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抗生素选择 (NXPowerLite)

合集下载

浅谈颅内感染的药物治疗[1]

浅谈颅内感染的药物治疗[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年10月第4卷第5期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09, V ol. 4, No. 5 381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5.014 ·综述· 浅谈颅内感染的药物治疗罗晓媛,李晋颅内感染在神经外科是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颅内感染发生的机会并不高,但是由于外伤、手术等情况导致脑部保护环境破坏时,颅内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

一旦形成颅内感染将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处理不当可引起患者病情迁延、治疗困难以及预后不良等。

现本文即对颅内感染难于治疗的主要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阐述。

1 导致颅内感染治疗困难的主要因素由于大部分抗菌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加之脑脊液(CSF)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以至于不能及时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使得颅内感染的防治难度增加。

颅内感染主要出现在颅脑手术后,据统计,颅脑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 ~ 27.59%,而颅内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后 3 ~ 7 d[1];此外,手术中引流管等异物的放置也可增加感染概率。

颅内留置各种导管或穿刺针后,因导管、穿刺针以及头皮消毒不严、无菌操作差和引流管接头拉脱污染等因素,容易并发术后颅内感染[2]。

有国内学者报道,脑室外引流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为 10% ~ 17%[3]。

2 抗菌药物的应用2.1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为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我国卫生部于 2004 年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原则提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目前,根据手术的污染及危险因素,国际上将外科手术分为 4 类:I 类为清洁切口手术;II 类为清洁-污染切口手术;III 类为污染切口手术;IV 类为感染切口手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为: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异物植入、或者涉及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的I、II、III 类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何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何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何正确选择抗菌药物?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类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除给予必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外,抗菌药物是必须的治疗药物。

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抗菌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或通过得不多,在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治疗上抗菌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及抗菌药物分类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有多种,一般来说对于脂溶性高、分子量比较小、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药物、游离的药物其血脑屏障通透率一般较高。

大多数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清中的浓度。

根据血脑屏障对不同药物的通透性不同,可以将抗菌药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无论脑膜是否有炎症均易透过血脑屏障,这一类药一般均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如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氯霉素以及利福平等。

第二类,脑膜炎症时,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并产生明显的抗菌效果,这一类抗菌药的种类较多,如青霉素类、头孢呋辛、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以及糖肽类抗菌药物等。

第三类,即使脑膜发生炎症时,药物仍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或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除头孢呋辛)、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数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及抗菌药物选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1. 药敏试验及经验治疗给予抗菌药物前必须进行脑脊液涂片、脑脊液培养以及血培养,培养获阳性结果后做药敏试验。

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在获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根据经验治疗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 抗菌药物选择选用杀菌剂、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宜选上述分类中第一、二类药物,因其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对相应病原体可达到有效杀灭作用。

备注:氯霉素属抑菌剂,因脂溶性强,脑膜渗透性好,可用于对本药呈高度敏感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但较易发生耐药;炎症时碳青霉烯类的血脑屏障通透率较好,其中美罗培南颅内浓度高,临床常用。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策略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策略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策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脑脊髓和脑膜的炎症性疾病。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性和封闭性,感染治疗变得比其他部位的感染更为复杂。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的主要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一、抗生素的选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类型、抗生素耐药性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同时,还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穿越血脑屏障的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穿越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对抗生素的渗透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选择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好的穿透血脑屏障能力,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常被使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局部给药、脑室内注射等方式提高抗生素的浓度,增加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

三、合理使用联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来自不同菌种,具有不同的耐药性。

因此,在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联合抗生素治疗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扩展抗菌谱,增强疗效,并减少单一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耐药性问题。

然而,联合用药也需要权衡利弊,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组合,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个体化用药调整由于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抗生素代谢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中,个体化用药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通常需要调整抗生素剂量和使用频率,以避免潜在的药物毒性或疗效不佳。

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药物代谢和排泄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五、监测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抗生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疗效和药物安全性。

通过血液和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测定,可以评估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水平,同时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念珠菌颅内感染治疗方案

念珠菌颅内感染治疗方案

一、概述念珠菌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感染,主要由念珠菌属引起,如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该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

念珠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真菌种类、耐药性等因素,以下为念珠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

二、诊断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显示脑膜增强、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脑室扩张等。

3.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CSF)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真菌培养阳性。

三、治疗方案1. 抗真菌药物治疗(1)两性霉素B:为治疗念珠菌颅内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初始剂量为0.5~1mg/kg/d,静脉滴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达1.5mg/kg/d。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2)氟康唑: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剂量为400~800mg/d,分2次口服。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1200mg/d。

(3)伏立康唑: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对氟康唑耐药的患者,剂量为200~400mg/d,分2次口服。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800mg/d。

(4)卡泊芬净: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患者,剂量为70mg/d,静脉滴注。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100mg/d。

2. 脑脊液置换:对于脑脊液压力升高、脑室扩张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脑脊液置换,以减轻颅内压。

3. 抗生素治疗:针对念珠菌颅内感染,可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以防止细菌感染。

4.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介素-2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5.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

四、治疗方案调整1. 根据患者病情、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及时调整抗真菌药物剂量和种类。

CT对比剂注射方案和增强扫描延时时间的选择 1(NXPowerLite)

CT对比剂注射方案和增强扫描延时时间的选择 1(NXPowerLite)

30s
70s
180s
病人因素——血液循环
对比剂到达靶器官时间变异很 大,静脉注射部位——主动脉1432sec,中值18sec, 主动脉——足动 脉6-39sec,中值15sec。
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影响对比剂 强化达峰时间,如动脉瘤或血管闭 塞性疾病。尤其在动脉血流的下游, 强化达峰时间更难确定。
病人因素——性别和年龄
有人认为中心静脉置管可缩短对比剂到达时间(提前46sec),减少个体差异,且可增加强化程度。但因为与中心静脉 置管匹配的高压注射器尚未广泛运用,临床实践中经中心静脉置管 注射对比剂的流率一般较低,上述优势未能得到较好体现。
病人因素——静脉通路
右手静脉通路较左手更通畅,因为左头臂静脉在跨主动脉弓 处汇入上腔静脉前有变窄。
女性对比剂强化程度较男性大,达峰时间提前,因其血容量 较男性小。 年老者因心输出量下降,对比剂达峰时间较年轻者延后。有研 究报告,年龄大于60岁者,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可减小10%。
病人因素——静脉通路
肘静脉穿刺是最常用来注射对比剂的给药方法。前臂和手背 静脉管径较小,不适宜行高流率和高碘浓度对比剂的注射,较肘静 脉延后2-4到达靶血管。
注射速率大于8~10mL/s不现实
右心房将缓冲高压注 射器的压力,无助于更快 推动对比剂行进
高注射速率的强化 曲线波峰持续时间太短, 可能无法精确捕捉强化 高峰
对比剂因素——注射时间
CT增强检查(成人),对比剂注射时间<15s不可取。
对比剂因素——注射时间
CTA注射时间= 15s + 1/2*扫描时间
105mL 120mL 140mL
105mL 120mL 140mL
虚拟成年男性(30岁,70kg,170cm)的模拟强化曲线, 4mL/sec注射速率。

性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性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 4 ]张新中 , 史耀亭 , 王玉峰 , 等. 脑外伤继发感染与体液免疫抑制 [J ]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7 ,13 (4) ∶252. (收稿日期 :2003 - 09 - 29) (编辑 :崔群飞 英文审校 :陆兴毅)
文章编号 :1003 - 1383 (2003) 06 - 0560 - 02 中图分类号 : R 656. 8 文献标识码 :B
4. 结果 本组 29 例均痊愈出院 。术后手术切口感染 5 例 ,其中麦氏点切口 3 例 ,经右腹直肌切口 2 例 ,无一例残余 脓肿发生 。术后流产 1 例 ,死胎 1 例 ,4 例晚期妊娠中有 1 例 因早期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急行剖宫产再行阑尾切除 ,术后母 婴均平安出院 。
讨 论
1. 关于临床表现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为妊娠期常见的 急腹症之一 ,其主要临床特点 : ①妊娠期中 ,盲肠与阑尾随着 子宫的增大而改变位置 ,常向上外方推移 ,并呈反时针旋转 。 因子宫的逐渐胀大 ,阑尾也随之被胀大的子宫所覆盖 ,因而 给诊断带来困难 。 ②妊娠期中 ,由于阑尾受胀大的子宫压 迫 ,盲肠及升结肠亦受压 ,使盲肠及阑尾血循环障碍 ,蠕动减 低 ,粪便易于存积 ,故一旦发生阑尾梗阻 ,不易自行缓解 。妊 娠后期盆腔充血 ,阑尾炎症发展较快 ,故穿孔及坏死率较高 , 国内报告[2 ]约 33. 3 %左右 ,本组占 44. 8 % (13/ 29) 。 ③由于 胀大的子宫将大网膜及肠管推向腹腔一侧 ,以及胎儿的活动 使子宫位置改变 ,故于妊娠中后期 ,阑尾穿孔后 ,炎症不易被 局限而在上腹部扩散 。
参考文献
[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 M ] .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7∶ 763.
[ 2 ]司福祥 ,齐福钧 ,郝高楼. 氯霉素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观察[J ] . 中华 神经外科杂志 ,1997 ,13 (4) ∶233 - 234.

一例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的分析

一例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的分析

一例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的分析摘要患者,男性,57岁,于2015年4月13日因“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半天”平车入院,早上6点左右无明显诱因突起头晕,呈天旋地转感,无视物模糊或重影,无耳鸣或听力下降,伴头痛,以胀痛为主,伴恶心、呕吐,呈喷射样,量多,为昨晚进食的食物,含咖啡样物质,无血性液体。

睁眼或活动头晕可加重,伴反复呕吐,约10余次,无肢体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肢体麻木感,体温36.2℃,测血压178/107mmHg,其余无阳性体征。

入院时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脑出血,侧豆状核、双侧放射冠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部分为陈旧性,脑萎缩。

血常规:WBC:18.1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8.4%↑;感染三项:超敏C反应蛋白2.7mg/L↑。

肺肿瘤三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电发光法)8.290(ng/ml)↑;急诊血糖:8.36mmol/L↑,PT、肾功、电解质、肝功、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1.头晕和眩晕:(1)颅内感染?;(2)颅内占位性病变?;(3)椎基底动脉综合征?;(4)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高血压病3级,高危。

二、诊疗经过患者13日入院时拒绝做腰穿术,入院后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经过治疗患者诉头晕较昨日有好转,已无腹泻,无发热。

14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60×109/L↑,血小板压积0.315↑;糖化血红蛋白(HbAlc):6.300(%)↑;感染三项:降钙素原 0.057(ng/ml)↑,超敏C反应蛋白 6.100(mg/L)↑;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肝肾功、甲功、ENA抗体、ANCA、ACL、凝血、HCY、免疫四项、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示:1、双侧额顶叶散在缺血灶;2、脑萎缩;3、垂体后份结节影,4、头颅MRA示:颅内动脉硬化;头颅MRV未见异常。

24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6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

抗生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神经系统引起的炎症反应,包括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疾病。

抗生素在治疗神经系统感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将就抗生素在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进行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充分考虑病情和病原体类型。

神经系统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因此应根据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以及细菌培养等进行明确诊断。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生素的谱效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对于细菌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氯霉素类等,对病毒引起的感染,抗病毒药物可能更为有效。

二、考虑药物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神经系统感染位于血脑屏障之内,因此效果好的抗生素需具备较好的穿透力。

常见的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其在感染灶内的浓度,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量。

一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抗生素需要具备足够的抗菌活性。

三、合理使用联合用药针对复杂性或多重耐药的神经系统感染,联合用药是常见的治疗策略。

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可以增强杀菌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但应仔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四、注意用药时间和疗程在神经系统感染治疗中,用药时间和疗程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对于急性病例,通常需要较短的疗程,而对于慢性感染或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结果,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

五、个体化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个体化差异。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都可能影响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因此,在给药前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

六、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抗生素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