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编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

一、概念题

1.癸丑报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9、2004年研]

答:“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至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2.邵飘萍[上海财大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山东大学2005年研]

答:邵飘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1912年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二次革命”失败后,邵飘萍被反动当局构陷入狱,《汉民日报》也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与同学潘公弼等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春,邵飘萍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他每天都向《申报》

发去新闻专电和内容较为详细的《北京特别通信》,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及国会的动态做出翔实可靠的报道,成为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1918年10月,他又在北京独力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并兼任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8月《京报》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被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根据他在北大、平民大学、民国大学、法政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3.张季鸾[清华大学2013、2005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张季鸾,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民等,陕西榆林人。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鸾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而被捕,系狱3月。出狱后,他回上海《大共和日报》主持国际版,后又任《民信日报》总编辑,积极进行反袁宣传。袁死后,张季鸾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和政学系机关报《中华新报》总编辑,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狱。张季鸾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他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但在辛亥革命前夕和民国初期已崭露头角,有一定影响。

4.徐凌霄

答:民初著名的新闻记者,原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于1916年任上海《申报》、《时报》的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和随笔,由他创作的京味纪实小说《古城返照记》1928年9月至1931年2月在《时

报》连载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30年代以后徐凌霄又任《大公报》副刊《戏剧周刊》、《北京》副刊和《小公园》的主编,设立“凌霄随笔”、“凌霄汉阁谈荟”、“凌霄汉阁笔记”、“凌霄汉阁随笔”等专栏,写出的随笔融时事、经史和历史掌故于一体,颇受读者欢迎。

5.林白水

答: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和新闻记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攻读新闻学的人。其办报生涯从1901年被聘为林琴南创办的《杭州白话报》编辑开始。此后30多年,共创办和主编过近10种报刊。

6.《远生遗著》[北大2010年研]

答:《远生遗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四卷,是黄远生通讯评论作品汇集整理的合辑,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是我国新闻通讯体裁的开拓者。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擘,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1915年12月25日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行世。

7.国闻通讯社[北大2010年研]

答:国闻通讯社,1919年创办于上海,由胡政之参与筹办并担任主编。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的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该社主要以邮寄的

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等。1925年聘日本东京通讯员,增加电报传送新闻,同时增加报道各地的商业行情,供工商界人士参考。1926年6月,天津新记《大公报》开始筹办,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擘。

8.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北大2010年研]

答: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9.《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南开大学2006研]

答:《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