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阐释学翻译理论

阐释学翻译理论

①全文是以伽达默尔理论为核心,标题
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② 违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精神中的 共同决定关系,译者成为了万能的阐 释者,而剥夺了读者的参与。
2)对西方阐释学翻译理论译介不够 全面。如忽略了利科的思想。
②“存在”并不能通过“此在”这一途径到达。 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文化、宗教、历史以 及科学无尽的阐释过程得以传递。因此阐 释学的任务是揭示存在如何得以展示和反 思。--- “the shortest route from self to self is through the other”.
③文本阐释三个基本阶段: 1)客观分析文本自身。这是一种对文本内容 与形式进行结构及语言分析的定位,即对 文本语言代替谈话话语之后,语境、声音、 气氛等现场因素失却后的文本的认识。

A 贝蒂:Teoria Della Interpretatione
非本体论角度 语言及文本都是人类意图的客观表现。 解释文本意义就是复活通过象征手段表达 出的意图。复活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文本 创作的过程 ,其目的不在于抵达原作者的 心理状态或内容,而在于把握原文真实唯 一的意义。
B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 ①驳斥伽达默尔视域共融观点 如果缺失有效性这一概念,不同解释之间 就无合理度的区分。人文科学所赖以存在、 以解释为基础的知识和客观性将在阐释学 中不复存在。 ② 区分“含义”(Sinn)和“意 义”(Bedeutung) 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表达的事 务中。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言理解
D 理论运用 2001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 与翻译研究》,探讨历史误读、文 化过滤、重译
E 批判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贝尔曼的代表作主要有:
《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 epreuve de l’e 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以“异的考验”为主 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 梳理
阐释学的发展史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莱 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融合不 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 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 特征的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德国生命哲学家狄 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从“历史理性批判” 纲领出发,使阐释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的道路上又 跨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这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
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 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翻 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阐释学 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与方法” (U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bersetzens),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 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 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 区分并进行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 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 著作《真理与方法》。 •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 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 • 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登许多翻译现象。 (谢天振,2008,103:)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 考验的两层含义: (1)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 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 (2)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 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 他指责以往翻译时对“异”成分的 压抑,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 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异作 为异来接受”。
各种变形倾向
(1)合理化:重组句子及其次 序,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 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 志、状态发生变化。 (2)明晰化:原文走向含糊隐 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往 强使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 可能使原文欠明确、掩藏或压 抑的东西,可能将多义变成单 义。
各种变形倾向
(3)扩充:合理化、明晰化使 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 东西可能盖过原文的声音,打 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 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变得 平直而寡淡。 (4)雅化:古典翻译的最高点; 表面看来使文章更具“可读 性”,更“才华横溢”,但不 符合原语的说话艺术。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四、发展了阐释的方法,在原有的理 解文本字面涵义的语法解释法基础 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 心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 做辅助后者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 在解释学循环中不是纯理性的,其 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 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 解作者,因为作者对自己无意识的 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 它揭示出来。(袁吉福,2001)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 作者:贝尔曼,法国理论家、翻 译家 •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 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 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 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种 指示可能性的范围。 (谢天振,2008:113-14)
各种变形倾向
(5)质量受损:用新的术语、 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替原文, 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 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 富性。 (6)数量受损:翻译中词语的 丢失。扩充法添加的冠词、关 系词以及解释、修饰性的能指, 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
各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变形翻译能对 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对标 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 破坏: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 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 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主要内容
• 阐释学
概念及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阐释学翻译 • 选文
斯坦纳 贝尔曼 《阐释的步骤》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阐释学(Hermeneutics)
• 概念: (1)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 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 立的学科。 (2)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 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 旨、传达神谕的使者 (谢天振,2008:101)
伽达默尔观点的贡献与不足
•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 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 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 而时间距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 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某 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 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也同时开拓 了我们自己的视域。 • 不足: 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 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存在与意 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 决定作用,最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 不可知的深渊。 (王翔,2007)
阐释学的两大突破
• 第一次:18-19世纪,施莱尔马赫在 融合不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 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 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 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 狄尔泰从“历史理性批判”出发, 提出“要比作者本人更理解作者” 的最终目标。这两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 都把重建文本和作者意愿作为最高 目标。 (谢天振,2008:101-02)
阐释学(Hermeneutics)
• 发展: (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 术,以及一些教经典 进行注释、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 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 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古 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谢天振,2008:101)
Thanks!
选文《阐释的步骤》
(1)信赖(trust): 从一开始译者就相信文本“言 之有物”,翻译不会是空洞无 用的行为。
当然,信赖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 洞无物,不值一译时,信赖就 会动摇。
选文《阐释的步骤》
(2)侵入(aggression) 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 (我们翻译的)实体。“用另 一种语言书写的文本在材料上 变得更单薄,原作的光芒似乎 被无遮无拦地穿透译文语言织 就的松松垮垮的帷帐。”
•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对翻译的影响: (1)理解的历史性 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 (2)效果历史
(3)视域融合
理解的创造性
新的视域 有意或无意的误译
(耿强,2006)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例(1) :
谢天振: „„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源语 文化表现出一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 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 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 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 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 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 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耿强,2006)
重要代表人物斯坦纳
•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 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视作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 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 的观点,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阐释的运 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 侵入、吸收和补偿。 • 他还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 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 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 于翻译。 (谢天振,2008:103-04)
阐释学的两大突破
• 第二次:20世纪,海德格尔和 伽达默尔使阐释学实现了从认 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把理解 视作人的存在方式,指出理解 不仅受制于主观性还受制于 “前理解”,理解不是去把握 一个不变的事实,而是去理解 和接近人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 性。 (谢天振,2008:102)
施莱尔马赫与阐释学翻译
参考文献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2008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2006
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2007 王翔,《论.htm
维基百科:
/wiki/Hermeneutics
(谢天振,2008:114)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翻译中存在的变形倾向: 合理化、清晰化、扩充、雅 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 失、节奏破坏、对原文潜在的 指示网络的破坏、对语言模式 的破坏、对方言网络或异国情 调的破坏、对固定表达及成语 的破坏、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这些变形倾向对“异”的影响: • 阻碍异的进入,即负面解析: 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 义主宰的一本以及超文本翻译 • 正面解析:还 “异”以本来 面目的译本分析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 海德格尔认为,“翻译”不止是字 面上得改写,而是思想的“转渡”, 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面的 “道说”,而道说无法真正把握。 • 他把“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认 识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 解释都是翻译。 • 他主张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 词语的源流,展现被遮蔽的思想。 (谢天振,2008:103)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 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 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 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 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靠 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 使作者靠近读者。 (谢天振,2008:102)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 一般的文本阐释; 二、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 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话乃至 讲话人或作者的个性; 三、他认为阐释的任务不仅仅在 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涵义,更在 于透过字面涵义领会作者或谈 话者的内心世界;
各种变形倾向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 的破坏: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 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 因为伟大的散体文都扎根于本 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有 的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 挑战。
阐释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 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认识更加丰 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 导致学科界限的小事,并最终威胁 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 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的同时也潜 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 体性导致翻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 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 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在相互之间 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 的正轨。 (耿强,2006)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的精辟论述:
(1)理解的历史性:任何人再阐释的过程中都是带 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理论 等(即为“前理解”)去理解。 (2)效果历史:历史与至于其中的主 体相互影响作用。 (3)视域融合:客观物的视域与阐 释者的视域融合在一起。 (耿强,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