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

合集下载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简介•美洲斑潜蝇(Latin Name)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

•这种蝇类被广泛研究其生态学特征,以下将详细介绍。

食性•美洲斑潜蝇属于肉食性昆虫,以腐肉为主要食物来源。

•通过分解死亡动植物及腐烂有机物,起到环境清理的重要作用。

生活环境•美洲斑潜蝇主要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河岸、湿地、腐木等地区。

•这种昆虫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生活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

繁殖方式•美洲斑潜蝇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产卵、孤雌生殖等。

•雌性潜蝇每次可产下数十个卵,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孵化出幼虫。

幼虫阶段•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是肉食性,以腐肉和其他昆虫的幼虫为食。

•幼虫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发展,逐渐生长壮大。

成虫阶段•成虫主要通过寻找交配对象来繁殖后代。

•美洲斑潜蝇成虫寿命较短,一般只有数天到数周的时间。

生态功能•美洲斑潜蝇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与循环。

•也在食物链中居于重要位置,作为其他动物的重要食源。

保护意义•美洲斑潜蝇在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以上是关于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的相关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美洲斑潜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关注并尊重这种昆虫的生存环境。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特征简介•美洲斑潜蝇(Latin Name)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

•这种蝇类被广泛研究其生态学特征,以下将详细介绍。

食性•美洲斑潜蝇属于肉食性昆虫,以腐肉为主要食物来源。

•通过分解死亡动植物及腐烂有机物,起到环境清理的重要作用。

生活环境•美洲斑潜蝇主要栖息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河岸、湿地、腐木等地区。

•这种昆虫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生活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

繁殖方式•美洲斑潜蝇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产卵、孤雌生殖等。

斑潜蝇

斑潜蝇

斑潜蝇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异名有L. pulata Frick,L.munde Frick, L. canomarginis Frick, L. guytona Freeman,L. propepusilla Frost 等,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

美洲斑潜蝇原产于巴西,属双翅目,潜叶蝇科,植潜蝇亚科,斑潜蝇属。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陆续流行于佛罗里达、夏威夷等地,是美洲蔬菜生产的大敌。

1993年传入中国,现已遍布全国大部分蔬菜产区,其中部分菜区受斑潜蝇危害日益严重,甚至在某些蔬菜上(如黄瓜等)达到绝产的程度。

寄主有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芹菜、甜瓜、西瓜、冬瓜、丝瓜、西葫芦、蓖麻、大白菜、棉花、油菜、烟草等22科11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 成、幼虫均可为害。

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美洲斑潜蝇发生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虫道终端常明显变宽别于番茄斑潜蝇又称瓜斑潜蝇L.bryoniae(Kaltenbach)。

受害田块受蛆率30%-100%,减产30%-40%。

严重的绝收。

形态特征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0.1-0.15(mm)。

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顶端三分叉,各具1开口。

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0.5-0.75(mm)。

美洲斑潜蝇形态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美洲斑潜蝇成虫胸背板亮黑色,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蛹后气门三孔。

而番茄斑潜蝇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蛹后气门7一12孔。

美洲斑潜蝇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是一种多食性植物检疫害虫,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山东、重庆、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

1995年该虫传入我市,由于防治措施没跟上,发生程度迅速上升,受害作物种类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连云港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

1、危害持点美洲斑潜蝇主要危害豆科、葫芦科、菊科、十字花科、伞形科和茄科等蔬菜作物,以幼虫潜蛀叶片取食叶肉,在叶片内形成上下弯曲的蛇形蛀道,破坏海锦组织和叶绿素,影响作物光合作用。

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据田间调查,一般叶片受害率65%~85%,减产30%~40%,严重的几乎全叶都是潜叶虫道,造成大面积的植株枯萎或死亡,甚至绝收。

2、发生规律美洲斑潜蝇在连云港地区一年发生13~14代,世代重叠。

露地以蛹越冬,保护地以幼虫或蛹越冬。

3月下旬~11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保护地3月下旬、露地4月初越冬代幼虫开始危害,5月上旬~7月以第二、三、四代开始种群数量上升,危害春播豆科、葫芦科、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9月~11月底以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代幼虫危害秋播的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其中9~10月以第十一、十二代害虫对葫芦科的秋黄瓜危害最重。

3、防治对策3.1 严格检疫在美洲斑潜蝇非发生地要加强检疫,特别是要禁止从发生地调运蔬菜,一旦发现有美洲斑潜蝇幼虫,卵或蛹时,马上将虫源就地烧毁,防止蔓延。

3.2 农业防治适当稀栽,增加田间透光性,采取高矮蔬菜间作,及时清结田园,清除寄主植物老叶,特别是冬季采收后,应及时处理残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美洲斑潜蝇的越冬基数。

3.3 栽种抗虫作物苦瓜和苋菜等作物上美洲斑潜蝇危害明显比其他作物轻,同时,利用抗虫作物与感虫作物相间套种,可明显减轻危害。

3.4 诱杀成蝇在各代成蝇盛发期每667m2挂大小30mm~30mm黄杀板15块,或挂30张灭蝇纸,3~4d换1次,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防治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蜂对美洲斑潜蝇进行控制。

例如,引入特定寄生蜂如粘蛆寄生蜂和寄生茧蜂,它们会寄生在美洲斑潜蝇体内,破坏其发育和繁殖。

此外,一些捕食性昆虫如捕蝇草和天牛也可对美洲斑潜蝇进行控制。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或熏蒸,以消灭成虫、幼虫和蛆虫。

常用的杀虫剂包括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合成氨基甲酸酯类等。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按照杀虫剂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指南进行,确保使用安全,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 整地清除:彻底清除和破坏美洲斑潜蝇的栖息地,如清理果园的枯萎植物、干枝和果实,以减少美洲斑潜蝇的滋生和繁殖。

4. 陷阱和诱捕:放置黄色或亮黄色的黏虫板或黏虫球陷阱,吸引并捕捉飞行中的成虫和幼虫。

此外,还可以使用合适的诱捕剂如氨基酸、果胺酸和异戊二烯,来吸引并困住美洲斑潜蝇。

5. 农业管理: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恰当的灌溉和施肥,合理的修剪和收割时间,调整植株间距等,降低美洲斑潜蝇为栖息和繁殖的条件。

综上所述,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整地清除、陷阱和诱捕以及农业管理等综合措施。

在实际
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综合防控,以取得最佳效果。

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收获 后 , 植 株 残 体收 集起 来 , 中销 毁或 深埋 , 将 集 以 减 少 田间虫 源 。冬 前 , 结合 栽培 管理 人工摘 除虫叶 , 并 带 出棚外处 理 , 田也 应摘 除下部 虫 叶、 大 残叶集 中 深埋 或销 毁 , 以减 少虫 源 。合理 灌水 , 可减少 土壤 中
35 药 剂 防 治 .
目前 防 治 大 葱 锈 病 的 药 剂 以三 唑 类杀 菌 剂 为
主。发 病初期 可 喷洒 1%苯醚 甲环 唑 2 0 液 , 0 5 0倍 或
生长期 和收获后 应及 时 清除病 叶 ,带 出 田外烧
毁或深 埋 。
3 . 培 育无病 壮 苗 4
l. 25 %稀 唑 醇 2 0 液 ,或 4 %戊 唑醇 50 液 00倍 3 00倍 防治 , 7 1d喷 1 , 喷 2 3次 , 本上 可控 制 隔 -0 次 连 - 基 大葱锈病 的发 生 。
章丘 2号 , 丘大梧 桐抗 病性 较差 。 章
3 . 实行轮 作换 茬 2
可与小麦 、 玉米 、 豆科 等粮 油作 物 , 白菜 莴苣 、 茄
果 类 、 字 花科 等 蔬 菜 轮 作 3 5年 , 明显 减 轻病 十 - 可
害发生 。
3 . 清除病残体 3
肥, 追施 氮肥 , 促进 大 葱 生长 , 高 抗病 能力 。 提
加强 田间 管理 ,选 择 生茬 地 作 苗 床 ,施 足基

5 一 8
上海蔬 菜

S NGHA VE E A L S HA I G T B E
2 1() 9 6 0 01 5 - 0 :
植 物保护 ・
小 麦 红 蜘 蛛 的发 生 规律 及 防 治 措 施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都以幼虫和成虫 危害叶片,美洲班潜蝇以幼虫取食叶片正 面叶肉,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弯曲或蛇形 盘绕虫道,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 粪,老虫道后期呈棕色的干斑块区,一般 1虫1道,1头老熟幼虫1天可潜食3cm左 右。
-
-
引入扩散原因
我国于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 发现,1994年列为国内检疫对象,现已 分布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 年美洲斑潜蝇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 区)的蔬菜产区暴发为害,受害面积达 1.488×106h㎡公顷,减产30%~40%。
生蜂天敌寄生率可达50%以上。(姬小蜂 Diglyphus spp.、反领茧蜂Dacnusin spp、 潜蝇茧蜂Opius spp.等,这三种寄生蜂对 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
-
防治
·美洲斑潜蝇属我国的检疫性害虫,主要 危害茄子、番茄、马铃薯、辣椒、瓜类、 豆类、等蔬菜。以幼虫潜叶对寄主植物造 成的损失最大,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 使植株发育明显延迟并枯死从而造成减产, 严重受害株丧失商品价值,甚至可导致某 些蔬菜和水果绝收。防治方法:在幼虫2 龄前(虫道很小时),喷洒1.8%爱福丁 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绿菜宝、 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或 98%巴丹原粉1 500~2 000倍液或25%杀
-
结束
-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20世纪90年代先后侵入我国的美洲斑潜 蝇和南美斑潜蝇,因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 同,南美斑潜蝇有取代美洲斑潜蝇的趋势。
-
控制方法:
在害虫发生高峰时,摘除带虫叶片销毁 依据其趋黄习性,利用黄板诱杀 采用绿菜宝、巴丹、杀虫双等可取得明显

美洲斑潜蝇的综合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综合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综合防治
一、加强植物检疫和预测预报凡从害虫发生区调运花卉苗木,应严格按照检疫章程,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虫害,就地销毁,防止传播蔓延。

对无虫区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在各地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建立监测点,进行测报,掌握害虫发生期,及时发布虫情预报,指导适时用药,重点抓住成、幼虫关键时期施药。

二、农业防治措施在美洲斑潜蝇初发期,应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虫叶,带出地外集中烧毁。

在花卉移出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可降低虫口密度。

在化蛹盛期,可加大灌水力度,可杀死落在土壤中的蛹。

三、物理机械防治美洲斑潜蝇成虫对黄色有一定敏感性。

可在其发生高峰期,在田间、温室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降低虫口密度。

四、化学药剂防治通过近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当危害叶率达10%以上,就应及时喷药防治。

用药时,要做到成、幼虫兼治,交替轮换用药,多用生物制剂、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药剂可采用48%乐斯本1000倍液、1.5%灭幼脲3号1500至2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药4天以后,幼虫死亡率可达85%以上,持效期可达10至15天。

美洲斑潜蝇有哪些危害 美洲斑潜蝇防治的方法

美洲斑潜蝇有哪些危害 美洲斑潜蝇防治的方法

美洲斑潜蝇有哪些危害美洲斑潜蝇防治的方法
斑潜蝇有很多种,可为害瓜类的主要是几种多食性斑潜蝇,目前在我国为害较重的除美洲斑潜蝇外还有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等,其中以美洲斑潜蝇,传播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成虫为小型蝇类,体表灰黑色。

幼虫蛆状,体表光滑柔软,低龄时乳白色,老熟时变黄色。

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刺伤叶片而取食汁液并产卵其中。

卵孵化后,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肉,形成迂回曲折的隧道,严重时全叶叶肉被取食殆尽,残留上下表皮呈银灰色。

雌成虫用产卵器刺伤叶片并产卵,卵经2-5天孵化为幼虫。

幼虫期一般4-7天,老熟幼虫在叶上或表土层内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

该虫寄主范围极广,现已成为瓜类、豆类、茄科、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之一。

综合防治技术有:
①与抗虫作物套种。

美洲斑潜蝇对苦瓜、苋菜和烟草为害较轻,田间可与这些作物套种,能够减轻危害。

②清洁田园。

早春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杂草及栽培寄主老叶,田间发现被害叶片及早摘除集中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老叶,集中高温堆肥或烧毁,可降低虫口密度。

③深翻晒垡或冻垡,进行水旱轮作,杀死地表虫蛹。

④生物防治。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较多,主要有姬小蜂科的釉姬小蜂、新釉姬小蜂、无釉姬小蜂、羽角姬小蜂等。

一般情况寄生率可达20%左右;不施药时,寄生率更高,从国外引进的寄生蜂已经能够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 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 虫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 0.3×0.1~0.15mm。 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 橙黄色,长3mm。 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 1.7~2.3×0.5~0.75mm。

危害:

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是一种 危险性检疫害虫,适应性强,繁殖快,寄 主广泛,多达 33 科170 多种植物[1] 。其 对菜豆、 黄瓜、 番茄、 甜菜、 辣椒、 芹菜等蔬菜作物造成较大危害,一般减产 达 25%左右,严重的可减产 80%,甚至 绝收。
危害特征: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都以幼虫和成虫 危害叶片,美洲班潜蝇以幼虫取食叶片正 面叶肉,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弯曲或蛇形 盘绕虫道,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 粪,老虫道后期呈棕色的干斑块区,一般 1虫1道,1头老熟幼虫1天可潜食3cm左 右。
引入扩散原因
我国于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 发现,1994年列为国内检疫对象,现已 分布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 年美洲斑潜蝇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 区)的蔬菜产区暴发为害,受害面积达 1.488×106h㎡公顷,减产30%~40%。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20世纪90年代先后侵入我国的美洲斑潜 蝇和南美斑潜蝇,因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 同,南美斑潜蝇有取代美洲斑潜蝇的趋势。
防治

· 美洲斑潜蝇属我国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茄子、番 茄、马铃薯、辣椒、瓜类、豆类、等蔬菜。以幼虫潜 叶对寄主植物造成的损失最大,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 胞,使植株发育明显延迟并枯死从而造成减产,严重 受害株丧失商品价值,甚至可导致某些蔬菜和水果绝 收。防治方法: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喷洒 1.8%爱福丁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绿菜宝、 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或98%巴丹原粉1 500~2 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各地应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药剂的施用最 好采用不同单剂交替使用,以免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加。 苏云金杆菌的商品制剂可以有效地降低美洲斑潜蝇的 为害,并且对天敌没有杀伤作用。
介绍;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 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世 界上最为严重和危险的多食性斑潜蝇之一。 美洲斑潜蝇,成虫体形较小,头部黄色, 眼后眶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光亮,中胸侧 板大部分黄色;足黄色;卵白色, 半透 明;幼虫蛆状,初孵时半透明,后为鲜橙 黄色;蛹椭圆形,橙黄色,长1.3~ 2.3mm。ຫໍສະໝຸດ 结束控制方法:





在害虫发生高峰时,摘除带虫叶片销毁 依据其趋黄习性,利用黄板诱杀 采用绿菜宝、巴丹、杀虫双等可取得明显的效果 利用寄生蜂防治,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寄生蜂天敌寄生率 可达50%以上。(姬小蜂Diglyphus spp.、反领茧蜂 Dacnusin spp、潜蝇茧蜂Opius spp.等,这三种寄生蜂对 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 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 二是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轮作;三 是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四是及时清洁田园,把被 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设置 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 换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