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香积寺阅读材料(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王维《过香积寺》诗赏读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释:①安禅:指身心清静。②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这里是机心妄想的意思。

[阅读思考]

1.颈联的“咽”和“冷”,用得很巧妙,请加以赏析。

2.请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

1.①“咽”,呜咽,泉水在突出的石头中流淌,由于石头的阻力,发出了呜咽的声响;②“冷”,清冷,天色已晚,余晖照在青松上,给人更为清冷的感觉;③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入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泉声和日色,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香积寺周围环境的静谧、幽暗。

2.①首联写寻找香积寺来到了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②中间两联具体描写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③最后写傍晚到达香积寺,表达了摈弃杂念,回归心灵的思想感情;④全诗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由实到虚),浑然天成。

[品评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使至塞上》《竹里馆》《山居秋暝》《鸟鸣涧》等。他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苏轼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精通音乐和佛学,有“诗佛”之称,又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过香积寺》是王维后期代表作,标题中的“过”,是“拜访、探望”的意思,表明这是一首游览诗,诗人通过对香积寺周围环境的描写,将寻访古寺和体悟禅理有机统一在一起,从而使此诗成为诗人众多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诗人想去游览香积寺,但首联第一句却说“不知香积寺”,为什么这样写?从下文来看,诗人对香积寺不是不熟悉,而是不太确切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这其实是在吸引读者和诗人一起去游览,领略香积寺以及香积寺周围环境的迷人、美妙之处。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几里外的地方,“数里入云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突出了山峰的高耸,又暗示香积寺可能就在这连绵起伏、高不可攀的群山之中,给读者增加了一丝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

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去香积寺路途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和唐代僧人灵一所写的“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这两句诗如出一辙。山路曲曲折折,古木参天,很少有人在这儿行走,漫步其间,隐隐约约的飘渺的钟声不知从哪里传入诗人的耳膜。“何处”,紧扣首联中的“不知”,表明诗人的确不太清楚香积寺的具体位置,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寻访过程中的惊喜之情。诗人在这里运用惯常的以动衬静的写法,钟声传达出了宁静、空寂、灵动的禅意,悠悠的钟声和山林的静谧相得益彰,“曲径通幽处”,更让读者对香积寺充满了期待之情。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最为脍炙人口,这里运用了倒装句,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危石间泉水呜咽,青松上日色清冷,“咽”“冷”二字,是不能理解为使动用法的。诗人对音乐、书画的精通,使其对自然界的声音、色彩极其敏感,“咽”“冷”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的角度入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侧重于主观心理感受描绘泉声、日色: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间只能缓慢地、时断时

续地不是很顺畅地流淌,发出的声音就如同人的呜咽一样,细小、低沉;阳光穿过青翠繁密的松林,显得更加静谧、冷寂。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潭曲”,指佛经中毒龙居住的宅窟,“空”,应该是空阔、幽静的意思,在诗人其它诗作中,也经常出现这个“空”字,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等等。“安禅”,佛教术语,指身心清静,“毒龙”,比喻人的邪念、非分的欲望。这里暗用佛家的一个典故:传说一个深潭中曾经藏有一条为害百姓的毒龙,后来一位高僧用法力将它制服。薄暮时分,诗人终于到达香积寺,看到毒龙被制服之后的潭水,如此空阔、幽静,突然体悟到这样一个禅理,要使自己的心灵澄明宁静、不存杂念,只有摆脱人世间一切邪念、妄想的束缚。

整首诗由远及近,先写远景,接着写途中,最后写入寺所见;由实及虚,先从听闻入手,最后抒情言志,诗人以沉湎于佛学的执着追求,把“晚年惟好静”的盎然禅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