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

合集下载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2.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3.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4.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正文(篇1)一、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理论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20世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性和文化背景。

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逐字翻译法:施莱尔马赫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缺点在于可能会造成目标语言的混乱和误解。

2.意译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以使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目标语言更加流畅和自然,但缺点在于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应用1.逐字翻译法在文学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诗歌或散文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美感和意境,通常会采用逐字翻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2.意译法在科技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翻译一些科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通常会采用意译法。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式或方程式的意义和原理。

四、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1.逐字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目录(篇2)I.引言A.施莱尔马赫及其翻译方法简介B.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II.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A.直译法1.直译法的定义2.直译法的优点和缺点B.意译法1.意译法的定义2.意译法的优点和缺点C.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1.优缺点对比2.在翻译中的应用III.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的应用案例A.英文原文1.《红楼梦》英文译本简介2.施莱尔马赫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应用B.中文原文1.《红楼梦》原文片段2.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C.英文译文1.施莱尔马赫的直译和意译应用效果2.《红楼梦》英文译本的对比分析正文(篇2)一、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文学翻译家、批评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具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

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及其缺陷

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及其缺陷

的重 构 和 主 观 的重 构 客 观 的 重 构 是 “ 我们 对 语 言具 有 像作 者 所使 用 的那 种 知识 . 种 知识 甚 至 比原来 读 者所 具 有 这
的 知 识 还 更 为 精 确 ” 也 就 是 说 . 观 的 . 客
还不 是普 遍 地 存在 的 . 今 存在 的其 实 迄 只是 许多 特殊 的解 释学 ” 因1 2 — 8 3年 )
施 莱 尔 马 赫 认 为 解 释 学 的 出 发 点
个体 性 结果 的误 解可 能 性 . 么怎 么 去 那
避 免 误 解 呢 ?施 莱 尔 马 赫 认 为 这 就 需 要
是误 解 . 个 误 解 不 是个 别 的 . 是 普 这 而
为的。 施 莱 尔 马 赫 提 出 两 种 重 构 . 客 观 即
的解 释方 法 只 是零 散 片段 的 . 没 有形 并 成 一 种普 遍 的解 释 方法论 1 纪初 的 9世
解 释 学 的 这 些 状 况 . 起 了 施 莱 尔 马 赫 引 的 不 满 . 说 :作 为 理 解 艺 术 的 诠 释 学 他 “
着 明 显 的 不 同 . 照 过 去 的 解 释 学 家 的 按 观 点 . 文 本 进 行 直 接 而 不 受 阻 碍 的 理 对
( 8 5— 8 9年 ) 《 讲 纲 要 》( 8 9 遍存 在 的 这 与过 去整 个解 释学 传统 有 我 们 通 过 理 解 和解 释对 作 者 的 思 想 进 10 10 、演 1 1
论施莱 尔 马赫解 释 学及 其缺 陷
张 锰
40 6 ) 3 0 5 ( 武汉科技 大学文 法经 济 学院 湖北 武 汉

要 : 莱 尔马赫把 解释 学定 义为避 免误 解的 艺术 , 认 为误 解是 普遍 存 在 的 , 施 他 需要 解释 的 东西都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引言: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其阐释学主要关注人类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被视为现代阐释学的先驱。

作为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文化背景也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欧阳江河翻译的王小波作品为实例进行分析。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重点关注文本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他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阅读者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交织,文本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读者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推理去理解文本。

他提出了“致密性”和“洞穴性”两个原则,指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

致密性是指文本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多重解释或者隐藏在别的部分中,读者需要通过不断揣测、分析等方式来揭示其中的意义。

而洞穴性则是指文本中可能存在“空缺”或者不完整的部分,读者需要通过想象等方式来填补这些缺失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圆周性阐释”这一概念,强调阐释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读者需要不断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新的线索和信息,以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这种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螺旋式”阐释,不断地向内推进和向外延伸。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译者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否准确地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往往要受到其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学科素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源语言文本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环境,以及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充分尊重文本的原貌和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同时,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译文解释、转换和创造,使得目标语言的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翻译理解和创造性思维。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翻译的方法论》
施莱尔马赫在《中文翻译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中文翻译的看
法和方法论。

他认为,中文翻译应该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因为它需要翻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翻译过程的模型:“输入-理解-再现”。

在这个模型中,翻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个意思。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表达,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
内涵和语境。

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转换。

施莱尔马赫还提出了一些翻译的具体建议,如注重原文的情感和语境,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时效性,注重文化的本土化等等。

总之,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方法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转换,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注
重细节和多方面考虑,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

施莱尔马赫两种翻译方法摘要: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背景1.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念来源2.我国对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二、施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意译法三、两种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1.直译法的优势和局限2.意译法的优势和局限3.直译法和意译法在实际翻译中的结合四、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的启示1.深入理解原文内涵2.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3.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正文:施莱尔马赫是德国的一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中,主要涉及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力求将原文的每个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都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有助于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直译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会导致译文表达生硬、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与直译法相对应的是意译法,这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完全保留原文的形式。

通过意译法,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意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更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意译法的局限性在于,过度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导致原文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启示我们,译者应综合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力求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确保翻译过程中不丢失或扭曲原文信息。

其次,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平衡,避免过分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总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简介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简介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是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的地方是布雷斯,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波兰地区,而施莱尔马赫的父亲也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牧师,属于摩拉维亚派一系。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哈利大学这个地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

施莱尔马赫在哈利大学学习的时候对神学以及释经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他的也是喜欢阅读有关于哲学的作品,各种书籍的阅读都非常的广泛,有且是柏拉图、康德等人的书籍作品,而这些书籍以及思想在他日后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1799年的时候他还发表了著名作品《论宗教》。

到了1802年的时候,施莱尔马赫还成为了波美拉尼亚地区著名的牧师,但是两年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身份,开始在哈利大学成为一名牧师以及神学课程的教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07年的时候。

施莱尔马赫在1809年的时候成为三一教会的牧师,并且和妻子维利希成亲。

在成亲一年之后他到了柏林大学担任教授的职位,同时也因为神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能力成为新任神学系的主任。

后来他被卷入了政治事件之中直到1834年的时候在柏林地区离开了人世。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研究社会以及宗教问题,因而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施莱尔马赫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多部著名作品,其中在宗教方面的作品有《宗教演讲录》、《基督教信仰》等等。

施莱尔马赫在翻译学上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还著述了《论翻译特点》等书籍。

在这些作品中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而特殊的。

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点和他是敬虔派有关,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不仅一直在敬虔派的环境中生活,而且还非常爱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康德主义的书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康德言论他都曾经阅读过,尽管不是全部的认同,但是在今后他得认识和思想中有了很深的康德主义影响。

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F.D.E.Shilai'ermahe施莱尔马赫,F.D.E.Friedrich Daniel Ernest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德国新教神学家、哲学家。

生于布累斯劳(现波兰境内)。

幼年在莫拉维亚兄弟会虔敬派学校读书。

1785年入巴比神学院。

1787年进哈雷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

1794年在兰德斯堡任牧师。

1796年起先后在柏林、斯托尔普(今属波兰)等地任牧师。

1804年任哈雷大学神学教授。

1807年拿破仑入侵普鲁士后被迫离开哈雷。

1810年后任柏林三一教会牧师、新柏林大学神学教授和柏林学院秘书等职。

在神学思想上,施莱尔马赫企图调和唯理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两派学说,用个人主观情感说明宗教的起源、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真理都能与基督教神学和谐一致。

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它是对“宇宙的情感和直觉”或“从有限中获得的对无限的感觉”。

提出宗教是对于“上帝活在有限的我们之中,并在我们当中活动的体验”的定义。

认为宗教就是“绝对依存感”。

这种情感为人类经验中的普遍现象,并表现在一切宗教之中。

人从这种情感中领受上帝之实在性。

虽然人人都有对上帝的意识,但多数人却对此没有确切的认识。

对上帝的意识只在耶稣基督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基督因此而与圣父保持独特的关系。

所以说基督教是宗教之最高级形式。

人们只有从基督设立的宗教社团中,通过澄清并加强自己对上帝的意识而获得救赎。

此外,施莱尔马赫还以其神学观点为出发点,探讨历史、伦理学、哲学和文化等问题,他的思想对新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主要著作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以及《新约导论》、《耶稣传》等。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43),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生于布雷斯(Breslau,今属波兰)。

其父为敬虔派背景的摩拉维亚派(Morovian)牧师。

他曾在哈利大学(Halle)学习,受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