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与翻译研究-20110323

合集下载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2013.01学教育84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王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要]伽达默尔阐释三大哲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在翻译中的运用体现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为合理的误读、多元阐释以及重译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阐释学给翻译研究带来启迪的同时,其局限性以及对三大理论的透彻理解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关键词]阐释学;三大原则;作者意图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 ),从词源来讲,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ermes 的名字。

Hermes 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他需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

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的意思。

“阐释学的工作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二、伽达默尔阐释学在西方,阐释学原理用于翻译研究始于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阐释学理论被引到中国,到现在已经历了20多个年头,也出版了相关大量的编著、专著、学术论文讨论研究阐释学。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阐释学的三大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误读,多元阐释以及译本的重译。

多是强调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而好多在借用理论时甚至无视作者这一方面,从而导致乱译和译本质量的下降。

对其理论有一定的误读和泛用。

阐释也有限度,接下来就这个问题来探讨。

三、“作者意图”无作者原意,在翻译时是不是各取所需,自由阐释呢?“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是不一样的,但不一样不代表没有联系,两者之间相互衍生,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清朝的一件玉品,大家看到的是精美、华丽、上等品以及一切所体现出来的外在特性。

如果被告知这是慈禧至始至终一直佩戴不离身的,那随之对它的阐释就会有变化。

这其实并非“作者中心论”或是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背道而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凸显译者主体性。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中国阐释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阐释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阐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和思维方式,不仅涉及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也涉及对社会现象、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解释。

阐释学强调多元阐译的重要性,即通过多种不同的解读和解释来理解和诠释经典文献,以及对人生、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经典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

在中国阐释学中,人们意识到一个经典文献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阐释,不同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展开,其中既包括文学艺术的解读,也包括哲学思辨的解读,还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解读。

多元阐译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一个经典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一种单一的解释方式可能无法完全体现一个经典文献的丰富性和深度。

通过多种不同的解读和解释,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探讨经典文献中的问题,并对人生、道德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多元阐译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多元化和尊重不同观点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和谐与合作的思维方式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多元阐译的做法也是对这种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

通过多元阐译,人们可以增加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共融,有助于构建富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社会。

多元阐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不同的解读和解释可能会产生争议和分歧,也有可能产生混淆和误解。

在进行多元阐译时,人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辩论,以确保不同的解读和解释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阐释学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和经验的哲学方法,强调对语言和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

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视角也可以用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即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准确地翻译出来。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而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对译文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对原文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首先涉及到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或地区词汇差异的翻译问题。

比如,中国的汉语有不同的方言,虽然它们的基础语法相同,但是它们使用词汇的方式和含义却存在差异。

当译者翻译一个方言文学作品时,需要了解方言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并在翻译时保留方言的味道。

同时,译者也需要考虑译文的面向读者群体,是否需要进行地区化翻译。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特征。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象征。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重新构建这种文化意义。

例如,翻译陈忠实的《围城》时,需要对中国的国情、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了解,以弥补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还涉及到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的翻译问题。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通常采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很难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

因此,在翻译这种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对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了解,并在翻译时尝试重新表达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语言、文化和文学特点,以便重新表达作者的意图。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介绍阐释学是一种方法论,它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意义并进行解释。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领域中,阐释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阐释学的翻译观是指,如何使用阐释学的方法,来理解和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文本。

本文将探讨阐释学的翻译观,通过探究阐释学的基本理论,试图找到一种基于阐释学的翻译策略。

阐释学的基本理论阐释学最初是被用于解释文学作品的。

其后,阐释学的理论逐渐发展,可以用于解释任何形式的文本。

阐释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点:文本的多重意义阐释学认为,通过文本可以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意义。

文本中的某些用词和表达方式,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阐释的历史性阐释不仅与文本自身的意义有关,还与阐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文本的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阐释者的角色阐释者在解释文本时,不仅是对文本的简单概括或者转译,更应该考虑到文本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阐释者的知识和背景会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解释。

文本的整体性阐释学认为,文本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部分。

文本中的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了整个文本的意义。

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阐释学的翻译观认为,对于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多重意义,以及阐释者的角色。

换句话说,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将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意义全部翻译出来,不简单地译出表面文字,而应该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以下是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关注语言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在英文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尽量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采取适当的语言转化策略。

考虑到文化背景翻译者应该针对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翻译文本的意义。

例如,一些具有浓厚地区文化特色的用语或惯用表达方式,在其他地方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背景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注重翻译的整体性翻译者应该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翻译。

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

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

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摘要:当今国内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正不断地发展,在此笔者以阐释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分析模型对《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作品的阐释、译文的措词、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语言层面的文化补偿等行为,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通过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分析得出结论,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关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视角。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阐释学译者主体性措词翻译策略补偿一、引言《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是由美国当代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 1954—)的成名作。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作者采用一种诗歌与小说混合文体,讲述一个少女成长,描绘移民群落的生活状况。

文学名家、评论家陆谷孙、黄梅、沈胜衣、张悦然等人纷纷撰文,或评论或导读,一时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芒果街热”和“成长小说热”。

虽然如此,国内还少有文章从翻译角度对潘帕的译文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国内读者在墨西哥文化与美国文化缺失的情况之下,译者在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等如何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翻译实践历史由来已久,但早期的翻译理论却停留在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上,只关心译文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严格遵守“忠实”观念和对等的传统翻译观念等等。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究的两次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译者的地位也由原来的“隐身”逐渐变得在译论中有一席之地。

本文将以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四个步骤来对译文进行分析,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通过自己对某一作品的再创造把囚禁在这一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谢天振,2008:330)勒菲弗尔强调译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诗学再现原文,使目的读者对译文感到更满意,也更具有可读性。

浅析阐释学视角下的外语翻译教学

浅析阐释学视角下的外语翻译教学

默尔 在答 《 诠释 学和意 识形 态批判 》 一文 中指 出 :“ 意 义 的理 解 既
阐释学 是一 种研 究 理 解 、解 释文 本 的 哲 学 理论 。它 把解 释本 不局 限于作 者 的意 思 ,又 不 能局 限于 行 为者 的意 图 ,这是 我最 本 体视 为 ‘ 文本 ’意义 的 审美 生 成过 程 ,将 读 者 的解 读 作 为 寻求 理 质 的观点 。当然这 并 不 是说 ,理解 的最 高 峰在 于 阐明 无 意识 的动
性 ,多元 性 以及 翻译 者主体 性 的三个 特征 。 关 键词 :阐释 学 ;外语 翻译 教 学 ;理 解 ;文 本 中图分 类号 :H 0 5 9 1 阐释 学的 基本 含义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8— 0 0 4 5— 0 1
解 和 自我 理解 的 活动 ,既建构 ‘ 文本 ’意义 又建 构 自我世 界 。“ 阐 机 ,相反 ,理解乃 是 越 出个 体 的视 域 ,勾 勒 出 各种 意 义 路 线 ,从 释学 是一 种 理解 世 界 的方 法 ,通 过 阐 释学 原 理 的 应用 ,在 解 释 者 而使历 史传 承物说 话 。 ” 即是说 ,阐释学 的逻 辑 是一 种对 话 式 的逻 对 世界所 熟 知的 意义 和世 界 拥有 的某 种未 知 意 义 ( 文本 )之 间架 辑 ,文 本 的意义不 只是 作 者 的解 释 ,也 不 只是 读 者 的 解 释 ,而 是 构 起 一 道 理 解 的 桥 梁 ,缩 短 二 者 之 间 隔 阂 的 距 离 ( S t e i n e r , 双方平 等 的对话 ,是双 方各 自视域 的 超越 ,从 而达 到 视域 的融合 。 1 9 9 8 ) 。 ” 在外语 翻译 教学 活动 中 ,对话 指 的是 以外语 翻 译 教学 文 本为 中介 , 师生 通过对 话调 动 双 方 的前 见 ,包 括 已有 的知 识 和生 活 经 验 ,对 2 阐释 学视 角下 的母语 与外 语翻 译教 学的 关系 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 ,无 论 是 教 师还 是学 生都 关 注 一 个 问题 , 外语 翻译教 学文 字及影 像符 号所表 征 的 内在价 值 和意 蕴 给予 诠 释 , 那就 是如 何将 源语 文本 中 的 内容 正 确 理 解 ,正 确 理 解 作者 本 人 的 在此基 础上 ,师生 双 方 生成 个 人 意 义 的过 程 ,对 话成 为学 生 与 文 真 正意 图 ,换 句话说 就 是如何 正确 理解 作 者及 其 作 品 的真 实 意思 。 本之 间 、现 实与 历史 之 间 联 系 的纽 带 。在 此过 程 中 ,学 生 与 教 师 虽然 阐释 学 的理论 研 究不 是 专 门针 对 翻译 而 论 的 ,但 “ 一切 翻译 通过倾 听 、观 察 、检 验 自身 的 前 见 ,达 到 拓 展 自 己视 野 的 目的 , 就 已经是 解 释 ,我们 甚 至可 以说 ,翻 译 始终 是 解 释 的过程 ( G a d a — 使学 生能够 借鉴他 人 的行为 ,也使 教师 在他 人 的评 述 中 得到 启发 , i f l e r ,1 9 9 9 ) 。 ” 翻译就 是解 释 的观念是 指 文本 意 义 的阐释 最 终取 决 最终使 双方 找到历 史视域 和 现 实 视 域 的关 联 ,达成 双 方 的 视 域 融 于译 者 ,这就 暗示 了文本 理解 翻译 开放 、多元 的可 能。 合 。在 这一过 程 中 ,充 分 体 现 了 阐释 学在 外 语 翻 译教 学 过 程 中 翻 我们 该如何 把握 母 语 与 外 语 的关 联 ,是 准 确认 识 外 语 翻 译 教 译 者 的主体 能动性 作用 。 学不 可忽 视 的问题 。伽 达默 尔认 为 , “ 语 言能 力只 有在 自己的母 语 翻译不是 语言 的 训 练 ,而是 一 种创 造 性 的活 动 。外语 翻译 教 中才 能达 到 ,亦 即在 人们 生 长和 生 活 的地 方所 说 的语 言 中才 能 达 学其 实是 一种 唤 醒 ,也是 一种 超 越 。从 阐 释 学 角 度 对 文 本真 实 到 。这就说 明 ,我们 是 用 母语 的 眼光 学 会 看世 界 ,反 过 来 则 可 以 意义 的理 解 ,要 通 过 对 它 所 产 生 的 历 史 情 境 或 生 活 环 境 的 重 建 说 ,我 们语 言 能力 的第 一次 扩 展 是 在 观 看 周 围 世界 的时 候 开 始 得 才 能 被 人 们 理 解 ,实 现 过 去 到 现 在 的 传 递 。 同 时 ,理 解 的 过 以表 现的 ” 。然而 ,语 言与思 维是 不 可分 割 的 ,在 外语 翻 译教 学 的 程 ,也 是 读 者 在 文 本 的 推 动 下 让 前 见 去 冒 险 的 过 程 ,这 种 前 整 个过 程 中 ,思 维从来 不会 消失 。学 习外 语 就是 两 种语 言 的转换 , 见 ,也 是 一种 创 造 性 的 力 量 。 因 此 ,过 去 和 前 见 ,都 是 意 义 的 即使是 同步 翻译 ,这 种 转 换 也是 存 在 的。学 习 第二 语 言 不 可 能 离 源 泉 。 阐 释学 追 求 的 不 是 原 意 ,使 用 的方 法 不 是 解 释 的循 环 , 开 母语 独立 进行 ,利 用 母 语 是人 类 学 习外 语 的通 则 。离 开 母语 学 理 解 的 出 发点 不 是 文 本 意 义 的 唯 一 性 。 阐 释 学 视 角 下 外 语 翻译 习外语 是难 以 想 象 的 ,母 语 是 最 先 接 受 和加 工 外 部 世 界 的信 息 , 教 学 的 目的不 是 帮 助 学 生 追 求 文 本 原 意 或 者 所 谓 的 作 者 原 意 , 然 后形 成 概 念 ,成 为 思 维 与 交 际 的第 一 工 具 。 因为 母 语 的原 因 , 而 是 更 强调 外 语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文 化 性 ,让 学 生 站 在 自 己 的文 化 我们 在 面对 翻译 文 本 的 时候 ,难 免 会 带 入 思维 定 式 ,然 而 阐 释学 视 野 中通 过 想 象 重 新 构 造作 者 当 时所 建 构 的 意 义 时 所 形 成 的 既 的加 入 ,对正 确认 识母 语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的 作 用 在 理 论层 面上 融入 外 语 国家 文 化 ,又 融人 中 国文 化 的 第 三 种 意义 。 因此 。对 提供 了新 的视 角 和有力 的支 持 。 语 言 的理 解 不 是 一 次 完 成 的 ,而 是 不 断 琢 磨 ,不 断 回 归 文 本 , 3 阐释学 在外 语翻 译教 学 中的特征 不断 和 文 本 作 者 “ 相遇 ” 、 “ 对 话 ” 的 过 程 。对 文 本 的理 解 也 在外 语 翻译 教 学 中 ,教师 很容 易把 翻译 当成 是 一种 语 言训 练 。 不是 一 次 性 完 成 的 ,而 是 一 个 对 文 本 并 存 的 多 种 意 义 进 行 选 很多 人都会 说 ,翻 译 归根 结 底 还 是 一 门语 言 的 过程 ,但是 如 果 把 择 、评 析 的 过 程 ,最 后 达 到 融 会 贯 通 的水 平 。 语言 仅仅 当成是 一种 符号 ,那 么翻 译最 终 也只 能 停 留在 语 言层 面 。 也 就是 说 ,语言 本身所 指 的世 界之 间传 递思 想 的 功 能就 被忽 略 了 。 参考文 献 : 德 国哲 学家施 莱 尔马赫 认 为 ,对 文 本 的 理 解 和解 释不 仅 仅 是 一 个 [ 1 ] G a d a m e r ,H a n s—G e o r g .G e s a m m e l t e We r k e .S t u t t g a r t : UT B ,1 9 9 9. 语 言 的过 程 ,而 且 是 一个 创 造 性 的 心 理 过 程 ( 孙 伯 揆 等 ,1 9 9 7 : 1 1 4— 1 1 6 ) 。这样 的理 解就把 翻译 文本 从 纯粹 的语 言符 号 中解 放 出 [ 2 ] S t e i n e r , G e o r g e . A f t e r B g e a n d T r a n s l a — 来 ,使 翻译文 本呈 现 出更开 放 的状 态 ,进 而 就 有 了更 多元 的 理解 。 t i o n [M ] . S h a n g h a i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也 就是 说 ,在 外语 翻译 教学 过程 中 ,教 师不 能 强制 灌 输学 生 知识 , Pr e s s,1 9 9 8. 更不 能要 求学 生完 全按 照 教 师对 翻译 文 本 的理 解 去 理 解 ,而 是 要 [ 3 ] 李和 庆 ,《 西方翻译 研 究方法论 》 ,北 京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5 。 让 学生 带着 自己 的 “ 偏 见 ” 去 与 文本 展 开 对 话 ,与 文本 作 者 进 行 [ 4 ] 李 河 ,《 巴别 塔 的重建 与解构 》 ,云 南大 学 出版社 ,2 0 0 5 。 情感 上 的交流 ,从 而 构 建 自己独 特 的 知识 体 系和 感 情 世界 ,实 现 [ 5 ] 单继 刚 ,《 翻 译 的哲学 方面》 , 中国社 会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7 。 学生 精神 世界 的拓 展和人 生经 验 的增长 。 [ 6 ] 廖七 一 ,《 当代英 国翻译 理论》 ,湖北 教育 出版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

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定义、可译性概念以及不同因素对可译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实质,还能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对文学翻译可译性的探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准确地传达原作家的意图,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研究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还能够为文学翻译理论的完善提供重要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

研究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阐释学概念进行解析,分析不同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特点,探讨阐释学视角如何影响翻译的可译性。

本研究还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验证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研究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可以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高翻译质量,丰富研究者对文学翻译的认识,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2. 正文2.1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定义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定义涉及到广义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翻译过程及结果的阐释和解释。

阐释学视角突出了对文学作品文化内涵、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传达和表达,并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作品的解读与理解。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摘要: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在阐释学视角下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主要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译性的限制因素。

通过分析小说《骆驼祥子》的翻译实践,本文指出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文学风格等因素对可译性的影响,并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视角、文学翻译、可译性、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文学风格
三、《骆驼祥子》的翻译实践
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翻译实践有助于我们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的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译者需要将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转换为目标文化的文化元素。

在英文译本中,将“骆驼”翻译为“camel”,便是为了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中国文化中“骆驼”的象征意义。

译者还需要根据英文的语法和词汇特点进行对原文的调整和转换。

将原文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英文中相应的动词和形容词。

译者还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保持原著中的描写细腻,同时使译文符合英文读者的审美需求。

四、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的建议
为了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加强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转换,保持作品的风格和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绝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 地复制文本,而是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出人的 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时根 本不可能的。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 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 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 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 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他必定是不 完善的、相对的。
The fire in the grate looked impishdemoniacally funny as if it did not care in the least about her strait. The fender grinned idly, as if it too did not care. The light from the water - 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
张译连用了四个四字结构(张先生典型的翻译 风格),所阐述的意义超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意 义。而孙译则采用了直译。两者从不同层面上 传达原作的意图。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效果历史原则,理解者 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 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的过程称为 “效果历史”。
视野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 文本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野,而译者也会具 有自己的视野,这两种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即 译者所创造来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 野,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野和译者自身的视野, 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视野,这便是“视野融 合”。
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 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视界。
In religious studies and social philosophy, hermeneutics is the study of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can be either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 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 — which includes Biblical hermeneutics —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written texts, especially texts in the areas of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law. Contemporary, or modern, hermeneutics encompasses not only issues involving the written text, but everything in the interpretative process. This includes verbal and nonverb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prior aspects that affect communication, such as presuppositions, preunderstandings, the meaning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semiotics.
阐释学的翻译观
“阐释学”(Hermeneutics),有时也被称为“释 义学”、“传释学”、“解释学”或“阐释 学”。
Hermes 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 人,他必须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 的语言。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 的意思。
它作为哲学术语,则源自于德国,是哲学研究的 一个分支和流派。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伽达默尔称: “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偏见是一 种积极的因素,他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 是解释者对身处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
任何理解都是在历史内进行的,任何作者和读 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中。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文本产生偏见成了一种 普遍现象。偏见本身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 现形式
至20世纪下半叶,斯坦纳将阐释学的理解观与 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 (潘德荣、齐学栋, 1995)。阐释学的核心观点, 即理解观的演变,一直在改变人们对翻译的定 义,并不断地影响着翻译的性质、目的和过程, 同时也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 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个哲学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强调了文本意义的 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 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 性。
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以《德伯家的苔丝》多译本为例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 说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小 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农村 姑娘苔丝在无助命运的摆布下逐步走向毁灭的 悲剧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 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
由于时代、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不同, 译者的视界永远都不可能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 融合。译者不可能完全体会原作者的意图、目 的与情感,因此对原作的理解也必然会有偏颇。
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 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 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
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译者)由于其理解的历 史局限性,不可能一次性穷尽文本的内涵,对 文本的解读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 身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一劳永逸、终极的 理解。这一点为文学作品重译奠定了基础。
原文:Whe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knacker and tanner would give only a very few shillings for Prince’s carcass because of his decrepitude, Durbeyfield rose to the occasion.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The long March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
“财神爷”这个词,不是我的发明,是农民的 发明。《邓小平文选》
The term “God of Fortune” is not invented by me, but invented by the peasants.
在此选取张谷若、孙致礼、吴笛、孙法理译本 中的实例比较。
理论剖析与实例分析
(一)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认识历史 的存在,尤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理解 是历史的,理解的历时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 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阐释的主体(读 者或是译者),还是客体(文本)都存在于历史中,因此, 有其无法消除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性,但真正的理解不是 去克服历史的局限性,而是去正确的适应和评价它。
两者都体现了特定的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等 因素对译者、译作的影响。
正如勒菲维尔(Lefevere)所说的:“翻பைடு நூலகம்不 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 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 的译文不可能存在。”
二、视野融合
People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totally remove oneself from one's background, history, culture, gender, language, education, etc. to an entirely different system of attitudes, beliefs and ways of thinking. People may be looking for a way to be engaged in understanding a conversation or dialogue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speaker interprets texts or stories based on his or her past experience and prejudice. Therefore, “hermeneutic ref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one’s own present life interpretation calls for the unfolding of one’s ‘effective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discourse, a fusion of “horizons” takes place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listeners.
伽达默尔主张: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 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 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有的视界,达到一个全 新的视界。
“对某一个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译者如 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 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能纯粹是作者原 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而这种再创造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 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
张译:壁炉里的残火,张牙怒目,鬼头鬼脑, 仿佛表示对于苔扮的窘迫,丝毫都不关心。炉 栏懒洋洋的把嘴咧着,仿佛表示满不在乎。盛 水的瓶子放出亮光来,好像只是在那儿一心一 意研究颜色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