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ppt

合集下载

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

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

1.2.3湿度和降雨:据相关文件记载,自然情况下空气 相对湿度60%~80%对斑潜蝇发生繁殖十分有利:长时 间高湿导致蛹粒霉变。降雨对该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 低土壤中蛹的羽化率,大雨、暴雨可直接致死成虫和蛹: 1.2.4天敌:据相关文件记载,美洲斑潜蝇天敌资源十
刚开始钻蛀取食,用口钩不断刮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形
成白色蛇形隧道。有时1张叶片上有数十头幼虫,使潜 道纵横交错,导致叶片部分或全部失绿。幼虫可昼夜进
行取食。据测定1龄幼虫的虫道全长为10.1~19毫米,2
龄为32~48毫米,3龄为90—117毫米。第3龄幼虫的食 物消耗量最大,为害时可见黑色口钩来回刮动叶肉。幼
亡。据材料记载,雌虫在26.5℃的条件下,产卵前期最
个体繁殖。但成虫耐高温能力较强,即使在40℃恒温下, 经过6—8小时后仍有50%的成虫能够存活。据相关文件 记载,春季5-6月保护地和秋季8。9月露地平均温度约
只有合作,才会成功。吉林蔬菜杂志,圆您致富之梦!
・25・
囝墨圈囫
为24—27。C,最适宜于斑潜蝇发生为害,田间虫口数量增 长迅速。深秋与早春的低温及盛夏高温都严重影响种群 数量增长:
1发生规律
1.1
虫老熟后,在虫道末端附近咬破一半圆形切口,通过虫
体的蠕动收缩逐渐钻出虫道。多数落入土中化蛹,也有 留在叶面化蛹。在自然情况下,老熟幼虫的脱道和化蛹 一般均在上午进行。脱道高峰为早晨7-9点,脱道全部 在上午完成,化蛹高峰为上午7~11点,以8-9点最多, 化蛹也基本上在上午完成。但在人工24小时光照条件 下,老熟幼虫可昼夜脱道化蛹。
及带虫叶片等远距离传播扩散。
1.2影响该虫种群数量的环境条件
1.2。1
温度:环境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 短。低于14c|C蛹的羽化率明显降低,高于35℃显著影响 幼虫存活及化蛹,26℃左右最适宜于各虫态生长发育和

园艺植物昆虫学19-潜叶类害虫

园艺植物昆虫学19-潜叶类害虫

潜叶害虫 南美斑潜蝇
一、分布与为害 寄主:该虫寄生植物范围相当广泛。已明确的寄主植物已达39科287种,
发现主害作物13科35种。 最嗜食作物包括豆科、葫芦科、茄科、菊科、苋科、石竹科等,如豇
豆、菜豆、蚕豆、丝瓜、黄瓜、南瓜、西葫芦、芹菜、番茄、茄子、 辣椒、雍菜、马铃薯、烤烟、菊花、满天星、也为害小麦、大麦和玉 米等粮食作物和田间杂草繁缕以及其他豆科、十字花科等杂草。
卵产于叶肉中,主要随寄主植物的叶片、茎蔓、甚至鲜切花的调运 而传播
潜叶害虫 美洲斑潜蝇
为害特点:
潜食叶片,致叶正面现斑块条状白色潜道,且潜道末端渐大略呈红褐 色。
成虫利用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正面,孵化后幼虫即在叶片中潜食叶肉, 使叶片产生白色潜道,破坏叶片中叶绿体细胞,影响光合作用。叶内 幼虫多时,致整个叶片发白或腐烂。
潜叶害虫 美洲斑潜蝇
(3)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
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平方米设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 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一次。
(4)用药
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喷洒98%巴丹原 粉1500~2000倍或1.8%爱福丁乳油3000~4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5% 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
一、分布与为害
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
双翅目,潜蝇科。别名斑潜蝇。
在新北区、北半球温带地区。近年已蔓延到欧洲和亚洲。1994年
我国随引进花卉该虫进入云南昆明,从花卉圃场蔓延至农田。现云南、
贵州、四川、青海、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已有为害蚕豆、豌豆、
小麦、大麦、芹菜、烟草、花卉等的报道。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美洲斑潜蝇的寄主与分布、形态特征,概述了其发生规律与危害症状,提出了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美洲斑潜蝇危害菊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锦葵科、毛莨科、大戟科、旋花科、伞形科等植物,笔者就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卉及植物栽培提供防护思路。

1寄主与分布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拉丁文学名为liromyza sativae。

该虫适应性强,危害性大,易传播蔓延,是菊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100多种植物的害虫,原产南美洲,我国于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1994年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现在除青海、西藏和黑龙江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我国的热带、亚热带等温带地区。

1995年美洲斑潜蝇在我国的21个省的蔬菜产区暴发为害,受害面积达148.8万公顷,减产30%~40%。

2形态特征美洲斑潜蝇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

成虫体积较小,长15~24cm,浅灰黑色,头部黄色,眼后眶黑色。

胸、背黑色有光泽,中胸侧板大部分黄色,足黄色,腹面黄色。

卵椭圆形米色,微透明,初卵时半透明,后为鲜黄色。

幼虫蛆状,老熟幼虫体长约3mm,橙黄色,后气门突三分叉。

蛹椭圆形,长 1.3~2.3mm,腹面稍扁,橙黄色,后气门三孔。

成虫有飞翔能力,但较弱,对黄色趋性强。

3发生规律与危害症状成幼虫均可危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

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

该虫1年发生代数随地域而不同,夏季完成1个世代仅需15~30d。

雌成虫用尾针刺伤植物的叶片和叶肉吸食汁液,并在叶上形成近圆形凹陷的黄色斑点。

雄蝇无尾针,跟随雌蝇其后,吸取雌蝇刺出孔残余液汁并进行交配。

三叶斑潜蝇培训

三叶斑潜蝇培训
大洋洲: 美属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
分布与传播
1990年6月在日本静冈县的菊花、非洲菊、番茄、旱 芹菜等作物上大量发生,到1992年8月,已普遍存在 于关东地区15个都县(西东力1994)。韩国于1994 年发现三叶斑潜蝇,主要为害菊花、番茄和马铃薯 等(Hong KiJeong等1996)。目前该虫也发现于挪 威、瑞典、芬兰、瑞士、希腊、罗马尼亚、波兰、 西班牙等国,1984年被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植保组织 列为A2类检疫对象。我国台湾1988年即已发现该虫 ,系进口非洲菊种苗时检疫不彻底而夹带侵入,目 前已在8科31种植物上发现三叶斑潜蝇为害,包括菊 科花卉,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的多种蔬 菜及一些杂草等(钱景秦1997)。云南省动植物检 疫局曾从来自日本的向日葵上截获三叶斑潜蝇。现 已在广东和海南发现。
•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美洲斑潜蝇幼虫
•美洲斑潜蝇蛹
•南美斑潜蝇 •Liriomyza huidobrensis
•番茄斑潜蝇为害状 •南美斑潜蝇为害状
•美洲斑潜蝇为害状
•菊花
•番茄 •三叶斑潜蝇为害状
斑潜蝇的鉴别
从瓜类、茄果类、豆类或各种茎、叶蔬菜 叶片的虫道中培育出翅长约1~3mm的小 型蝇类,体背面灰黑色,头部和体腹面带 黄色,尤其是小盾片鲜黄色(极个别是灰 黑色-葱斑潜蝇),虫道中粪便是短线条 状排列,即可能是斑潜蝇属。
产于叶片正面,
反面很少。
•幼虫
• 橙黄色,后气 门突具3个气孔

•蛹
• 鲜黄色至黄褐 色。
•三叶斑潜蝇
• 较小,0.20~ 0.30mmX0.10~ 0.15mm,卵通常 产于叶片正面, 反面很少。

浅谈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预防

浅谈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预防

浅谈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预防美洲斑潜蝇是近几年来发现的植物检疫对象。

经过2a多年来的调查观察,已初步掌握了发生为害特点,探索了操作性较强的预测预报办法,并在指导防治工作中,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1.1发生世代美洲斑潜蝇在海丰县蔬菜作物上,1a发生17个世代,最长为48d,最短为12d。

在日平均温度28.7℃时,卵的历期2.35d,蛹期7.87d,完成1个世代约需14d。

1.2幼虫取食特性幼虫蛀食寄生叶片的叶肉,形成白色蛇形蛀道,蛀道两侧边缘有交替排列呈黑条状的粪便,蛀道的宽度随幼虫的发育而逐渐变宽,从一龄进入二龄,二龄进入三龄的转折点,蛀道有较明显变宽的现象。

幼虫取食道长度与龄期的关系,因不同时间不同作物而异。

据测定,美洲斑潜蝇幼虫为害豆类,各龄幼虫的取食道长度是:一龄0.8—1.3cm;二龄1.2—2.4cm,三龄2.2—4.3cm。

1.3田间消长特点美洲斑潜蝇在我县周年发生为害,1a有两个为害高峰期,一个是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另一个是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

主要为害瓜、豆类,其次是叶菜类和茄类。

2、调查方法2.1观察圃的设置观察圃面积150—200m2。

按当地种植习惯,3—10月连续相间种瓜、豆类,11月至翌午2月种番茄和叶菜类蔬菜作物。

2.2调查时间2.2.1冬后基数调查。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天气暖睛时,调查美洲斑潜蝇嗜食作物,重点调查番茄、玉豆和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及主要寄生杂草的冬后虫口基数。

2.2.2观察圃及大田调查。

调查时间视气温而定。

夏、秋季每隔2—3d查1次,冬、春季每隔5—7d查1次,每世代查2—3次。

2.3化蛹进度调查利用蛹盘收集落地蛹,调查化蛹进度。

其方法是:每块田设置5个蛹盘。

蛹盘规格为30cm×20cm×4cm,蛹盘底部及内侧用白色的确良布放在里面,用夹固定,内侧边缘涂上一圈凡士林以防逃逸。

用1个高15cm的支架将蛹盘托起,以防雨水将泥土溅入盘内。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国际上主要检疫害虫[1]。

近年来其在汾阳市发生较严重,1年发生8~10代,主要危害蔬菜、豆类作物。

在冀村镇2003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发生较严重,从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田间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且世代重叠,导致危害持续加重,形成多个盛发高峰期。

为取得明显效果,应进行综合防治。

1美洲斑潜蝇形态特征卵的大小为(0.2~0.3)mm×(0.10~0.15)mm ,米色,轻微半透明,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表皮下,根据温度高低,卵在2~5d 内孵化。

无头幼虫蛆状,最大可长至3mm ,初孵幼虫无色,渐变为淡橙黄色。

幼虫腹末有1对形似圆锥形的后气门,后气门开口于3个气孔。

幼虫主要在叶片表皮下取食叶肉,形成白色潜道,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2]。

椭圆形蛹为(1.3~2.3)mm×(0.5~0.7)mm ,淡橙黄色。

成虫体长为1.3~2.3mm ,翅展1.3~2.3mm 。

体淡灰黑色,小盾片鲜黄色。

雄成虫外生殖器端阳体褐色,分方2片。

雌成虫刺伤植株叶片取食叶肉后产卵,取食后造成大量叶片细胞死亡,形成白色圆点。

2危害特点保护地比露地发生危害严重;瓜菜类受害较大田作物严重。

尤其叶菜类作物,基本无商品价值。

黄瓜、菜豆受害也较严重,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50%以上,番茄、西瓜、茄子等受害较轻。

美洲斑潜蝇主要以幼虫在叶片中取食叶肉,形成隧道,并且破坏植株的叶绿素,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危害严重时会致使被害叶片脱落,严重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其主要靠卵和幼虫随寄主植株、切条、叶菜或蛹随盆栽植株土壤等远距离传播。

3发生规律3.1生物学规律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虫体较小。

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白天,晚间则在植株叶背栖息,成虫早晚活动缓慢。

羽化一般在上午,高峰在4:00—15:00,该时间段也是其取食交尾的活跃期。

成虫在羽化后随即觅偶交配,雌成虫交配的当天就会产卵。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继续开展化学防治的研究,寻找更加高效、低毒、环保 的杀虫剂,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 害。
发展方向
针对丝瓜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 特性和生态学规律,制定更加 科学、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 。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 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降低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继续开展化学防治的研究,寻 找更加高效、低毒、环保的杀 虫剂,提高防治效果。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概述 •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及影响 •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技术 • 防治丝瓜美洲斑潜蝇的实践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丝瓜美洲斑潜蝇的概述
分布与危害
分布
丝瓜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美洲、 亚洲和非洲等地区。
杀虫灯诱杀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杀 虫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天敌防治
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防治丝瓜美洲斑潜蝇。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防治丝瓜美洲斑潜蝇。
化学防治
要点一
幼虫防治
在幼虫期使用化学农药如灭幼脲、吡虫啉等防治丝瓜 美洲斑潜蝇。
要点二
成虫防治
在成虫期使用化学农药如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防 治丝瓜美洲斑潜蝇。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败叶、杂草和垃圾,集中 处理,以减少虫源。
合理布局作物
在同一块地上避免连作同一作物,特别是瓜 类作物,以降低虫害发生率。
轮作换茬
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以切断斑潜蝇的食 物链。
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
在田间设置黄板,板上涂抹机 油或悬挂黄色粘虫胶纸,诱杀

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

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

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摘要阐述了玉屏县美洲斑潜蝇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分布;危害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图1),属全国检疫对象,1995年在玉屏县南宁蔬菜基地首次发现,并危害严重。

因此,在省、地两站的安排下,笔者对疫情、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同时开展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期为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保障。

1 疫情调查1.1 地理分布根据对玉屏县6个乡镇连续8年的疫情普查,查明该虫在该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和危害,尤其南宁、茅坪、七里塘几大蔬菜基地及公路沿线危害较重。

该虫适应性较强,玉屏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中,只要有寄主植物,均发现有美洲斑潜蝇。

因此,海拔高度和热量条件对其分布影响不大。

1.2 寄主范围美洲斑潜蝇是一种多食性害虫。

从调查的情况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的寄主植物有5科20余种。

最常见的寄主有豇豆、丝瓜、黄瓜、西瓜、番茄、南瓜、茄子、白菜、四季豆、冬瓜等。

2 发生规律2.1 传播方式经调查发现,凡离公路、城市越近的地方及蔬菜基地(蔬菜重叠生产)的美洲斑潜蝇危害严重,同时发现蔬菜基地及温棚多的地方,美洲斑潜蝇在温棚及菜土中越冬蛹越多,翌年发生早、危害亦重。

说明美洲斑潜蝇主要经疫区蔬菜的调运与蛹越冬方式传播蔓延。

2.2 发生规律经过8年的观察,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的发生规律是:平溪、大龙、新店蔬菜及温棚较多的乡镇发生较重。

4月中旬开始发生(其他乡镇由于海拔较高,5月上中旬发生)。

5月下旬危害上升,到6月中旬达到第1次小高峰。

7月下旬至9月下旬达到危害的第2次高峰。

12月至翌年3月零星发生。

3 生物学特性观察通过田间调查及观察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玉屏县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当春季气温回升至月均温10℃以上始见幼虫活动取食,终见期出现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由于该虫世代发育不整齐,重叠现象明显,特别在7~9月的高温阶段(20~30℃)世代周期短,完成1个世代仅需18~23 d,当温度在16~24℃时幼虫历期4~5 d,卵期6~8.25 d,1年发生19~14代,各虫态发生时期随温度差异其发育历期有所不同(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