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小学生初步掌握标点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教小学生初步掌握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看似小,它们的作用却很大,标点符号承载着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感情,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理解课文、理解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重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受到重视。我教的是二年级的语文,在平常的练习和测试卷中,已经有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题目。我的学生中出现最多的情况:朗读文章时,读不出文章的语气和意思。写文章时,有的通篇只有一、两个标点符号;有的却想在哪里打标点符号就在哪里打标点符号,以致一段话就有很多个标点符号。经过我们的分析研究找出了学生的病因:(1)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逗号,什么时候用句号。看图写话中,有些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句号,有些学生滥用逗号,还有些学生该写逗号时写句号,该写句号时写逗号。(2)感叹号和问号混淆,特别句末是“啊”和“呢”的时候。如“我们的学校真美啊!”该用感叹号,可是很多学生却用问号,再如“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北京看看呢?”该用问号,却用成感叹号。
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标点符号,我想了很多办法:
1. 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学生只有体会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后,才能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标点符号。
1.1从故事入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让他们从自己喜欢听的故事中学习知识,就比教师空洞的说教的吸引力大得多。于是,我找了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他们想让当地的老百姓有粮食都不卖给八路军吃,从而让八路军饿死。于是,他们在大街的墙上写了这样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但标语没有加标点符号。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就被人加了一个逗号,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这可把日本人气坏了。
1.2从比较入手。
出示句子:“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加标点符号。经过讨论,学生找出了以下几种加标点符号的方法:
(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弟弟丢了,着急的是爸爸妈妈。
(2)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爸爸不见了,着急的是妈妈。
(3)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爸妈不见了,着急的是弟弟。
学生经过比较之后就会认识到标点符号加在不同的地方,句子的意思就会不同,应根据不同的意思加标点符号。 1.3从朗读入手。
出示相同的句子,打不同的标点符号,让学生朗读后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如:
(1)他回来了。——表示陈述语气,告诉别人他回来了,读时语气要平缓些。
(2)他回来了?——表示疑问语气,问别人他是否回来了,读时句末声调上扬。
(3)他回来了!——表示感叹语气,可能是说话人高兴或气愤。如高兴,读时要读得轻快;如气愤,读时要读得重而快。
2. 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2.1分类讲解。
按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来讲解。
(1)表示停顿。
说话有长有短,而写在纸上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这种停顿,如:句号、逗号、顿号、分号等。在讲句号的用法时,要先讲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话,否则学生会把句号和逗号搞混淆。
(2)表示语气。 我们说话的语气大概分为这几种:陈述语气,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句末用句号。疑问语气,向别人提出问题,句末用问号。感叹语气,表示表扬称赞,句末用叹号。祈使语气,要别人做一件事情:当语气重时句末用叹号,语气轻时句末用句号。讲解这一部分时,配合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3)表示词语的性质。
某些词语加上某种标点符号(如引号、书名号)时,词语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如单说“北京”指的是我国的首都,写成“《北京》”就表示一首歌、电影、书籍或文章的名字。如单说“小明真聪明”,表示小明头脑反应快。如果在“聪明”二字上加上引号说“小明真´聪明´”,就表示小明笨、蠢。
2.2比较讲解。
把一句话的标点符号换了,或在句子不同的地方打标点符号,让学生比较,从而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
2.3以书为本讲解。
我们教学时用的语文书中,有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因此,在学习标点符号时,语文书就成了我们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读书中的文章,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以抄书中的段落,体会标点符号的写法。哪种标点符号掌握差,就读、抄文中带哪种标点符号的段落,不光规范了标点符号的写法,同时在读、写中领悟标点符号的用法。在平常的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标点符号。在分析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后,我再进行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比如: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中,当邻居提醒种葫芦的人要治一治叶子上的虫时,种葫芦的人说“叶子上的虫子怕什么!”这里用的是感叹号,表达种葫芦的人对叶子上虫子的不屑和对自己的自信。在学到这里时,我就让学生举同样语气的句子,如“下雨怕什么!”接下来,我自己举例子,如:“我们现在在做什么?”请学生回答他们现在在做什么,然后,告诉他们我举的这个句子和文中还有他们举的例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他们回答句子后面都有“什么”。我再深入引导,虽然句末也是“什么”,但是是问句,是问对方在做什么,应该用问号,而课文中的句子和同学们举的例子虽然也有“什么”,但它不是问句,通过比较和理解感悟,使学生初步掌握问问号的使用,不是问句就不用,有“什么、啊、呢”这样的词也不一定用问号。
3. 儿歌总结记忆
在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后,学生不一定能记住标点符号的用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地总结,最好用朗朗上口的儿歌,以便学生尽快记住。如记以下儿歌:
标点符号歌
一句话说完,用句号。中间要停顿,用逗号。 并列词语间,用顿号。并列分句间,用分号。
总结导语间,用冒号。问了别人话,用问号。
命令和称赞,用叹号。引用和特殊,用引号。
转折或注解,用破折号。意思说不完,用省略号。
书名和文名,用书名号。
4. 反复练习巩固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光讲了、记了还不行,还有要反复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特别是标点符号中的难点——引号的运用。引号主要表示直接引用和特殊意思两种,光是直接引用中的引用人物的对话就有四种形式:
(1) 说话人在前的;
(2) 说话人在中间;
(3) 说话人在后边;
(4) 省略了说话人。
学生对于这几种情况下引号的运用是很难掌握的。教师只有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
当然,标点符号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功求成,因为“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只有从简到难,反复讲、练,学生才能充分“消化”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