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3.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4.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正文(篇1)一、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20世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性和文化背景。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逐字翻译法:施莱尔马赫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缺点在于可能会造成目标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2.意译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以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目标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但缺点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1.逐字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诗歌或散文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美感和意境,通常会采用逐字翻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2.意译法在科技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科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通常会采用意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或方程式的意义和原理。
四、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1.逐字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目录(篇2)I.引言A.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方法简介B.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II.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A.直译法1.直译法的定义2.直译法的优点和缺点B.意译法1.意译法的定义2.意译法的优点和缺点C.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1.优缺点对比2.在翻译中的应用I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应用案例A.英文原文1.《红楼梦》英文译本简介2.施莱尔马赫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应用B.中文原文1.《红楼梦》原文片段2.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C.英文译文1.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效果2.《红楼梦》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正文(篇2)一、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批评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翻译的阐释学派及其启示

一
、
施莱 尔马赫 的 阐释学 理论
施莱尔马赫的《 论翻译 的方法》 论文从理论上
阐述 了翻译 的原则 和 方法 问题 , 阐释 学 的角 度 阐 从 述 了翻译 和理 解之 问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 提 出 了两 并 种不 同的 翻译途 径 。一是译 者 可 以“ 打 扰原 作者 不
・
教育理论探讨 ・
翻译 的I 阑释学派及其 启示
田 琼
( 山两 财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摘
要 : 莱 尔 马 赫 在题 为 《 翻译 的方 法 》 文 中从 阐 释学 的 角 度 阐述 了 翻译 和理 解 之 问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 施 论 一 并
施 氏 的语 法 释 义必 须 以 对 文本 的共 时 的共 识
来 达 意 ” 它本 身 就具 有 动态 意识 , , 即用 清 晰 的话 语 表 达 尚不 清 晰 的意 义 。它 的 词根 H re— — “ en s 赫尔 墨 斯 ” 古 希 腊 神 话 中奥林 波 斯 诸 神 的使 者 , 斯 是 宙 的 传 旨者 , 因此 他 又是 使 节 和传令 官 的庇 护者 。他 主 管商业 、 通 、 牧 、 技 、 交 畜 竞 演说 等 , 为众 神 传 递 在
译 : e B in , raO y i( N w e igG et l c 金惠康 ,0 4P3 j mp . 2 0 ,. )
长城 t ra Wa 。 h G et l e l
龙井
施 莱尔 马赫 提 出 了检 验语 义 的 阐释学 主张 , 其
释 义理 论包 括 两个 方 面 : 语法 释 义 和心 理 释 义 。施 莱 尔 马赫 在 解 释理 解 过 程 时 讲 到 : 话 语 如 果 不 被 “ 理 解为 一种 语 言 的关 系 , 么它 就不 被 理解 为精 神 那
浅较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观

浅较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观归化/异化这一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前一种方法即是“异化”,后一种即“归化”。
异化的翻译,目的是尽量保留源出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
鲁迅和韦努蒂是中西方译界提倡异化翻译观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他们的异化翻译观作个梳理比较。
一、鲁迅“宁信而不顺”的异化翻译观鲁迅是中国异化翻译观的先驱。
他的异化观本质上是语言上的异化,“宁信而不顺”是其集中的体现。
在鲁迅翻译活动的初期可以看出其翻译思想还深受晚清译风的影响,没有异化的影子。
晚清时期,统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策略的提出,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翻译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林纾虽然不懂外文,但与人合作共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180多种。
他文笔优美、流畅,落笔如飞。
而且他翻译中的随意删增与改写也成为当时翻译的潮流。
鲁迅早期对林纾的翻译非常着迷,一有林纾的译本,鲁迅必将其买下。
但后来在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后鲁迅的翻译思想有了转变。
他说,“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
实际上,就林纾的译文而言, 他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但严格地看,他的译文又并不是纯粹的“古文”,而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显然因为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够用,林纾“译文里有相当的‘欧化’成分。
好些字法、句法简直不像不懂外文的古文家的‘笔达’,倒很像懂得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狠翻猛译”。
因此林纾的翻译已开始有“异化”的痕迹。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其阐释学主要关注人类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被视为现代阐释学的先驱。
作为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化背景也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欧阳江河翻译的王小波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重点关注文本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他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者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交织,文本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读者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推理去理解文本。
他提出了“致密性”和“洞穴性”两个原则,指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
致密性是指文本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多重解释或者隐藏在别的部分中,读者需要通过不断揣测、分析等方式来揭示其中的意义。
而洞穴性则是指文本中可能存在“空缺”或者不完整的部分,读者需要通过想象等方式来填补这些缺失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圆周性阐释”这一概念,强调阐释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读者需要不断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新的线索和信息,以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种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螺旋式”阐释,不断地向内推进和向外延伸。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否准确地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往往要受到其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学科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源语言文本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环境,以及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充分尊重文本的原貌和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同时,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译文解释、转换和创造,使得目标语言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翻译理解和创造性思维。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 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4):16-20.
[4]张会永.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3,(03):131-137.
[5]陈晓茹.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 外语学刊 ,2008,(05):9-11.
0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 究
刘军 平
CONTENTS
语言解释学思想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 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 艺术。他认为,理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 历史内容。
。他通过文本解释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 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是将读者带向作者,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充满异国情调的 洗礼,他主张异化翻译策略是出于对他者语言文化的尊重。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背景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念来源2.我国对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意译法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1.直译法的优势和局限2.意译法的优势和局限3.直译法和意译法在实际翻译中的结合四、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启示1.深入理解原文内涵2.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3.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的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主要涉及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力求将原文的每个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都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直译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生硬、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与直译法相对应的是意译法,这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完全保留原文的形式。
通过意译法,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意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意译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度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导致原文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应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力求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确保翻译过程中不丢失或扭曲原文信息。
其次,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与其阐释学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就必须把握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形成的哲学溯源。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思想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作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之一,对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以哲学方法来思考语言问题的学者。
在当代哲学中,他被誉为现代解释学之父,他的阐释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其翻译理论,为其翻译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施氏提出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也是一门避免误解的艺术。
他认为误解是阐释学的出发点,而且,这种误解是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普遍性决定了阐释学的普遍性。
误解使阐释学成为了必要,而阐释学就是要消除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那么要如何消除这种误解呢?施氏认为误解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差别。
,要想避免误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文本,即客观的重构(语言层面的重构)和主观的重构(作者精神状态的重构),并且认为主观的重构更为重要,解释者只有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情境,才能更为准确地阐释文本。
与之相对应地,施氏提出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
早期的阐释学侧重于语法解释,及对文本进行语义学的分析。
这一部分是客观的,不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由于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的历史经验也千差万别,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仅从语义层面来诠释文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施莱尔马赫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解释这一概念。
心理解释是一种主观的方法,旨在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精神状态。
施莱尔马赫提出,要想把握作者的精神状态,必须通过“心理移情”的方法,在心理上进入作者创作文本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重建文本与该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联系。
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1813年,施莱尔马赫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同种语言也需要翻译,比如说方言,抑或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或方言,都需要翻译。
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将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述的人。
他认为,口译主要是
(谭载喜,2006:106-107)。
指商业方面的翻译,而笔译主要是指从事科学艺术领域方面的翻译。
此外,施莱尔马赫还对翻译进行了分类,认为翻译分为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
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的范畴。
机械的翻译,是指实用性的翻译,如商业翻译,此类翻译相对容易,而且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口头的翻译就属于机械翻译的范畴(谭载喜,2006: 107)。
他认为,任何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且能够避免犯明显错误的人,都可以胜任机械翻译的工作。
然而,不同于商业翻译的是,科学和艺术著作的翻译来说,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方面,假如两种语言完全对应,词对词,概念对概念,词尾变化对词尾变化以及其他所有相应的因素都有着相同的涵义和关系,而唯一不同的只是两种语言的发音,那么科学艺术著作的翻译就同商业翻译一样,是纯粹的机械翻译。
但是事实上,真正的语言却并非如此。
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在年代上和谱系上差距越大,就越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而且学术性或艺术性类文本跟其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译文语言找不到完全的对等语。
另一方面,如果说话人在独立思考,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么说话人和他的言语
之间就有一种复杂的双重关系。
只有当这种双重关系被正确领悟了,说话人的言语才能被正确的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施氏认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单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还是一个创作性的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要积极地创造发挥。
在论及翻译方法的时候,施氏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二是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顺化)。
第一种途径――让读者接近作者,译者在翻译中要保留一些异质,向原文的语言靠拢,把读者带到原作的氛围中去,让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第二种途径――让作者接近读者,就是说译者要像本土作者那样说话,使译文的语言向本国语言靠拢。
这两种翻译途径的提出对后来翻译的研究影响深远。
两种翻译途径中,施氏倾向于第一种途径,认为理想的翻译要保留原文之异,以此证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
三、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影响深刻,它不仅对其翻译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深化了其翻译理论的研究。
施氏将心理阐释引入了阐释学,认为理想的阐释应包括语法阐释和心理阐释。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哲学和心理学之上的,直接影响到了施氏的翻译思想。
他强调文本的理解不单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还是一个创作性的心理过程。
译者应当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下,积极地创造发挥,对作者的心理进行重建,再现作者创作原文时的心境和情感。
此外,施氏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保留原文中的异质,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也正体现了施氏关于语法阐释和心理阐释的观点。
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那么研究阐释学就必然会涉及到作者,文本以及读者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施莱尔马赫主张“作者中心论”的观点。
他指出,作者在创作中有着自己的意图,作者的意图即是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而文本则是读者解读作者意图的媒介。
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作者起着主导作用。
施氏认为,普遍诠释学的理解任务就是主观重建客观的过程,通过文本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作者的精神状态。
因此,虽然施氏指出,摆在译者眼前的有两条道路,但他更主张第一条途径,即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并且指出,原作者往往与解释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应按照现代的思想来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认识作者和读者之间原始的关系,即实现对作者历史性的把握。
语言在施氏的阐释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他十分强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为没有思维,就没有谈话,没有语词,人就无法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媒介。
可以说,人的思维是内在的语言,而语言则是外在的思维。
因此原作语言中必然蕴含着作者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那么要想使读者理解作者,译者在翻译时就要把握两点:一是语言内容的翻译,二是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而要抓住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就要准确把握语言内容的意义,因为语言来源于作者的感觉,其表达方式及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性格,因此译者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由此可见,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他的阐释学理论对其翻译理论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其翻译理论反过来又丰富和完善了他的阐释学理论。
四、结论
通过对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施氏的翻译思想与其阐释学理论紧密联系,一脉相承。
施氏的阐释学理论是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持。
施氏在阐释学学科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进一步深化了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通过阐释学来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宗社. 解释学浅释[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2).
[2]范登伟.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转向[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 25(1).
[3]杰里米.芒迪.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43.
[4]鲁滨逊. 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5-238.
[5]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7.
[6]王雪, 胡叶涵, 谷婷婷.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哲学溯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3).
作者简介:林琳(1988―),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