加速阶段速度快,水平迅速提高;后 期阶段水平高,速度快。 师:读右图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提醒: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生: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 师:引导学生读右图,发达国家的英国 1950 年城市化水平下降,这 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逆城市化。
2. 请结合图片和生活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小结】 1.城市化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提供大量就业 机会
城 市 化
【探究二】 城市化特点
1.读左图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2.读右图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比较 郊区城市化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乡村
郊区 市中心
逆城市化 人口由 市区 迁往 农村或小城镇 。
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2.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 3.小汽车的普及,交通条件的完善
乡村 郊区 市中心
师:读“我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右图), 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 度加快;1995 年前后,再次加速。 师: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给同学们 2 分钟时间进行知识梳理。 课后探究:大沽河
欧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 1984~1989 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4.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④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A. ①②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案例的深度挖掘不够, 没有将城市化的热点问题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的成因的挖掘不够,城市化过程中的现象讲解 不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在学案中列出了几张对比不同国家 和地区城市化特点的对比表格,学案的设计上仍需继续琢磨、揣测。 此外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整个课堂的调控能力和课堂 组织能力不足。
师:继续看右图中的巴西和印度出现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 相适应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什么? 生: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师: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郊区城市 化阶段,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表格内容。 生:观看微课视频,填写表格。
表现 成因
图解
郊区城市化 人口由 市区 迁往 郊区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61.31% 36.39% 16.86%
生:据材料一总结出城市人口数量上升、比重上升;据材料二总结城
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据材料三总结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师:请同学根据以上结论和课本归纳一下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生: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机会

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和服务的
发展→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城市化的
发展。


师:
经 济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提供大量就业
机会

过渡:青岛的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那其 他国家、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什么样的呢?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 主要原因,通过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不难理解“社会经 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 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 断地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 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部分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 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最后介绍 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练习效果分析 本节习题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检验学生对知 识理解程度的最实用的参照。通过做本节课习题,认识概括化图形的 多样化的具体变式,对原理和规律的认识更加的深入,加深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形成对事物的完整把握。在做作业、解习题的过程中学生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1.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
在空间上集聚,
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意义(找出关键词句)
3.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探究一】城市化的标志和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年青岛第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 91.68 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2000 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 749.42 万人,市区人口数为 234.6 万人;201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数 929.05 万人,市区常住人口 625.25 万人,城镇化率 72.57%。 材料二:不同时期青岛市区范围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 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已经适应了上课讨论的 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 乏,对城市化的理解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 验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应该采用图片展示、资料补充、联系实际等多 种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Biblioteka Baidu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动力机制。
2.运用城市时空差异统计图,判断城市化水平及原因。
3.运用不同区域或是其城市发展差异,分析城市化水平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课前预习】
生:看视频感受青岛的城市兴起变化,吸引学生。自学阅读课本,请 学生说出城市化的概念。
探究一:城市化的标志和动力
师:知道了城市化的概念,我们就以青岛为例看看城市化具体有哪些 表现?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完成探究一。
材料一:1953 年青岛第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 91.68 万人,以农业 人口为主;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为 749.42 万人,市区人口 数为 234.6 万人;201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数 929.05 万人,市区常住 人口 625.25 万人,城镇化率 72.57%。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4.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
①传统工业的复苏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④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动力和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学生通过运用图表信息判断并分析城市化水平 和特点。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
化的过程。下图显示西欧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 1984~1989 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
本节课的重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化的特点, 难点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建议一课时,以新授课形式进行。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评测练习 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 率的比较(%)。读图,完成 1-2 题。
1.2001~2008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 年以来我国(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青岛记忆》视频。
师:刚才的视频中展现了青岛经典建筑的对比,青岛从一个不知名的 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的大都市,并且我们还积极承接世界级的大活动, 比如 2018 年上合青岛峰会、最近在青岛举办的海军节系列庆祝活动 等,青岛只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的转身,青岛的百年历史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城市化。首先我们来看城市化的概念。
师: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可是历史上的大沽河一度断流。2012 年青岛市提出了“一轴三线”的空间布局规划,这 “一轴”就是指 大沽河,市委市政府通过这“一轴”,拉开了大青岛的布局框架,通 过大沽河的治理,使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整个北部 区域的环境生态得到改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大沽河治理”的相关 材料,查找青岛市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搜集材料,了解城市化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下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铺 垫。
逆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
迁往
。 人口由
迁往

成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图解
乡村 郊区 市中心
乡村 郊区 市中心
3.读“我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右图),总结我国城市 化进程及特点。
【知识梳理】
【巩固练习】
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
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
的比较(%)。读图,完成 1-2 题。
1.2001~2008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
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
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下图显示西
等;乡村的推力有剩余劳动力多、收人
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师: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区有大量
剩余劳动力,而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农村地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 会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由果索因,完成空格的内容。
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提供大量就业
材料二:不同时期青岛市区范围
材料三:青岛市社会就业人数变化(单位:万人)
1978 2000 2017
第一产业 157.4 144.7 101.86
第二产业 65.6
134.91 228.14
第三产业 33.7
117.99 273.9
就业总人口数 256.7 397.6 603.9
师:以上材料反应了什么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