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飘》的译本议阐释学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1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被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自问世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第六十二章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主要从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2 两个译本的对比与赏析总的来看,两个译本的基本基调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在风格和选词造句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戴侃等人的译本倾向于口语化,句式上也稍显随意。

而陈良廷的译文更庄重正式,在选词句式方面比较慎重。

在风格方面,本文作者认为,陈良廷的译文更接近原作,更贴切地体现了原作对斯嘉丽的情感由悲入喜的细致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斯嘉丽的悔悟之情。

2.1 人名的翻译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物命名便是其中一种。

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还暗示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

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应当仔细斟酌,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涵义。

来看两个译本对人名的处理:对于Rhett,看过《飘》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讲求实际的人。

他的处世方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贬视,被视为是不道德、没有爱国情和同情心、专会投机倒把的人。

基于这种看法,作者认为戴译“瑞德”中“德”字的使用不切原文意图,不利于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而陈良廷译为“瑞特”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斯嘉丽的母亲Ellen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斯嘉丽一直都从她那里获得力量。

如此看来,戴译的“爱伦”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其温柔个性,而陈译的“埃伦”偏男性化。

Ashley是个软弱无能,只受命运摆布的人。

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飘》中的运用

翻译理论在傅东华译《飘》中的运用

于 这 本 书 的 译 法 , 得 向读 者 请 求 一 点 自由 权 。 因 为译 这 样 的 书 , 译 ca i 究 竟 两 样 , 果 一 定 要 字 真 句 确 的 译 , 我 与 lss sc 如
恐 怕 读 起 来 反 要 沉 闷 … … 我现 在都 把 它 们 中 国化 了 , …对 话 方 面 也 力 求 译 得 像 中 国 话 。本 文 主 要 探 讨 傅 东 华 所 译 … ” 的《 》 归 化 翻译 理 论 的使 用 。 飘 中
邵 世 翠
( 天津 电子信 息职业 技术 学院 , 津 市 3 0 3 ) 天 0 I 2
摘 要 : 傅 译 本 《 》 词 汇 层 上 很 有 特 色, 句子 结 构 层 次 上 情 这 一 衣
段 落 中节 选 几 个 句 子 作 为样 例 , 体 分 析 了在傅 译 本《 》 具 飘 中的 精 彩 使 用 。
关 键 词 : 飘 ; 化 ; 言 ; 译 归 语 翻
中圈分类号 : } : 359 H{9 H 1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X(0 0 0 —0 2 1 7 —5 2 2 1 )4 12一( ) 3
译 者 是 为读 者 服 务 的 , 用 何 种 翻 译 策 略 要 看 译 文 面 向 哪 些 读 者 。 当 代 英 国 翻 译 家 萨 瓦 里 提 出 了 “ 者 分 析 采 读 法 ”他 认 为 , 以 根 据 不 同 的读 者 , , 可 提供 不 同 风格 的译 文 。他 把 读 者 分 成 四类 :1 完 全 不 懂 源 语 的读 者 , 们 阅 读 译 () 他 作 只是 出 于好 奇 或 对 于源 语 文 学 的 爱 好 ;2 正在 学 习源 语 语 言 的 读 者 , () 他们 阅读 译 作 是 为 了更 好 地 掌 握 源 语 语 言 , 了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飘》是一部长篇小说,由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

作品展现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并且刻画了当时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为:斯嘉丽、瑞德、梅兰妮、艾希礼等人。

小说的主线围绕斯嘉丽·奥哈拉与瑞德的爱情纠缠,通过对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以及习俗礼仪的细致描写,从而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林肯时期的南北战争。

该小说语言特点之一就是修辞的使用,尤其是明喻和暗喻。

本文将对这些修辞语言的汉译进行相关的研究。

1 研究方法1.1 相关概念的引入1)明喻明喻作为比喻中最先被学习者熟悉的修辞格,广泛应用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而英语中常常把人物、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如感觉、想法等)作为喻体以形象化语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明喻翻译主张尽可能将喻体形象移植到译文中,在准确传达译文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合理保留重要文化信息并对枝节信息进行适当加工,使译文接收者与原文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领会有近似相同之感。

而明喻的翻译既要避免将本体、喻体生硬直译以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又要避免过分追求优美通顺而丧失了对原文的忠实性。

在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感知两种文化的异同,了解译文读者的接受视域,进行翻译时灵活变通,让译文读者能有亲切之感并领会到原文所传达的意义(刘茜,2020:129-131)。

2)暗喻暗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不同环境。

翻译暗喻的关键在于对喻体的处理以及喻义的准确传达。

在暗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把握语义的传达,也要在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文化特点等。

鉴于中英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喻体所代表的内涵有时完全对应,有时不完全对应,而有时则非对应,因而任何翻译方法都有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对等或者形式的不对等,又或两者都无法实现平衡的对等,译者则必须在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最优化的补偿手段,以确保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飘》(GonewiththeWind)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剧情片,由玛丽安贝克尔于1936年改编自福克纳的同名小说。

主要关注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历史故事,探讨了中产阶级女性如何超越身份和社会阶层的局限,重塑自己的生活与未来。

这部电影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8座奥斯卡金像奖和一座金球奖,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飘》有多个译本,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原理进行翻译比较研究这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

本文将首先对功能对等理论作出简要介绍,然后对比分析《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以及翻译者在修辞翻译方面的思路、手法和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英美语言学家罗伯特威利埃里克森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语言在翻译时应在相同的功能层面上保持对等,即原文的语言功能应与译文的语言功能保持对等。

该理论主要关注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功能相等,从而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把握文化的正确性。

此外,该理论也认为翻译要尽可能遵循双语语境的解释,特别是文化差异上的一致性。

【修辞翻译】修辞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将源语修辞成分转化为目的语修辞成分,以保持原文修辞成分的功能和创造力。

为了理解《飘》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我们必须知道修辞的定义和功能以及翻译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特征,可以起到表达艺术、增强语言效果、使阅读变得轻松通顺等作用,甚至能够改变语言的语义。

翻译时,翻译者可以根据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和技巧,运用译文修辞成分进行修辞翻译。

翻译者可以使用句法或词汇等方法,转换语言,增加或减少字数,以及改变词性,来体现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

【比较分析】根据以上介绍和定义,本文将对《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做出比较分析。

首先,在《飘》的两种译本中,译者都采用了句法的方式来表达源文的修辞成分,其次,两种译本都采用了修辞的手段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设计和表达,这是两种译本中的共同点。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读书心得——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ones of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郝思嘉这个人物,在性格上是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于一身的,但同时她作为一个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她的仪态是高雅、得体的,故译为粗野、粗犷和郝思嘉的形象并不完全贴合。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2019年文档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2019年文档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前言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于直译,这异化等同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功能翻译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 K.Raith )。

1971 年,莱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变关系的理论。

它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它指导译者在翻译时从翻译目的着手,而不像传统所说的那样先考虑归化还是异化,在功能理论里,归化和异化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需要时则随时采用。

这样,归化和异化的使用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一即翻译目的。

下面笔者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原则对飘》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归化手法的运用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米歇尔的力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已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

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

本文采用的是傅冬华先生1979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黄怀仁、朱莜若1990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

析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及理据摘要:傅东华译《飘》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的归化处理,也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从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中得到理论支持。

关键词:归化;社会符号学;图式;目的论一、简介:《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著名女小说家玛格丽特·米西尔(Margaret Mitchell)的成名作,于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销售2000万册,并于1937年获普利策奖。

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带有感伤怀旧情绪的爱情小说。

傅东华在1940年将《飘》译成汉语。

傅译本的《飘》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熟悉。

傅译本的《飘》就像中国小说,读起来毫无生涩、泊来之感。

傅译本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手法产生的。

本文拟总结并例示其归化的内容,探讨其采用归化翻译的理论依据,以期总结出一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有帮助的规律。

二、傅译中的归化翻译的内容傅译中采用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词汇层和句法结构层。

词汇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的归化。

句法层的归化翻译包括对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摆放位置的归化和对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一部外国小说或一个外国故事,使读者感到陌生、并有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首先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

许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生涩难读,却又毫无意义的外国人名、地名,甚至读完之后还不知道故事中角色的姓名,不无遗憾,而且还会影响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采取归化译法,则会提高读者兴趣,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先生在其《飘》译本中几乎归化,汉化了所有的人名、地名。

小说中有身份、有地位人物的姓名,特别是姓氏,几乎都翻译成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人名,姓氏。

如郝思嘉(Scarlet O’hara)、郝爱兰(Allen O’hara)、郝嘉乐(Gerald O’hara)、汤谠谟(Tom Tarleton)、汤保义(Boy Tarleton)、汤伯伦(Brent Tarleton)、汤司徒(Stuart Tarleton)、卫希礼(Ashely Wilkes)、卫英第(India Wilkes)、白瑞德(Rhett Butler)、方东义(Tony Fontaine)、包利革将军(General Beauregard)。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

简析傅东华译本《飘》中的归化译法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傅东华译本《飘》文字优美,所采取的独特的归化译法十分值得研究探讨。

尽管归化译法在现在已非主流,但在傅东华所处时代仍是优先选择。

傅东华译本《飘》是从词汇、语气、改写三个方面实施的归化翻译策略,反映出归化译法具有区别于异化译法的优势,文字地道而不生涩,没有“翻译腔” ,有助于小说广泛传播、读者阅读方便,现代翻译中可以进行借鉴。

归化译法异化译法Gone with the Wind 写作于20 世纪30 年代,描绘了女主人公Scarlet O' Hara 由于南北战争而曲折的一生。

小说塑造了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变。

这是一本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极大的小说,并被翻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Gone with the Wind 第一个中译本由傅东华翻译,本文中称该译本为傅译本,于1940 年翻译出版,该译本大量采用当时流行的归化译法,给小说染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

本文将对归化译法在该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并对傅译本中采取归化译法的原因及优劣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归化译法对当代翻译有帮助的地方。

、归化译法在傅译本《飘》中的运用1813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如是说:“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 foreignizing method ),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也更便于把握,因此我们就用它们来概括翻译的两种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飘》的译本议阐释学翻译理论
作者:王鸣竹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2年第10期
【摘要】阐释学是对意义进行解释。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基于阐释学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

本文从《飘》的不同译本来探讨这些步骤。

【关键词】阐释学阐释学翻译行为意译
1 前言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是“精确的艺术”,阐释学是“对原文意义的诱出与盗用的转换行为”。

阐释学的动机是:①最初的信任;②进攻渗透;③合并;④补偿。

自斯坦纳的译作《通天塔之后》置疑当时的翻译理论:直译、意译、自由模仿后,后人多探讨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批评等,而本文讨论的是他的翻译四步骤。

2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过程
斯坦纳认为翻译的阐释学即“对翻译文本的理解”。

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步骤是:最初的信任、侵略、合并、和补偿。

最初的信任是,译者首先相信原作中的某些东西可理解并可译的。

侵略,指这是个“侵入、提取、侵略”的过程。

此时对原文的理解是“盗用的”、“暴力的”。

原文好比露天矿井,译者占领了它,并将它的煤矿(意义)开采出来。

译者象是入侵后开采并将煤矿带回家,有些原作的文本与体裁由于译得不成功被耗尽,而有些则由于译得太好而被译文取代。

他认为翻译中的理解带有进攻、俘虏、渗透penetration之意。

(因penetration 还表性交,被女性主义者批评。

)合并指由于吸取了原文之意并被带到译入语中后,译入语自有的词汇出现了各种同化现象,会有完全归化,即译文完全用译入语的标准和永久异化两个极端。

引入的意思可能会重新安排或打乱译入语的整个结构。

也就是目标语文化要么吸收了异国文本后变得丰富,“神圣的汲取”;要么就是被它“感染”后最终抛弃了异国文本。

正如译入语文化会由于引进了某种译文而失去平衡一样,译者创作自己的作品的创造力也会因为翻译文本而被消耗掉。

这种有害的不平衡是由于阐释行动还未完,只有通过补偿才能恢复平衡。

补偿或“展现对等”是翻译工作与翻译道德的的关键。

在侵略性地盗用与合并原文意思后,原文就变成了残余品,不平衡随之出现,只有补偿才能恢复平衡。

若译文不如原文,拙劣的译文衬托了原文的优点;若译文超过了原文,原文被认为还有发挥的潜力。

凡不能补偿与不能重获“完全平衡”的,都不是成功的译文。

但译文若任意发挥,这份精彩也只是“过分补偿”,仍未达到平衡。

3 案例分析
例1:Throughout the South for fifty years there would be bitter-eyed women who looked backward,to dead men, evoking memories that hurt and were futile,bearing poverty with bitter pride because they had those memories. But Scarlett was never to look back.(Mitchell,1998)译文1:今后五十年内,整个南方会不断有女人眼睛里带着凄苦的表情回首前尘,缅怀消失的时代、死去的男人,从心底唤醒那些徒增伤感的记忆,怀着痛苦的自豪感忍受贫困的煎熬,因为她们拥有这些记忆。

然而,斯佳丽决不回首。

(鄂以迪译)译文2:今后五十年,整个南方将有无数目光凄苦的女人回首往事,怀念逝去的时代,逝去的男人,徒然沉湎于痛苦的回忆,满怀心酸的骄傲苦熬,因为她拥有着这些回忆。

但斯佳丽决不回首。

(黄建人译)除了译文2中bearing poverty漏译,这两个译文都调整了词序,达意的同时还符合汉语习惯。

如the South作状语都放到fifty years后表达。

that hurt 从句做汉语中memories的定语。

例2:She could not ignore life.She had to live it and it was too brutal,too hostile,for her even to try to gloss over its harshness with a smile.Of the sweetness and courage and unyielding pride of her friends,Scarlett saw nothing.She saw only a silly stiff-neckedness which observed facts but smiled and refused to look them in the face.(Mitchell,1998)译文1:她不能无视现实,她得从中谋生,而这现实太残酷太凶恶,她连笑一笑,遮掩一下这现实都做不到。

朋友们这种可爱的勇气,不肯低头的骄傲,她认为一文不值,觉得这不过是愚蠢的固执,明明看到现实却不敢正视,只好一笑了之。

(黄建人译)译文2:她无法漠视生活。

她必须活下去,可是生活太残酷、太不友善了,使得她想要微笑着为它掩饰也是不行的。

对于她那些朋友们的宝贵品质和勇气以及不屈不挠的尊严,思嘉可一点也看不到。

她只看到一种对事物采取微笑观望而拒不正视的愚蠢的倔强精神。

(戴侃等译)译文1没将hostile译准,太过发挥。

it was too brutal在译文中修饰谁没理解对。

译文2把sweetness译成“宝贵品质”欠妥。

同理不该译成褒义的“倔强精神”。

理解失当,完全补偿就不可能了。

例3:She was as hunted as a fox,running with a bursting heart,trying to reach a burrow before the hounds caught up.(Mitchell,1998)她好比一只被追猎的狐狸,落荒而逃,拼命在猎狗扑上来之前钻进洞穴。

(黄建人译)译文任意增添“落荒而逃”,应去掉。

例4:In the brief period of the courtship,he thought he had never known a woman more attractively feminine in her reactions to life,ignorant,timid and helpless.Now her reactions were all masculine.(Mitchell,1998)短短的求婚期内,他觉得自己从没有见过这么娇柔可心的女人,天真羞怯,小鸟依人。

可如今她怎么男人似的?(黄建人译)dimples被漏译。

ignorant,timid and helpless,attractively feminine被译作“娇柔可心的女人,天真羞怯,小鸟依人”,不确切。

4 总结
斯坦纳追求的意思上对等与翻译界长期以来的翻译观是一致的,只是他更好地运用了阐释学理论,并认为译者技艺的最终秘密是能将意义转换出来。

笔者认为,在侵略(即理解)这步中要强调对原文矿臧要完全(非部分)提取后,再完全地补偿。

参考文献
1 陈良延等.乱世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995
2 戴侃等.飘.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7
3 黄建人.飘.广西:漓江出版社,1999~2001
4 庄绎传.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