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讲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讲座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第一讲前言

一、什么是国学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三、国学的基本分类

四、国学经典内容之《四书》

一、什么是国学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学热’日渐升温。然而,一个成为学界普遍共识的国学概念,一直未能达成。在现代学科体系在中国走过大约百年的历史之后,国学概念的重新确立,始终面临着如何跨越当代学科壕堑的技术性难题。

人们尽管可以不假思索地说,是的,一国有一国之学,一国之学,是谓国学。这样的逻辑诚然干净利索。不错,在今天的学科版图上,研究古印度文化的学科称印度学,研究美国社会文化的学科称美国学,这里,民族、国家的边界和学科边界似乎统一。可是,国学其实是一个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后才可能出现的文化学术诉求,而这一诉求所指向的恰恰是前民族国家时代的传统。……一个民族国家的自然史,是可以从编年史的意义上建构的;然而却未必就有与之相应的‘国学’,即植根于民族语言和传统深处的、同时以民族国家为自然界限的知识体系。”

上世纪初,1906年,学者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词》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

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中说:“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等著:《国学今论·序》

“国学”这个概念首先是有代表性的,它区分了“中学”和当时渐渐流行的“西学”。

同时这个概念又是很大的,它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所有的学问。比如说我们前面说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比如说后来从西域传来的佛家的思想,在我们中土发展为禅宗,甚至包括文学,戏曲,书画,以至茶道。也就是我们喝茶,也有一本经典,乃陆羽写的《茶经》,里面从茶叶,到器具,到制作茶叶,煮茶,喝茶,甚至关于茶的轶闻琐事,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像这些东西都是国学所包含的内容。所以国学这个概念相当广泛

总之,“国学”,就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整体中国文化。

但“国学”之名起于清末。

兴起于20世纪初的国学运动(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主义;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同时发行《国粹学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当时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普遍设立国学研究所外,中学也设有国学科目。

1949年后,学术分科被扩大,那种综合的、统包的大国学

概念,遂在中国绝迹。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国学运动,就是经过“文革”激烈反传统思潮之后,为修补“文革”所造成的裂痕,重新寻找那久已失落的民族文化传统。

经济逐渐崛起的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中再兴国学,有助于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确定自己的文化角色。

从教育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学热是对分科愈来愈细的专业化教育的反省。

从做学问的角度说,中国学问也确实自有特点,应该阐扬。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为何读“经典”?

美国同学问留学生:“啊,你是从中国来的,我听说中国有一本书叫《易经》是很有名的。《易经》讲些什么,你是中国人,能告诉我么?”

这个留学生怎么回答?他说:“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

“那你们中国有一本《老子》。”“I am sorry,我也没有读过。”

“你们是礼仪之邦,你们《礼记》讲些什么?”“I am sorry,我还是没有读过。”

“你们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美在哪里?”

“I am sorry,我不知道。”

“你们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你们第一本史书叫《春秋》,还有《左传》,《史记》也很有名。什么叫《春秋》、《左传》?关公为什么要看《春秋》?”“我不知道。”

“《离骚》文学价值很高,请问,那个作者他为什么要去跳河?”“我不知道。”

“《世说新语》?”“不知道。”

“宋明理学家为什么要辨论?”“不知道。”

“那么你们有一本书,叫作《唐诗三百首》。”

“噢,这个,我读过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国学经典诵读运动”

在台湾,1994年王财贵教授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十多年来,他前后在台湾、美国、东南亚及大陆演讲1000多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

在中国大陆本土,1998年9月开始,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大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作出了相应科学性实验报告。

2001年11月开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

2004年9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精神文明办等七大部委联合向全国青少年推荐《千句文》。

2009年6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教育系统做好“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的意见》的“09年2号文件”。

目前,全国上下,包括成都市在内的各个地方,相继掀起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力图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国学素养的普遍改善,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提高。

“青少年读经运动”

而今我们应大力提倡青少年从小“读经典,学国学”,原因如下:

1、青少年记忆力是最好的,在少年时期开始诵读经典,可以叫他先记下来以后慢慢理解。随着孩子人生的成长阅历的增加会使其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指导也会在其人生某个阶段对其所学经典有所顿悟。

2、当今社会人心不古,社会道德水平空前下滑,如大家心中有一份经典存在,将使其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3、经典都是文学性很高的篇章,对孩子将来演讲口才、写作文笔都有极大益处。你应该知道一个博学多才、口才极好的人在社会是多吃香吧!

4、就像我前面说的儿童刚读理解不了,大人刚读也不是完全能理解只是比孩子感触深一些,经典需要人生的感悟。所以说读经越早理解越深。

5、而且越小越能静下心来感悟,青少年时期,可以有时间去读,培养其兴趣,现在而成年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压力太大,反而难以安心去感悟。

我们说国学的本质就是从中学到一些先贤理念,哲学思想。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一个人的成长,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古人讲究德才兼备,而更重视的是德。为什么呢?只有一个有德的人,他的才能,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造福。换句话说,他的这个才,才是有用之才。

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德行的培养,从大了说,是可以造福于天下。从小了说,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同时知道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都说人生的目的是要追求幸福。幸福来自什么?其根本,就来自于自我的德行,来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糜烂的物质世界。

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