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猴的饲养方法

猴的饲养方法

猴的饲养方法猴的饲养方法猴是一个俗称。

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

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

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

猴猴类也称是灵长类,它是动物界里最进化的一类。

猴大脑发达,四肢可以使用简单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拿东西,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悟空’,为幼年猕猴] 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一般猴按区域或鼻孔构造分布,如按地域一般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

大多栖息林区。

猴的生活习性刚出生的猴子总会缠着猴母亲的手或脚,而缠着猴母亲对于幼猴是重要的,因为猴妈妈会用它们的手脚在树上攀爬,因此要缠得好才不至于在攀爬时跌下。

猴子有较长的童年,有时长达三年。

当它们年幼时,总会跟着它们的母亲。

而猴妈妈也会用尾巴抓着幼猴,以免它们迷失或有意外。

当猴子长大,开始会和其他同年的猴子玩。

通过一起玩,猴子学会如何过群体生活,和一些天然技能,例如攀爬树木。

猴具有社会行为,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的姿态,当群体受到攻击,为首的猴子会先站出来抗敌。

猴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

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

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

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不同物种的猴子会吃不同的食物,但主要是水果、植物的叶子、种子、坚果、花、昆虫、蜘蛛,动物的蛋和小动物。

虽然多数猴子是素食者,但其中的狒狒却会偶然吃肉,有机会的话,它们更会偷走黑猩猩或其他动物的幼兽来吃。

虽然这样,狒狒不会像狮子和野狗般有准备地去猎食动物。

而毛臀叶猴则主要吃叶子和其他植物部份,但也喜欢吃水果、花、种子和昆虫。

西非洲产的大狒狒除了吃水果,花外,也吃叶子,树皮、草、树茎、昆虫、鸟蛋和蜥蜴。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1.实验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的采购必须合法合规,不得购买未获得合法饲养许可的实验动物。

2.实验动物的品种: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品种,并确保动物来源可靠。

3.实验动物的数量:实验前须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动物数量,不得超标使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的饲养:实验动物应该在洁净、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光照充足、动物饲料清洁无霉变的环境中饲养。

5.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应该每日监测,一旦发现实验动物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予以处理。

6.实验动物的行为:实验动物的行为也是其身体健康的一种反映,需要加以重视。

二、实验动物的操作规定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测量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体重等,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操作实验动物时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实验动物的伤害风险。

3.实验后的处理: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适时处理,包括回收实验动物的尸体、及时清理实验设备等。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1.保障实验动物的生命安全: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操作中不受伤害。

2.保障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实验动物应该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饲养,保障其生理、心理健康。

四、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的层级制度1.制定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动物的使用规定和管理办法。

2.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职责,保障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验动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依法依规管理实验动物,防止违规情况发生。

五、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1.建立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对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规范化,确保制度的实施有效。

2.加强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术,提高实验动物管理水平。

实验动物管理规定

实验动物管理规定

实验动物管理规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常用到实验动物,因此,切实从购入、饲育、使用、环境、处理等全过程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特制定本管理规定:第一条利用实验动物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检定、检验和其他活动的实验室和个人,应当按照使用许可证许可范围,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

实验询应对实验动物作常规检查(体重、体温、常见病等)和观察,所用动物应符合实验条件要求。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原则。

笫四条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的具体办法参照国家有关制定。

第五条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规定。

第六条实验动物购入1.根据教学讣划,各实验室每学期末提交实验动物使用品种I、数量等计划单, 山实验中心主任审批,交材料釆购供应室采购。

2.购入或领取实验动物时,实验人员应向供应部门索取所用动物相应等级的山国家主管部门所颁发的质量合格证书、动物的遗传背景资料、动物微生物检查资料及动物年龄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料。

3.动物健康检查,以外观为主。

主要内容包括:皮毛:有无光泽、出血、干燥;眼:有无眼屎、流泪、白内障、角膜损伤等; 耳:有无外伤、耳壳曲折、中耳炎等;四肢:有无弯曲、脱臼、外伤、关节炎;肛门:有无下痢、血便、脱肛等。

4.实验动物购入后,实验教师要负责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七条实验动物饲养室及饲养器具准备1.饲养室面积应根据所购入动物的数量来确定。

面积太小,室内氨浓度很易超过20mg・L-1,对实验的动物疾病控制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饲养动物的器具等,应在动物购入前准备好。

准备的数量、规格应根据动物的品种和数量。

每笼收养动物数和分组情况而定。

垫料、饲料应按购入动物数量准备。

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动物实验的效益,切实维护实验环境和实验动物福利,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章程》、《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章程》及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我校实验动物主要包括教学用实验动物和科研用实验动物,种类包括啮齿类动物(诸如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等)、兔、犬、猫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

第二章管理体系第三条学校设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由分管校领导、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实验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管委会负责统一管理全校关于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的调配、培养及其福利;实验动物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添臵和维修;以及实验动物设施正常运转的能源消耗及其各项行政支出;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对全校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促进各单位动物实验设施条件建设符合国家标准,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和动物实验技术水平。

第四条管委会下设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负责检查全校各有关研究所和课题组对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的执行情况。

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为:审查和监督本校开展的动物实验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制、生产、饲育、运输以及各类实验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动物福利和伦理原则。

第五条学校成立实验动物中心,按照国家、上海市有关规定建立实验动物设施,配备专业资质人员,自觉接受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办理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等资质。

经主管部门批准,实验动物中心实行校内外有偿服务,设施开放共享,制定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动物实验协议,协助各部门进行实验动物的引种、保种和饲育工作,配合学校管理部门严查在各教学楼、实验楼分散饲养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养护与使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养护与使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养护与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养护与使用管理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实验动物养护与使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期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推动科学实验的规范化发展。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与购买1.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确保其遗传背景明确、生理特点符合实验需求。

2.从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供应商处购买,确保动物的质量和健康。

3.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的来源,避免使用非法途径获得的动物。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1.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设施。

2.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3.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疾病传播。

4.对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四、实验动物的使用管理1.在使用实验动物前,必须向相关管理机构提交实验方案和使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2.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细化(Refinement),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和痛苦。

3.对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正确的实验动物操作技能和伦理意识。

4.在实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变化,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5.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动物进行人道处理,如安乐死等。

五、实验动物的伦理与福利保障1.尊重实验动物的生命权和福利,确保其受到人道对待。

2.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对于因实验而受伤或患病的实验动物,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

4.对于死亡的实验动物,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安置。

5.建立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制度,对实验方案进行伦理评估,确保其符合伦理原则。

6.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实验动物福利的认识和关注。

鼓励公众参与和支持实验动物福利保障工作,推动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

六、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管理制度

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管理制度

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更好地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二、实验动物的入库和补充2.实验动物应该在特定的饲养环境中补充进入实验室。

补充的实验动物应经过科学评估和严格检疫,并且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3.实验动物的补充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和规模进行,不得超过实验动物总规模的10%。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1.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噪音等。

2.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3.实验动物的饲料应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且符合实验动物的需要。

饲料的配制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进行调整。

4.实验动物的饮水应保证充足,并且饮水设备应经常清洗和消毒。

5.实验动物的疾病防控应定期进行,定期进行体检,并且对有疾病的实验动物进行隔离治疗。

6.实验动物的行为管理应重视,提供充足的活动和娱乐设施,避免实验动物的压力和焦虑。

四、实验动物的使用管理1.实验动物的使用应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使用实验动物的研究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培训,并且必须明确实验动物的使用目的和预期结果。

3.实验动物的使用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不适,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生命安全。

4.实验动物的使用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使用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动物的情况等。

五、实验动物的废弃和处理1.实验动物的废弃应经过特定的程序和检疫,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实验动物的废弃和处理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伤害,并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实验动物的废弃和处理应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六、责任和监督1.实验动物的管理由中心实验动物管理部门负责,包括实验动物的入库、饲养、使用和废弃等。

2.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8.03.05•【字号】粤府函[1988]136号•【施行日期】1988.04.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1988年3月5日粤府函[1988]13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研究、饲养、供应、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使实验研究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安全评价符合标准,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系指经人工繁育、品种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各种动物实验或作为生物制剂原料的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和非人灵长类常用动物,以及兔、犬、猪等用于科学实验和检测的其他动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从事实验动物研究、饲养、供应、使用的单位(以下统称实验动物单位)。

第四条除科研系统和自养自用的单位外,凡从事营业性活动的实验动物饲养、供应单位,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办理工商登记。

第五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由省科委主管,市、县科委协助管理。

省科委委托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以下简称省监测所)负责实验动物检查督促和处理有关事宜。

第六条凡饲养、供应、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室,必须在本办法生效后六个月内向省监测所提出单项或多项申请,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报省科委批准登记,并发给实验动物单项或多项质量合格证;以后每年复检一次。

发表科研论文,鉴定和评价研究项目,必须注明所用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来源及其质量合格证号吗。

第二章实验动物繁育室设施第七条实验动物繁育室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根据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能力的需要,建立便于工作和管理的房舍、活动场地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二)室内地面坚固、不渗水、易消毒清洗,排水方便畅通,天花权及墙壁易于清洗;(三)外墙、屋顶、天窗、门窗和里外相通的管道,设有防止野生动物、蚊蝇和其它害虫侵入的设施;(四)有良好的送风、排风、降温、保温和照明设备。

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

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特点
1、1988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 术委员会发布第2号令——《实验动物管 理条例》。
2、该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实验动物管 理的行政法规,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走上了法规化管理的 轨道。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特点
3《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对实验动物工作的 主管部门、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检疫 和传染病控制、应用、进口和出口、从 业人员、奖励与处罚等方面,都进行了 规定。
验终点》 5《青年科学会关于在科研课题中使用活脊
椎动物的条例》
日本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法规
1 《动物爱护及管理法》 2《实验动物饲养及保育基准》 3《关于大学等使用实验动物的注意事项》 4《动物处分方法规则》 5《实验动物安乐死规则》 6《家畜传染病预防法》 7《动物进出口检疫法》
其它国家的实验动物法规Fra bibliotek《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1
第二章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 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 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 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各项作用过程和 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 立统计报告制度。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2
• 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 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实验 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 度和操作规范。
英国实验动物管理法规
1、《防止虐待动物法》 2、《科研用动物居住和管理操作规程》 3、《繁育和供应单位动物居住和管理的操
作过程》 4、《实验动物法》-动物科学方案法令 5、《运输过程动物福利条例》 6、《动物设施中的健康与安全规定》等
加拿大实验动物管理法规
1《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 2《动物管理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3《关于科学交流会中动物实验条例》 4《研究、教学和检验中选择恰当的动物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 精品 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一.人员配置管理规定 1.1管理人员 每个饲养场均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饲养场的全面工作。管理人员应掌握实验动物的生理、生态习性和基本的兽医专业知识。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具有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和检疫的组织协调能力。 1.2兽医人员 每个饲养场均应设立专职兽医人员。主管兽医师应由取得兽医师以上职称并有实践经验的人担任。兽医人员在饲养场应重点抓好疾病防治工作,并协助管理人员做好其它工作。 1.3饲养人员 1.3.1饲养人员应由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担任。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对从事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工作的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掌握操作规程,并经业务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3.2上岗之前应做身体检查,结核病患者和肠道病原菌的带菌者不得在饲养区工作。工作人员至少应每年体检一次。 1.3.3患有流行性疾病的饲养人员不得上岗工作。 二.灵长类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2.1动物的饲养环境 2.1.1饲养场所应建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震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2.1.2动物的房舍应通风、透光、清洁、干燥。房舍内墻壁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应为圆弧型,以利冲洗消毒。墙面应采用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不易脱落的材料建筑。地面应防滑、防磨、无渗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屋顶应设通风透光、换气设备。屋内还应设保温设备,以利冬季保温。 2.1.3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房内的温度需控制在18℃~29℃,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70%。猕猴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最适湿度为40%~60%。室内应设有通风换气设备,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2.1.4动物饲养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四周要有围墻(栏)。场区要划分为繁殖区、育成区和隔离检疫区。另外应设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如:饲料房、饲料仓库、兽医室、治疗室等。 2.1.5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指标:

项 目 指 标 开放系统 屏障系统 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洁净度(级) 落下菌数(个/皿时,≤) 氨浓度(㎎/立方米,≤) 16~29 40~70 30 14 150~300 12/12或10/14 18~29 40~70 10000 3 14 150~300 12/12或10/14 可编辑 精品 工作照度(Lx)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

注:表中氨浓度为动态指标 2.2动物笼舍 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和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福利,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使得动物能够自由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管道、秋千或其它玩具。另外要设有防止动物逃跑的护栏。总之,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应保证动物正常的生活、生长、繁殖,有益于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按其饲养方式分为笼养型房舍和舍养型房舍。 2.2.1笼养型房舍 笼养型房舍要宽敞明亮,房顶建有可随时开启的玻璃通气窗,以接受阳光照射。房舍两边窗户通风透气,窗外罩上铁丝网防止动物逃跑。饲养房内由于经常使用水和消毒液清洗.地面必须要用耐水、耐磨、耐腐蚀的材料,地面材料接墙处要有15㎝高的踢脚,拐角处呈园弧型,整个地面做成有适当斜度的完全防水地面,并设置带回水弯的排水口。 单个笼具尺寸不小于60cm×60cm×80cm,为不锈钢材料或表面光滑、耐酸、耐碱、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的钢筋焊接而成,表面光滑、无毛刺、不断裂、不脱焊。每个笼内附设饲料盒和饮水器各一个。单笼呈长排放置,笼与笼之间有隔板防止动物互相攻击,笼背面的隔板可以前后拉动,便于在笼内固定动物。在正面门上装置弹簧按扣拉锁,防止动物逃跑。笼底至地面的距离为60cm,防止动物摄食地上污染食物。笼下设有一定倾斜度的污物槽,污物槽表面要光滑便于冲洗。动物的粪便尿液及残留食物可通过污物槽用水冲到房舍的排水口处,污物槽应保持干净,必要时用刷子刷洗。 笼养型房舍一般用于饲养检疫、实验期动物。 2.2.2舍养型房舍 舍养型房舍分为内室和外室。内室应设通风换气和供暖设备。另外要有供动物蹲坐的栖息架,便于动物栖息、遮风避雨和防寒。外室为露天的封闭式铁栏网结构,装有栖息架和秋千,供动物户外活动。内外室的建筑面积比例为l:1.5~2.5,内外室面积之和为20~25平方米,中间有一小门相通,外室设有缓冲的过道便于工作人员和动物进出。房舍地面为整体水磨石面层,表面防滑耐磨、无裂缝、无渗透,地面坡度应满足清洗排污的要求。房舍内外墙壁光滑平整、墙面涂料应耐水洗、防腐蚀、无反光、耐冲击,墙角应为圆弧型.便于清洗。适合大笼饲养的动物有繁殖群和育成猴群。繁殖群每舍一般饲养8只(雄雌比例为1:7);育成猴群每舍饲养同种性别动物8~l3只。 2.3 动物饲料 饲料应保持清洁干净、新鲜,做到无杂质、无异味、无霉变、无发酵、无虫蛀及鼠咬。不得擅自加入抗生素、驱虫剂、防腐剂、色素、促生长剂以及激素等添加剂。 饲料配方要充分考虑动物的生理习性,并注意饲料的适口性,如猴为素食行动物,喜食水果、蔬菜及玉米等粮食作物。饲养中要注意合理搭配。为保证其营养需要,成猴粗蛋白含量一般应达到16%,幼猴还应高些,应达18~20%。应注意钙磷比例,补允维生素C。为达到饲养标准,满足动物粗蛋白质及代谢能的基本需要,其饲料配方应由有专长的入根据饲料品种、季节变化、饲料来源制定相应配方,并定期检测、测定饲料营养成份。 2.4饮水 实验动物饮用水应达到城市生活用水标准,并随时注意水质变化。舍内应设自动饮水设备。 2.5用具 可编辑 精品 饲养动物所用的锅、碗、瓢、盆、勺、桶、扫帚等工具物品,应按时清洗,定时消毒,专舍专用,分类存放。 2.6卫生与防疫 卫生防疫是实验动物饲养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可疏忽大意,因此,各猴场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防疫制度。 2.6.1清洁卫生制度 2.6.1.1每周对猴舍的周围环境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及时清运垃圾,消灭蚊蝇孳生地,禁止随地丢弃污物,禁止随地吐痰。 2.6.1.2保持动物房卫生,每人清理洗刷猴舍地面、栖息架、笼具、食盆和水盒,清除粪便和残余食物。注意墙角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定期用5%来苏水喷洒地面。粪便应经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房内禁止存放与动物无关的物品。 动物场应定期进行大扫除,场内做到无污水、无杂草、无边角积垢、无杂物青苔、无蜘蛛网等。 2.6.1.3清洁用具和饲养工具要专用,尽量避免异舍使用,用毕及时清洗和消毒。 2.6.1.4备料间的用具及设备要定时清洗和消毒,搞好灭鼠、灭蝇、灭蚊工作,防止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2.6.1.5饲养、管理人员进入饲养区必须穿工作服、长筒靴,戴口罩和工作帽。工作鞋帽应定点放置,专人专用,定时消毒。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洗手、消毒,若发生意外伤害,受伤者应及时妥善治疗,以防人畜共患病发生。 2.6.2消毒防疫制度 2.6.2.1猴舍的一切物品未经消毒不得任意带出饲养区;饲养区外物品未经处理不许带入工作区。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动物区,确需进入时,应经过更衣消毒后,由有关人员陪同进入。 2.6.2.2饲养区应建立消毒制度。一般情况下应空二消一。即空两天消毒一次。夏天、霉雨季节应空一天消毒一次。特殊情况(如发生传染性疾病)应一天消毒一次或按兽医要求消毒,并不得随意更改。 2.6.2.3饲养场门前应设立消毒室、消毒池。消毒室内应设立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池内应随时放置有效消毒药液(3~5%的来苏水),并保持有效浓度,每周应更换一次。工作人员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室。 2.6.2.4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动物房常用工具物品,如料桶、料盆、食盒、水盒等,要经常用0.1~0.5%的新洁尔灭浸泡消毒,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一次;猴舍、猴笼、捕猴网和设备间通常使用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每半个月消毒一次。室内设有消毒桶、扫帚、拖把、抹布等使用后,应以0.1%新洁尔灭浸泡,清洗凉干后使用。散养的猴舍地面卫生消毒十分重要,通常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 2.6.2.5病猴笼、死猴笼、腾空笼、腾空猴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并经微生物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 2.6.2.6饲养场应设立隔离治疗室,用以隔离治疗患传染性疾病的动物,以防疾病传播。2.6.2.7发生传染病或发现死因不明的动物,应及时对所涉及物品、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临时性消毒,待动物处理之后,对单笼饲养的笼具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对房舍进行彻底消毒。传染病疫情解除后.经消毒后的动物房应至少闲置三个月方可使用。 2.6.2.8病死动物应报告兽医检查解剖,查明原因后按要求对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解剖及传染场地要及时消毒。 2.6.2.9新进动物未经检疫不得进入饲养房舍。检疫期动物要在固定的房舍和区域内饲养,观察3个月以上,确无疫病才能合群饲养。 可编辑 精品 2.6.2.10青饲料应先清洗干净,然后再用0.01%的高锰酸钾浸泡5分钟以上,再冲洗后方可饲喂。 2.6.2.11运送动物的笼具、用具进出动物场应严格消毒。 2.6.2.12定期进行灭鼠灭蝇,防止疾病传播。 2.7饲喂制度 2.7.1饲喂方式:每日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一日分两~三次投喂。给食量为每只猴每日300~400克。饲喂时在不打扰动物采食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其釆食情况。 2.7.2饲料卫生:由饲料车间加工膨化好的颗粒料要妥善保存,防止各种污染。各种青饲料要保持品质新鲜,不发生霉烂变质;蔬菜、瓜果一定要洗涤、消毒,凉干后再喂,以免引起肠道传染病或农药中毒。每天必须检查饮水装置,并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动物饮水清洁。2.8观察、记录制度 每天利用清洗、饲喂或专门的时间观察猴群,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须观察项目如下:◇ 采食观察:食欲是否正常,有无挑食、拒食、异嗜现象,有无体弱被欺而无法采食者。 ◇ 精神状态:有无萎靡不振、垂头抱腹、躺卧等现象;有无精神狂躁、抽搐、运动失调、四肢瘫痪等症状。 ◇ 粪尿情况:观察排出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排粪次数、含水量、粪便数量,粪便是否脓血便、水样便、粘液便、带有腐臭味的稀糊状粪便。观察排尿次数、每次尿量及颜色等。同时观察是否有呕吐、口渴、腹胀、脱肛等。 ◇ 皮肤被毛:有无咬伤、创伤、被毛蓬乱、被毛缺损和脱毛等;有无水疱、丘疹、溃疡、脱水皱缩,四肢关节有无肿胀和性皮肿等现象。 ◇ 地面血污:观察记录地面血污的出血量、颜色等。判断是经血、外伤出血、便血、流产先兆、产后出血。还是脱肛等。 ◇ 交配怀孕及产仔情况:有无雌雄搭配不当,群内有无受欺或被遗弃的公、母猴。及时记录月经、交配、产仔时间等。 ◇ 隔离治疗情况:用药种类、给药时间、治疗效果、疾病转归等情况。 ◇ 环境控制:注意观察记录猴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氨浓度变化及饲养密度等。 2.9特殊猴群的饲养管理 2.9.1新进猴的饲养管理 2.9.1.1验收:对外来猴进行检查、称重,并进行有关来源、年龄、性别、体重、临床检查结果等项目的详细记录。 2.9.1.2检疫:检疫方式和程序参照3.1。检疫期不得少于三个月。 2. 9. 1. 3适应性饲养:为了使新进猴很快适应新环境,应对其进行适应性饲养,一般适应期不得少于3个月,也可以酌情延长。此项工作应有固定饲养人员或实验人员负责。要逐步变更饲料,使之逐渐适应基本猴群的饲喂条件。 2.9. 1. 4防寒保暖:冬春季节猴舍温度应保持在15℃左右,切忌忽冷忽热,诱发肺炎。 2.9.1.5通风换气:在注意保暖的同时要进行通风换气,以免空气中微生物浓度过高引发呼吸道传染病。 2.9.1.6预防性治疗:对于易发疾病如肺炎、痢疾和肠道菌群失调等要有足够的重视,要做好预防、治疗和消毒工作,实行预防性给药。 2.9.1. 7检疫、适应性饲养期结束后,应将猴分类进行饲养: 待发猴一小群或单笼饲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