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3.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4.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正文(篇1)一、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20世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性和文化背景。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逐字翻译法:施莱尔马赫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缺点在于可能会造成目标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2.意译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以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目标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但缺点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1.逐字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诗歌或散文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美感和意境,通常会采用逐字翻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2.意译法在科技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科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通常会采用意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或方程式的意义和原理。
四、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1.逐字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目录(篇2)I.引言A.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方法简介B.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II.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A.直译法1.直译法的定义2.直译法的优点和缺点B.意译法1.意译法的定义2.意译法的优点和缺点C.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1.优缺点对比2.在翻译中的应用I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应用案例A.英文原文1.《红楼梦》英文译本简介2.施莱尔马赫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应用B.中文原文1.《红楼梦》原文片段2.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C.英文译文1.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效果2.《红楼梦》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正文(篇2)一、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批评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摘要: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成因。
从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来讲,施莱尔马赫强调保留和尊重异域他者语言文化。
异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还体现了德国的精英主义意识,与当时德国抗击法国霸权主义文化密切相关。
正是通过翻译吸收他者的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德国积累了文化资本,构建了自我民族认同。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解释学一、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翻译理论家,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浸润。
幼年在莫拉维亚兄弟会虔信派学校读书,1787年进哈雷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广泛涉猎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1810年,任教于洪堡特创办的新柏林大学。
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新约导论》以及《耶稣传》等。
施莱尔马赫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这位福音传播者也是位柏拉图著作的先导者,施莱尔马赫把宗教领域和人类科学、艺术和智慧的广大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站在了他那一代进行各种追寻求索的人们的中心。
”作为解释学之父,他将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建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更高的文化层次来看待翻译中的异化问题,提倡以“怀柔远人”的方式阐释他者语言文化。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解释学”这个词出现在17世纪,指理解的科学或艺术。
在古代作为一种圣经的解释艺术。
直到19世纪末,才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里发扬光大,成为解释学理论。
传统的解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解释学从古希腊的文献诠释,到中世纪的《圣经》的校勘和注释,到施莱尔马赫手里发展成为一门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普遍解释学,完成了一个类似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成为适用于一切人文科学文本解释的普遍学科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摆脱了神学解释学和法律解释学的束缚,使之从独断论和教条桎拮中解放出来。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背景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念来源2.我国对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意译法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1.直译法的优势和局限2.意译法的优势和局限3.直译法和意译法在实际翻译中的结合四、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启示1.深入理解原文内涵2.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3.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的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主要涉及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力求将原文的每个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都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直译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生硬、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与直译法相对应的是意译法,这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完全保留原文的形式。
通过意译法,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意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意译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度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导致原文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应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力求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确保翻译过程中不丢失或扭曲原文信息。
其次,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施莱尔马1

孙致礼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文学翻译的辩证论。
他运用“十大矛盾”来解释翻译中的各种问题: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保存洋味与避免洋腔的辩证统一;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直译与意义的辩证统一;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的辩证统一;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忠于作者与忠于读者的辩证统一;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得与失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策略上,他认为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而这种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蔡新乐本文归纳总结了蔡新乐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的本体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元翻译"、"主体间性"、"间"、"关系"、"翻译的本体论"、"翻译研究的本体论"等概念的主要内涵,指出对翻译及翻译研究进行形而上的思辨、从形而上的道路,以哲学的形而上之维进入翻译的探讨是可行的。
学科理论的建设需要形而上的思考。
翻译哲学要揭示出"人在翻译中"的存在态势,同时最大可能地消除思想变化的限制与制约因素,将人的自由还原给翻译;这也就是探讨翻译的作用及其意义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亦即"间"的问题。
孙艺风翻译一定得基于改写,于是需要某种创作及干预形式,因除非绝对的直译在交际过程中行得通,各种形式的介入便可能因改写而彰显出来,改写的目的是要解决翻译文本中由语言和文化错位造成的明显不连贯问题。
事实上,文学文本中许多部分要么没被译出,要么遭受欠额翻译,主因是其在跨文化意义上的不可译性。
新的主体性极可能因此应运而生,并试图在忠实性与自由度之间获取平衡,从而形成两者的互利互补;在文化他性的构建过程中,展开了一场在真实与变更之间的不间歇角力。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海斯莱尔马赫是二十世纪关于翻译学的新兴学者之一,
他研究思想深刻,对翻译学的内涵有很深的理解。
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由此诞生。
异化翻译也被称为“文学翻译”或“后翻译”,是海斯
莱尔马赫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本地化的创作形式,而不是原文的直译。
翻译家需要将文学创造力用于翻译,而不是专注于绝对的文字精准性。
所以海斯莱尔马赫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研究。
实践证明,异化翻译观提供了一个及致的视角来理解翻
译的独特功能,并使翻译成为一种复杂的过程。
异化翻译为翻译家更多的创造空间,也突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家可以把翻译一部作品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件技能性任务。
总而言之,海斯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观颠覆了
完整性翻译观,改变了翻译任务的内容和客观性,使翻译更具人文关怀。
海斯莱尔马赫的这一理论对翻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心思想对当今翻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3.异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归化翻译的特点和应用场景5.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影响和启示篇1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语言风格,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适用于那些希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的场合,例如文学作品、古籍等。
归化翻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写,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习惯。
这种翻译方法的特点是让译文更易于理解,使原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容易被接受。
归化翻译适用于那些需要让译文读者易于理解的场合,例如科技文献、商业文件等。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方法对现代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两种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篇2 目录1.施莱尔马赫的背景和贡献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3.直译的优缺点4.意译的优缺点5.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篇2正文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文的文字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不改变原文的语序和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然而,直译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导致译文过于生硬,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使读者难以理解。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意译的核心思想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在意译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其观点的局限及其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
不足:
异化翻译策略是其以重建作者意图的解释学翻版。将译文文本的 翻译过程心理化,忽略了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以及译者与作者、 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 异化翻译法不主张用目的语的通俗语言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 “翻译腔”的攻城掠寨,侵蚀母语语言。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在两分法里,作 者或读者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中间人丧失了翻译主体性地位。 从语言的角度看,施莱尔马赫突出的是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 关系,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要还原这样一种原始的关系, 而不是按照现代方法去解读过去的文本。
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框架。
语言解释学思想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 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 艺术。他认为,理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 历史内容。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 释。他通过文本解释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启迪:
施莱尔马赫在德国18世纪以来的翻译传统基础上,通过融合 解释学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 ,它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嚆矢。本雅明、斯坦纳、庞德、韦
努蒂等人都深受其影响。由于现代德国语言的演变与翻译活动休戚
相关,解释学又与哲学及翻译学密切相关,因此,解释学的翻译理 论在德国人文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Hale Waihona Puke ,并带有德国思辨哲学的0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刘军平
CONTENTS
1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
2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3
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及其观点的局限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
•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 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 最早系统地对翻译进行分类的翻译理论学者。 “真正翻译”:属于文学艺术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译者有较强的 理解力、敏锐力和艺术素养,这样才能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原作者的魅力。 “机械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解释学”这个词 出现在17世纪, 指理解的科学或艺 术。在古代作为一 种圣经的解释艺术。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 施莱尔马赫所主张的是将读者带向作者,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充满异国情调的 洗礼,他主张异化翻译策略是出于对他者语言文化的尊重。
特性。施莱尔马赫一方面通过鼓吹异化翻译策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
致,另一方面,又维护着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愿望,表现出强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理性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02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
陈晓茹
提要:语言分析和解释是语言哲学必须进行的活动。如何分析和解
释语言呢?历史语言学只考虑时间因素,结构主义只关注结构(空间) ,两种流派都不能算成功。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从历史(时间)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1、历史维度的引入
他在论述解释圣经与阐述希腊古典文献所遵循原则时强调, “从 特定时代的特殊关系出发”理解语言及其内容。“特定时代”意味 着某一时代与它相邻时代不同,承认这种不同也就意味着解释行为 具有时间性。“先入之见”表示任何一种解释都会以过去对人的了 解和以前对对象、事物的了解为基础。解释者应该且必然会站在特 定时代,运用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实施对特定文本的解释行为。 同时,实现语言分析和解释“不局限于讨论如何理解具体对象和语 言”,是语言哲学区别于语言学的关键所在。这两点是语言哲学进 行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即:从时间维度切入,理解 语言及其内容的结构,从而理解历史与空间交叉点上的人。
此外,包括语词在内的语言意义的有限性与完整性的对立、统一 ,也是语言哲学绕不过去的堡垒。
出发,考察语言的空间,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将两种维度结合起来
。按施莱尔马赫,语言解释区分为语法解释和艺术性(教术)解释。 从形式上看,两种解释各司其职。其实,两者同样统一于语言分析
和解释这一过程之中。正是语言分析和解释这一过程,从方法论维
度着眼,将时间与空间、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起来。也正是上述二 元统一的方法论凸显出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和解释切入,研究人及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学 张莉
参考文献
[1]王晨光.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 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4):16-20. [2]刘军平.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J]. 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2):114-120. [3]方仪力. 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与民族语言发展之关系——重读施 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06):87-92+126. [4]张会永. 康德与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3,(03):131-137. [5]陈晓茹. 从语言哲学维度看施莱尔马赫的语言解释学[J]. 外语学刊 ,2008,(05):9-11.
二、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在当时,归化与异化的交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策略的问题,而是用什 么语言塑造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被看作是反抗 法兰西归化理论的举动。当时的德国文化落后于法国,为了反对法国新古 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法,提振民族精气神,摆脱法国政治上的控制而采 用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因此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文 化理论,在他者的基础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选择。
异化翻译策略最直接目的就是丰富德国语言,让目的语读者时刻感受到阅 读的张力,使德国文化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19世纪的德国展开了规模较大的翻译活动,企图与法国对抗。德
国需要的是从希腊语、拉丁语输入新的表现方式,重新丰富德国语 言文化,来对抗大兵压境的法国扩张主义的语言文化,构建德意志 民族身份建构,摆脱法国文化的霸权控制。法国人希望通过归化策 略,把所殖民的国家都纳入法兰西文化的摩下。施莱尔马赫作为德 国文化的主将,关切的不仅是翻译作为工具或者理性的附庸,而是 如何与他者和谐相处的问题。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异化是一种语言 的更新,同化是一种语言的屈从。译者此时需要走向异化,与作者 共谋,走向语言与文化的交锋,而不是归化的妥协。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色。 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够像古希 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化翻译策略, 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德意志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异域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 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打造欧洲乃至世界语言文化之宝库,而从塑造 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帝国。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应该 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是语言存 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证。艺术性解 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话语中说话人的个 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 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 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就方法论而言,解释学区分为两个部分:语法解释与“艺术性”(技 术)解释。语法解释是以现存语言事实为基础,研究语言规则、表达 的基本可能性,所以它只是为具体、积极的构建性的解释提供边界 ,规定范围。“艺术性”解释则是去寻求一个具体语词在特殊文本 中的个性特征,是对该词个性特征的正而把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两个方面是同步、重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