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2019年文档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提要: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
然而,如何分析和解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事实表明,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启迪:从历史(时间)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照施莱尔马赫的理解,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技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又各自分离。
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
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
也正是上述二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Schleiermacher’s Lingui stic Hermeneut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anguage PhilosophyChen Xiao-r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China)It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language philosophy must deal with languag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f so, how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languag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nly takes ‘time’ factor into account; structuralism is onlyconcerned with the spatial element. History proves that they both have their shortcomings. Schleiermacher’s linguistic hermeneutics is an inspiration to us: to investigate linguist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ime), and to correlate the two perspectives together i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eanwhile, according to Schleiermacher, linguistic hermeneutics consists of grammatical hermeneutics and artistic (technical) hermeneutics. Despite the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two hermeneutics integrat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alysis, which,with the help of methodology,combines time with space and group with individual. This research method foregrounds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philosophy which studies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in which they live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ir languages.1 引言“解释”开始取代“描写”,成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王秀梅 2008:35)。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解释学与翻译山东科技大学/王文霞 杨洪娟【摘要】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也正是解释学的核心。
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即是理解”。
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翻译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才源远流长。
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正是这其中的大家。
【关键词】解释学 翻译 施莱尔马赫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引言解释学(Hermenutics)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
这位来往与人间和神界的信使,把众神的旨意传达给人间。
在这个过程中,神界与人间的语言是不相同的,需要赫尔墨斯在理解神的语言的基础上,把这种对人类来讲,完全陌生的、无法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然后把它的意思重新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翻译为人类的语言。
对解释学的这一最初喻意,表达的意思便是翻译即是解释。
基本的解释学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便是翻译,翻译便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进行翻译。
要做翻译,就一定要先理解完全原文本中的这种陌生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在充分的理解后,翻译就是一种转换——把完全陌生的语言转换成熟悉的语言,将无法理解的话语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话语。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总是有译者的思想的存在。
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自由。
它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和转换自由。
本文就解释学与翻译的三位大师的理论进行简单阐释。
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与翻译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德国哲学家、解释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
他对德国宗教、生活和文化影响重大,被公认为“现代神学之父”、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的缔造者。
他是第一个将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带到普遍解释学,并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和意向的反应,翻译解释重新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向。
但由于原作者与译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他们自身所处的时间、历史、生活环境、社会政治、语言文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解。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浪漫主义解释学与施莱尔马赫-精品文档资料

浪漫主义解释学与施莱尔马赫译者简介:何卫平(1958-),男,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德国哲学研究。
一、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的后康德的过渡:阿斯特和施莱格尔如果浪漫主义意味着就是对完善的无法满足的追求,那么19世纪的解释学的理论当然是浪漫的。
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像这个时代那样对最后出版著作无动于衷,几乎所有伟大的解释学经典的作者,从施莱格尔到施莱尔马赫、布克、德罗伊森和狄尔泰,都未曾让自己的著作付印,只是多亏了他们的弟子,其研究才得以传诸后世。
首先,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是以一个巨大的中断为特征的。
哪怕稍微了解一下,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施莱尔马赫似乎忘记了已发展了几个世纪的普遍解释学的不少例子,他只熟悉“很多特殊的解释学”(尤其是神学解释学),它们作为无伤大雅的、不成系统的辅助性学科处于真正科学的边缘[1](P75)。
施莱尔马赫预见到一门普遍解释学或理解的艺术的发展――而在这里解释学的历史与他同时发生――作为一种全新的迫切需要,一项他首次实现的使命。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与19世纪被一个巨大的深渊分离开来,彼得?斯闯迪(Peter Szondi)彻底地探讨了这后一时期,他正确地评论道,“在迈耶尔和施莱尔马赫之间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整个思想史上的一个最明显的停顿”[2](P136)。
如何解释这中间的断裂呢?简言之,那就是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在一个方面尤其具有明显的历史影响:它消除了丹豪尔、斯宾诺莎、克拉登尼乌斯和迈耶尔所效忠的理性主义。
然而无论康德怎样高度赞扬纯粹知性能力的实现构成了自然,纯粹理性批判仍有降低纯粹理性地位的效果。
理性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人的心灵,虽然它是有限的,但却能通过思维达到透视世界的逻辑的和规律的结构。
思维受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理性原则的引导,理性的先天真理(vérités de raison,正如莱布尼兹所称呼的那样)源于这样一个见解――没有理性一切都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些真理是从我们的理性原则中推演出来的,因为来自根据的原理源于我们的理性,康德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所产生或发现的秩序只对现象界(即对我们所显现的并由我们所构成的事物)有效。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海斯莱尔马赫是二十世纪关于翻译学的新兴学者之一,
他研究思想深刻,对翻译学的内涵有很深的理解。
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由此诞生。
异化翻译也被称为“文学翻译”或“后翻译”,是海斯
莱尔马赫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本地化的创作形式,而不是原文的直译。
翻译家需要将文学创造力用于翻译,而不是专注于绝对的文字精准性。
所以海斯莱尔马赫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研究。
实践证明,异化翻译观提供了一个及致的视角来理解翻
译的独特功能,并使翻译成为一种复杂的过程。
异化翻译为翻译家更多的创造空间,也突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家可以把翻译一部作品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件技能性任务。
总而言之,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颠覆了
完整性翻译观,改变了翻译任务的内容和客观性,使翻译更具人文关怀。
海斯莱尔马赫的这一理论对翻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心思想对当今翻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阐释学与翻译

1.2阐释学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1前阐释学阶段(阐释学起源的希腊-19C初) •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主要19C) •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
1.2.1前阐释学阶段
•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 于对《圣经》的阐释。 • “寓意阐释”就是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 释文本的内容。 • “语法阐释”则坚持根据史诗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 析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 • 结论(局限) •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 不够系统化和理论化 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阐释学。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一)阿斯特 • (1)三种阐释方式 • 语法的阐释、历史的阐释和精神的阐释 • (2)“阐释循环” • 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 才能被理解。
1.2.2经典阐释学阶段 • (二)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1.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解的艺术” • 2.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 进入作者的意识。” • 3.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 话语,必须认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的。”
1.2.3现代阐释学阶段 • • • • (一)现代阐释学开创者:狄尔泰 阐释学天然地与精神科学相关,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 的过程称之为理解。 • 理解就是“我”在“你”中的重新发现。 • 狄尔泰与经典阐释学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阐释学不应该仅仅 停留在对语言文本的阐释上,而应该关注历史。历史即文本。 狄尔泰被看作阐释哲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家。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实用版3篇】目录(篇1)1.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简介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3.直译与意译的具体应用与优缺点分析4.结论: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启示与影响正文(篇1)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翻译不仅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沟通、理解的过程。
在他的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首先,直译是指在保持原文语言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文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对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目标语言水平。
直译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然而,直译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直译可能导致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不通顺、不易理解。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意译是指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对原文进行意义上的传达,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意译的优点在于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更易于读者理解。
然而,意译也有其缺点,即在追求意义上的传达过程中,可能会损失原文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达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目的。
总的来说,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翻译问题的新视角。
目录(篇2)1.施莱尔马赫的背景和贡献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3.直译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4.意译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5.总结: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正文(篇2)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的翻译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作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之一,对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以哲学方法来思考语言问题的学者。
在当代哲学中,他被誉为现代解释学之父,他的阐释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其翻译理论,为其翻译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施氏提出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也是一门避免误解的艺术。
他认为误解是阐释学的出发点,而且,这种误解是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普遍性决定了阐释学的普遍性。
误解使阐释学成为了必要,而阐释学就是要消除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那么要如何消除这种误解呢?施氏认为误解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差别。
,要想避免误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文本,即客观的重构(语言层面的重构)和主观的重构(作者精神状态的重构),并且认为主观的重构更为重要,解释者只有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情境,才能更为准确地阐释文本。
与之相对应地,施氏提出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
早期的阐
释学侧重于语法解释,及对文本进行语义学的分析。
这一部分是客观的,不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由于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的历史经验也千差万别,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仅从语义层面来诠释文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施莱尔马赫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解释这一概念。
心理解释是一种主观的方法,旨在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精神状态。
施莱尔马赫提出,要想把握作者的精神状态,必须通过“心理移情”的方法,在心理上进入作者创作文本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重建文本与该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联系。
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1813年,施莱尔马赫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同种语言也需要翻译,比如说方言,抑或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或方言,都需要翻译。
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将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
他认为,口译主要是指商业方面的翻译,而笔译主要是指从事科学艺术领域方面的翻译。
(谭载喜,2006:106-107)。
此外,施莱尔马赫还对翻译进行了分类,认为翻译分为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的范畴。
机械的翻译,是指实用性的
翻译,如商业翻译,此类翻译相对容易,而且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口头的翻译就属于机械翻译的范畴(谭载喜,2006: 107)。
他认为,任何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且能够避免犯明显错误的人,都可以胜任机械翻译的工作。
然而,不同于商业翻译的是,科学和艺术著作的翻译来说,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方面,假如两种语言完全对应,词对词,概念对概念,词尾变化对词尾变化以及其他所有相应的因素都有着相同的涵义和关系,而唯一不同的只是两种语言的发音,那么科学艺术著作的翻译就同商业翻译一样,是纯粹的机械翻译。
但是事实上,真正的语言却并非如此。
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在年代上和谱系上差距越大,就越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而且学术性或艺术性类文本跟其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译文语言找不到完全的对等语。
另一方面,如果说话人在独立思考,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么说话人和他的言语之间就有一种复杂的双重关系。
只有当这种双重关系被正确领悟了,说话人的言语才能被正确的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施氏认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单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还是一个创作性的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要积极地创造发挥。
在论及翻译方法的时候,施氏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二是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顺化)。
第一种途
径――让读者接近作者,译者在翻译中要保留一些异质,向原文的语言靠拢,把读者带到原作的氛围中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第二种途径――让作者接近读者,就是说译者要像本土作者那样说话,使译文的语言向本国语言靠拢。
这两种翻译途径的提出对后来翻译的研究影响深远。
两种翻译途径中,施氏倾向于第一种途径,认为理想的翻译要保留原文之异,以此证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
三、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影响深刻,它不仅对其翻译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深化了其翻译理论的研究。
施氏将心理阐释引入了阐释学,认为理想的阐释应包括语法阐释和心理阐释。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哲学和心理学之上的,直接影响到了施氏的翻译思想。
他强调文本的理解不单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还是一个创作性的心理过程。
译者应当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下,积极地创造发挥,对作者的心理进行重建,再现作者创作原文时的心境和情感。
此外,施氏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保留原文中的异质,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也正体现了施氏关于语法阐释和心理阐释的观点。
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那么研究阐释学就必然会涉及到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施莱尔马赫主张“作者中心论”的观点。
他指出,作者在创作中有着自己
的意图,作者的意图即是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而文本则是读者解读作者意图的媒介。
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作者起着主导作用。
施氏认为,普遍诠释学的理解任务就是主观重建客观的过程,通过文本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作者的精神状态。
因此,虽然施氏指出,摆在译者眼前的有两条道路,但他更主张第一条途径,即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并且指出,原作者往往与解释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应按照现代的思想来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认识作者和读者之间原始的关系,即实现对作者历史性的把握。
语言在施氏的阐释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他十分强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为没有思维,就没有谈话,没有语词,人就无法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媒介。
可以说,人的思维是内在的语言,而语言则是外在的思维。
因此原作语言中必然蕴含着作者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那么要想使读者理解作者,译者在翻译时就要把握两点:一是语言内容的翻译,二是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而要抓住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就要准确把握语言内容的意义,因为语言来源于作者的感觉,其表达方式及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性格,因此译者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由此可见,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他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理论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其翻译理论反过来又丰富和完善了他的阐释学理论。
四、结论
通过对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施氏的翻译思想与其阐释学理论紧密联系,一脉相承。
施氏的阐释学理论是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持。
施氏在阐释学学科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进一步深化了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通过阐释学来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