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模式_张黎明-推荐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卧龙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关键词: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旅游;经验;模式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国内外保护工作者与学者基本认同的一种不仅可以展示生物

多样性保护,增加自然保护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又可以有效缓解自然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

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关注,几乎全国所有的自

然保护区都被纳入了当地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国际上已经有不少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成功

例子;而我国依托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开展旅游的成功例子越来越多。但是,可供借鉴的、能

够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当地社区经济发展关系的生态旅游成功案例,仍然屈指可数。卧龙国家

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历史并不长,但在发展生态旅游

的思路和做法一直受到自然保护界和旅游界的关注。笔者长期从事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旅

游发展规划管理。通过调查研究,对卧龙保护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采用的模式、转变和

实际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其中的一些做法无论对于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保

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可为各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

旅游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卧龙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

卧龙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 1963年建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个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两个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在中国保护大

熊猫及其栖息地资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代表性地位和重要作用。卧龙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为了强化卧龙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 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确立了卧龙特区与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两

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0的管理体制,下辖卧龙和耿达两个民族乡(镇)。卧龙保护区实

际管理面积206 11519 hm2,森林覆盖率为5716%,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41 41515 hm2,约占保

护区总面积的69%;缓冲区面积43 87014 h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实验区面积17 22215 hm2,约占保护区面积的9%。四川省省道303公路横穿保护区境内。全区有农村人口4500人,人均耕地面积在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和还竹工程后已经不足1亩。农村社区传统的收

入来源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运输等。2005年底,卧龙农村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

多元,低于四川省人均纯收入水平。为了缓解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给大熊猫保护工作带来

的压力,减轻社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规范社区自发出现的旅游活动。20

世纪90年代初期,卧龙保护区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旅游服务

与行业管理。至此,卧龙保护区正式进入了有意识地主动开发经营旅游的历史阶段。到2005

年为止,卧龙逐步对外开放的解说讲解区域与设施:包括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小熊猫馆、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察站、大熊猫沟(原名英雄沟)、银龙峡(原

名银厂沟)、正河河谷、巴朗山贝母坪和邓生沟。这些设施或区域全部集中在卧龙保护区的

实验区内,涉及面积20 km2,仅占卧龙保护区总面积的1%。主要旅游活动形式包括:圈养大熊

猫解说、大熊猫野外寻踪、观鸟、观花、山地河谷体验、休闲度假。此外,也接待教学、实习、科学考察、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研究和会议,同时开展一些非赢利性活动。例如,大熊猫认

养与志愿者志愿服务。访问人数从开发初期的年几万人发展到2005年底的2016万人次左右,旅游年收入从开发初期的每年几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3000多万元。

2 卧龙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分析卧龙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在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上,经历了4个转变:

2.1—— 管理模式从自发性经营向规范有序化发展转变

卧龙保护区1963年建立时处于封闭状态, 1975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卧龙保护区面积扩大

到20万km2,并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特别是1979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网和1980年中外合作在卧龙开展大熊猫研究以来,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一直受到中央、省、州、县的关心和重视;当时保护区仍处于半封闭状态,保护区按照部、省的要求,不能对

外开展任何旅游,访客需按规定实行接待,外宾(主要是外国科学家)进入保护区必须按照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6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后方能入区。20世纪80年代,卧龙出现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枯死威胁大熊猫安全的危机,引起国际国内有关团体和友好人士的高

度关注。同时,许多外国科学家及国内外关心大熊猫的友好团体和人士纷纷到卧龙考察、观光。而当时卧龙仅有能容纳120人住宿的招待所,不能满足接待服务的需要,只好将游客分散到职工家庭食宿。随着抢救大熊猫活动和大熊猫人工饲养繁殖等工作的深入展开,关注卧龙

的人士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快速发展,自发到卧龙考察、旅游观光的人数历年持续增加,过境客人也大幅上升,卧龙自发经营旅游与接待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也不断增多。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卧龙特区、保护区管理局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了卧龙旅游

开发公司, 1996年又将旅游公司改制为“四川省卧龙特别行政区旅游局”,配备了7名工作人员,

全面负责旅游发展规划、服务以及市场综合秩序等管理,卧龙旅游的开发从此步入了规范有

序的阶段。

2.2 产品模式——从一般大众旅游向精品生态旅游转变

在2002年以前,卧龙旅游开发主要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开展了一些大众型旅游活动。随着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对5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6的批准实施,

卧龙的生态旅游开发逐步迈上了以大熊猫环境教育、科学考察、圈养大熊猫解说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轨道。近两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大熊猫作为”三大旅游精品0之一,将卧龙作为”五大旅游精品旅游区0之一的战略定位,卧龙极力遵循生态旅游精品的要求,规划建设一切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水平。先后完成了中华大熊猫园(核桃坪)、大熊猫博物馆、小熊猫生态馆

等生态环境教育与展示设施、卧龙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半野化放养场、大熊猫野外脉冲电网、公路沿线大熊猫主食竹基地,大熊猫沟生态旅游

栈道;对熊猫山庄、四通苑宾馆和旅游购物商店等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和进行环境友好化改善。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讲解设施与内容,强化了旅游在环境教育与讲解上的功能配套,

为改变卧龙一般观光性的大众旅游向以解说为核心的精品生态旅游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3 开发主体模式---从当地社区农户零散式开发为主向以龙头企业整体开发为主,社区和多种企业成分参与的方式转变

2003年以前,卧龙的旅游开发主要以当地农户自主经营和招待所经营为主,市场秩序和

管理难度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旅游的良性发展。为了规避零散开发对自然保护

区保护工作的威胁和冲击,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卧龙特区、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了以龙头企业整体开发为主的思路, 2005年通过比选正式引进了在可持续旅游方面具有发展管理经验的九寨沟管理局与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生态旅游。目前,卧龙生态旅游开发已经逐步走上了以龙头企业整体开发为主,其它农户、宾馆等不同规模业主共同参与开发的路子,为在统一规划下,合理、持续发展卧龙大熊猫生态旅游,培育优良市场主体确立了科学定位。

2.4客源市场结构模式——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向国际国内市场并举转变

卧龙的旅游开发前期是自发的,旅游市场也主要以国内为主,绝大部分游客来自于卧龙周围的成都、重庆一带,国际游客比重偏低。为了树立国际化的卧龙大熊猫生态旅游品牌,推动卧龙生态旅游向低游客容量规模、高效益回报的生态与经济综合赢利模式发展,卧龙特区、

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了国际国内游客市场并举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宣传促销,尤其是针对欧美、亚洲市场开展生态旅游营销,先后接待了国际青年旅社联盟秘书长、泰国旅游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