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3000字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3000字

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3000字第一部分:剧情介绍《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揭露了气候变迁的资料并对此做出预测,同时也在电影中穿插了戈尔的个人活动。

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戈尔指出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讨论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阐述他相信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在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电影包含许多段落是为了反驳认为全球变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人。

例如,戈尔探讨了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解的风险,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也会让约一亿人因此成为难民。

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

为了解释全球变暖现象,电影引用了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五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

飓风卡特里娜也被用来推论9-14公尺高的海浪对沿岸地区造成的破坏。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戈尔也告诉观众如何能帮助减缓暖化现象。

第二部分:观后感《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可看性很高,导演是戴维斯古根海姆,主人公是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阿尔戈尔。

戈尔在片中调动了所有才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这场演讲比任何一部剧情片都跌宕起伏,比任何一部灾难片都震撼人心,理由很简单,除了灵魂之外,我们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2000年,戈尔在总统竞选中败给布什,之后他便去哥伦比亚大学、费斯克大学以及田纳西州立大学授课,并投身环保事业,2006年他凭借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本片的主线是戈尔的一次演讲,他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所写的序中提到,本书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促使他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的原因之一。

当他小的时候,母亲就建议他和姐姐阅读《寂静的春天》,他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在饭桌上与家人讨论这本书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处 在工业化 、城 镇化 与现代 化 的快 速 推 进 期 ,生 态 环 境 问题 集 中显
是 从 传 统 安 全 角 度 来 理 解
社 会安全 、生态 安全 、资源 安全 等 现 ,且 呈现 出明显 的结 构型 、压缩 领 域产生 了不容 忽视 的影响 。未来 型 、复 合型特 征 ,能源 资源消 耗与
气候 安 全 问题 。美 国军方 针对 气候 变化 对 国家安 全的影 响进 行评估 ,
l 世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要 在 总 体 国家 安 全 温 室气体 排放 迅速 增长 ,加 大了应 报 告 提 出 。全 球 气 候 变化 是 2
观 的 指 导 下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降 低
向 自我 衰亡 ,随着 气候 变化 问题 的
加剧 ,个人 和社会 将面 临更 大的风 险 。气 候变化 日益 成为 引发 国际 冲 突的 重要诱 因 ,影响 了国 际社会 的
变化 与安全 问题之 间的联 系 ,气 候 变化既 关系 到传统 安全 ,又关 系到 非传统 安全 。从 我国对 气候变化 的 国 家评估结 果来 看 ,气 候对我 国经 济社 会发展 的众 多领域 具有广 泛和 深远 的影 响 ,并 对我 国政治 安全 、 国土安全 、军事 安全 、经济 安全 、
注 。2 0 0 6 年1 0 月 ,时 任英 国外 交
或 多 或 少 与气 候 变 化 问 题 相 关 :
( 1)苏丹 的 达 尔 富尔地 区战 争 ,
持 续 的 干 旱 加 剧 了 牧 民 和 农 民 之 间
大 臣玛格丽 特 ・ 贝克特 ( M a r g a r e t 化 纳入 国家安 全总体 战略 框架 ,研
社会主义建设 “ 五 位 一 体 ”总 布 可 以成 为战争 的加速 剂和 放大 器 ,

气候变化主题书单

气候变化主题书单

气候变化主题书单介绍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我们面临着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阅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书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本书单精选了一些权威、有趣和深入的书籍,涵盖了气候科学、政策、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并为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做出贡献。

书单1. “气候变化简史” - 比尔·布朗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气候变化历史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比尔·布朗通过深入研究过去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记录,揭示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的规律。

从冰河时期到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作者将气候变化的历史串联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气候变化。

2. “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 迈克尔·曼恩斯这本书是一本权威的气候科学教材,旨在向读者介绍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作者迈克尔·曼恩斯是一位著名的气候科学家,他详细解释了气候系统的运作原理、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本书适合对气候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公众。

3.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 - 尼古拉斯·斯特恩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气候经济学著作,作者尼古拉斯·斯特恩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通过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学方法和政策建议。

本书既适合对经济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适合对气候变化经济学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

4.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 - 马丁·帕尔维斯这本书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人类健康、社会不平等、粮食安全等方面。

作者马丁·帕尔维斯将气候变化与社会问题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本书适合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公众。

5. “气候变化的政治学” - 约翰·S·瓦雷斯这本书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政治的关系,揭示了国际政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和局限。

“气候新政2.0”

“气候新政2.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㊀第42卷㊀第4期D O I :10.15896/j .x jt u s k x b .202204010ʌ收稿日期ɔ2021G11G26.ʌ基金项目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 G J 043);第二批陕西省 特支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T Z 0275).ʌ作者简介ɔ赵斌(1985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淑敏(1994 ),女,通信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①㊀U NC l i m a t eP r e s sR e l e a s e .C O P26p o s t p o n e d [E B /O L ].(2020G04G01)[2022G01G10].h t t p s ://u n f c c c .i n t /n e w s /c o p 26Gp o s t p o n e d .②㊀G l a s g o w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c o n f e r e n c e :O c t o b e r GN o v e m b e r 2021[E B /O L ].(2021G10G31)[2022G01G10].h t t p s ://u n f c c c .i n t /c o n f e r e n c e /gl a s Gg o w Gc l i m a t e Gc h a n ge Gc o nf e r e n c e Go c t o b e r Gn o v e m b e r G2021. 气候新政2.0:拜登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竞合赵㊀斌,谢淑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4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ʌ摘要ɔ拜登上台后,美国气候政策出现重大转向,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穿各领域的优先事项,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发展关键期.现阶段,中美气候政治竞争在全球气候政治领导力㊁低碳经济主导权㊁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等维度面临新挑战.从全球气候治理角度看,中美气候合作有益于缓和紧张局势,有可能使中美关系重新焕发活力.为此,应重申对«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共同承诺㊁合作推广清洁能源发展㊁推动次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层次合作.中国应从充分认识大国间气候政治良性互动㊁维护国际气候机制有效性㊁科学制定气候政策㊁加强清洁能源技术研究㊁重视气候安全议题㊁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㊁推进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等方面挖掘中美气候政治合作的潜在领域,为构建多层次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ʌ关键词ɔ拜登政府;气候政治;气候治理;竞争合作;中美关系;碳中和ʌ中图分类号ɔD 822.3;P 467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8G245X (2022)04G0097G09㊀㊀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政治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国际声望下降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相对上升,加之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入主白宫,中美博弈拉开新帷幕.诚然,美国近些年对中国全面施压,从贸易争端到科技竞争,从思想文化斗争到意识形态斗争,形成一条高度类似但又有别于美苏 旧冷战 的 新冷战 谱系,中美全面竞争格局已然形成.所谓中美 新冷战 ,是指美国在政治㊁经济㊁安全㊁贸易㊁技术㊁人文交流等领域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对抗行为,阻碍中美之间正常交往.然而,当前中美互动,战略上互为竞争对手,而不是竞争敌手,对手之间也可能有潜在的合作.共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似乎成为中美全面对抗阴霾下难得的一片绿洲.受疫情冲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 N F C GC C )第二十六届缔约方会议(C O P26)被迫延期①(于2021年11月召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似陷入停滞.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治理仍有赖于国际社会广泛参与,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两国间的气候合作至关重要.但是,中美气候政治互动自2017年以来持续恶化,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上 开倒车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领导地位,引发国际社会对如何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担忧.拜登上台后,把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优先事项,中国和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将有机会重新建立信任与合作.尽管现阶段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对抗和竞争仍可能导致两国关系僵化,但拜登政府在气候议题上的积极表态,有助于重新凝聚气候政治共识,重建中美气候合作.此外,疫情也凸显了中美建立强有力合作关系以解决全球危机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应对气候问题提供了机会.从全球气候治理角度看,中美气候政治合作有助于缓和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并有可能使中美关系重新焕发活力.2021年10月31日,C O P26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②.在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政治新变化背景下,国际79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㊀第42卷㊀第4期社会普遍意识到气候危机的严重性,更加坚定和快速地采取行动应对这一生存挑战.为此,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国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和努力,厘清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的竞争,并进一步讨论新形势下中美气候合作的潜在领域,以及中国对相关新态势所采取的战略因应.一、拜登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竞争拜登执政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拜登政府的气候计划以及美国在全球问题上的立场.拜登政府将气候问题视为内外政策的重点,把 绿色新政①作为美国应对当前气候挑战的关键框架.拜登在上任第一天便兑现了其参选时的承诺 重返«巴黎协定»(T h eP a r i s A gr e e m e n t )②,并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气候科学团队,欲修复美国声誉,引领世界应对气候紧急状况,重夺美国在气候领域的全球领导权③.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 鲜明 执政风格,导致美国气候行动呈现倒退.拜登就任总统后,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前政府的倒退政策,推出关于投资清洁能源研究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㊁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④,一改美国此前在气候议题上的消极态度.相较«巴黎协定»诞生时期同为民主党执政的奥巴马政府,拜登政府则试图推行更为务实和详尽的2.0版气候新政,但显然这仍属于进行时,且仍可能因其他如传统安全议题优先级上升而再度放缓节奏,即 气候新政2.0 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和追踪.此外,中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回奥巴马时期中美气候合作之惯性思维,亦有待商榷.后疫情时代,囿于各种因素和国际形势,气候变化也有可能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议题,中国和美国的 气候战争 或将紧随贸易争端和科技竞争之后⑤.当下,拜登政府调整美国气候外交,中美气候政治竞争也将面临新挑战.(一)全球气候政治领导力竞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职期间,推崇 美国优先 (A m e r i c a f i r s t ),破坏了美国与其盟友间的稳定同盟关系,气候政策立场发生明显倒退,美国气候政治走向衰朽.拜登上台后,试图扭转颓势, 重塑美国灵魂 (r e s t o r e A m e r i c a ns o u l ), 修复美国之联盟 (r e pa i r A m e r i c a s a l l i a n c e s),并使美国 成为值得信赖的伙伴 (A m e r i c a i s as t r o n g an dt r u s t e d p a r t n e r )⑥.在气候政治方面,拜登及其团队表现出与特朗普完全不同的气候政策偏好⑦,气候问题成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拜登本人长期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⑧,步入政坛之初,就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竞选美国第46任总统时更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口号;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气候新政的提出,旨在顺应全球低碳发展潮流,强化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致力于提升美国的全球气候政治领导力.拜登政府执政下的气候外交,以打造气候行动盟友为路径,全面扭转特朗普政府时期的 灰色型 气候立法.但是,重返气候治理的国际舞台,美国难免遭遇来自盟友的怀疑.虽然大多数国家欢迎美国重返气候谈判,但拜登政府需要说服世界,即在21世纪先后两次退出国际气候公约之后,美国可以再次成为值得信赖的伙伴.因此,若美国希望重新领导全球气候治理,拜登政府必须重启气候议程,将气候问题纳入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议程之中⑨.为重申其领导地位,2021年4月22日,拜登政府举行 领导人气候峰8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美国民主党众议员奥卡西奥G科尔特斯和参议员马基在第116届国会上提出实施 绿色新政 .具体包括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㊁创造高薪工作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㊁确保美国民众安全和经济繁荣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J O S E P H R ,B I D E NJR.P a r i sc l i m a t ea gr e e m e n t [E B /O L ].(2021G01G20)[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w h i t e h o u s e .g o v /b r i e f i n gGr o o m /s t a t e m e n t s Gr e l e a s e s /2021/01/20/p a r i s Gc l i m a t e Ga g r e e m e n t .W E A V E R C .T h en e w B i d e nc l i m a t et e a m Gl i k et h e O b a m at e a m [E B /O L ].(2021G01G25)[2022G04G27].h t t p s ://w w w.f t .c o m /c o n Gt e n t /a 50588f b Gc e 03G4839Gb 8e 5G7d 8296d d 8131?s h a r e t y p e =g i f t&m s c Gl k i d =396881f d c 62411e c 9812254c 27b f b 070.拜登的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第一,确保美国在2050年之前实现100%清洁能源和净零排放;第二,在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第三,重新定位汽车工业,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过渡,扩大对清洁汽车生产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第四,设置标准以减少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甲烷排放;第五,金融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在其运营和供应链中披露气候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第六,加快碳捕集固存技术的开发和部署,扩大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创新;第七,建设新的弹性基础设施经济,缓解城市扩张对气候的影响;第八,暂停北极地区海上钻井,建立白令海北部气候恢复区;第九,不再接受煤炭㊁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资助,并禁止在公共土地和水域获得石油和天然气的许可;第十,召集世界各国一同应对气候危机.拜登政府的气候计划,显示出其重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的决心,美国气候政治 拜登时代 正式到来.E L L I O TS .U.S .a n d C h i n a sn e x te c o n o m i cb a t t l e w i l lb eo v e r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e x p e r t ss a y [E B /O L ].(2021G04G01)[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c n b c .c o m /2021/04/01/u s Ga n d Gc h i n a s Gn e x t Ge c o n o m i c Gb a t Gt l e Gw i l l Gb e Go v e r Gc l i m a t e Gc h a n g e Ge x p e r t s Gs a y.h t m l .I n a u g u r a l a d d r e s s b y P r e s i d e n tJ o s e phR .B i d e n ,J r .[E B /O L ].(2021G01G20)[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w h i t e h o u s e .g o v /b r i e f i n gGr o o m /s p e e c h e s Gr e m a r k s /2021/01/20/i n a u g u r a l Ga d d r e s s Gb y Gp r e s i d e n t Gjo Gs e p h Gr Gb i d e n Gjr /.B r i e f i n g R o o m.E x e c u t i v e o r d e r o n t a c k l i n g th e c l i m a t e c r i s i s a t 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E B /O L ].(2021G01G27)[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 .w h i t e h o u s e .g o v /b r i e f i n gGr o o m /p r e s i d e n t i a l Ga c t i o n s /2021/01/27/e x e c u Gt i v e Go r d e r Go n Gt a c k l i n gGt h e Gc l i m a t e Gc r i s i s Ga t Gh o m e Ga n d Ga b r o a d /.1986年,拜登提出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气候法案.1998年,拜登作为«热带森林保护法»的主要倡导者,组织关于气候变化的听证会,并就气候问题提出应对方案.2009年,任职副总统期间,拜登同奥巴马密切配合,监督«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N A T A S H A B ,T Y L E RP ,L A R AS .B i d e n t o t a p mo r eO b a m a v e t s t o f i l l k e y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 ro l e s [E B /O L ].(2021G01G05)[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po l i t i c o .c o m /n e w s /2021/01/05/b i d e n Gn a t i o n a l Gs e c u r i t yGr o l e s G455062.h t t p:ʊs k x b.x j t u.e d u.c n赵斌,谢淑敏㊀ 气候新政2.0 :拜登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竞合会 ,召开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论坛(M E F),并在峰会前提交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①,以表明美国 回来 了.举办领导人气候峰会,对拜登政府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外交成功,一个尊重盟友并寻求合作解决全球问题的美国回来了.不过,美国全球领导力的修复,最终取决于拜登政府的实际行动.尽管拜登政府相信通过行政部门的监管可以实现短期气候目标,但特朗普政府时期对气候相关法规的随意更改或撤销所产生的 信任危机 仍可能残留.因此,美国真正重返全球气候政治领导地位,需要强有力的立法,承诺采取实质性气候行动,成为富有成效的参与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㊁贡献者㊁引领者. [1]5近年来,中国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9月,中国提出 3060 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这一气候目标显示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还推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同多国高层互访,号召世界各国一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为联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桥梁,中国主动承担起 调解员 职责,协调化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缓㊁适应㊁资金㊁技术㊁能力建设等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2020年,«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基本完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新阶段.后疫情时代,由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特殊地位②,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此关键时期发挥何种引领作用充满期待.特别是在全球升温㊁极端天气灾害频发㊁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更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坚持走绿色㊁低碳㊁可循环的经济发展之路,自主开展国内减排和适应工作,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机制,推动«巴黎协定»具体细则的全面落实.气候外交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掷地有声的重要领域,开启了中国参与U N F C C C进程的新征程.例如,中国与美国㊁欧盟等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参与 基础四国 (B A SGI C)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大力支持次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开展气候对话,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按时提交并及时更新 国家自主贡献 (N D S);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南南合作 ,正式履行«基加利修正案»③.中国气候外交既考虑国内发展需求,又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随着国家实力提升和参与全球治理意愿的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有可能催生新的全球行动.在此背景下,中国气候外交更加积极主动:一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保持气候对话,凝聚气候共识,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另一方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利益,依托绿色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气候变化 南南合作 ,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总之,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中国始终以集体理性为准则,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气候行动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拜登政府在安全㊁外交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重拾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国际多边框架,但是在中美关系方面却基本沿袭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3],对中国 遏制 (c o nGt a i n)+ 接触 (e n g a g e m e n t)的两面政策或许并不会因为拜登执政而发生逆转,因而仍旧坚持美国对华政策所谓的 竞争㊁合作㊁对抗 原则.总体上,拜登政府在气候议题上的积极姿态,有助于恢复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而气候方面的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两大经济体关系的稳步改善.对于拜登政府而言,将气候议题置于国家议程的核心位置,是修正前政府气候政策后重新确立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美两国都能从中受益.但是,拜登政府将 多边主义 (m u l t i l a t e r a l i s m)和 规锁政策 (c o n f i n e m e n t p o l i c y)相结合,在气候㊁能源领域实施对中国的绿色 多边规锁 [4].中美长期博弈,决定了两国在气候政治方面仍存在竞争,这将直接影响双方气候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美国将继续对中国实施限制性气候合作战略,似有可能加剧两国间竞争④.全球气候政治领导力竞争,反映出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亟待重塑,寻找利益共容㊁建立战略互信㊁弥合分歧,仍将是处理双边关系的必由之路.(二)低碳经济主导权竞争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议题.中美两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两国新的竞争点.拜登政府提出到205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和碳99①②③④B r i e f i n g R o o m.F a c t s h e e t:P r e s i d e n tB i d e n s l e a d e r s s u mm i t o n c l i m a t e[E B/O L].(2021G04G23)[2022G01G10].h t t p s://w w w.w h i t eGh o u s e.g o v/b r i e f i n gGr o o m/s t a t e m e n t sGr e l e a s e s/2021/04/23/f a c tGs h e e tGp r eGs i d e n tGb i d e n sGl e a d e r sGs u mm i tGo nGc l i m a t e/.第一,中国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且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第二,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㊁循环㊁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与«巴黎协定»所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相符;第三,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基加利修正案»于2016年10月15日在卢旺达基加利通过,将氢氟碳化物(H F C s)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启了协同应对臭氧层耗损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新篇章.中国于2021年6月17日向联合国正式交存«基加利修正案»的接受文书,并于2021年9月15日生效.J O HN R.O nc l i m a t eU.S.a n dC h i n a p l e d g e c o o p e r a t i o n,b u t c o m p e t i t i o nw i l l a l s ob e p r o m i n e n t[E B/O L].(2021G04G21)[2022G01G10].h t t p s://w w w.n p r.o r g/2021/04/21/989165775/o nGc l i m a t eGuGsGa n dGc h i n aGp l e d g eGc o o p e r a t i o nGb u tGc o m p e t i t i o nGw i l lGa l s oGb eGp r o m i n e.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㊀第42卷㊀第4期中和目标,并承诺未来十年内向清洁能源领域投资4000亿美元①,重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 创新使命 (M i s s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 )计划,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技术创新方面,拜登政府意识到,绿色技术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亦可为绿色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竞争优势.能源转型方面,拜登政府将清洁能源作为碳减排路径,推进能源转型,并考虑终止对碳密集型化石燃料的国际融资②.2021年4月22 23日,拜登政府召开的 领导人气候峰会 ,实质上也可视为美国发起的一场全球气候行动计划.拜登政府试图通过振兴美国能源部门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美国成为世界清洁能源超级大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20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国际气候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③,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气候行动,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危机.当前,全球治理处于 十字路口 ,在生态环境破坏㊁气候危机加剧㊁经济发展受阻㊁全球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艰难时期,中国发布的 低碳经济 净零排放 绿色计划 等声明,极大提振了各国共同推动«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有效实施的信心.这些努力表明,中国致力于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推动疫后全球经济 绿色复苏 ,引领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美国主张对碳定价以及相应的边境碳调整,极可能引发中美在低碳领域的贸易摩擦.同时,美国可能联合其他盟国以环境标准限制中国对 一带一路 参与国的煤炭投资,尤其针对中国 十四五 规划目标向中国施压,中美正在进行一场实现 绿色至上 的竞赛.拜登政府气候政策显示出美国争夺低碳经济主导权的野心.(三)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方面竞争«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温升(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ʎC 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ʎC 以内④.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 先锋 ,拜登长期以来十分关注气候问题,提出 绿色新政 是美国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框架.气候减缓方面,拜登政府将清洁能源视为碳减排的主要路径,宣布成立高级气候研究计划署(A R P A GC ),对全国建筑物进行技术改造,以确保到2035年美国建筑物碳足迹减少50%.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一定程度上可能使美国从疫后全球气候治理中脱颖而出,变得更具弹性和竞争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需要拜登政府在气候方面 大做文章 , 绿色新政 无疑是一种将应对气候危机和经济复苏相结合的两全方案;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希望以气候雄心重塑全球领导力.通过重新加入国际协议和机构来强调多边主义的回归,实质上更符合美国利益.其一,重塑领导力并不需要美国付出高额成本,实现碳减排是大势所趋.其二,国际社会对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仍抱有期待,新政府仅通过发出合作信号就可能修复 友谊 ㊁团结盟友,并强化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21世纪或可能成为碳中和世纪.为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提出以实现碳中和为发展目标,引领世界各国走低排放发展道路,此举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的实施奠定了主基调.从短期目标看, 十四五 时期是实现去碳化的关键节点,为更早实现碳达峰目标,中国需加大清洁能源研究和技术转型力度.其一,推进清洁能源研究和创新,加强核能研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其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㊁交通㊁建筑等领域节能化发展.其三,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智能化技术同清洁能源的创新融合.从中长期目标看,未来4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要立即采取行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追求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可见,碳中和不仅和气候相关,还关乎经济增长㊁技术进步㊁公共卫生改善等.尽管拜登宣称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而不是敌人⑤,但两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方面的竞争不可避免.拜登政府希望借助超级大国身份占据国际制度的核心位置,重塑美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中的领导力,并压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综上,拜登政府已将气候行动列为贯穿各领域的优先事项,但中美双方在全球气候政治领导权㊁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减缓等方面的竞争始终存在.当前,拜登政001①②③④⑤B I D E NJ .9k e y el e m e n t s o f J o eB i d e n s p l a n f o r a c l e a n e n e r Gg y r e v o l u t i o n [E B /O L ].[2022G01G10].h t t p s ://j o e b i d e n .c o m /9Gk e yGe l Ge m e n t s Go f Gj o e Gb i d e n s Gp l a n Gf o r Ga Gc l e a n Ge n e r g yGr e v o l u t i o n /.K E N N E T HJ .MA R K OW L T Z ,M E A G H A NE .J e n n i s o n a n dS h a w n W h i t e s .P r e v i e w i n gt h eB i d e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l i Gm a t e d i p l o m a c y a ge n d a :p a r t 1[E B /O L ].(2021G02G03)[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a k i n g u m p .c o m /e n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d u s t r i e s /e n e r g y /s p e a kGi n g Ge n e r g y /p r e v i e w i n gGt h e Gb i d e n G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G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Gc l i m a t e Gd i p l o m a c y Ga g e n d a Gpa r t G1.h t m l .自2020年9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㊁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 守护地球 主题边会㊁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等多个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实现中国去碳化转型的美好愿景.U N F C C C .K e y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P a r i s a gr e e m e n t [E B /O L ].[2022G01G10].h t t p s ://u n f c c c .i n t /p r o c e s s Ga n d Gm e e t i n g s /t h e Gp a r i s Ga gr e e m e n t /t h e Gp a r i s Ga g r e e m e n t /k e y Ga s p e c t s Go f Gt h e Gp a r i s Ga gr e e m e n t .J O S E P H R.B I D E N J R.R e m a r k sb y Pr e s i d e n t B i d e n o n A m e r i c a s p l a c e i nt h ew o r l d [E B /O L ].(2021G02G04)[2022G01G10].h t t p s ://w w w .w h i t e h o u s e .g o v /b r i e f i n g Gr o o m /s p e e c h e s Gr e m a r k s /2021/02/04/r e m a r k s Gb y Gp r e s i d e n t Gb i d e n Go n Ga m e r i c a s Gpl a c e Gi n Gt h e Gw o r l d /.h t t p:ʊs k x b.x j t u.e d u.c n赵斌,谢淑敏㊀ 气候新政2.0 :拜登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竞合府已经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进一步强化减排目标,并拉拢欧洲盟友联合遏制中国.同时,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关键技术领域,美国会对中国继续实施技术封锁.可见,拜登执政以来的中美气候政治竞争是一个长期过程.二㊁拜登执政以来中美气候政治合作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应对.尽管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但始终强调在气候变化方面同中国建立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广泛地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现阶段,中美关系也可视为双边气候合作和建设性竞争的结合.中美气候合作不仅有双边利益,也有全球利益.疫后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机遇,即双方可能通过协商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气候合作有助于将中美关系推向新阶段,进一步释放中美合作潜力.当前,应充分认识气候议题在恢复中美战略互信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重申对«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共同承诺㊁合作推广清洁能源㊁推动次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间合作,中美双方可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亦可成为未来构建中美双边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一)重申对«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共同承诺当前,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愿景和目标相似,一定程度上为气候合作奠定了基础,并可能使两国关系重新焕发活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并承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拜登提出美国到2030年实现100%无碳污染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承诺更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①.目前,中国充分认识到确保国家气候安全的重要性,将气候目标纳入 十四五 发展规划,乃至2035年中期发展规划.美国颁布的应对气候危机行政命令,则侧重于气候正义和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在清洁能源㊁电力㊁建筑㊁运输和农业等方面展开气候行动.中美两国的气候承诺将促进两国增强气候雄心,推进全球气候政治发展,亦可能增强其他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信心.2021年4月14 17日,克里访华重申中美气候合作,并发表联合声明②.这是拜登政府官员首次对中国进行高层访问,为在气候政治领域取得更多进展带来希望.2021年11月10日,在格拉斯哥大会闭幕前两天,中美共同发表加强气候合作的联合宣言,这是整个会议中最令人振奋的进展之一[5].联合宣言表示双方将通过多边进程开展气候合作,携手推进«巴黎协定»的实施.中美两国同意建立联合行动工作组,以强化具体行动,双方将定期会晤以解决气候危机.鉴于中美两国的碳中和承诺,双方可能共同发起碳中和合作倡议,或在国际论坛发表联合声明.中美还可以就减少双方在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开发银行等投资产生的碳足迹以及其他特定领域,如碳定价㊁零排放工具以及与气候有关的投资等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开展合作.同时,中美可考虑采用科学方法实现碳中和,包括在电力㊁交通㊁建筑㊁城市建设㊁农业等领域进行减排行动,努力实现两国在气候目标上的 平行发展 .中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还可能带动其他国家参与气候行动.例如,中美在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寻求与日本㊁韩国拓展多边气候政治互动,或与小岛屿国家联盟(A OGS I S)重建气候合作.(二)合作推广清洁能源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中美之间的能源合作是两国的重要优先事项,对于全球能源安全和清洁能源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现阶段,拜登政府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为深化中美气候合作拓展了新空间,也为重塑中美关系提供了新机遇.鉴于中美能源市场的巨大规模,在合作推广清洁能源方面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将有效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并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中国与美国进行的具体能源合作项目,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㊁能源可持续发展㊁降低能源成本㊁减少碳排放为战略目标,同时考虑双方各自的发展阶段㊁能力建设和责任分摊.例如,中美清洁能源合作跨越双边和多边平台,促进伙伴关系的良性发展③.要使两国真正提升清洁能源的发展水平,以达到«巴黎协定»设置的长期目标,需要持续努力.首先,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需重点关注的是环境政策领域.历史上,中美合作较关注技术层面,不太侧重技术与政策之间互动,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划发展清洁能源的效用.未来,中美合作应同时涉及清洁能源部署的技术和政策方面,启动多机构对话平台,有效协调两国之间持续的㊁长期的清洁能源合作.101①②③B r i e f i n g R o o m.F a c t s h e e t:P r e s i d e n tB i d e n s e t s2030g r e e n h o u s e g a s p o l l u 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t a r g e t a i m e da t c r e a t i n gg o o dGp a y i n g u n i o n j o b s a n d s e c u r i n g U.S.l e a d e r s h i p o n c l e a ne n e r g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E B/O L].(2021G04G22)[2022G01G10].h t t p s://w w w.w h i t e h o u s e.g o v/b r i e f i n gGr o o m/s t aGt e m e n t sGr e l e a s e s/2021/04/22/f a c tGs h e e tGp r e s i d e n tGb i d e nGs e t sG2030Gg r e e nGh o u s eGg a sGp o l l u t i o nGr e d u c t i o nGt a r g e tGa i m e dGa tGc r e a t i n gGg o o dGp a y i n gGu n i o nGj o b sGa n dGs e c u r i n gGuGsGl e a d e r s h i pGo nGc l e a nGe n e r g yGt e c h n o l o g i e s/.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E B/ O L].(2021G04G18)[2022G04G27].h t t p s://w w w.m e e.g o v.c n/y w d t/h j yGw n e w s/202104/t20210418_829133.s h t m l.中美能源合作包括清洁能源研究中心(C E R C)㊁能源效率行动计划(E E A P)㊁清洁能源工作组㊁清洁煤炭工业论坛㊁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论坛㊁国际核能合作论坛等.。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 ——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     ——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作者】郭忠华【作者简介】郭忠华,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

(广东广州510275)【内容提要】考察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现代性是其学术研究的连贯课题。

同时,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又是围绕解放政治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基点和动力源泉。

启蒙运动以来,解放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类带入一个完全解放的社会,相反,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严重的风险。

为此,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的设想,以实现对解放政治的超越和对高度现代性社会的重建。

【摘要题】政治思想【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受瞩目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其第三条道路思想的剖析已蔚为大观,对其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更是新论迭出,对其社会学思想的分析也不乏论及。

总体来看,探索其整个思想地形图的尝试却相当有限。

尽管局部的研究也能获得某些真知灼见,但总难概览其思想之全貌。

吉登斯的思想发展是连贯的,在长达4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围绕相同的研究课题,苦心孤诣、上下求索。

“我的知识生涯的连续性一直是使我生活的其余部分凝聚起来的因素。

……我从一开始就始终不渝地追求同一个研究课题。

”[1] (P25)本文放眼吉登斯整个学术生涯,找寻并论证其始终不渝的研究课题,分析他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所围绕的核心及其对未来的展望,以勾勒其完整的思想地形图。

一、现代性的研究课题要找到吉登斯始终不渝的研究课题,首先必须对其思想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楚的把握。

在接受皮尔森访谈的过程中,吉登斯以极其简练的方式概括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我想要重新考察经典社会思想以往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框架,分析现代社会的突出特性。

《环境资源法》阅读书目

《环境资源法》阅读书目

本科必修课程《环境资源法》阅读书目1.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加藤一郎,王家福主编:《民法和环境法诸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年版;3.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出版社1999年版;4.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5.张全明,王玉德等著:《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林娅:《环境哲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8.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0.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1.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王俊秀:《环境社会学的想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年版;13.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4.方精云:《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15.赵晓英等:《恢复生态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16.孙铁衍等:《污染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17.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18.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肖剑鸣:《比较环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20.裴广辉,林灿玲:《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1.林光洙:环境法与环境执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22.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4.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5.徐祥民田其云:《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27.蓝文艺:环境行政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28.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9.窦学诚:《环境经济学范式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30.《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31.高丽红:《动物法律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33.廖红:《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34.李挚萍:《环境法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35.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36.阎政:《美国核法律与国家能源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型》,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37.别涛:《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38.郑杭生:《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9.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0.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1.张建伟:《政府环境责任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2.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及管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43.齐晔:《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44.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5.贾爱玲:《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研究,2010年版;46.汪劲主编:《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7.张雷:《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48.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李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9.克尼斯:《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分析》,朱钟杰等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50.【美】穆勒:《理论环境经济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51.【美】泰坦伯格:《排污权交易》,崔卫国、范红延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5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3.【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4.【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1997年版;55.【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56.【瑞典]】Thomas Andersson等:《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7.【日】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何鉴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8.【日】原田尚彦:《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59.【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60.【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61.【日】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62.【日】原田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6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4.【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斯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6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6.【美】爱蒂斯·布朗·魏伊斯:《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67.【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的生态扩张》,徐友民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68.【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69.【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70.【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严旭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7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72.【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穆贤清、方志伟译,2004年版73.【美】凯斯·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4.【瑞典】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5.【美】Walter A.Rosenbaum:《环境政治学》,许舒翔等译,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76.汤姆·雷根,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江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7.【美】加里·L·弗兰西恩:《动物权利导论》,张守东、刘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8.【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79.【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0.【美】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杨通进、江娅、郭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81.【加】莫德·巴洛,托尼·克拉克:《水资源战争》,张岳、卢莹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82.【美】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赵刚、旷野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83.【日】黑川哲志:《环境行政的法理与方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8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85.【英】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6.【英】J·汉考克:《人类与环境的权利:权利、伦理与法律》,谢明珊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87.【英】S·巴金汉、M·透纳:《理解环境议题》,蔡依舫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88.【法】OECD编:《环境守法保障体系的国别比较研究》,曹颖、曹国志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89.【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

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前面我们讲过,帕森斯在20世纪30年代综合了欧洲社会学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传统,也就是综合了孔德,迪尔凯姆以及韦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融合.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事实"的变迁,社会学理论主题的变换,社会问题的更新,迫切需要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批判以至诠释社会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内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的又一次融合: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以及德国的人本主义等经典流派,而且还批判了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的新功能主义,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详细介绍.吉登斯的生平:1938年出身于英国北部的埃德蒙顿,1956年进赫尔大学,1959年进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以《当代英国的体育运动与社会》为题,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到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1966年吉登斯去了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雷泽大学任教,而后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颇丰,因为正值美国的嬉皮士运动,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促使他思考必须用新的理论来阐述社会.1969年,应剑桥大学之邀,他返回英国任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 1984年出版了最有影响的代表作:《社会的构成》,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如1971年《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6年《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9年《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等等;1984年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1985年《民族-国家与暴力》,1990《现代性后果》,1991《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社会转型理论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1,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2,社会转型的内容(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 (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1,现代生活的变化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反射性.(reflexivity)(3)制度的反射性.2,现代性后果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第二,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专家和普通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策略,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毫无疑问,吉登斯赞同这个观点,即"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生平(1929—)生于德国威斯法伦州的一个小镇.194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经济学,1954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两度来华在清华大学演讲.主要著作有1962年《公共领域结构转型》,1963年《认识与兴趣》,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76年《交往与社会进化》,1981《交往行为理论》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认识与兴趣1,为什么要研究认识与兴趣(1)哈贝马斯认为,原来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18世纪以后,随着历史哲学的不断发展,理论才专门从事历史规律的概括,理论才逐渐与实践相分离.(2)现实本身又处于异化之中.这样,必须发挥理论的批判功能,反思功能,去批判,超越和反思现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在认识论层面上反省理论自身,也就是开展认识的批判.(3)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对"认识的批判"一直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主题.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哲学都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反省,主题都在探讨"认识何以可能"问题.但是,这些思想家的视角都是错误的,都忽视了认识与兴趣的关系2,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哈贝马斯认为,兴趣就是一种乐趣,表示着人具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指向性,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性或目的性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1)兴趣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指引着人们的行动.(2)兴趣产生于任的实践活动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3)兴趣与人的特定生存环境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产生的评价与选择.3,兴趣的类型在《认识与兴趣》这本书中,哈贝马斯首先对兴趣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兴趣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原初的兴趣也叫基本的兴趣.这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发挥作用的兴趣,是人认识世界,参与实践的,尚未分化的原初兴趣.(2)次级的兴趣:这是从基本的兴趣中分离出来的,指导人的认识活动的兴趣.哈贝马斯认为,次级的兴趣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技术的认识兴趣.它在"事物或现象"领域当中发挥作用,它通过"劳动"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用各种可操作化技术手段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兴趣,它试图解决自然界的不可认识性以及不可理解性问题.二是实践的认识兴趣.这是存在于"交往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兴趣,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之间的理解,沟通,其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试图把人们从僵死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起到人际沟通以及建立共同兴趣的作用.三是解放的认识兴趣.这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的兴趣,通过"支配"这个媒介形成的.其作用是通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引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压制与控制,也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兴趣,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二,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1,为什么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哈贝马斯认为,之所以会提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在古代社会是界限明确,功能明确的,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自由民组成了公共领域,个人拥有私人领域.(2)当时,公共领域负责公共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他们在广场上集中讨论,而生产,经济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私人领域里进行.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最初与经济活动是无关的.(3)可是到了近代以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共领域不断向私人领域渗透.这就产生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问题.2,结构转型类型(1)广场型的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哈贝马斯指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生活在广场进行,但不固定;公共领域既建立在对谈之上,又建立在共同行动之上."因此,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公共领域同私人领域有明确的界限,公共领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对话与交往,在话语沟通中发挥舆论的作用;二是公共领域涉及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以及体育和武力竞技等;而生产劳动以及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里的事情.三是公共领域最初是与经济活动无关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实质上就是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2)代表型公共领域."这是古希腊广场型公共领域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中间环节.它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公私界限趋向模糊.哈贝马斯指出,封建领主所有权作为一切统治权的总和,集经济,政治和文化统治劝于一身,公共领域以及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专制所控制着,私人因其经济独立性的丧失而失去了私人性,私人领域随之而被消解.二是具有形式性及象征性.哈贝马斯认为,代表型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缺乏实际内容的,因为它是封建领主为了实行专制统治而以公共的名义制造出来的象征.(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宗教改革使宗教领域发生了分化,宗教信仰成了私人行为,私人领域在宗教内部产生了.但是教会仍然作为教徒共同活动场所而保存下来,所以,宗教里还有公共领域.二是公共财政和封建君主的私人财产的分离.同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产生.三是资产阶级开始加入到市民社会中来,并成为领导阶级,同公共权力机关发生矛盾.为此,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如果说《2012》和以前的灾难片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明白这很可能不仅仅艺术家的无聊想象。

近年来,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宣传铺天盖地,使得世界末日不再是抽象的神学概念而是可预见的未来。

但是尽管如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鲜有因此发生改变。

对于这些宣传,人们听过,怕过,进而抛之脑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吉登斯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先生的新书——《气候变化的政治》,就是一本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书。

这被称为“吉登斯难题”,即由于气候变化的后果太抽象,与日常生活相隔太遥远,人们虽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没有动力做出实质性的努力( Introduction, p.2 )。

吉登斯说这本书旨在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今天,仍有这么多人选择开极为耗油的SUV(运动功能型汽车)?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SUM使用者——几乎没有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回应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但吉登斯认为,问题并不主要存在每个个人身上——恰恰相反,政府和政治家应该对这种现状负主要责任。

他认为,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关于气候变化的有效的政治,不仅缺乏成熟的政治理论,也缺乏成功的政治实践。

本书正是试图在现有的各种制度的框架内,提供一套新的政治思维,以帮助政府应对和处理气候变化。

所以,这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而非气候变化本身的书。

政治的产生源于人的话语本能,因而政治话语在政治实践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吉登斯在展开自己的气候政治理论之前,首先批评了现有的气候变化政治思维和话语的局限。

第一,现在有关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宣传几乎全是负面的,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大多是遏制、削减等消极措施。

这样做会造成“吉登斯难题”的放大,人们将更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现今气候变化的政治话语基本上来自滥觞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为宗旨的绿色运动(The Green Moveme nt)。

然而,绿色运动本身作为一种反对传统政治的政治运动,其许多价值理念与现有政治经济框架无法协调,比如回归自然、对权力机构的不信任、参与型民主制度等等,因而难以在传统政治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而一些进入主流政治话语的“绿色概念”,却有着内在的模糊和抽象,难以起到分析行为的效果。

比如“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吉登斯认为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使得它的定义只能以一些目标来取代,只能说是口号而不是分析性概念( The Greens and after, p.63 )。

又比如“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在法学家孙斯坦的分析下,这个原则的强弱不同版本可以产生完全对立的政策,因而失去了实质意义。

而绿色运动语境下,这个原则往往否定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因此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害无益。

政经融合”与“保证型政府”针对这样的政治话语的现状,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概念。

首先,为了解决“吉登斯难题”,吉登斯提出了“政治融合”( Political Con verge nee)和“经济融合”(Econ omic Co nverge nee)的概念。

融合的意义在于把政治、经济议题和气候变化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在政治、经济目标的激励下同时追求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政治融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追求GDP^外的发展目标和气候变化政策的结合,例如减少汽车保有量改善公共交通,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经济融合是把碳成本内化为市场成本的一部分,从而激励对低碳、高能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通过这两种方式,改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消极看法,更愿意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第二,政府(国家)的角色应该得到转变和加强,除了要知道目标更要确定手段。

吉登斯提出“保证型政府”( Ensuring State )的概念,这是比“赋权型政府”( Enabling State )更加强有力的政府,因为前者不仅要调动各方面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更要保证这些行动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前景化( Foregrounding ):即保持气候变化议题在政治议题中的中心地位;政治超越主义( Political Transcendence ):气候变化的议题应该超越左右派之争,并防止其成为达到其他政治目标的工具。

为了保持气候变化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该在各个政党之间达成有效的共识,并设立有关监督机制;比例原则( Percentage Principle ):在政策考量中,不能仅着眼于某一种风险,而应该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衡量,以求最理性的政策;必要发展( Development Imperative )和过度发展( Overdevelopment ):在发展问题上,应该以这两种发展代替模糊的“可持续发展”。

前者是摆脱贫困所必要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取得可以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是不可缺少的;后者则是发达国家所要注意的,因为富裕本身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整体福利应该比发展更受到关注;前摄性适应( Proactive Adaptation ):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减轻气候变化的程度( Mitigation )之外,还需要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气候变化做出积极适应( Adaptation )。

此种适应并非消极被动的事后适应,而是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前摄性适应。

政府要更为积极而有力在确立了这些分析性概念之后,吉登斯开始具体展开他的气候政治理论。

吉登斯的气候政治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上都需要政府扮演更为积极而有力的角色。

而无论在哪个层面,能源问题总是和气候变化问题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政府全面考虑,统一行动。

在国内政治层面,吉登斯重点讨论了在“减排”( Mitigation )和“适应”( Adaption )两个方面政府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措施。

在减轻方面,气候问题几乎和能源问题结合在一起,解决之道就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向低碳经济转型。

而促进这一转型的关键就是技术和碳税。

对于前者,吉登斯并不支持1970 年代以来西方对于能源、电力产业的私有化,认为电力产业的技术革新需要大量投入,因而需要政府支持。

对于后者,吉登斯认为瑞典等国经验表明碳税确实对减排行之有效,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对穷人的“累退效应”( Regressive Effect )和其对社会正义的影响。

在适应方面,吉登斯重点强调了风险评估和保险业的重要作用。

相对准确的风险和脆弱性评估是适应的前提,而适应应该更加积极而非消极,应该追求好处而不仅是避免坏处。

保险业和政府的合作将有效减轻政府的压力,也使得风险管理和应对更有效率,因此,保险工具的创新也十分重要。

上述措施要求政府在角色上的转变。

吉登斯专门用一章来讨论“计划” (Planning )的重要性。

这是在西方自1980 年代以来“非管制化” ( Deregulation )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又不完全是对威权国家主义的回归,重点在于政府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中发挥创造力。

具体来说,对于普通人,除了教育以外,还应该用各种激励措施影响其决策,或推广技术改变其生活;对于企业,增加经济融合,贯彻“污染者责任”原则,调控市场以影响其行为;对于NGO等组织,应激励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其与有远见的商界领袖合作以求更大发展。

气候政策还应该与其他政策相辅相成,以期将政治融合和经济融合最大化。

而在国际政治层面,吉登斯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模式,第二是气候变化问题对现有国际政治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是在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展开的,而有人甚至认为(罗伯特•卡根《历史的回归和梦想的终结》)这最终将导致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共同体梦想的彻底覆灭,世界将回归由权力政治和军事力量统治。

吉登斯认为,卡根的预测并不会完全实现。

虽然权力政治仍将活跃,但是,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 Interdependence ),特别在经济上,仍会导向合作而非大规模冲突。

但是,在合作模式的问题上,吉登斯认为以里约会议、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为代表的“京都模式”( Kyoto-Style )较不可取,也不认为后巴厘岛的京都模式努力(如哥本哈根会议)能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因为过大的参与范围使得能够达成的协议过于低限度,而监督机制亦难以确立,无法保证目标的实现。

他认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应该是区域性、双边或者多边的自愿合作;或是在国际组织的框架内开展合作。

而在碳市场和碳交易的问题上,他认为目前的经验还不足以判断其有效性,因而在推广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解决气候问题需要政治智慧在气候变化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上,吉登斯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会使许多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吉登斯提到了“底层的十亿人”( The bottom billion ),他们的生存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容易导致冲突与战争的发生。

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导致的高油价使得产油国在宗教上更加激进、政治上更加保守。

而发展中大国对石油的需求也让世界安全格局受到挑战。

这一切都需要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应对来加以解决。

最后,吉登斯强调了美国和中国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两个国家的态度和行动将决定气候变化的未来。

他希望看到美中之间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特别是搁置知识产权前提下在技术领域的全面合作。

吉登斯在这本书中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需要做些什么和怎么做给出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和考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但是,吉登斯却没有很深入地探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本身对政治的影响。

对于国内政治,他提到了气候变化会要求政府加强计划和管制,但又必须在自由民主政治的框架内,除了要求政治家超越左右派之外,他没有再更深入地讨论自由民主制度应该采取怎样的修正才能适应政府从“赋权型政府”向“保证型政府”的转型,或者说是否根本不需要修正。

对于国际政治,吉登斯一方面强调民族国家( nation-state )的作用,也承认权力政治的存在以及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会被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克服,合作仍是主流。

但是,他没有深入讨论如何克服权力政治对国家合作的消极影响,或者是对其有积极影响的可能,仿佛认为合作的双方或者国家必定不再有权力政治的考量。

吉登斯并没有深入地考察各大国之间可能因气候变化问题而出现的政治角力以及它们各自的利益所在,这在国际气候政治的分析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是气候政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尽管吉登斯本人对这种“京都模式”的国际合作形式并不赞赏,但是从他对气候政治的阐述中,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