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第十一章 论说文的翻译

第十一章论说文的翻译论说文又叫议论文,一有白话和文言之分,二有书面和口头之别。
当今的翻译工作,主要是处理用现代汉语写成或讲出的政论文,即白话政论文。
本章以此为重点,并简要介绍文言论说文的英译问题。
第一节第一节政论文的翻译一、政论文一般具有如下文体持点:首先,不论是社科论著、文献资料还是报刊社论,用词一般都较规范、严谨、庄重。
其次,政论文逻辑严密,说理性强。
由于政论文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论点,辩明事理,展开论争,因此内容往往较复杂,句式结构变化多样,作者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总是力求周密、深入,重整体布局,重修辞。
请仔细阅读下文及其英译,注意领会政论文的文体特点。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材。
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浩劫,也教育了世界人民。
世界人民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和平与进步。
半个世纪过去了,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深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
历史证明,和平来之不易。
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必须经常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发展和壮大和平力量,遏制和消除导致战争的一切因素。
历史表明,人民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
凡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事业必然要胜利,这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和阻挡不住的。
分析:这段文字选自江泽民主席1995年5月在莫斯科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式上的讲话。
讲话措辞严谨,层次分明,生动有力。
下面请看译文:As time moves on, everything changes in the world. History is indeed the most vivid textbook. War of aggression launched by fascists has brought scourges to mankind, but also enlightene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People have not only won the war but also achieved peace and progress. Half a century later, the painful memories, joy of victory and soul-searching pondering have made people more sober-minded.His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peace has not come about easily. The tragedy of a world war shall never be allowed to repeat itself. One must always maintain sharp vigilance, develop and strengthen forces for peace and check and eliminate all factors leading to war.His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people are, in the end, masters of their destiny and powerful forces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ything that is just and progressive is bound to win, and cannot be smothered or stopped by any force.二、政论文的翻译做好政论文的翻译,要多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2)透彻理解原文,准确把握词义,慎重选词择句;(3)通读原文全文,抓住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和谋篇布局的脉络,理清作者逻辑推论的层次,领会作者的章法;(4)弄清作者的立场、观点,搞清文章的出发点,力避歪曲事实。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口译教程第六章 释意理论与口译

第六章释意理论与口译6.1 释意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尼卜·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在对口译实践的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创建了释意派理论。
该理论重视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旨在解剖口译的意义传递现象,研究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
6.1.1释义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释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从言语到意义,再从意义到言语的过程,分为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三个环节。
6.1.1.1理解原文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和理解的内容都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
来自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之所以进行交往是为了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交际意义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交融的结果,不仅需要译者丰富的语言知识,还有足够的主题知识、百科知识等言外知识。
释义派学者认为:语言知识属于认知知识,以语言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对篇章理解和重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 篇章理解所需的上下文、交际环境、认知知识(语言和语言外知识)是重要的认知补充。
译者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源语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容有机结合,并成功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意义对等;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是篇章翻译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意义;交际环境也是制约和影响意义的理解的重要因素。
6.1.1.2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思想或口译中的交际意义可以某种语言符号(中文字词、外文字母或词)、数学符号、画面、形象、数字等载体存在于记忆中。
他们可跃然纸上,也可记忆在脑中随时帮译员回忆起言语传输的交际意义,并按照译入语规则将理解的意义表达给听众。
虽然语言形式是译者的,但传达的是发言者的意思,仿效的是发言者的风格。
译员应领会发言的总体风格,并与之趋于一致,在尽可能摆脱词语的约束的前提下,正确地体现原语风格,传达原话的意思。
在理解和表达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对翻译教法研究意义重大。
释义理论

释意学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
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释意论视域下汉英会议口译中的目标语语义建构

释意论视域下汉英会议口译中的目标语语义建构谢辉;范振强【摘要】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为核心的释意理论对于会议口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口译活动中的释意是口译的实质,意义是翻译的目的.同时,译员在目标语篇产出前的新语义建构思维举足轻重,但目前口译实践过程的目标语语义建构思维和意义传达路径还未受到充分关注.【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释意论;汉英会议口译;语义建构【作者】谢辉;范振强【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引言释意论(Interpretive Theory)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三大高等翻译学校(ESIT),由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和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基于会议口译的大量实践和系统观察而创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为理论核心。
释意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人的认知参与的交际行为,而非交际结果。
更确切地说,释意派理论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翻译的目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1]。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秉承传达意义的核心目的,避免按照源语字词、短语甚至句法结构的表层形式使译文和源语机械对应(机器翻译尤为显著),原因在于结构形式的对应并不代表意义对等。
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当时的语言学派形成鲜明对比,为西方口译界注入了新生动力,经过不断融合发展占据当时口译研究的主导地位,也最终成为中国口译界推崇的翻译理论之一,至今对国内的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释意论在国内得到许多学者的论证和发展。
释意派理论关照下的法庭口译

6 口 结 束 语
本文选取了三个方面对部分英汉词汇及其 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我们可 以 看到,文化的差异给词语的表达打上了深深的 文化烙 印,语言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翻 译 出完 美 的 作 品 ,译 者 就 必 须 在 理 解 词 的 内 涵上下功夫,深入了解译 出语和译入语之 间的 文化差 异,对译文做 出综 合判断,选择合适 的翻译 技巧,只有把 文化 和语言能力有机 结 合,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为庭 内口译 。
在中国,法庭翻译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法律语言 以及翻译研究在一 定时期内将处于研究的初 步阶段。在实际操作 中,法 院通常聘请 译员,
庭审口译操作等比较随意。而在 国内的法学界对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
十 分不足 ,仍 未 被 提 到 立 法 的议 事 日程 ; 在 法 庭 口译 的前后 需 要 笔译 大
参 考文 献
【 1 ] 包惠 南 ,包昂 . 中 国文化 与汉 英翻译 [ M】 . 外文 出 版社 ,2 0 0 4 . 【 2 】 陈定 安 英汉 比较与 翻译 【 M1 . 北 京 :中 国对外 翻 译出版 公 司 ,1 9 8 3 .
量的公诉书、辩护意见、庭审笔录和判决书等庭审的相关书面文件 ; 公 诉人 、法 官 以及一 些 专 业人 士 ,他 们 对 涉外 案 件和 有 关 国家 的 法 律还 不 够熟悉,依然存在着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冲突的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加 快, 自改革开放 以来 ,尤 其是加 入世贸组 织之后,中国与世界各 个国家的贸易交往和合作不断增加,随之而来 贸易纠纷和摩擦也相继出现,由于外国公民在法庭上有使用其母语的权 利,为了有效保护外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制裁相关的违法行为,确保信 息畅通性和法律程序 的顺利性,法庭 口译作为一种沟通媒介与方 式,威 为法庭各方参加诉讼活动所不可或缺的桥梁 。 从释意派理论出发研究法庭 口译是一个全新而有意义的尝试 ,意义 是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本文结合释意理论的研 究成 果,创造性地将释
《2024年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释意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口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汉英外交口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汉英外交口译的特殊性、难点及其对策。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的“释义”环节,即译员在理解和解释原语信息的基础上,将信息重新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原语的理解、信息的分析和重新表达等多个环节。
在汉英外交口译中,释意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殊性汉英外交口译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要求。
首先,政治色彩浓厚,涉及国家主权、利益和形象等问题,因此要求口译员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正确的政治立场。
其次,专业性较强,涉及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口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此外,口译过程中往往存在时限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要求口译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四、释意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应用释意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阶段: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要求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2. 分析阶段:在理解原语信息的基础上,译员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把握信息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这需要译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3. 表达阶段:译员需要将分析后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重新表达。
在汉英外交口译中,这要求译员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汉英外交口译的难点与对策汉英外交口译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敏感性强、专业知识要求高、时限性和即时性的特点等。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正确性。
2. 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准确表达能力。
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杨寿康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解释学和对话理论阐明,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必然是杂合的,即纯粹的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译文杂合程度受权力话语和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制约.杂合的汉英译文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以汉英习语翻译为例,异化应视做主要翻译策略;直译加注应视为主要翻译方法.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胡敏文;杨寿康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权力话语理论观照下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J], 宋红波;黄攀
2.权力话语理论观照下的外宣翻译 [J], 邹爽
3.权力话语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活动 [J], 曹英华
4.文本的对话——互文理论关照下的许渊冲翻译观和“三美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 蔡薇薇
5.对话理论翻译观对汉-英翻译的启示 [J], 胡敏文;杨寿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胡敏文杨寿康X(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解释学和对话理论阐明,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必然是杂合的,即纯粹的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
译文杂合程度受权力话语和跨丈化交际效果的制约。
杂合的汉英译文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
以汉英习语翻译为例,异化应视做主要翻译策略;直译加注应视为主要翻译方法。
关键词:解释学对话理论权力话语汉英习语翻译杂合异化Abstract:Philosop hical hermeneutics and dialogical theory expose that all literal translated texts are hybrids,that is,there.s no purely foreignizing or domesticating translated texts.The degree of hybridi ty is conditioned by the power of discourse and the effec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Hybrid C-E translated texts ma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niqu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izing culture field.T ak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as an ex ample,foreignizaiton is to be applied as the dominan t translation strategy;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 is to be exploited as the primary translation method.Key word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dialogical theory 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hybrid hybridi ty foreignization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归化、异化之争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
在笔者看来,这种反复争执是无谓的。
现代哲学解释学和对话理论给我们以启示: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都是杂合的,完全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向,即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解释哲学。
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工具;解释哲学认为语言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即语言只有当人们使用时才显示它的存在,而人的存在也正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之中。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0。
因此,在翻译中,文本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主体,是作者审美创作主体性的对象化和语符化。
因而,翻译活动可视作译者和作者通过原文文本进行的对话。
引起对话的动因在于每个译者都有着各自先有和先在的知识结构,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前结构0或/前理解0。
而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不是作者通过语言规律预先设定好的。
理解过程并非是去挖掘作者事先埋藏好的东西,而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
正如巴赫金所说:/根本上,意义位于对话者之间,意义只能在积极的,对应的互相理解过程中产生。
意义不存在于讲话者的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于听者的心中或口中。
意义是讲话者和听者由特殊的声音系统的物质材料所进行的互相交流的效果。
意义如同电光火花,在两个电极碰撞的一刹那迸发出来。
0(转自吕俊,2001:162)这就是前苏联著名文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0。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所追求的就是作者的原初视野与读者(或译者)的视野融合和对47X胡敏文(1972~),女,汉族,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杨寿康(1927~),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话后形成的新的东西。
而由于各自不同的/前结构0,作者和译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过程中总有新的东西产生,两种视域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
因此,根据解释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后形成的译本既不可能是作者的独白话语,也不可能是译者的独白话语;而是原语语言文化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对话交流,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兼容,吸收渗透,互相宽容。
因此,完全归化或异化的译本是不存在的,/杂合是译文一个本质的、普遍的特征0(韩子满,2002)。
杂合早已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多个自然学科和一系列人文社会学科(包括翻译研究)对杂合都有所研究,一致认为:兼有母体双方或多方特点的杂合体,具有母体双方或多方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杂合的译文指兼有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特点的译文。
译文杂合程度主要受权力话语和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制约。
(孙艺风,2003)如果说解释学和对话理论揭示了翻译的人文性质,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揭示了翻译的社会性质,开拓了翻译研究的宏观视域。
福柯所说的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包括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宗教等。
任何人不能独立于这个权力网络而存在。
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权力是变化的,是不同的。
而/话语0只是/权力0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0来实现的,所谓争夺权力就是争夺话语权。
这一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对话,是一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
(吕俊, 2001:164)译者在操控译文的杂合程度时,无疑受到原语权力话语和译语权力话语的制约,在两者的可接受性中间做出协调、权衡和抉择。
杂合的译文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殖民和后殖民情境中,由翻译释放出来的杂合的确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受各种地方变体的影响0(Venuti,1998:178),消解对立,颠覆权威。
实际上,在任何时期,杂合都可以/在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中引起变化0 (Sch¾ffner&Adab,1997:336)。
在目前中外文化交流已出现严重逆差的情境下,我们也许无法强迫外商购买汉语作品的翻译版权,但我们可以在加大文化输出的同时,坚持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利用杂合的译文,通过自己的翻译阐释,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形塑和重构,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
在这方面,许渊冲、汪榕培等老一辈学者和翻译家完成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外译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以汉语习语的英译为例,笔者认为,以往套用基本对应目的语习语的归化译法,以及单纯释义、舍弃形象的译法均应摈弃。
在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的观照下,应采用异化为主的杂合的译文,为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身份作出努力。
试比较下列A、B译法: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A: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B:Gold makes statue of the Buddha,and clothes make the man;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传译出东方特色的佛教文化,并附以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2.画蛇添足A:paint(gild)the lily(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B: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Intrigues o f the Warring States.Intrigues o f Qi);paint(gild)the lily;(fig.)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直译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寓意)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 (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B:He who stays near ver milion gets stained red, and he who stays near ink gets stained black(Admoni-tions from the Junior Mentor o f the Cro wn Prince by Fu Xuan of the Jin Dynasty);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48B: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just as lsraelites could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 w.(平洪、张国扬,5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6:117)))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5.偷鸡不成蚀把米A: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B:try to steal a chicken only to end up losing the rice;go for wool and c ome back shorn.(外研社5现代汉英词典61988年版892页)))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6.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A: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B:There.s a Chinese saying about monks fetch-ing water: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no water);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此部分为笔者加);(flg.)More hands,less work done.(邓炎昌、刘润清,5语言与文化6: 185)))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寓意)以上译例中,笔者认为B译明显优于A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