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科学 课程论文
膜结构设计范文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随着建筑设计师们能力和技术的提高,各种新型建筑物在不断涌现,其中膜结构建筑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膜结构设计通过创新的构思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将建筑物变得越来越轻便、美观,尤其是在大跨度建筑物的设计中更是逐渐广泛应用。
本文将会深入探讨膜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为读者介绍这种建筑设计新兴领域以及其设计过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一. 膜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膜结构设计其实是一种类似于蛋壳的结构,它由一系列目前最先进的高强度材料、薄膜和金属构件以及高度自适应的设计方法结合而成。
它不仅可以用于常规建筑设计,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创意、吸引眼球及瞩目的建筑、搭建及场馆的设计。
膜结构的基本设计概念在于将轻、薄、柔性的材质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同时借助空气气压实现整体构造的支撑作用。
这种构造使整个建筑免于使用传统的混凝土或砖石这样的“重质”构造,拥有自由度更高、硬度更低、安全风险更小、制造时间更短的优势。
事实上,膜结构设计也成为了现代建筑和体育场馆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和设备数量较多,而膜结构设计则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材料使用量,有效降低造价。
膜结构设计的优点不仅在于上面所提到的节约成本,还包括声音隔绝、抗风、耐腐蚀等方面的优越性。
根据建筑设计师的设计需求,膜结构设计可以调整材料、形状和尺寸等参数,以便满足实际要求。
总体来说,膜结构设计非常灵活,可以适应各种建筑风格,例如欧洲、现代和东方风格等。
二. 膜结构设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应用领域,膜结构设计可分为单曲面结构、双曲面结构、单层立体结构和多层立体结构等。
其中,单曲面结构和双曲面结构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两种结构都具有卓越的吸引力和视觉效果,特别适合于搭建大型场馆。
而单层立体结构和多层立体结构则相对适用于小型建筑物和景观设计中。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结构类型。
1.单曲面结构单曲面结构是指在仅有的一个主曲面的作用下进行受力分配,形成的结构的称为“单曲面结构”。
jms膜科学杂志刊误修改

jms膜科学杂志刊误修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JMS 膜科学杂志简介
2.期刊的误修改事件背景
3.误修改事件的影响
4.对误修改事件的反思和建议
正文
【JMS 膜科学杂志简介】
JMS 膜科学杂志,全名为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是一本国际性的学术期刊,专门发表关于膜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
该期刊创建于 1976 年,由 Elsevier 出版社出版,是膜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期刊的误修改事件背景】
近期,JMS 膜科学杂志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误修改事件。
在一次期刊的更新过程中,原本发表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被错误地修改了。
这一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误修改事件的影响】
这一误修改事件对论文的作者、期刊的声誉以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论文的作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被错误地修改,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术声誉和职业生涯。
其次,对于期刊来说,这次事件可能会导致其声誉受损,影响其未来的发行和订阅。
最后,对于整个学术界来说,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对误修改事件的反思和建议】
这次误修改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首先,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过程需要更加严谨和规范,以确保论文的内容和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期刊需要加强对编辑和出版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
最后,学术界需要加强对期刊的监督和评价,以促进期刊的质量和信誉的提升。
第1页共1页。
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课程指引论文

研 究 生课 程 论 文(20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超滤膜化学清洗药剂清洗效果试验研究研究生:魏爱书提交日期: 2011年12月18日 研究生签名:魏爱书 学号 201120117252学 院 环境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编号 S0004034 课程名称 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引 学位类别硕士任课教师刘淑华 教授教师评语:成绩评定: 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超滤膜化学清洗药剂清洗效果试验研究魏爱书摘要:针对超滤膜应用于地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使用小试设备研究比较了不同化学清洗药剂的清洗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化学清洗后跨膜压差(TMP)恢复率作为指标进行比较时,NaClO和乙醇的清洗效果好于NaOH、HCl和柠檬酸。
同时发现化学清洗对超滤膜的运行有持续的作用,使用NaClO和NaOH进行化学清洗后,超滤膜运行的跨膜压差(TMP)增加速率有所加快;而使用乙醇、HCl和柠檬酸进行化学清洗后,超滤膜运行的跨膜压差(TMP)增加速率有所减缓。
关键词:超滤;膜污染;化学清洗1引言由于超滤技术具有优良的除浊除致病菌性能,且超滤膜价格的不断降低,使得以超滤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超滤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1-2]。
然而膜污染仍然是超滤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关于膜污染机理,已经提出了3种主流的膜污染模型:膜孔紧锁、膜孔堵塞和滤饼层累计[3-4]。
尽管根据不同的膜污染机理的解释,现在已经开发出不少的抑制和防止膜污染的手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运行,超滤膜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可逆污染的情况。
因此为了除去膜表面和膜孔内部的污染物质恢复膜的通透性,对污染严重的超滤膜化学清洗是有必要的。
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对超滤膜的化学清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田家宇等研究了使用氢氧化钠和乙醇作为化学清洗剂时化学清洗的效果,发现化学清洗除了有效的去处的污染物质外,还可能会影响到膜的表面性质[5]。
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性质和模板应用论文

1.霍朝飞甲基丙烯酸长链酯基氢键缔合型减阻聚合物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学位论文]2010
2.刘昌程含胆法酸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相行为、聚集结构及流变性质研究[学位论文]2011
3.吴荩萱单壁碳管与C<,60>分子连接的计算模拟[学位论文]2009
4.李鹏调制光场驱动下三能级原子的谱线特征与C<,60>演化的异构体谱分析[学位论文]2006
9.吴悦明面向增强现实的双手交互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引用本文格式:唐培芹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性质和模板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2010
5.杨艳丽2-(哌啶-硫代磺酸酯)-1,3-丁二烯与C60的Diels-Alder反应研究[学位论文]2003
6.马洪敏纳米金复合物薄膜的构筑及形成机制研究[学位论文]2011
7.耿锋浅析行业报在特殊行业领域的发展与前景——以《东方烟草报》为例[学位论文]2010
8.叶东Fullerene图的Clar数与碳六十的极值同分异构体的构造[学位论文]2005
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性质和模板应用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综述

《功能材料》课程论文考核表论文题目: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专业:应用化学学号:1005410220姓名:袁强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应用化学1005410220 袁强摘要:高分子分离膜是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半透性薄膜。
本文将简单介绍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起源、发展史,重点介绍高分子分离膜材料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分离;材料1. 高分子分离膜概述高分子分离膜(polymeric membrane for separation ), 是由聚合物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得的具有分离流体混合物功能的薄膜。
膜分离过程就是用分离膜作间隔层,在压力差、浓度差或电位差的推动力下,借流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透过膜的速率不同,使之在膜的两侧分别富集,以达到分离、精制、浓缩及回收利用的目的。
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膜的量(透过速度)、不同物质透过系数之比(分离系数)或对某种物质的截留率是衡量膜性能的重要指标。
2. 高分子分离膜的起源和发展史2.1 .国外高分子分离膜发展史1849年,德国学者惠柏思用硝基纤维素制成第一张高分子膜。
1920年,麦克戈达开始观察和研究反渗透现象。
1930年,人们将纤维素膜用于超滤分离。
1940年,离子交换膜开发和利用电渗析方法建立。
1950年,加拿大学者萨利拉简研究反渗透。
1960年,洛萨和萨利拉简成功制备了具有完整表皮和高度不对称的第一张高效能反渗透膜,为该法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以来。
超滤膜、微滤膜成功开发和应用,有支撑的液膜和乳液膜及气体分离膜也相继问世。
2.2 .国内高分子分离膜发展史我国的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六十年代进入开创阶段。
1965年着手反渗透技术的探索。
1967年开始全国的海水淡化会战。
大大促进了我国膜技术的发展。
70年代进入开发阶段。
这时期,微滤、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等各种膜和组器件都相继研究开发出来,80年代跨入推广应用阶段。
journal of membrance science级别

journal of membrance science级别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是一本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属于化学工程领域,主要刊载与膜科学相关的原创研究论文、综述和通讯等。
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是膜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
刊之一。
该期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材料的制备、膜分离技术、膜反应器、
膜生物技术、膜传感器等。
其中,膜分离技术是该期刊的重点研究方
向之一,涉及到气体分离、液体分离、离子分离等多个方面。
此外,
该期刊还关注膜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应用,如膜的渗透性能、选择性、
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该期刊的投稿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文章必须是原创性研究,具有一定
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同时,文章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必须
严谨可靠,符合学术规范。
此外,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排版格式也要符
合该期刊的要求,以确保文章的可读性和学术水平。
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学术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该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可以提高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该期刊的审稿流程非常严格,可以保证文章的学术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该期刊的读者群体主要是膜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可以
为作者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总之,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是膜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对于膜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也需要遵守该期刊的投稿要求和学术规范。
生物膜法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目录目录 (1)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 (1)1.1绪论 (1)1.2生物膜法概念 (1)1.3生物膜法的性质 (2)1.4生物膜法的分类 (2)1.4.1润壁型生物膜法 (2)1.4.2浸没型生物膜法 (2)1.4.3流动床型生物膜法 (3)1.5生物膜法的特点 (3)1.6生物膜法净化污水机理 (3)1.7生物膜的应用 (4)1.8生物膜法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前景 (4)第二章举例说明 (5)2.1环境中磷的污染 (5)2.2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 (5)2.3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原理 (6)2.4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艺流程 (7)2.6试验材料 (9)2.7实验方法 (10)2.8系统运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1)2.9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11)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2)3.1实验结果 (12)3.2实验结果与讨论 (13)3.3结论 (13)第四章展望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摘要生物膜法的分类、性质、应用、特点以及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的机理和生物膜法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前景。
以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为例,详细的介绍了生物膜法除磷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以及生物膜法系统运行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和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结实验结果,对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膜法;淹没式生物膜法;磷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综合能力考核(论文)AbstractThe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s classifications, the nature, apply th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 purification sewage mechanism and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 in our country urban sewage processing prospect. Take the submergence type biology membrane method eliminates the phosphorus as an example,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biology membrane method has eliminated the phosphorus the principle of work, the technical process, 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 systems operation should the special attention question and the unusual question an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Summary experimental result, to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 processing waste water forecast.Key :Biological membrane method; Submergence type biology membrane method; Phosphorus第一章引言1.1绪论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依靠有机物生存的微生物。
《膜科学与技术》杂志投稿导则

《膜科学与技术》杂志投稿导则一、概述《膜科学与技术》是一本致力于膜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学术期刊。
我们接受原创研究论文、综述、评论和研究快报等类型的稿件。
本导则旨在为作者提供关于投稿要求、审稿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作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投稿过程。
二、投稿要求1. 投稿主题:稿件应涉及膜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内容,如膜材料、膜过程、膜应用等,包括但不限于膜的制备、分离、净化、反应、传质、膜反应器等方面。
2. 原创性与独创性:提交的稿件必须是作者原创的研究成果,未曾在其他期刊或媒体发表过。
3. 格式要求:稿件需以中文撰写,标准格式为诸如Word文档的电子文本格式,严格遵循《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投稿模板。
4. 参考文献: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应准确无误,并符合学术规范。
5. 配图配表:提交稿件时,需附带高清晰度的插图、图片和表格,并在文中正确标注其位置。
6. 语言要求:文章应采用规范准确的中文语言书写,语句通顺,无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三、投稿流程1. 投稿方式:作者可通过《膜科学与技术》官方网站或指定邮箱投递稿件。
2. 审稿流程:文章首先由编辑部进行初步审稿,审核是否符合基本投稿要求;符合要求的稿件将被送交给专家学者进行匿名审稿。
审稿周期一般为2-3个月。
3. 研究伦理:凡投稿者应保证其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遵守学术伦理,保证研究过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四、稿件发表后事项1. 修改意见:如果文章被要求修改,作者应认真对待审稿意见,按时提交修改稿,并说明修改的部分。
2. 稿件收费:对于部分投稿成功的稿件,可能需要支付版面费、排版费等相关费用,以支持期刊的出版和运营。
3. 发表版权:一旦稿件被录用,作者将需要签署发表协议,授权期刊使用其稿件,并遵循期刊的版权规定。
《膜科学与技术》杂志鼓励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积极投稿,我们将竭诚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审稿服务,促进膜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传播。
期待您的优秀投稿,并感谢您对本期刊的支持与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 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强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是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PVDF膜的基本特点,从膜基体亲水改性和膜表面亲水改性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对疏水性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其次介绍了PVDF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进展,最后分析了PVDF膜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膜;亲水化改性;水处理
Study on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ater Treatment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0094 Nanjing) Abstract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membrane scienc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VDF membrane,From the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 membrane matrix and the perspective of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 membrane surface,Review of the current of hydrophobic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 hydrophilization modified method,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PVDF membrane in water treatment, finally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VDF membrane . Keyword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Water treatment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Hydrophilic modific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s
2 Application of PVDF membrane in Water Treatment 3 Conclusion
引言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污水对国民经济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1996年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布:“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人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500多万人死于不洁净的水。”[1]环境污染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废水处理,已备受关注。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轻工、纺织、石油、食品、医药等领域,被认为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2]。 膜分离技术依据其膜孔孔径可分为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等,根据其膜材料可分为聚醚砜(PES)、聚氯乙烯(PVC)、聚偏氟乙烯(PVDF)和一些改性材料膜等,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膜技术和生物处理联合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结晶性含氟聚合物,分子结构为-[CH2-CF2]n- ,玻璃化温度-39℃,,脆化温度-62℃以下, 结晶熔点约170℃,热分解温度大于316℃;其机械强度较高,具有自熄性、优异的刚性、硬度、抗蠕变、耐磨耗以及耐切割等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能耐氧化剂、酸、碱、盐类、卤素、芳烃、脂肪及氯代溶剂的腐蚀和溶胀;兼有优异的抗紫外线、γ射线和耐老化的性能,其薄膜长期置于室外不变脆、不龟裂。PVDF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疏水性,可使它成为膜蒸馏和膜吸收等分离过程的理想材料[3]。但是聚偏氟乙烯膜的表面能极低,为非极性,膜的表面与水无氢键作用,因此具有强疏水性。强疏水性将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在膜分离过程中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有实验表明,由于水表面张力的作用,平均孔径为0.2μm的PVDF微滤膜,在0.1MPa压差下的水通量为0[4]。二是比较容易产生吸附污染。疏水性物质,如蛋白质、胶体粒子等,可能会将膜孔堵塞,引起膜污染,使膜的使用寿命缩短,从而制约了聚偏氟乙烯膜在水相分离体系中的应用。所以对PVDF 膜进行亲水化 改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 对PVDF膜进行亲水化改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制膜前的基体材料进行改性,包括共混改性和共聚改性。此类方法是在膜材料中引入亲水性基团或者亲水性物质,从根本上改变膜的亲水性。二是对成品膜的表面进行改性,包括表面涂覆改性、表面化学改性、表面辐照接枝改性和表面等离子体改性。此类方法是在膜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从而达到提高膜亲水性的目的[5]。 1.1 膜基体亲水改性 1.1.1 共混改性 膜的性能与膜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一方面需要调节膜与渗透物间的相互作用,使渗透物被优先吸附在膜表面;另一方面,膜与渗透物间的亲和性又不能太强,否则会使渗透物滞留在膜相中,造成膜污染。共混是一种物理改性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很好地调节膜与渗透物间的亲水及疏水平衡,是改善PVDF膜性能的方法之一。 (1) 与有机物共混改性 目前,可用于与疏水性膜材料进行共混改性的有机聚合物主要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腈(PAN)、醋酸纤维素(CA)、聚乙烯醇(PVA)等。有机物共混改性操作简便,无需进行预处理且成本较低,但是亲水性有机物和聚偏氟乙烯相容性不好,成膜后容易脱落[6]。 Nunes等人[7]将PMMA与PVDF共混制成微虑膜,实验结果表明,PMMA 质量分数为1%时,改性后膜的接触角从80°下降到69°,膜的水通量提高了14倍,但截流率基本不变。Ochoa等人[8]将PVDF与PMMA共混制备了超滤膜,发现当PMMA的质量分数为10%时,膜的水接触角由84° 降到70° ,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提高。李娜娜等人[9]将PVDF与PVA共混制备了超滤膜,发现
随着PVA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膜的接触角明显减小;当PVA 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0%时,膜的接触角由99°下降到70°,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改善。 两亲性聚合物既具有疏水链段又具有亲水链段,疏水链段可以提高改性物质在膜中的稳定性,亲水链段可以使膜的亲水性得到改善。由两亲性聚合物与疏水性膜材料共混制备的改性膜,其亲水性得到了提高,目前已有很多相关报道。Zhao Yonghong等人[10]比较了三种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加入聚
偏氟乙烯中制备的超滤膜的性能,发现三种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在成膜过程中均会发生脱落溶解在凝胶浴中,从而影响膜的亲水性和水通量。方少明等人[11]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大分子单体,通过大单体法合成了两亲性聚合物,并将其添加到疏水性材料PVDF中共混制膜,实验结果表明,膜的水接触角由79°降至62°,有效地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和耐污染性。钱艳玲等人[12]合成了梳状两亲性聚醚硅氧烷(ACPS),并将其加入PVDF中制备超滤 膜,实验结果表明,膜的水接触角由100°下降到61°,膜的亲水性显著提高。相关研究表明,有机物共混改性操作简便、成本低,但是亲水性有机物与聚偏氟乙烯相容性不好,成膜后容易脱落[6,10]。 (2) 与无机物粒子共混改性 除了亲水性聚合物外,还可选用无机物粒子作为共混材料来改善PVDF膜的亲水性, 如α-Al粒子、SiO2粒子、TiO2粒子、Al2O3 粒子等。用这种共混溶液制得的膜,具有无机材料的亲水性、 耐热性和PVDF的柔韧性,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膜,但无机物粒子在PVDF膜中不稳定,且粒子存在团聚现象[13]。目前,国内外对采用无机粒子共混改性PVDF的研究还较少。李健生等[14~16]在无机粒子掺杂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将纳米 Al2O3、TiO2 粒子加入到PVDF制膜液中,制备出了Al2O3/PVDF和TiO2/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并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由表1可以看出,在孔径和孔隙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水通量却较纯PVDF膜分别提高了2.3和2.6倍,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也有很大提高,这是由于引入了表面富含羟基的氧化物粒子,膜的亲水性提高了。这种复合膜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膜表面的抗污染性能好,在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1 纯PVDF、Al2O3/PVDF、TiO2/PVDF膜的性能 样品 最大孔径 孔隙率 纯水通量 μm % L/(m2·h) PVDF 0.64 63.2 9.0 Al2O3/PVDF 0.33 49.7 32.2 TiO2/PVDF 0.25 44.0 29.5 1.1.2共聚改性 共聚改性也称为膜材料化学处理改性,是通过化学方法来改善PVDF膜本体亲水性的一种方法。因为PVDF的化学稳定性强,直接加入亲水性基团物质或单体不容易发生反应,所以首先要对PVDF分子进行“活化”处理,然后在其分子链上引入亲水性基团或接枝亲水性单体,以提高膜的亲水性。 Bottino等[17]用质量分数为5%的NaOH甲醇溶液对PVDF进行处理,得到的产物为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M);然后用98%的硫酸浸泡PVDF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得到的产物为功能性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MF);再分别用PVDF, PVDFM, PVDFMF制成超滤膜,测得膜的接触角分别为72°,68°和57°,这表明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提高。Lei Ying等[18]用O3氧化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PVDF,然后在60°油浴中引发丙烯酸(AAc) 接枝到氧化后的PVDF上,再通过相转化法制得丙烯酸-g-聚偏氟乙烯(AAc-g-PVDF)微滤膜,实验表明,膜的接触角从82°下降到30°,表明其亲水性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表明,PV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