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捺钵研究(一)
辽代春捺钵路线考论

Gollected Papersof History Studies 108辽代春捺钵路线考论梁维(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春捺钵路线的考证是辽代捺钵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考证辽朝历代皇帝春捺钵地点的基础上,描绘出他们的捺钵路线,并探讨总体路线的方向及变化规律。
辽代皇帝的春捺钵路线最早在漠■河、土河附近的契丹传统活动区域,后逐渐南移至南京地区,同时还向辽东移动。
太平二年(1022)后,春捺钵路线转移至长春州四周水网密布地区,并最终固定于此。
通过考证可知,春捺钵的路线变化主要受自然和政治两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春捺钵;路线;长春州;辽代辽代的四时捺钵,是由契丹民族游牧传统演化而来的政治制度。
“捺钵”为契丹语“行营”之意,“居有宫卫,谓之斡-_有行营,谓之 ”。
®代皇帝的四时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故被称为“行朝”。
®即为辽代皇帝在正月、二月、三月行的射猎、捕鱼等活动,期间也处理一些政治事务。
故对 地点、路线及相关问题的考证也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学者有 左右吉、池内宏、傅焕、环、杨军等。
®研究的 傅乐焕,他将春捺钵的地点进行归纳,并分西南、东北两组,其中东北组主要考证了春捺钵的地点。
杨军要考证四时的地 路线变化,涉 的部分内容,并分析了其中的演变规律,i环境改变是主要影响因素。
环在前代 基础上,考证 东移的原因是出于政治上防范女真诸 经略高丽的需要。
此,李健、王 、王新迎等在研究地点、变化和政治职能时也涉及路线变化及相关问题。
®综上,学界对的地点及路线变化未做系统研究。
本关于的时间范围,依据傅乐焕《辽史丛考》中的概念,即朝皇帝 要在正月、二月及三月间进行,与这个时间 相关的问题,故都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同时结合史籍和墓志材料,综合证辽代春捺钵的地点。
圣宗太 之后,春捺钵地点转附近地区,此后逐定于此地,因此以太¥二年为界,将其分后 时期,勾勒出 整体的收稿日期:2018 -01 -23作者简介:梁维,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导师为高福顺教授。
读《金代政治制度研究》

读‘金代政治制度研究“㊀㊀长期以来,金史研究在中国通史研究中处于较薄弱落后的状态;金朝历史在通史著作中往往居于无足轻重㊁可有可无的位置;人们在历数我国王朝时,也习惯于只言秦汉唐宋元明清,似乎两宋足以包含辽金㊂近二十年来,这种状况有了改变㊂这是同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及辽金史研究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分不开的㊂辽金史在中国通史编纂中的应有位置及辽金两朝历史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为更多人所认识㊂近二十年来,金代政治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程妮娜教授就是在这一领域中矢志不渝㊁用力最勤的中青年学者之一㊂她从80年代初师从著名金史专家张博泉先生攻读研究生时选定 金初国论勃极烈制度研究 课题开始,一直在金代政治制度史这块园地里笔耕不辍,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㊂她的新著‘金代政治制度研究“①就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是她多年从事金代政治史研究的结晶㊂‘金代政治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凡25万字,分①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㊂264㊀宋德金集上下两编㊂上编通论,由 女真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和 金王朝封建政治制度 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若干章㊂下编是分论和综论㊂分论就汉官制度等问题作了论述,综论则可视为全书的纲领和总结㊂作者撰写‘研究“一书的宗旨,是要从不同国体与政治的角度对金代政治制度各方面进行整体论述,将金代政治制度中具有女真族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吸纳的中原式政治制度放在同一时空中进行考察㊁探讨㊂目的是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研究在多民族国家如何将不同社会形态㊁不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一元化于中央集权的整体政治制度之中,而这种多元政治制度并存的政治系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又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发展中的特点及日趋统一的发展趋势 (第292页)㊂综观全书,可以说作者已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初衷㊂首先,本书揭示了金代奴隶政治制度到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㊂作者就金朝建国后曾经存在过的国论勃极烈制度㊁勃堇制度㊁三种不同的路制㊁府州县与猛安谋克制度等一一作了论述,指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女真奴隶制度㊁汉族封建制度㊁契丹等族政治制度㊁边疆氏族部落制度等,并阐明了原来占据次要地位的封建政治制度逐渐向取代奴隶制度发展的过程㊂关于封建政治制度时期,本书则通过对金朝三省制度㊁一省制度㊁都元帅府㊁京都制度与区域政治㊁猛安谋克官制㊁监察机构与制度等问题的论述,阐明了金代封建政治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的过程㊂尽管目前史学界对于女真在建国前后是否存在过奴隶制度的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本书在这方面的观点可成一家之言㊂其次,本书从多方面论述金代政治制度承袭辽制,具有 因俗而治 ㊁两制或多制并存的特点,指出金代政治制度是由女真族政治制度㊁中原政治制度㊁契丹族政治制度等多族政治制。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辽代的四时
捺钵是该时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在人地关系视角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地关
系的角度出发,对辽代四时捺钵进行再探讨,探讨其在辽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需了解什么是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是辽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瓷器,其艺术装饰风格
独特,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描绘四季景观为主题。
四时捺钵在辽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和经济交流方面也具有深远影响。
在人地关系的视角下,辽代四时捺钵的制作和传承反映了当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辽代社会发展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四时捺钵的制作和传承,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
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
四时捺钵中描绘的四季景观,反映了辽代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季节中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关系。
四时捺钵的制作也离不开地域环境的
影响,各地的四时捺钵在艺术表现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反映了辽代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
文化传统。
辽代四时捺钵在人地关系视角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制作和传承反映了辽代社
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我们认识辽代社会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当代社会中,
我们也可以从辽代四时捺钵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在人地关系中追求和谐共生,推动文化传
承和经济发展。
希望通过对辽代四时捺钵的再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为人们认识和发展人地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九百五十六篇??辽国的捺钵制

第九百五十六篇 辽国的捺钵制 X 图1 辽代射骑图。 图2 辽代加彩灰陶罗汉卧像。 图3 辽代黄釉碗。 辽政权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但皇族仍保持四季渔猎的骑射传统。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行在称为捺钵。捺钵(契丹语音译,行宫、行营、行帐、营盘之意,亦写作纳拨、纳跋、纳宝、剌钵),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史载的四时捺钵地,圣宗朝已成定制,在此以前的太祖至景宗五朝,每朝都不尽相同。 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同一季节的捺钵地点也不固定。按常规,正月上旬,契丹君主的“牙帐”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60日。四月中旬“春尽”,牙帐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后,居50天,约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坐冬”。春捺钵多在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吉林省大安县之月亮泡)捕天鹅,在混同江(今松花江鸭子河一段)钩鱼,有时在鸳鸯泺(今内蒙古集宁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捕雁,及接受生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初到时由于季节过冷,天鹅还没有来到,就先在冰上搭帐篷,凿冰取鱼,钩到第一条鱼时,要举行头鱼宴,以示庆贺。冰雪消融之后,天鹅大雁飞来,于是在沙地上放海东青捕捉鹅、雁等。捕到第一只天鹅之后,皇帝以鹅荐庙,并举行极为隆重的头鹅宴,君臣皆插鹅毛于头上以为乐。戈猎网钩,春尽乃还。夏捺钵是为了避暑纳凉,无常所,届时卜吉地而往,多在吐儿山(今大兴安岭南端)、永安山(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县黑龙山之支脉西端)放鹰,主要任务是与南、北大臣商议国事,空暇时则游猎。秋捺钵在伏虎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主要活动是射虎鹿。冬季时间较长,需要避寒,捺钵地点多在永州城东的广平淀(亦称柳林淀、白马淀,今翁牛特旗大兴乡境内)。永州是辽代早期的重要州城,辽太祖于此置南楼,冬月牙帐多驻于此,后承天皇太后建城。永州城址位于东经120°23′、北纬43°25′,位于今翁牛特旗新苏木草原站东南七公里处,北距西拉沐沦河十五公里,南距老哈河二十公里,西有木叶山,东北距二水汇流处二十五公里,二水汇合永流不息,故号永州。广平淀地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是西辽河冲积平原地区,这里地势坦夷,多榆柳,饶沙地,冬月稍暖,辽代皇帝多在这里“坐冬”,除在此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外,还要“时出校猎讲武”,操练军队。在闲暇时间里还要狩猎捕鱼,也进行马球比赛等娱乐活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其中四时捺钵作为辽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是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探讨辽代四时捺钵的文化内涵。
首先,辽代四时捺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辽代社会,自然环境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辽代人民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他们也认为自然是由神灵所主导,需要尊重和崇拜。
四时捺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四时捺钵活动中,人们通过表达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对自然所赐生命的珍视之心来表达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辽代四时捺钵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辽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时期,各地民俗文化有别,然而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四时捺钵也成为了辽代各族人民之间交流情感、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
通过四时捺钵活动,人们借助于社交场合来表达对家人、亲友、官员等社会角色的回应,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社交能力。
在四时捺钵中,人们的言谈举止、态度表现、诗文歌赋等方面都会受到现场观众的评价和享受。
这也促进了辽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辽代四时捺钵是一种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背景的文化现象,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促进了辽代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演进和文化发展,四时捺钵在文化产生、传播、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辽代四时捺钵,对于了解辽代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辽代捺钵制度探析

辽代捺钵制度探析作者:闫成姜旭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6期摘要:捺钵作为辽朝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其形成与契丹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特性、以及建国后统治者仍旧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密不可分,因此在辽朝建国二百余年里依旧保持着草原风貌和游猎生活方式。
捺钵制度的形成是契丹族对自身民族特性的保持,并以游猎为基础,不断融合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演变而来的文化形态。
本文欲通过对捺钵形成的条件及内容进一步分析对辽朝各方面影响。
关键词:辽代;捺钵;制度;影响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136 — 05捺钵,契丹语词,汉语意思为行营。
辽朝皇帝每年从事狩猎活动,这是契丹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关于捺钵的具体解释,《辽史·营卫志》曾提到过:辽朝地域较广,但制度相当严密。
“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分镇边圉,谓之部族”①。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宫卫和行营。
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里记载:“北人(指契丹族)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
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
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②。
契丹族平时从事生产活动,遇到战事时则迅速组织军队随从作战。
“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立国规模,莫重于此”③。
可见捺钵是辽朝一项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制度。
一、捺钵制度的形成亚欧内陆游牧民族曾经给世界历史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自中唐政治格局崩溃之后,契丹崛起于松漠之间,建立辽朝,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捺钵制度无疑对其王朝的建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契丹族的民族特性成为捺钵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契丹族的地理环境契丹族位于中国北方,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原有所差别。
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土壤贫瘠,多风沙。
关于这一地区地理特征在文献也有描述:植被稀少,大风,沙尘多,一年四季寒冷的时候较多,温和气候较少。
金代上京路军事研究与考述(上)

金代上京路军事研究与考述(上)金代上京路是金朝的军事大本营,为女真族灭辽伐宋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陵王迁都之后,使金上京路军事空虚,造成了金代上京路及其周边地区,自海陵王后期接连爆发了契丹等抗金大起义,动摇了金王朝的统治,最终使金上京路被蒙古军占领。
标签:金代上京路;军事;研究12世纪初,中国东北出现了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政权。
女真族在很短的时间里,灭辽伐宋,与南宋划淮而治,成為当时的强大帝国,主要靠的就是军事力量。
本文通过分析女真族军事制度,以及金代上京路军事的发展及衰落,来论证金代上京路军事的历史作用。
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金代女真军事民主制度的形成《金史·始祖纪》:“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①这则史料说明女真族是肃慎的后裔。
《国语·鲁语》有肃慎向中原王朝“贡楛矢石弩”的记载。
这说明女真人有着传统的能征惯战的习惯。
因此,金代上京路的军事,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为金初的军事迅速扩张、入主中原、建立大金帝国,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女真议事会的构成与特点11世纪初,生女真部完成了原始氏族向部族形态的转变,由居无常所时刻迁徙转向定居,每一个部落都有固定的领地。
部落酋长是由部落民主选举产生的,后来发展成了世选。
到献祖绥可时期,居住在今天阿什河一带的完颜部,发展成生女真各部最强大的部落。
到了昭祖石鲁时期,完颜部成为联盟首领。
到了景祖乌古乃时期,形成了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强大的部落联盟。
女真族军事部落首长称孛堇。
联盟首领称都孛堇或众部长、都部长。
孛堇和都孛堇拥有氏族部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
起初孛堇和都孛堇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世袭制度。
到了金朝建国的时候,孛堇制度已经成为金代相对稳定的地方官制。
孛堇率领兵民合一性质的猛安谋克,战事时是士兵,没有战事时参加生产。
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研究

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研究摘要:公元11~ 12世纪初,女真族崛起于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大金政权,黑龙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经济大发展时期,其中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金统治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家畜家禽饲养业的繁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和手工工艺的提高等方面。
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研究,希望为研究金朝对黑龙江开发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朝;黑龙江流域;开发研究黑龙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南源为额尔古纳河,北源为石勒喀河,南北两源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市洛古村汇合后成为主干流的源头。
本文涉及的黑龙江流域指从黑龙江漠河市南北源头汇合点向东至入海口西至鸭子河(今松花江扶余段),南至图们江出海口的整个流域,包括黑龙江主干流以及混同江(今松花江下游)、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支流。
于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前辈学者的研究多是集中在某一方面,例如农业、畜牧业,或者是对东北地区所在的上京农业开发的研究。
1金代以前黑龙江流域经济生活金代建国前,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民族获得生活来源的途径主要是依托河流资源进行打渔、依托山间林地资源进行游猎。
黑龙江省新开流遗址发现了鱼标、鱼叉、鱼钩,挹娄小八浪遗址中出土了制作精良的铁鱼钩,集贤永红遗址出土了铁质和石质鱼形器各一件[8],可见黑龙江流域打渔活动的普遍。
渤海国时期捕鱼业进一步发展,捕鱼技术显著提高,能够深入大海捕鱼,是渔猎发展的一高潮。
辽代实行捺钵制度,“春水秋山”,每年春捺钵时辽代皇帝经常到黑龙江流域进行钩鱼打渔。
对此前辈学者研究颇多,不再赘述。
反映出其对黑龙江流域河流资源的利用情况。
游猎也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民族获得生活来源的重要途径,黑龙江流域动植物资源丰富,山间林地中多有大型猛兽出没,据《三国志》载:“挹娄其弓长四尺,力如弩,……善射,射人皆入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代捺钵研究(一)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本义为行宫、行营、行帐。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六云:“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李心传也如此解释道:“剌钵者,契丹语所在之意也。”1]在辽金元文献中,捺钵一词的异译有“剌钵”、“纳跋”、“纳钵”、“纳宝”等写法。不过在金代文献中捺钵一词并不常见,更多的情况下是径称为“行宫”。2]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辽朝的四时捺钵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受到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早在1910年代,日本学者池内宏、津田左右吉就曾先后撰文对此加以探索。3]1942年,傅乐焕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辽代四时捺钵考》4]一文中,对辽朝的捺钵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释。金朝的捺钵,其重要性虽不及辽朝,但也是金源一代历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表现了女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由于《金史》没有像《辽史》那样专立一个《游幸表》来记载捺钵事项,所以有关金代捺钵的史料较为零散。傅乐焕先生在《辽代四时捺钵考》一文中曾对金代捺钵略加论列,而除此之外,尚无人注意这个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有助于人们对金代的捺钵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春水考 与辽代的四时捺钵相比较,金代的捺钵没有那么明显的“四时”之分,所以金人根本没有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概念,一般只把它分为春水和秋山两个系列。春水、秋山也是沿袭的辽代旧称,正如傅乐焕先生所说,春水即春猎之水,秋山即秋猎之山,因以春水秋山泛称所有春秋狩猎地点,后来遂成为春猎秋猎的代名词。 有关金朝捺钵的最早记载,见于马扩的《茆斋自叙》。宋人马扩于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金朝,是年三月十一日,“朝辞,阿骨打坐所得契丹纳跋行帐,前列契丹旧教坊乐工,作花宴”。5]很明显,这里说的“纳跋”是行帐的同义语。宣和七年(1125年),宋使许亢宗出使金朝,其《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所记行程“起自白沟契丹旧界,止于虏廷冒离纳钵”。6]“冒离纳钵”大概也就是马扩所说的“契丹纳跋行帐”,其地点应当在金上京会宁府附近。 以上宋人记载中的“纳钵”都是指其本义之行帐,与渔猎活动无关。太祖、太宗两朝,金朝立国未久,各种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捺钵之制也还没有形成一定之规。金朝捺钵之制度化,始于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是冬,金主亶(即熙宗)谕其政省:自今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并循辽人故事”。7]这虽是出自宋人的记载,但内容是相当可靠的,我们还可以引述洪皓的一段记载为证:“虏中中丞唯掌讼牒,若断狱会法,或春水秋山(原注:谓去国数百里,逐水草而居处),从驾在外,卫兵物故,则掌其骸骼。”8]洪皓居留金朝达十五年之久,宋金议和后于皇统二年(1142年)南归,他这里记述的应该是熙宗时的情况。 熙宗朝春水的主要场所是爻剌天开殿。熙宗即位的当年(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即“建天开殿于爻剌”。9]《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在上京路下记载说:“其行宫有天开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宫。”但《金史》没有指出爻剌的具体位置。《太祖纪》里有一条记载,谓收国元年(1115年)辽天祚帝自将大军七十万亲征女真,阿骨打“行次爻剌,会诸将议”。据三上次男氏对此次战事的考释结果认为,爻剌当在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与辽代长春州(今黑龙江肇源县西)之间,位于鸭子河(今松花江)畔的某一个地方。10]贾敬颜先生则明确指出爻剌当在会宁府宜春县境,他解释说:“宜春县取义于宜于‘春水’,亦即春水爻剌之地,境内辖有鸭子河,故当求于今扶余、肇州等县地,兹暂订宜春于(吉林省)扶余县东南小城子古城,以待进一步探讨。”11]这个结论与三上氏的考释结果是相互吻合的。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载,天眷元年(1138年)“二月壬戌,上如爻剌春水。乙丑,幸天开殿”。按壬戌自上京会宁府出发,乙丑到达爻剌天开殿,行程三天,与宜春县的位置远近也颇相宜。又朱熹在谈到金都上京时期的捺钵情况时说:“金虏旧巢在会宁府,四时迁徙无常:春则往鸭绿江猎;夏则往一山(原注:忘其名),极冷,避暑;秋亦往一山如何;冬往一山射虎。今都燕山矣。”12]朱熹的这段叙述显系得之传闻,故如此之阔略,其中只有春水举出了具体的地点:鸭绿江。根据池内宏氏的有关研究结果可以知道,宋人所称的鸭绿江实际上就是混同江(鸭子河),13]可见朱熹说的“春则往鸭绿江猎”也是指的爻剌春水。 爻剌春水所在地宜春县距辽代春捺钵地鱼儿泺相去不远,鱼儿泺位于鸭子河上游长春州境内,是辽朝春捺钵的主要地点。在考察金朝前期的春水时,《金史》卷三《太宗纪》里的一条史料引起了我的注意:天会二年(1124年)闰三月辛巳,“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这是金朝建国后首次建置驿路。春州即长春州(《辽》、《金史》中多省称春州),泰州(今吉林白城市)在长春州西,鱼儿泺就正好位于长春州和泰州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推测:金太宗在上京会宁府和长春州、泰州之间建置驿路,可能是为了春水的需要,大概金初姑且于辽朝春捺钵旧地行春水,至熙宗即位后才在爻剌另建行宫。不过这一推测还有待于证实。 熙宗在位十五年,见于记载的春水共八次,其中至少有五次是在爻剌天开殿,这五次分别是:天眷元年(1138年)二月至六月,二年(1139年)二月至五月,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至三月,五年(1145年)三月至八月,八年(1148年)二月至四月。另外皇统六年(1146年)正月至四月的春水不记地点,估计也应该是在爻剌行宫。除此之外,熙宗朝还有两次在其它地方行春水的记录,但这两次春水的情况都比较特殊。皇统四年至五年,熙宗曾由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前往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据《金史》卷四《熙宗纪》载:皇统四年(1144年)二月癸未,上如东京;丙申,“次百泊河春水”;十二月甲午,至东京;五年(1145年)二月乙未,“次济州春水”;三月戊辰,次天开殿;八月戊戌,发天开殿;九月庚申,至自东京。这两次春水是在往返东京的途中顺便进行的,皇统四年二月赴东京途中春水于百泊河,此河无考;次年二月自东京返回上京的途中又春水于济州,济州即辽之黄龙府,天眷三年(1140年)更名济州,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乃东京至上京的必经之地。总之,除了这两次特例之外,熙宗一朝的春水基本上都在爻剌的行宫天开殿进行。 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后,就不再去爻剌行宫春水,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海陵一朝究竟是否存在春水之制,在金代文献中竟然找不到任何记载。世宗朝的春水大多在中都周边的州县进行,不过其中有一次例外。大定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1184—1185年),世宗巡游金源旧地,二十四年五月到达上京,次年二月“丁丑,如春水。四月己未,至自春水”。14]这次春水的地点没有记载,但既是从上京出发去春水,必定是在离上京不远的地方,所以我估计此次春水大概还是在爻剌行宫天开殿。 世宗在位二十九年间,至少有十五年曾行春水,春水的地点基本上都在中都旁近的州县,其中安州三次、滦州石城县长春宫六次、蓟州玉田县御林一次、顺州一次、高桥一次、地点不详者三次,再就是上文所说的在上京附近的一次。兹分别考述如下。 (1)安州 安州隶属于中都路,治葛城(今河北省安新县南)。《金史》卷六《世宗纪》(上)载:大定四年(1164年)正月丁酉,“如安州春水”;壬寅,“至安州”;辛亥,“获头鹅,遣使荐山陵,自是岁以为常”;二月丁巳,“免安州今年赋役,及保塞县御城、边吴二村凡扈从人尝止其家者,亦复一年”;庚午,“还都”。这是第一次安州春水,大概也是世宗即位以后的首次春水。文中提到的保塞县属保州(治今河北省保定市),东与安州毗邻。据《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记载,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括地运动时,完颜匡广占百姓田地,“上闻其事,不以为罪,惟用安州边吴泊旧放围场地、奉圣州在官闲田易之,以向自占者悉还百姓”。安州边吴泊西邻保州,世宗时是春水猎鹅的围场,正是安州春水的主要场所;保塞县的边吴村大概就是边吴泊畔的一个村庄。所以世宗的扈从“尝止其家”。 见于《金史·世宗纪》的安州春水仅此一次而已,但此外至少还有两次春水也在安州。《金史》卷九二《曹望之传》谓《太宗实录》成书后,同修国史曹望之以赏薄,颇有怨言,世宗责之曰:“汝为人能干而心不忠实。朕前往安州春水,人言汝无事君之义。”按《太宗实录》进呈于大定七年(1167年)八月,15]故世宗在这里所说的“安州春水”应当是大定八年(1168年)的事情。又《金史》卷九一《赵兴祥传》云:“(大定)十五年,上幸安州春水,召兴祥赴万春节。”世宗诞辰万春节为三月朔,可知是年安州春水约在二三月间。 (2)滦州石城县长春宫 世宗第一次春水长春宫是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史》卷七《世宗纪》(中)载:大定十八年“正月壬戌,如春水。二月丙寅朔,次管庄。丙子,次华港。己丑,还宫”。管庄、华港均无考,这是此次春水途经的两个地方,并非春水的目的地。从是年三月世宗对宰执说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此次春水的目的地究竟是什么地方,世宗曰:“比在春水,见石城、玉田两县令,皆年老,苟禄而已。畿甸尚尔,远县可知。”由此可知,此年春水是在石城和玉田两县。石城是中都路滦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石城县下有小注云:“有长春行宫。长春淀旧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玉田是中都路蓟州的一个属县(今河北省玉田县),《地理志》云:“(玉田)有行宫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在《世宗纪》大定二十年(1180年)下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正月)己巳,如春水。丙子,幸石城县行宫。丁丑,以玉田县行宫之地偏林为御林,大定泺为长春淀。”这是世宗第二次春水长春宫。长春淀的旧称,《世宗纪》和《地理志》有所歧异,一作“大淀泺”,一作“大定淀”,不管是“泺”还是“淀”,都是指的春水猎鹅的围场。 世宗第三次赴长春宫春水是在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是年春水的目的地,《世宗纪》没有明确交待,但同年三月有这样一段追述:“上初闻蓟、平、滦等州民乏食,命有司发粟粜之。……上至长春宫,……更遣人阅实,赈贷。”《金史》卷六四《后妃传》(下)更是明确记载:“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上如春水,次长春宫。”此后,大定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和二十七年,世宗又三次春水长春宫,《世宗纪》中均有“如长春宫春水”的明确记录。另外,世宗朝还有三次春水的地点无可查考,时间分别是大定十九年、二十三年和二十八年,考虑到大定十八年以后有地点可稽的春水全都是在石城县长春宫,所以我想这三次春水或许也是在长春宫,长春宫大概已被确定为大定后期固定的春水场所了。 (3)蓟州玉田县御林 玉田县的春水行宫原名偏林,大定二十年改为御林。世宗曾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水玉田,已见上述。 (4)顺州 顺州隶属于中都路,治怀柔(今北京市顺义县)。大定十二年(1172年)“二月庚戌,上如顺州春水。癸丑,还都”。16]顺州春水仅此一次。 (5)高桥 《金史》卷七《世宗纪》(中)载:大定十六年(1176年)正月庚午,“上按鹰高桥”。“按鹰”即春水猎鹅。高桥不详其所在,估计是在中都近郊。宣宗贞佑元年(1213年)秋,“大元游骑至高桥,宰臣以闻”,17]据此推断,高桥必定距中都不远。世宗在中都近郊春水是有先例可循的,大定七年(1167年)春,尚书右丞苏保衡卒,“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18] 世宗朝的春水实际上可能还不止这十五次,从上面考述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几次就是《金史·世宗纪》所失载的。《金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实录,而《世宗实录》是金代历朝实录中最详赡的一部,却也不免阙略如此。 关于世宗朝的春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世宗北巡时,太子允恭奉命留守中都,次年正月,允恭“如春水,二月庚申还都”。19]太子允恭的此次春水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