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

合集下载

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运转及栽培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运转及栽培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运转及栽培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水稻对重金属镉(Cd)和铅(Pb)的吸收和运转机制,以及栽培环境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镉和铅是两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它们在水稻田中的积累和转运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探究水稻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对于保障水稻安全生产、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入手,分析水稻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茎部对重金属的转运以及籽粒对重金属的积累等过程。

本文还将探讨土壤pH、土壤有机质、灌溉水质等栽培环境因素对水稻重金属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本文旨在为减少水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提供理论依据,为水稻安全生产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二、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机制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镉(Cd)和铅(Pb)这两种常见的重金属,由于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水稻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吸收机制,对于理解重金属在水稻体内的分布、积累和转运规律,以及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和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金属镉和铅在水稻体内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根部。

根系通过主动运输或被动扩散的方式,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吸收进入根细胞。

其中,主动运输通常涉及到特定的转运蛋白,这些转运蛋白能够识别并转运重金属离子。

被动扩散则是指重金属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根细胞,这一过程通常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供应。

吸收进入根细胞的重金属离子,一部分会被细胞内的螯合剂(如谷胱甘肽、植物螯合肽等)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其对细胞的毒性。

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金属污染成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危害。

因此,寻求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是当务之急。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环境治理技术之一。

一、重金属污染的成因与危害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工业废料等排放物的直接排放、积累和迁移过程。

随着这些排放物的积累,重金属元素会被吸附在土壤粒子表面,形成一种累积效应。

同时,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质量很难被分解和清除,而且也会形成一种链式反应,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形成一个污染链。

重金属在农田中,可以通过作物的吸收和集中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使人体受到长期的危害,比如肾衰竭、癌症等等。

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治理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生物修复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天然的生物资源,使治理手段更加环保、易行、显著、持久、经济,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其次,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其生境功能和生产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物修复技术与污染源相互作用,瞄准污染源的治理效果明显,优化治理效果。

三、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二种分类:一是生物化学修复技术,其主要方式是微生物在修复过程中代谢产生的物质,与持久性有毒物质发生作用并将其有毒能力消减,从而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二是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在修复过程中,通过生物累积、生物去除和转化等方式来梳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

四、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是指使用特定的植物来净化土地或水域,目的是清除土壤或水域中的污染物。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它不会破坏土壤原有的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结构;另一方面,它还能保持原始植被的特性,使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得以维护。

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的应用方式:(一)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是指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通过根系管束和根毛活动,将其吸附到植物体内,并将其往上推升到枝叶中进行积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处理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于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以及矿区的污染, 有相当数量农田的土壤质量日趋下降。

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有逐年增加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可经水、大气、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因此,寻求缓解或解决此类污染的办法成了全球关注的棘手问题。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由活化态转变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以使其存留浓度接近或达到背景值。

当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和化学法往往需要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生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而作为生物法典范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治理过程对原来的土壤扰动较少,能够逐渐减少甚至清除其中的重金属,且成本低廉,是真正“绿色安全”且能够标本兼治的方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在世界上越发成为重要的环境议题。

尤其在我国,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发生了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

据报道,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传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包括化学吸脱附、客土法(从外地运载乾净土壤加入受污染土壤达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现地淋洗土壤法以及现地电熔法等也存在著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包括资金耗费与化学药剂的问题等。

近年来,一种运用植物来去除有毒重金属的新型态植物修复技术给这一问题提供了另外的一套思考路径。

该技术在国外也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而有效的"绿色"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分为四类:1植物提取,即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金属污染物,随后收割地上部并进行集中处理,连续种植该植物,达到降低或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土壤吸附实验

土壤吸附实验

综合实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污泥和大气降尘等。

过量的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的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

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并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配合作用、沉淀溶解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其中又以吸附作用最为重要。

铜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但含量过多也会造成植物中毒。

土壤的铜污染主要是来自于铜矿开采和冶炼过程。

进入到土壤中的铜会被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微粒和有机质所吸附,这种吸附能力的大小将影响着铜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因此,研究土壤对铜的吸附作用对于正确评价土壤中铜的环境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1.了解土壤对铜吸附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学会建立吸附等温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不同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不同,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种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

而对吸附影响比较大的两种因素是土壤的组成和pH值。

为此,本实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一定数量的腐殖质和调节待吸附铜溶液的pH值,分别测定上述两种因素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土壤对铜的吸附可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来描述。

即:nQ/1KC式中:Q—土壤对铜的吸附量(mg/g);C—吸附达平衡时溶液中铜的浓度(mg/L);K,n—经验常数,其数值与离子种类、吸附剂性质及温度等有关。

将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两边取对数,可得:C nK Q lg 1lg lg += 以Q lg 对C lg 作图可求得常数K 和n ,将K ,n 代入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便可确定该条件下的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方程,由此可确定吸附量Q 和平衡浓度C 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恒温振荡器。

(3)离心机。

(4)酸度计。

(5)复合pH 玻璃电极。

(6)容量瓶:50mL ,250mL ,500mL 。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一、背景介绍土壤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基础,但是,现代工业、农业、采矿等活动都会排放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其中,植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及其对人类的食品安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土壤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1. 植物叶片受损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会引起植物叶片变黄、枯萎等症状,降低了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2. 植物生长受影响土壤中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的能力,导致植物叶片数量减少、根系变化和茎膨胀度减少。

3. 植物表现出异常现象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的不正常现象会更加明显,表现出花瓣颜色变化等异常现象。

4. 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威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如果植物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植物中长期受污染,积累重金属,并随着人类食用而进入人体。

这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三、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修复1. 植物吸收有些重金属后能够进行修复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将重金属吸收到植物体内,通过根瘤菌共生等途径,将被吸收的重金属转化为不可溶性的矿物层或与其他有机物结合,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修复”。

2. 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程度不同不同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离子平衡有不同的耐受性。

耐受性强的植物能够在污染环境下存活或继续生长,并对土壤污染具有抵抗力。

3. 重金属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可能是可逆的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管控,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下的植物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有可能的。

通过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改变前期处理/肥料模式、修复等方法可以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防范和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1. 加速处理和修复污染土壤采用修复技术和生物浸出技术等方法清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2.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控制重金属污染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例如控制耕种次数、使用有机肥料、控制施肥量等,减少重金属的积累。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

一、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重金属可能滞留在植物的根系和叶片中,使得植物无法吸取和利用必需的营养元素。

例如,镉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影响植物吸收铁,导致植物缺铁性质,从而妨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重金属污染还可能破坏植物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引起植物的毒性反应。

例如,铜和锌的高浓度可能导致植物的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蛋白质,使植物失去正常的代谢活动,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植物生长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重金属的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土壤酸化、生物降解能力下降、土壤水分利用率下降等问题的出现。

重金属污染还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氮循环和磷循环等生态过程。

此外,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理和生态效应也会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带来威胁。

三、重金属修复的对策为了解决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对策。

目前常见的重金属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生物修复指的是通过植物、微生物或动物等进行修复,属于自然修复的范畴。

化学修复则是借助化学技术进行修复,例如利用石灰、活性炭等材料进行中和、吸附重金属。

物理修复则是通过物理力学的方法进行修复,例如土壤深耕、覆盖、加压反渗透、土壤电化学修复等。

不同的修复技术有着不同的优劣势,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结论综上所述,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采取有效的重金属修复对策。

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利用植物吸收和植物根际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 物质。 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并不减少 , 但由于降低了在土壤 中的有效态, 从而达到减轻污染的效果。
21 植物挥发 .. 3
( 2 )加强植物修复的实践性环节, 创建植物修复重金属的示 范基地 , 继续对超富集植物的机理和作用进行研 究。 ( 3 )基因工程的应用。目前, 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修复才刚刚 起步 , 已有的成果表明基因技术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 但
抗病能力强 。
21 植物稳定 .. 2
成本较低 , 具有良 好的社会、 生态、 综合效益。 易被公众所接受, 特别
适合在发展 中国家使用 。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 以下几方面 : ( 1 )寻找 、 筛选和培 育超 富集植物 , 进行全 国超 富集植物 资源 调查 , 了解其分布并建立超富集植物的数 据库。
铅 量只有 2] / , 对照沙地 竟高达 70 ,m 。CL g 等 2 gmL而 z 4 p/ L .. I g Ru l 成功地把细菌的 H 还原酶基因导入拟南芥植株,使植株耐 H g 能力大大提高, 植株对 H 的耐受性提高到 10 m l , H 2 g 0 ̄ o L 且 g被 / + 转基因植物还原可以促进 H 从土壤中的挥发。 g 4 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趋势 植物修复是一项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 术 。植物修复以太阳能为驱动能源 , 适用于中一 低强度污染的治理 ,
有可能导致植物修复的革命性突破。其研究包括有价值基因的筛 选、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植物遗传性能等 。 ( 4 )超富集植物体内重金属 的回收 再利用 。对 于收获物的处 理上 , 的人较少 , 研究 目前仅 对灰 分中重 金属含量 为 1 ̄ 0 的 0 ̄4% /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质体流动
• 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
•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 (1)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土壤黏土矿物的含量 (4)农药的种类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农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应用品种、数量最多的是 非离子型农药,如有机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
• 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 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1.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 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 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2.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 六六六较DDT易挥发,可随水蒸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 污染;
• 六六六易溶于水,可从空气或土壤中进入水体,造成水 质污染;
• γ-六六六在各类植物体内积累较少; • 与DDT相比,具有较低的积累性和持久性,但还是应尽
量消减其使用量,并尽量使用纯品γ-六六六。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3.2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pus pesticides,0Ps)
• 不同植物的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是不同的; • 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不是一个普遍耐性机制。
即:不是所有的耐性植物都表现为将金属离子固定在细 胞壁上。
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酶系统的作用
• 耐性植物中的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 维持正常水平;
• 同时还可以激发另外一些酶,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 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的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 摘要:针对中国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加剧的趋势,为提高人们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和人们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视,特简要介绍相关情况。本文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概况、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因素三个方面介绍。并对植物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理论提出展望。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植物;吸收 Introduction to Plant for the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bstract:With the soil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In order to improve people's knowledge on the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and the importanc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so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heany metal pollution.This studies about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status、the ab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soil、the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ab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he prospect of the theory of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is also proposed.

Key words:soil;heavy metal;plant;absorption 引言 土壤是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自然环境的中心位置,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来自各方面的污染物。然而,局部地球化学作用或者人为活动的强烈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农业灌溉水污染、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及大气污染的沉降,污染已从城市向周围蔓延。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在低浓度时,对植物而言是必须元素,但有些重金属元素在过量时就会对植物物产生毒害作用,如锌、铜、铬、镍、镉、汞、砷、铅等。 在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采矿、冶炼、电镀、化工、电子、制革、染料等工业生产 的三废以及污灌、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对土壤一植物系统产生毒害,并可能通过接触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第 2 页 共 2 页

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概况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品使用的增加,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成为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因为重金属具有污染物的多元性、隐蔽性、一定程度上的长距离传输性和污染后果的严重性[1],因此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研究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土壤重金属污染,改变土壤化学组成,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土壤的生态结构,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累积,进而影响农产品安全乃至人体健康。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约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1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2]。 1.2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形态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量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有一定关系,但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并不是植物吸收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3]。研究表明,石灰性污灌土壤0-20cm土层中,Pb、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残渣态存在,其次是有机结合态,交换态和吸附态较少;Pb的吸附态大于交换态;而Cd则相反[4]。影响Pb、Cd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有pH值、有机质含量、腐殖酸组成和碳酸钙含量等。在某地污灌区土壤分析中,用污染区与对照区比较表明,长期污灌的土壤中铬的平均含量为82.0mg/kg,最高检出值为96.8mg/kg,而对照区耕层土,壤铬的平均含量为74.4mg/kg,经检验,污染区与非污灌区的土壤铬含量差异显著,说明土层已遭受污灌污染[5]。20-40cm土层中铬的含量虽有累积,但差异并不显著,而下层土壤则无明显累积。这是因为土壤有机质对Cr(Ⅵ)的还原作用很明显,随灌溉水进入土壤的Cr(Ⅵ)可被有机质迅速还原为Cr(Ⅲ[6],而粘土矿物对Cr(Ⅲ)有强烈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在土壤中不易移动,也较难被植物吸收,这是铬只在表层和耕作层中累积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汞来说,它的有效形态主要与土壤的硫、氯化物及有机肥料含量有关。在砷污染的土壤中,主要以水溶性砷和钙砷为主,铝砷和铁砷最低[7]。E.A.Woofson等指出,大多数土壤以铁砷为主,若活性铁含量低而钙、铝含量高时,则以钙砷或铝砷为主。 1.3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由于无机及有机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代换或络合、生物作用的结果,大部分被固定在耕作层中,一般很少迁移至46cm以下的土层,但砷在土壤中的动态行为与铜、铅、镉等有所不同,在含有大量铁、铝组分的酸性(PH5.3-6.8)红壤中,砷酸根可与之生成难溶盐类而富集于30-40cm耕作层中。还有研究表明,金属污染物主要累积在土壤耕作层,而且其可给态含量较高,分别占全量的60.1%,30%,38%和2.2%[8]。灌溉污水中的汞呈溶解态和络合态,迸入土壤后95%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机质迅速吸附或固定。它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在剖面上分布自上而下递减[9]。 2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 生长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的植物,其体内必然会发生重金属累积。维诺格拉多夫指 第 3 页 共 3 页

出,植物累积化学元素的情况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l)由于某区环境中元素含量高,该区全部有机体中该化学元素的含量均高;(2)某种有机体(经常是某一个属)能特别聚集某种化学元素。即在同一土壤上有的植物能选择吸收累积这些元素,有的植物能选择吸收那些元素。如所有生长在含铜土壤中的植物,含铜量都显著增高。同是生长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的植物,石松科植物和野牡丹科植物等富积大量的铝,有的含量高达1%以上(占干物质),而酸性土壤中的其它植物含量只有0.05%左右。 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和累积到地上部,要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如根际土壤金属离子的活化,金属离子的跨膜转运,通过木质部、韧皮部向地上部的长途运输,重金属离子在细胞内的分配和区室化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对金属离子的吸收、累积和解毒机制成为可能。 同时,以富集和超富集植物为主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效应 同一种类的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同一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也不同[10-14]。周根娣等人[15]对上海市农畜产品的调查结果表明,叶类蔬菜较其他类别的蔬菜污染严重。GZurera-cosano等人[16]研究发现蔬菜品种中间重金属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王丽凤等人[17]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市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为:叶类菜>根茎菜>瓜果类,与冯恭衍等人[1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章金鸿等人[19]对深圳福田树林中三种植物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植物对土壤中Cu、Pb、Zn、Cd四种元素的富集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桐花树秋>茄>白骨树。王勇军等人[20]对深圳福田树林中的另外三种植物的研究表明它们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海桑>无瓣海桑>秋茄。刘秀梅等人[21]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生长于污泥中的几种耐铜性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做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Cu的吸收顺序是:遏蓝菜>羽叶鬼针草>酸模>紫首稽>印度芥茉。王新等人[22]利用田间小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不同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作物体内迁移、积累、分配的规律。研究表明作物种类不同,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的特性也不都是一样的,水稻根系吸收重金属的量较多,占整个作物体吸收量的58%-99%;玉米茎叶吸收重金属的量比其它作物多,占整个作物体吸收量的20%-48%;小麦、大豆籽实吸收重金属的量较多,尤其是Cu、Zn二元素,其吸收占整个作物体吸收的13.8%-68.72%;玉米籽实吸收的量最少,尤其是As元素,仅占0.91%-3.18%。重金属在作物体内的分配规律为根>茎叶>籽实。重金属由土壤迁移到作物体内并由作物带走输出的量极少,少于1%,而仍有90%残留于土壤中。 2.2 植物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生长期对重金属的吸收效应不同 有关重金属在植物各器官的分布,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元素积累的状况不一样,通常是植物的地下部分大大地高于地上部分[23]。如水稻根与地上部分中的铜、汞、砷等相差约巧一20倍,茎叶与糙米比较相差几倍到几十倍,植物茎的灰分中镉含量大约比叶的灰分中的含量高2倍[24]。阜康站资料显示,根部污染物占总吸收量比 第 4 页 共 4 页

例随作物而异,水稻为55%-61%,小麦为50%-53%,大豆为28%-29%。沈阳及鹰潭站水稻根部积累的Pb、As可达土壤含量的89%-97%[25],Cu居中,占80%左右,Cd、Zn在根部所占比例较小,仅占土壤含量的30%-20%。镉和锌在小麦、玉米、水稻各器官的残留累积量中以根最高,茎叶居中,籽粒中的含量远远低于根系中的含量[26-31]。根对Cd和Zn的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70%-80%,58%-68%,籽实分别占1%-10%,9%-25%。水稻和小麦各器官对铅和砷吸收富集的特点与锅相似:根>茎叶>籽粒。资料表明,根对Pb、AS的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98%和88%-98%,籽实占0.01%-0.3%,0.02%-0.3%[32-34]。但水田作物吸收累积的砷的含量比旱地作物(花生)高。小麦各器官对汞的吸收也呈现根>茎叶>籽粒的规律,其比率为30:3:1[35]。Cu元素的富集情况与Zn相似,它的迁移能力居中。在同等污染物浓度下,作物种类不同,其所吸收重金属量也有差异。小麦、大豆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向地上部迁移,籽实中重金属含量明显比其它作物体内的含量多。而玉米茎叶吸收重金属的能力较强,向作物籽实的迁移能力较弱。水稻吸收重金属大部分累积在根部。作物吸收重金属所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作物其生理特性及遗传差异所致[36]。如锅在西红柿、茄子等的根和茎叶中的累积量不尽相同,不同器官差异较小,但仍表现为果实部分累积量较低的规律。而白菜等叶菜类,叶中的含量低于根中含量。如菠菜的茎叶与根中的Cd含量之比为1:171[37];萝卜等根菜类,其块根含Cd低于叶子,如用100mg/kg Cd溶液处理小白菜时,根中为58.70mg/kg,叶中为52.33mg/kg;而用此溶液处理萝卜时,根中为24.03mg/kg,叶中为29.84mg/kg[38-41]。还有研究表明,污灌区与清洁区黄瓜中的Cd含量基本相同,萝卜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弱,而白菜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总体表现为:黄瓜与西红柿:叶>茎>根>果,白菜:根>地上部,萝卜:地上部>根[42]。 在植物的不同生长期内,植物及其各部分对重金属的吸收效应也是不同的。莫争等人[43]研究外源可溶性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后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重金属在水稻不同部位的累积分布依次是Cd、Cr>Zn、Cu>Pb。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分布是:根部>根基茎>主茎>穗>籽实>叶部。水稻分粟期重金属在根部、茎部和叶片的积累量达到最大,随时间的延长,在根部积累的重金属越来越少;在茎部积累的重金属在拔节期降至最小,随后含量又稍微上升,叶片上的重金属含量在拔节期迅速下降,随后趋于稳定。杨志强等人[44]在研究“无公害”西瓜中重金属的残留中表明重金属的残留量迁移规律为:根>茎、叶>皮、瓤。韩爱民等人[45]根据“淮安市绿色食品基地调查以及相关研究”课题资料,分析了水稻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在水稻中的分布是:根>茎叶>籽粒;在糙米中检出的重金属铜和铬的含量与土壤中铜和铬的含量显著相关,铅、锌、锰的含量与土壤中铅、锌、锰的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2.3 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分布及其结合形态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总是尽可能避免损伤功能相对重要的组织、细胞和细胞器,而表现出选择性的分配。在组织水平上,重金属主要分布在表皮细胞、亚表皮细胞和表皮毛状体中;在细胞水平,重金属主要分布在质外体和液泡。这种选择性分配也因植物种类和重金属类型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耐性植物海州香薷细胞中,铜除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内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