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

合集下载

美洲班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洲班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美洲班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宋祖舜;贺子俊
【期刊名称】《上海蔬菜》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美洲斑潜蝇(Liremyza Satiuae Blanchard)是国内检疫性害虫,近年来,扩展蔓延很快。

1995年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在我县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1997年在架、地四季豆上大发生、据调查,露地架四季豆植株为害率100%,叶为害率44.2%,大棚地叫季豆百叶虫量277.9头,株、叶为害率均为100%。

其林镇农枝站调查300亩四季豆,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严重田块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脱落,使产量造成很大损失。

为了控制美洲斑潜蝇的为害,1995—1997年我们对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室内观察和田间试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宋祖舜;贺子俊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宁县农业局;江宁县其林镇农技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
【相关文献】
1.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J], 靳广宇;张淑英;周延辉;刘志刚
2.美洲班潜蝇药剂防治试验报告 [J], 汪燕琴;陈建仁;包照亚;
3.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J], 王开璋
4.50%潜蝇灵WP防治(秋带豆)美洲斑潜蝇效果评估 [J], 陈阿成
5.美洲班潜蝇发生与防治研究 [J], 陈锦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防治美洲斑潜蝇

如何防治美洲斑潜蝇

如何防治美洲斑潜蝇
唐志文
【期刊名称】《吉林蔬菜》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1 田间识别美洲斑潜蝇俗称蔬菜斑潜蝇.成虫为暗灰色小蝇子。

卵椭圆形、灰白色。

幼虫蛆状,黄色或鲜黄色。

蛹长椭圆形、略扁、黄褐色。

成、幼虫均可危害,主要危害茄子叶片.成虫飞把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危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灰白色虫道.俗称“鬼画符”。

初期虫道呈不规则线状伸展.终端常明显变宽,后期虫道加宽、交叉、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唐志文
【作者单位】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所,1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
【相关文献】
1.烟台市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混合发生与防治适期的研究 [J], 王云娟;林艺庆;刘成毅;杨振玲;王典章;邱名榜
2.美洲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的区别及防治方法 [J], 张建文
3.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鉴别及防治 [J], 王前;纵玉华
4.凉山州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J], 马建列;白海燕;康晓慧
5.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J], 杨寿光;原国辉;李向英;程玉琴;周永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节 潜叶蝇类-2

第四节 潜叶蝇类-2

3、诱杀防治
利用黄板或粘蝇纸板,诱杀斑潜蝇 成虫。每亩(667m2)设15个诱集点。方 法见蚜虫的防治。
4.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防虫网罩扣蔬菜。
5.生物防治
⊕ 保护利用天敌。科学使用杀虫剂。 ⊕ 释放寄生蜂(潜蝇姬小蜂)。 ⊕ 使用生物制剂:1.8%阿维菌素乳油15002000倍。
美洲斑潜蝇的主要天敌有潜蝇姬小蜂(外 寄生)、潜蝇茧蜂和反颚茧蜂(内寄生)等 寄生蜂均寄生幼虫。
五、菠菜潜叶蝇
幼虫在叶内 取食叶肉, 仅留上下表 皮,并形成 较宽的隧道, 虫道连片成 块状,内有 虫粪。
(三)潜叶蝇类的综合防治
1、植物检疫: 注意三叶草斑潜蝇。 2、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收获后清除露地和保护地的 植株残体;于危害早期摘除虫叶或老叶。 ⊕美洲斑潜蝇化蛹时,在露地适时浇透水, 杀死大量蛹。 ⊕换茬前,深翻土地,将蛹埋入土壤深处。 ⊕调整蔬菜品种的布局来防治潜叶蝇
注意与美洲斑潜蝇的区别:
形态上: 危害寄主和症状上:喜食植物 发生规律上:
四、豌豆潜叶蝇(豌豆彩潜蝇)
(一)寄主和危害 寄主:豌豆、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字花科蔬菜
等,尤其是留种的植株。
危害:幼虫在叶背面危害,虫道弯 曲呈线状,白色,虫道内粪便(黑色) 呈颗粒状。
豌豆潜叶蝇危害特点
(二)发生规律 1、世代和越冬 5代/年,以蛹在寄主残体上越冬。 2、发生时间
3.重要生物学
(1)成虫 ➢ 羽化节律—8—11时 ➢ 补充营养 取食痕 ➢ 活动节律—白天活动,8-14时活动较盛 ➢ 产卵规律—当天产卵,产卵具边缘效应、方
向性和危害性。一般从植株下部向上部逐渐产卵 ( 为什么?)
产卵高峰—羽化后的3 - 7天。

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美洲斑潜蝇的防治
吴健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美洲斑潜蝇是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近年来,由于温室大棚面积扩大,为美洲斑潜蝇的繁衍、越冬、危害创造了条件,使该虫成为温室大棚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而且其分布和危害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美洲斑潜蝇成虫、幼虫均可危害。

成虫刺吸叶片汁液,幼虫潜食叶肉,造成蛇形或不规则的白色虫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叶片的光合效率和营养物质传导,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可传播病害,使蔬菜减产、劣质甚至失收。

除严重危害瓜、豆、茄科类蔬菜外,该虫还侵害白菜、萝卜及花卉等作物。

美洲斑潜蝇成虫体长只有1.30~2.30毫米,浅灰黑色,翅无色透明,飞翔能力弱,远距离传播以寄主植物的调运为主要途径。

其中以带虫叶片作远距离传播为主,茎和蔓等植物残体夹带传播次之。

【总页数】1页(P24)
【作者】吴健
【作者单位】湖南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3
【相关文献】
1.烟台市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混合发生与防治适期的研究 [J], 王云娟;林艺庆;刘成毅;杨振玲;王典章;邱名榜
2.美洲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的区别及防治方法 [J], 张建文
3.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鉴别及防治 [J], 王前;纵玉华
4.凉山州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J], 马建列;白海燕;康晓慧
5.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J], 杨寿光;原国辉;李向英;程玉琴;周永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斑潜蝇

斑潜蝇

幼 虫
成 虫
危害基本相似,在叶片正面取食和产卵,刺伤叶片细胞, 形成针尖大小的近圆形刺伤"孔",造成危害."孔"初 期呈浅绿色,后变白,肉眼可见.
三,生活史与习性
两种斑潜蝇在我国南方可周年发生,无明显的滞育现 象,北方地区露地条件下不能越冬,但可在温室内越冬. 美洲斑潜蝇在北纬35°以北自然环境中不能越冬,该虫在 美洲斑潜蝇 我国年发生代数南北差异较大,在南方自然条件年发生16 -24代,华北地区6-14代.内蒙古赤峰市露地年仅发生3 -4代,但在温室内可发生8-11代.南美斑潜蝇 南美斑潜蝇在南方年 南美斑潜蝇 发生21-24代,冬季以幼虫,蛹和成虫在芹菜,蚕豆,白 菜,莴苣和大棚番茄,瓜类上或蔬菜残体上越冬.在华中 地区一年发生12-15代,新疆年发生7代.
蔬菜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三)
一, 简介 二 , 危害症状 三 , 生活史与习性 四,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五, 防治方法
一,简介
斑潜蝇又称鬼画符,属于双 翅目潜蝇科害虫.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是 近期侵入我国的两种外来近 缘种害虫,侵入后的短短几 年内,扩散,分布于我国的 绝大多数省区,给蔬菜和花 卉造成重大损失.1993年美 洲斑潜蝇传入中国,在海南 省三亚市首次发现的,1994 年南美斑潜蝇传入中国,随 花卉传入,在云南省昆明市 首次发现
(一),气候因素 湿度
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成虫的羽化有显著影响. 高温低湿,高温高湿对羽化均不利.20~30℃时, 蛹的存活及成虫羽化的最适相对湿度为65%和85 %.低于45℃或高于95℃时羽化率低于60 %.土壤含 水量在25时羽化率在84 %以上,土壤含水量在40 %时许多蛹不能正常羽化,蛹的不同发育阶段对 水的抗逆性不同.

斑潜蝇防治方法

斑潜蝇防治方法

斑潜蝇防治方法
斑潜蝇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会对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斑潜蝇防治方法:
1. 使用黄色粘板:斑潜蝇喜欢黄色,将黄色粘板放在植物周围,可以吸引并粘住它们。

2. 使用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蜥蜴、寄生蜂等来控制斑潜蝇数量。

3. 使用化学防治:可以使用杀虫剂来控制斑潜蝇数量,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安全。

4. 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如果植物已经感染了斑潜蝇,可以将感染的部分剪掉,以防其继续传播。

5. 加强植物养护:斑潜蝇容易在弱小的植物上繁殖,因此要保持植物健康,加强养护。

以上是一些斑潜蝇防治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控制害虫数量。

- 1 -。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调查及其防治方法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调查及其防治方法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调查及其防治方法
杨居贤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武山县是甘肃省蔬菜重点产区之一,全县各类蔬菜面积达6666.7hm2,年产值2.15亿元。

特别是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达到3200.0hm2,其中普通棚2666.7hm2,日光温室5.33—3hm2。

蔬菜生产已成为武山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广大菜农增收的主要途径。

美洲斑潜蝇自1997年传入武山县以来,发生面积迅速扩大。

由于该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生殖周期短、世代重迭严重、幼虫隐蔽、极易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极大,
【总页数】2页(P205-206)
【作者】杨居贤
【作者单位】武山县植保植检站,甘肃,武山,74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美洲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混合发生特点调查研究 [J], 李学军;郑国;王淑贤;张广学;李玉清;许彪;朱天月
2.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技术 [J], 高玉英;门国强
3.武山县美洲斑潜蝇发生调查及防治方法 [J], 巩向卓
4.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J], 谭伟雄;卓国豪
5.海南省芝麻田美洲斑潜蝇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J], 阚跃峰; 崔向华; 周林娜; 石明权; 周霞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棚室斑潜蝇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棚室斑潜蝇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棚室斑潜蝇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摘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美洲斑潜蝇的生态特征及在我国北方蔬菜棚室环境中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对当前保护地蔬菜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棚室斑潜蝇;生态特征;发生规律;无公害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38-01棚室斑潜蝇即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瓜类等蔬菜作物。

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变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斑潜蝇危害日渐猖獗。

1特征识别美洲斑潜蝇幼虫蛆状,长2.5~3.0mm,初孵化时,无色透明,逐渐由乳白色变成淡黄色,后加深为橙黄色。

成虫体小,为有翅蝇类,长1.2~2.5mm,灰黑色,腹面黄色,腹部大部分为黑色,背面深黑色,两侧为浅黄色,双翅基部中间有一黄色亮点。

卵椭圆形,乳白色,略显透明。

蛹长椭圆形,一端稍尖,腹部略扁平,橙黄色或红褐色。

2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美洲斑潜蝇在大田内4~10月份均可发生,每年发生10代左右,在棚室内,周年都可以发生,每年发生14~16代,最多可达20代以上。

其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明显,还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

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8月中旬至10月上旬2个时期危害最大,幼虫对寄主取食是造成危害的主要形式。

幼虫孵化后,便在叶片和叶柄内蛀食叶肉,单留表皮后,在叶片上形成点线状的白色虫道,虫道相互交织成乱线团状的枯斑,致使叶片生理功能丧失,部分枯萎或过早脱落。

严重时,还会导致秧苗成片死亡,甚至毁种绝收。

成虫具飞翔能力,成虫、若虫均靠吸食叶片汁液汲取营养。

成虫产卵时,用刺针扎破叶面表皮,形成褪绿斑点。

老熟幼虫咬破叶片表皮,在叶片表面或落入浅表土层化蛹。

成虫羽化高峰期为上午9~11时,对黄色强烈趋性。

除靠成虫自身迁飞外,卵和幼虫常随植株、土壤、秧苗、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扩散。

美洲斑潜蝇危害造成的伤口,还会造成病毒病的传播感染,增加腐烂病、白粉病、叶霉病、霜霉病等细菌性、真菌性病害的侵染机会,影响棚室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洲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
摘要 美洲斑潜蝇自1995年在包河区发现以后,现已扩展到全区危害。一般
受害率30%~100%,减产30%~40%,甚至绝收。从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寄
主范围、发生规律等方面阐述该虫的识别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识别;防治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俗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等,
原产于美洲。我国自1994年在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扩散到除西藏等少数地区
以外的全国各地,成为威胁蔬菜生产的1种重要害虫。我区自1995年8月在杏
花镇五里岗刘大郢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以后,现已扩展到全区为害。该虫分布广、
危害重、寄主多,其中以豆类、瓜类、茄果类、伞形花科、菊科等受害最重,受
害率30%~100%,减产30%~40%,甚至绝收。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美洲斑潜
蝇的识别与防治工作。

1田间识别
1.1为害特点
美洲斑潜蝇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
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
光合作用,受害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1.2形态特征
美洲斑潜蝇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
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mm×0.10~0.15mm。幼
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后气门突呈圆锥状突起,
顶端三分叉,各具1开口。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
2.3mm×0.50~0.75mm。美洲斑潜蝇形态与番茄斑潜蝇极相似,美洲斑潜蝇成虫
胸背板亮黑色,外顶鬃常着生在黑色区上,内顶鬃着生在黄色区或黑色区上,蛹
后气门三孔。而番茄斑潜蝇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黑色区,蛹后气门7~12
孔。

美洲斑潜蝇与潜叶蝇形态非常相似,危害状相近,增加了田间识别难度,但
细心观察,二者还是有较明显区别。美洲斑潜蝇幼虫体色鲜黄,有别于潜叶蝇幼
虫体色的近乎白色。斑潜蝇体长略短于潜叶蝇。斑潜蝇成虫体小,整个腹面为鲜
黄色,背面为黑色,两翅间有一小黄点;潜叶蝇成虫体稍大,为灰黑色。斑潜蝇
老熟幼虫爬出潜叶道在叶片表面化蛹,蛹色为鲜黄色至深黄色;而潜叶蝇的老熟
幼虫在隧道内化蛹,蛹色为淡黄色。美洲斑潜蝇隧道均匀,隧道两侧边缘有交替
排列的黑色条纹粪便,隧道呈黄色或淡黄色;潜叶蝇的粪便在隧道边缘呈黑点状
排列,隧道为乳白色。

1.3寄主范围
该虫在我区寄主范围广,在所调查的30种作物中,大白菜、青菜、萝卜、
莴笋、茼蒿、南瓜、冬瓜、丝瓜、黄瓜、豇豆、四季豆、扁豆、刀豆、茄子、番
茄、雪里蕻等作物均发现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受害较重的作物有:黄瓜、丝
瓜、豇豆、四季豆、茄子,个别大白菜、青菜地块危害也较重,被害株率达60%~
100%,叶被害率达20%~90%,严重度3~5级。另外,发现茄科杂草龙葵也是
一种寄主。

1.4发生规律
美洲斑潜蝇为中温型害虫,在我区美洲斑潜蝇的田间发生与为害盛期在7
月底至9月上中旬,10月上旬以后田间不易查见活虫。其间连续几次降雨、低
温等因素,幼虫在叶内死亡率高达70%~85%。

美洲斑潜蝇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
下,卵经2~5d孵化,幼虫期4~7d,老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
蛹经7~14d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世代短,繁殖能
力强。

2防治方法
2.1控制疫情
健全检疫制度,对应检物品严格实施检疫,对南菜北调(瓜果、种子)进行
严格检疫。

2.2人工防治
发生较轻的地块采取人工摘除被害叶片,集中销毁深埋,除去田间杂草等中
间宿主,采取间作、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鉴于我区大棚蔬菜占有
一定比例,要抓住美洲斑潜蝇由露地(10月)转向大棚和大棚(4月)转向露地
为害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措施,扣棚前深翻土地,隔离培育无虫苗,杜绝虫苗
(出)棚。
2.3药剂防治
2.3.1防治适期。应早施药防治,即在蔬菜苗期有少量叶片被害或虫情指数
达10%就要防治,幼虫虫龄掌握在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上午8~11时露水
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或者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时开始用药,每隔5~
7d喷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

2.3.2防治用药。根据对美洲斑潜蝇多年的防治示范,可选择用药种类有:
25%斑潜净乳油1 500倍液、98%巴丹原粉1 5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 000
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1.8% 阿巴丁乳油2 000~2 500倍液、
1.8%集琦虫瞒克乳油2 500倍液、20%杀灭菊酯1 000~1 500倍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