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道英国丹麦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方案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非机动车道的建设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市交通规划中非机动车道建设的方案,旨在为城市交通规划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非机动车道的重要性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机动车道能够为骑行者和步行者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环境,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非机动车道的建设能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少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非机动车道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鼓励市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非机动车道建设的原则在非机动车道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非机动车道应与机动车道分离,确保骑行者和步行者的安全。
其次,非机动车道应具备一定的连通性,形成完整的网络,方便市民的出行。
第三,非机动车道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
第四,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城市的美观和功能。
三、非机动车道建设的具体方案1. 道路规划中的非机动车道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应将非机动车道作为必要的组成部分考虑进去。
在新建道路时,应将非机动车道纳入设计范围,确保非机动车道的连通性。
在现有道路改造中,应尽量划分出一部分空间用于非机动车道的建设。
此外,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2. 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分离为了确保非机动车道的安全性,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应进行有效的分离。
可以通过设置隔离栏、绿化带等方式来实现分离。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交通信号灯和斑马线等设施,为非机动车道的用户提供便捷的过街通道。
3. 非机动车道的标识和标线为了提高非机动车道的可见性和识别度,应在非机动车道上设置相应的标识和标线。
可以使用明亮的颜色和反光材料,使非机动车道在夜间也能够被骑行者和行人清晰辨认。
国内外非机动车车道建设案例

国内外非机动车车道建设案例一、国内案例。
1. 杭州。
杭州在非机动车道建设方面那可是相当走心。
你在杭州的街头走一走,就会发现很多地方的非机动车道又宽又平坦。
就拿西湖周边来说吧,那是旅游的热门地,人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都很大。
杭州就专门规划出了宽敞的非机动车道,而且还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设置了清晰的隔离带,有的是用绿化带隔开,看着就特别舒服。
这隔离带啊,就像一道绿色的城墙,把非机动车保护得好好的。
还有啊,杭州的很多路口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规划也很人性化。
他们设置了专门的等待区域,等红灯的时候,非机动车骑手们就可以规规矩矩地在那儿等着,既安全又有序。
不像有些地方,非机动车在路口乱成一团。
而且杭州的非机动车道标识特别清晰,地面上画着大大的自行车标志,旁边还有指示方向的箭头,就算是路痴也能轻松找到路。
2. 厦门。
厦门这个城市啊,那是充满了文艺气息,非机动车道也建设得很有特色。
在环岛路上,那可是骑行者的天堂。
这里的非机动车道沿着海边修建,一边是美丽的大海,一边是绿化得很好的陆地。
骑行在这条车道上,海风一吹,那感觉,倍儿爽。
厦门在建设非机动车道的时候还考虑到了和周边设施的融合。
比如说,在一些靠近商业区或者居民区的地方,非机动车道旁边就有很多共享单车的停车点,特别方便。
而且厦门的非机动车道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方,还设置了减速带之类的安全设施,避免骑车的人速度太快发生危险。
3. 成都。
成都这个休闲之都也没在非机动车道建设上落后。
在成都的一些老街巷里,你能看到充满古色古香的非机动车道。
虽然街巷比较窄,但是他们合理规划,在保证机动车能通行的情况下,也给非机动车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而且成都在一些新城区的主干道上,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站点结合得很好。
比如说,你下了公交车或者地铁,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非机动车道,骑上共享单车或者自己的自行车快速到达目的地。
二、国外案例。
1. 荷兰。
荷兰那可是自行车王国啊,他们的非机动车道建设那是世界闻名。
国家步道

什么是国家步道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国家步道系统,为方便起见,我们选择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作为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国家步道。
步道美国人叫做trail,英国人叫way或者long-distance footpaths、tracks、routes,至少要50公里以上,最长的有数千公里。
欧美各国的国家步道都是多用途步道(multi-use trails),就是步道、直排轮滑道、马道和山地车道多用途合一,设计了专门的标识系统部署在步道每处重要节点,不允许各种机动车上路。
美国第一条公认的步道是1921年建成的Appalachian步道,目的是让美国人民浏览自然景观和享受徒步健身,现在叫做阿巴拉契亚国家景观步道。
1950年代美国开始动员联邦资源研究休闲产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众休闲娱乐条件的法案,于196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 System Act)和其它国会法案,正式开始了国家步道系统建设,2008年美国全国范围开展了国家步道40周年的庆祝活动。
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规定:“创建步道系统的目的是为促进公众保护、使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美国的国家步道分为“国家景观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和“国家历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al Trails)和“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以及“连接步道”(Connecting Trails)等四种类型,国家连接步道目的是要把前三种步道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步道系统。
每条步道都要经过国家步道法案的法定程序予以认定,并由联邦政府直接投资,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和内务部国家公园服务管理局联合执行管理,根据他们制定的2006-2016年机构间谅解备忘录来协调各个行政机构和联邦各州之间的关系。
大量私人资本和志愿者参与了国家步道投资和管理。
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不久,2009年4月国会又通过了一项有关公共土地的法案授权修建“国家地质步道系统”,地质步道的路线是11万年前冰川纪洪水流经的路线。
丹麦周边旅游路线攻略

丹麦周边旅游路线攻略圣母教堂教堂见证了丹麦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在这座教堂里,1363 年,国王 Valdemar Atterdag 为其九岁大的女儿 Margrethe之后的 Margrethe 一世举行联姻仪式;1855 年Søren Kierkegaard 的葬礼在这里举行;2021 年,丹麦王储 Frederik 和澳大利亚平民Mary Donaldson 在这里举行婚礼。
蓝色星球水族馆蓝色星球水族馆位于丹麦卡斯特鲁小镇,是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水族馆。
水族馆的设计灵感来自航海漩涡,把游客卷入这片深蓝。
水族馆内有不同的主题厅,游客可以选择江、河、湖、海任意一个主题进行探险。
蓝色星球水族馆的建筑主体设计中的厄勒海峡构造将海与陆地连接起来,给游客惊奇的视觉体验。
其中,海洋战车是蓝色星球水族馆中最大的水族馆,在这你能体验锤头鲨鱼在四百万升蔚蓝色的海水中与鲅鱼和海鳝同游的景象。
珊瑚礁将给你呈现与展示生活在珊瑚里的多彩鱼类和其他动物。
在亚马逊区可欣赏四处纷飞的蝴蝶和鸟类。
你将有可从上面俯视或从水平面平视四个水族馆的体验。
并观赏3,000 条食人鱼和水蟒在巨型瀑布下游弋的场面。
丹麦乐高乐园Lego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丹麦语“Leg Godt”play well的前两个字母。
乐高玩具的创始人出生于丹麦西部的一个小城Billund,最早的乐高玩具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于是,乐高首家主题公园也是最早在Billund建成。
这里堪称最适合小宝宝游玩的主题乐园,在这里,大人是给小朋友让路的,一些项目甚至限制身高超过1米5的人入场。
语言:丹麦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
但整个北欧地区英文普及率都非常高,使用英文就可以很好的在丹麦旅行了。
支付方式:丹麦的信用卡非常普及,几乎所有消费场景都可以用刷卡的方式完成。
准备一张Visa或Master的信用卡就可以很方便的在丹麦消费。
自行车:作为欧洲的“自行车王国”,丹麦街头的自行车数量非常多,骑行速度也很快。
城市规划中的自行车道设计与建设

城市规划中的自行车道设计与建设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经济、健康的交通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促进自行车的使用,城市规划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建设自行车道网络,以提供安全、便利的自行车出行环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自行车道设计与建设相关问题。
一、自行车道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中,自行车道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自行车道应设置在交通流动的边缘,与机动车道明确分隔,以避免与机动车辆的冲突。
此外,还需考虑自行车道宽度、弯道半径、坡度等因素,确保骑行过程中的安全。
2.连通性原则:自行车道网络应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确保相邻地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自行车道与其他交通设施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如与公交站、地铁站、火车站等的衔接。
3.直观性原则:自行车道应具备明显的标识和导向系统,使骑行者能够清晰地找到自行车道并遵循正确的路径。
标志、路面涂装等可以用来增加自行车道的可视性。
4.便利性原则:自行车道设计应充分考虑骑行者的便利性,比如提供停车设施、修理点、充电站等,提供更好的骑行体验。
5.适用性原则:自行车道应考虑不同年龄、能力和需求的骑行者,包括儿童、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
设计上可以考虑宽度、坡度、路面材料等因素,以适应各类骑行者的需求。
二、自行车道建设策略在城市规划中,自行车道的建设需要考虑以下策略:1.整体规划:城市规划师应对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自行车道网络进行整体规划。
考虑骑行需求、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因素,确定主干道和支线道路,并与其他交通设施相衔接,形成完整的自行车道网络。
2.过渡策略:对于已建成的城市,自行车道的建设需要有逐步过渡的策略。
可以选择在道路改造、城市更新或新建项目等时机,逐步增设自行车道,以减少成本和不便。
3.多元化策略:自行车道设计不应只限于一种形式,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如独立的自行车道、共享机动车道、自行车专用街道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骑行需求。
介绍丹麦的作文

介绍丹麦的作文说起丹麦,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安徒生童话,那些充满奇幻与美好的故事,仿佛为这个国度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但真正的丹麦,可远不止于童话的世界。
我曾有幸在丹麦短暂停留过一段时间,那段经历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真切、更深入的了解。
刚踏上丹麦的土地,最先吸引我的就是那干净到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
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各异,却又彼此和谐共生。
古老的砖石建筑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大楼则闪耀着科技与时尚的光芒。
丹麦的天气,那可真是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前一秒还阳光明媚,下一秒可能就飘起了毛毛细雨。
有一次,我出门的时候天气还好好的,就没带伞,结果逛着逛着,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我只好狼狈地躲在一家咖啡店的屋檐下。
不过,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没一会儿,天空就又放晴了。
那雨后初晴的天空,湛蓝得让人心醉,云朵像是被洗过一样洁白,悠悠地飘着。
丹麦人的生活节奏,那叫一个悠闲自在。
在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人们悠闲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野餐。
有一次,我路过一个公园,看到一家人正在那里野餐。
爸爸躺在草地上打盹儿,妈妈在一旁看着书,孩子们则在不远处嬉笑玩耍。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丹麦的美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开放式三明治,那叫一个丰富多样!各种新鲜的食材,被巧妙地搭配在一片黑麦面包上,色彩斑斓,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增。
还有那丹麦曲奇,酥脆香甜,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黄油香气。
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家当地的面包店,刚一进门,那扑鼻的香气就把我给“俘虏”了。
我站在柜台前,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面包和点心,纠结了好久,最后买了一大袋曲奇,回去吃了好几天。
丹麦的自行车文化也特别有意思。
在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骑着自行车的人们。
自行车道宽敞又平坦,而且和机动车道划分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我也租了一辆自行车,加入了骑行的队伍。
一路上,微风拂面,欣赏着沿途的风景,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简直太棒了!我发现,丹麦人骑自行车不仅仅是为了出行方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
自行车不仅对环 境友好,而且可 以提供快速、方 便和经济的交通
方式
1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 背景和意义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背景和意义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交通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就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 工具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行车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哥本哈根市政府决定建设自行车 高速
要的成果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影响和成果
提高自行车使用率:自行车高速 的建设鼓励了更多的人选择自行 车作为出行方式。根据统计数据, 自行车使用率在项目建成后显著
提高
增强市民的身体健康:通过鼓励 人们骑自行车,自行车高速有助 于减少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
题的风险
减少交通拥堵:由于自行车的普 及和高效通行,交通拥堵得到了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
-
1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背景和意义
2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设计和建设
3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影响和成果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
哥本哈根,丹麦的首 都,以其自行车友好 和环保可持续的城市
规划而闻名
自行车在哥本哈 根无处不在,许 多人选择自行车 作为主要的出行
方式
哥本哈根自行车 高速是这一城市 规划的重要组成
2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 设计和建设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设计和建设
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的 设计理念是将自行车道 与机动车道分开,以保 障自行车行驶的安全性 和舒适性。自行车道通 常位于人行道或绿地之 间,避免了与机动车的 直接接触,提高了安全
性
自行车高速的设计也考虑 了各种路况和天气条件。 例如,路面采用防滑材料, 以保证在雨雪天气中的行 车安全。同时,自行车高 速还配备了照明设施,确 保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
丹麦哥本哈根健康城市案例介绍
丹麦哥本哈根健康城市案例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哥本哈根的健康城市项目始于上世纪90年代,旨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并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该项目从城市规划、交通、环境、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旨在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方面,哥本哈根将人们的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建设更多的绿地、公园和休闲设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市民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
城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和提高公共卫生设施的覆盖率,为市民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大力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和步行,而不是开车。
城市设置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和行人专用道,建设了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城市还推广了共享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使用,以减少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在环境方面,哥本哈根努力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城市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建设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和环保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加清洁和健康的居住环境。
城市还推广了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制度,鼓励市民减少消费和节约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哥本哈根重视市民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体育活动、健康检查等活动,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城市还建设了大量的健康促进中心和社区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幸福。
哥本哈根健康城市项目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更加健康、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城市将继续加大对健康城市项目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完善和推广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和生活条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丹麦哥本哈根是欧洲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丹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同时也因其健康城市计划而闻名。
公共自行车的历史
•
荷兰
• 早在1890年,荷兰建设了世界上第一 条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荷兰全国人口 1600万,自行车拥有量高达1700万辆,荷 兰已经形成了总长3万多公里的自行车道路 网。游客和居民可以免费4小时使用一辆公 用自行车,超时则按时计费,费用低廉。
•
丹麦
• 在首都哥本哈根,自行车专用道超过 400多公里,任何人将20克朗硬币放进车链 上的孔眼内,便可以使用这种公共自行车, 用完再锁在任何一个车。
中国公共自行车
•
中国
• 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首次引进公共自行车,但因各方面原 因导致使用率低。大兴区总结经验,选择优良、稳定的系 统,采取科学管理方式,成为全国公共自行车示范城市评 选活动首家入围城区。 • 地铁大兴线贯通运营后,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大兴区在 地铁站周边区域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以解决公共交通 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绿色出 行目标。租赁点的位置主要在地铁大兴线、亦庄线站点三 公里范围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逐层推进。已开通运行的 一期工程在地铁大兴线站点周边设置了20个租车点,600 辆自行车(含200辆调度周转用车),发放了4800张租车卡。 二期又在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大型公共设施旁设置了43个 租车点。三期覆盖了整个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租车点总 量达135个,配备自行车3600辆,为近三万人提供公共自 行车服务。
•
法国
• 法国政府于2007年夏天推出了“自由 单车”自助租赁系统,短短一年多,曾累 计为数千万人次服务。目前,法国约有15 个城市开始推出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超 过40000辆自行车投入使用。
•
加拿大
•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投资1.3亿美元修建 了市区自行车道,市内有300多个自行车租 赁站,所出租的自行车用铝合金打造,而 且还有防盗系统,嵌入GPS芯片,如逾期 未还,自行车将自行锁住。
自行车文化:探索世界各地独特的骑行风格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区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自行车骑行风格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世界各地独特的骑行风格的例子:
1. 荷兰的自行车文化:荷兰被誉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在这里是一种主要的交通方式。
荷兰的城市设计和基础设施非常适合自行车骑行,有大量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荷兰人骑自行车的风格以轻松、舒适为主,他们经常使用自行车进行日常通勤和购物。
2. 中国的共享单车热潮:中国是全球共享单车热潮的发源地之一。
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人们可以方便地租借共享单车,并在城市中骑行。
这种骑行风格注重便捷和灵活性,适合短距离出行。
3. 丹麦的城市自行车文化:丹麦也是一个自行车友好的国家,自行车在丹麦被广泛用于城市出行。
丹麦人通常骑着结实的自行车,在城市中穿梭,享受自由和放松的感觉。
丹麦还有许多自行车友好的政策和设施,如红绿波信号灯和优先级别提升。
4. 日本的自行车文化:在日本,自行车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乡村地区。
人们通常使用自行车进行购物、上班或者闲逛。
日本的自行车文化注重安全和规范,骑手们会遵守交通规则,保持整洁和维护自行车的良好状态。
5. 哥伦比亚的自行车之都: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被誉为自行车之都,在这里,自行车是一种受欢迎的出行方式。
每个星期天,波哥大的主要街道都会关闭交通,供自行车骑行活动使用。
这种倡导健康、环保的骑行风格成为了波哥大的标志。
以上只是世界各地自行车骑行风格的一些例子,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还有更多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通过探索不同地方的骑行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全球自行车文化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05月22日 06:29 AM
中国-丹麦-英国:自行车印象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 张璐诗
字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微信领英新浪微博
“中国是自行车大国”的说法,近十年来,在有点阅历的外国游客眼中,已逐渐被“汽车大国”
的印象盖过。倒是北欧小国丹麦,以2011年气候大会的一记有力推广,并逐年通过旅行杂
志在人们心目中巩固了“绿色国度”的印象。这种印象还与某个联合国带头评选的“全世界最
有幸福感城市”桂冠哥本哈根交错互动,而“幸福感”的影像又时时与报刊上大幅的街头骑行
所重叠。
光这一年里,我去过四次哥本哈根,每回都待一周以上。从几年前初访丹麦落下的印
象使然,我到达的第一件事总是租下一辆自行车,出门时车不离手。如果问路,当地人一般
都会告诉你,最好的出行工具是自行车。
眼见为实:马路上,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并驾齐驱,光是自行车道本身就分为两道:
一般速度的建议靠右行驶,留出左边的车道让给有需要加速的后来者。自行车道上的规矩仔
细而分明,左转、右转、直行道划分清楚,俨然自成一个小宇宙。除了人行与机动车的红绿
灯指示之外,自行车独立享有一套红绿灯装置。规则订立得如此仔细,还需要骑车人的自觉
自律。初次租车时,哥本哈根人提醒我骑行人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除了靠着右车道走,临
时需要停车,得举起左手,微微握拳,好让后面的人不至于冲撞上来。要拐弯时,需要扬起
同方向的手示意。看到前面有公共汽车也要靠站了,骑车人自觉减慢速度或者停下来,等乘
客上下车完毕,再继续上路。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乍看哥本哈根的马路上,自行车群总是熙熙攘攘地扎堆前
行,可在你追我赶之间,彼此依然相敬如宾,路上纹丝不乱。要说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大
国”,哥本哈根当之无愧。
这些年自由行的人多了起来,近年来中国几个几乎每家拥有小汽车的大城市,却都在
加紧自行车“绿道”建设。这当中的决策者,不知道有没有多少受到像哥本哈根或者阿姆斯特
丹这种“文明骑行城市”的耳濡目染。很稀奇的是,这两年还同时有一股“复古骑行”风尚在中
国京、沪逆流刮起。另一个“新鲜事”是:成功带领自己创业多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
成功、成为“中国第一”后,“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忽然宣布辞职、转投“城市自行车”行业,
宣布要“推动骑行文化”。
种种迹象表明,相比5年前,中国城市居民毫无疑问都对自行车提高了关注。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因为工作关系在北京生活了不下10年,不断往返两地时发
现,广州绿道明显数量更多、进展更快,目前对于骑行的生活方式来得更为友善。自行车与
汽车,井水不犯河水,在路上各自为政。
近两年到了英国,到过剑桥三四回,最近一年里又频繁往返于牛津和伦敦之间,骑着
自行车被迫在马路上与汽车抢道、抢红绿灯时,觉得在广州骑行的安全感来得更实在。英国
的城市自行车、复古单车设计等,看上去是比国内走得更靠前。但能设计出漂亮的自行车、
有忠实的骑行“粉丝”,却不等于这个地方适宜骑行,也不等于这个地方的骑行文化有多“文
明”。
英国骑行者与驾车人士之间的势不两立,是日夜在马路上上演的普遍事实。最近两周,
伦敦各大报纸的头版都给了一起上班高峰期发生的交通意外:一位骑行者被车撞死。骑行上
路丢了性命,这已是三个月内在伦敦市区发生的第二起事故。事故原因除了因为肇事者超速
驾驶以外,缺乏安全的骑行“绿道”看来更是关键因素。
在伦敦,我有时是骑行者,有时坐在同伴车里的副驾驶座上。出入伦敦市区,印象中
这个城市确实缺乏一道鼓励自行车、机动车和平共处的分界线。经常看着单薄的自行车在机
动车道上狂奔,骑行者不顾红绿灯横冲直撞,通常这时一旁的机动车司机见状,脏话就差不
多冒出来了。周末夜里,伦敦塔大桥等地车流拥挤的路段,两方剑拔弩张的气氛,分分钟风
雨欲来。
相比起诺大的伦敦城,小城剑桥、牛津在路上的骑行者,看上去更有安全感一些。但
在骑行者、汽车司机甚至行人之间近乎暴戾的张力,却毫不逊色。自行车道依然匮缺,怨声
同样载道,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进行:剑桥、牛津是大学城,穿梭来往的骑行者多是读书郎。
屡次感受到骑行行为在本地的不讨好,本地人对自行车有着令我至今不解的厌恶,体现在随
处可见、口气凛然的“此处不准/严禁停放单车”告示牌上;也体现在与人聊天时,提起骑行
时某种默认的抗拒感。因而,在牛津、剑桥骑车真有点诚惶诚恐,路人躲闪不及会骂骂咧咧,
骑车人倒也已习惯了,厚着脸皮继续狂奔、冲红灯更加肆无忌惮。相比之下,我无限想念哥
本哈根:几乎每个酒店都安排有自行车出租;每家店门前都有特地给自行车留好的“停车位”。
就算没空位了,随处停下来,靠墙锁车,也无需担心有人会来指指点点。这大概是城市里的
骑行人能享受到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