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力争把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成为社会美誉度高、就业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竞争力强,职教特色鲜明,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水平的品牌专业。

(二)教学改革具体目标

1、进一步完善“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为核心的“1+Ⅰ+1+Ⅰ+0.5+0.5”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融合,学工一体”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强学院与企业、专业与公司的深度融合,完善“学院—企业”一体化专业共建模式,围绕市场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车间即教室,教室即车间,学生是员工,员工也是学生,学生以双重身份完成各种生产性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车工到部门主管渐进升级,循环孵化一大批颇具工作经历的服装行业专门人才。

1+I+1+I+0.5+0.5”的人才培模式,即

“1”——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素养理论学习与基础技能训练;

“I”——第一个暑期安排一个月的基础生产性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1”——第二个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素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

“I”——第二个暑期安排一个月的专业生产性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0.5”——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在市场设计部、技术部、生产部三个部门完成后期分化的针对性综合能力训练;

“0.5”——第六个学期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完全转换。

2、建立“校企融合”的运行机制,深化“五合一式全真生产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校企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融合”的运行机制,学生实践成绩考核采取计件工资制,即质量+产量+考勤。实践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进一步深化“五合一式全真生产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深化“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品商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的全真实践模式。

3、围绕“三类职业方向”,完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调整相配套,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超强的动手能力,能胜任相应职业岗位为要求,围绕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生产技术三类职业方向,结合企业中市场设计部、技术部、生产部三大

核心部门具体工作实际,彰显“理实一体、校企融合、全真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进一步完善基于服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建成“校企互通、专兼结合、重在特长、动态组合”的高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三结合”原则建设“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重在特长、动态组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即校内教师培养与企业人才引进相结合;校内教师赴企锻炼与企业人才聘任相结合;宽厚的学科底蕴人才与超强的能工巧匠相结合。坚持培养、引进、聘请并举,三年内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5名骨干教师;新聘10名兼职教师,形成规模达2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5、做强校办服装产业,建立全开放、多功能、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

遵循校企一体化基地建设的“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原则,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和原则,构建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价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同时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扎实、技能精湛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构建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变纯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性实训,形成“教室、实习实训室、生产现场”三位一体,集教学、生产、鉴定、培训、研发、经营多种功能于一体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

基地。

6、沿循“两条训练主线”,各个学习领域形成优化、高效、“立体式”的训练模式

在各个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中,沿循学习过程主线和产品产生过程主线两条训练主线。学习过程主线将学生的实训逐步由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推进到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环节;产品产生过程主线使每个学生的实训由市场调研、服装商品设计、纸样设计、生产制作、生产管理一直推进到商品销售的实训,形成了“两条训练主线”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系统性、立体式”的实训体系。

7、开通“3+1”证书制直通车,培养一大批懂设计、精技术、会管理,具有“工作经历”的服装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开通“3+1”证书制直通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全真生产环境为背景,学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和校企联合颁发的工作经历证书方可毕业。培养一大批懂设计、精技术、会管理,具有工作经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装行业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行动体系的教学规律为动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为重点,加强专

业教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融合,学工一体”培养一大批受欢迎的懂设计、精技术、会管理、具有工作经历的高素质技能型服装行业专门人才。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一个突出”、“三个引进”、“三个融合”,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1、“一个突出”:突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三个引进”:引订单入课堂,引企业入学校,引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进教室

(1)引进订单,创设生产情境。精心选择典型生产项目,

用一系列典型生产项目所涵盖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教学内容,融理论学习于项目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引进企业,实现师生顶岗。把企业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为学校服务。学院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台套数不足问题,而且赢得了大量的实习指导教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提高就业率。

(3)引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进教室,从服装行业或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重点选聘名师专家、首席技师或能工巧匠以随州冰姿服饰有限公司以总经理韩继雄为技术团队带头人,带领团队技术人员参与到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在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版、服装工艺设计、服装生产等项目上,公司以相应的部门进行实战、实训的教与学,让同学们在实际经历中成长,体验中学习,实战中进步。

3、“三个融合”:教学情境与生产场境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为一体、生产劳动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形成融为一体

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教学情境与生产场境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为一体、生产劳动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形成融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全真教学组织模式。

(1)教学情境与生产场境融为一体

教学情境以车间的实际生产场境为主线,车间生产的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就组织什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技能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在生产现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由专业教师或车间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达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完成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全面教育目标(图1)。

图1 教学情境与生产场境融为一体示例图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为一体

以生产过程为路径,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

程,使学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对学生获得的“工作过程的知识与技能”提炼与讲解,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的完成各项操作,真正获得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服装生产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裁剪工程(图2)。

图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为一体示例图

(3)生产劳动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形成融为一体

以生产劳动为载体,在生产实习中,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劳动素质,如积极的劳动态度、认真负责的习惯、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善于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等。要求教师针对职业岗位群中各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素质要求对学生加强训练,提高职业素质与思想素质。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让他们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因材施教,因岗施教,贯彻“岗位育人”的理念。总之,在生产劳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职业习惯,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同时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生产劳动活动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生产劳动的全过程。

(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即为服装行业培养一大批懂设计、精技术、会管理、具有工作经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使学生符合服装企业生产实际、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的需要,是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根据服装行业主要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五种基本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1)。

1、知识规格

(1)具有大专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操作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英语水平达到三级;

(2)具备服装设计专业所必需的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市场营销等基本知识;

(3)具备服装材料、服装机械、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检测与管理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4)具备服装数字化技术CAD/CAM、photoshop、corelDRAW等基本知识。

2、能力规格

作为服装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五种基本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图3)。

(1)就业能力:能很快适应服装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尽可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2)创业能力:能在服装行业或其他行业从头做起、重新创业的能力;

(3)创新能力:能在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

(4)职业应变能力:能在服装行业之外快速适应其他行业的能力;

(5)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并自我发展的能力。

图3 能力规格示例图

3、素质规格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2)人文素质

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质;

(3)职业素质

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良好的科学思维、足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修养;

(4)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

表1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表

4、根据社会及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实际情况,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由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

学校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反映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要积极发挥社会及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由单一型办学转变到多元型办学,改变过去只由政府、学校办学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途径,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互惠双赢”的办学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实现“零距离上岗”,把学校教育与工厂教育、市场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到工厂、公司实习看做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并且结合教学,深入企业做一些课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真正实现由学科知识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的转变。

基于这一目的,服装设计专业通过校企融合,与随州东鑫教育服饰有限公司、随州兰林服饰有限公司、澳门成利威(随州)制衣有限公司、随州市富业兴制衣厂、随州冰姿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维珍妮国际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合作,形成设计、制版、工艺、生产管理、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与真实实践场所的同时,又把企业、市场及科研课题引入学校和课堂,使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设计、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产、教、研有机结合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这是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我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的必由之路。

(2)由静态教育转变为动态教育

学校教育不能一劳永逸,要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制定相对动态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正确处理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变化性的关系,与时俱进,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规律的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

因此服装设计专业聘请了服装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全过程中来,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相符合。

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知识和能力,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素质与拓展证书“三证制”,努力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专业实体“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了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高技能型”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3)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也是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努力做到对企业、市场了解,并关心世界变化,关心行业动态,关注时尚资讯,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成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教授技能,既能教学又能项目实施的全能型高素质的教师。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规划,通过内培、外送、深入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聘请兼职教师、企业教师、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提高学历等一系列措施,采用“专业+企业”的模式来提高服装教师的素质,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以保障服装高职教育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应用”为宗旨,构建“针适并举、适需应变,理实一体、突出应用, 校企融合、全真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贯彻高职教育理论体系“必需、够用”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弱化理论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基本素养学习领域与职业素养学习领域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坚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并举,考虑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性,确立了“宽窄适度、夯实基础、注重实用、后期分化、按需培养”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构建了“宽窄适度”的理论教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专长进行后期

分化、岗位选择的“一个平台”。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它放在战略的高度,严把质量关,要求学生必修基础理论体系中所有课程,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合格证书、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在市场设计部、技术部、生产部三个部门完成后期分化。让它真正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平台(图4)。

图4 “一个基础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

1、“针适并举、适需应变”:课程组织坚持针对性与适应性、适应性与需求性并举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强调“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和生产、技术领域的需要为依据,具有针对性设置学习领域;另一方面,过于狭窄的专业学习领域设置会使学生局限于某一生产岗位,不能适应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导致工作岗位乃至职业不断变换的要求。因此,在学习领域设置上必须重视适当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构筑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适当的从业发展弹性。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宽窄适度、夯实基础、注重实用、后期分化、按需培养”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一个基础平台、两条训练主线、三类职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既强调了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又强调了职业的适应性;既加强了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就业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为终身学习、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适应岗位技术和职业内涵不断变化的需要。

2、“理实一体、突出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坚持理论实践融

为一体的原则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管理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或部门,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服装产品种类的“设计-板型-生产”的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对岗位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典型服装种类(如裙装、裤装、衬衫、西装等)组成,每个项目均围绕以“设计-板型-生产”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性任务,学习的内容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2)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款式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载体的代表性强,岗位能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侧重打板与推板、工艺等技能方面熟练程度的培养,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每讲一个环节、就要演示操作这个环节、学生

就练习这个环节,在不同服装款式重复的专项技能操作中,提高专项技能。

教学中,配备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教材,配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及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配备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充分保证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校企融合、全真实践”:基地建设坚持学校与企业融合、专业与公司融合的原则,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全真实践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认真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所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实际环境差异,依托学院“全真生产性实训基地园区”创办了“服装设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形成了教室、车间,专业、企业一体化。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公司全真融合,创造了具有随州职院特色的双元合一模式。

(四)按照“校企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要求,围绕“三类职业方向”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调整相配套,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超强的动手能力、能胜任相应职业岗位为要求,以“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生产技

术管理三类职业”为方向,建立了具有“理实一体、校企融合、全真实践”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学校走访企业、企业进驻学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方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考核大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达到了规范化、系统化。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规划好单项职业能力的学习链路并做好专业职业延展能力的学习分析。

(4)开通“3+1”证书制直通车,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3+1证书制”。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全真生产环境为背景,学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和校企颁发工作经历证书,即

服装立体造型课程标准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在教学中以学习立体裁剪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基础;通过面料的抽缩、编织、堆积、填充、折叠、悬垂、缠绕、饰缀等众多的处理手法,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强化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对服装服装设计的感性认识,努力实现设计者所构想的艺术造型。从而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平面造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以达到从事服装工作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缩短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差距,实现学院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真正结合。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立体裁剪的来历 2、掌握服装原型的立体裁剪方法 3、掌握在人台上获取衣片的方法 4、学会制作可装卸的手臂 5、掌握服装的省道、分割、抽褶等变化规律 6、能独立进行生活装、创意装的立体裁剪和缝制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利用人台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2、能运用坯布直接进行成衣造型设 3、具备把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相结合的能力 4、能用立体坯样进行纸样转化 5、能进行样版调整、版型制作,以及样衣制作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组织协调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且在服装设计与工艺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在专业知识链中,本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完成服装设计造型环节,另一方面为工艺设计提供样版,因此其课程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服装相关课程的作用。 为使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能适应企业实际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方向侧重服装的立体裁剪操作技巧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服装市场的把

服装设计专业中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中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1. 湖南工程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 湖南工程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视野下服装专业创 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湖南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服饰考察》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是继“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后的综合性训练课程。“立体构成”结合平面构成的二维形式以及色彩构成中的颜色搭配要求,利用加工材料,以审美为原则,以力学为依据,将基本形式造型要素(点、线、面、块)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组合成新的三维形体的构成方法,强调作品立体造型的形式美感和概念创新[1] 。“立体构成”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多开设于大一下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创造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服装离不开人体,而人体就是复杂的三维空间,所以服装本是一件立体构成作品。通过立体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即了解服装从平面结构设计到服装成形的原理,同时培养学生服装陈列设计空间造型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立体构成课程现今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许多

不足,需要总结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寻找优化立体构成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立体构成”课程现状 1.1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立体构成”是许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等均有开设此门课程。但由于它是属于大一基础课程,多数学校由设计艺术学基础课程的教师上课,并非服装专业教师,这就导致没有选择针对服装专业的立体构成教材,教学内容也和其他专业雷同,都是千篇一律地从点、线、面、块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训,举例多是选择一些建筑景观作品,作业也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做一些建筑和产品模型,这些都使得学生不懂得如何将本门课程的知识运用于服装设计中,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的针对性。 1.2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较弱 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主题、对事物的理解与提炼。比如 在立体构成中的“线构成”内容教学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寻找自然动植物进行仿生变形,然后将其做成具有形式美感的立体构成作品,然而大部分学生找的灵感元素都是树枝,做出来的作品较为类似缺少创意,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大自然的仔细观察,思维较为局限。另外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做出来的作业不尽人意,课堂积极性低,甚至有学生请别人代替完成作业。因此,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空间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立体构成的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先讲授理论,若是条件有限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教师就只能黑板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专业代码:610204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 学制:三年制 招生对象:普高(职高)毕业生 三、行业与岗位分析 (一) 行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重组、融合、延伸、拓展。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影响,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延伸, "纯艺术"与应用艺术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模糊。服装艺术的实用性、应用性需求已形成主流,文化消费或精神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 (二)岗位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力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的流行变化日趋加快。作为都市产业的服装业,正向高标准、高设计附加值、高新技术大量使用的方向迈进。而服装设计、服装样版设计等专业技术则是推动服装行业大力发展的关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以下岗位的工作:(1)服装设计师。 (2)服装样版师。 (3)工艺师。 (4)形象设计师。 (5)市场营销人员。 (6)管理者。 四、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思想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下的去、留的住、用的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技能,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实用型服装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技能技法,能在社会上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为我国服装设计注入一股新鲜的推动力。 (二)人才规格 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懂得并积极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鉴于我专业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会计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一、总体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应转变把会计考试看作是会计教学的终点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教学内容必须从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做账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二)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教学内容包括传授会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识别审核原始凭证技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会计的理论教学把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起

来,并最终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法课中将加大实践内容,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增加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 (2)建立和完善实习要求和评分标准,在写好实习报告、课堂设计、标准教案之外,增加会计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调查。 (3)增设最能体现师范性特点的课程,如试讲。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拓宽知识能力领域,如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更新教材 更新学生上课教材,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教材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所以在教材选定方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并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更加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也要相应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会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服装工艺课程标准

高职服装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1 《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服装工艺与设计课程编码:TC1 开设时间:第1、2、3阶段课时数:36 一、课程概述 服装缝制工艺是作为所有服装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服装缝制工艺包括裁剪与工艺两大部分。裁剪可分成制图、排料、裁剪三个工序,其中服装结构制图是裁剪的首道工序。加工工艺包括缝纫、熨烫等技术。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直接影响成衣效果。 本课程通过十二类有代表性服装品种的制图实例、缝制要领及步骤的学习介绍了正常体型的基本款式的服装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及一般体型的服装款式变化的结构制图方法。希望学习后能举一反三,独立地裁制各式服装,为毕业后的上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达到服装应用型中等技术水平。 二、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牢固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以掌握基本女装及部件的缝制工艺为前提,学会工艺流程及各种缝制技巧,最终达到能独立完成一件成衣拼合的缝制工艺。并将专业知识结构、职业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具体如下: 1、能力目标: (1)能基本认识各种面料、辅料及其它材质。 (2)能懂得各种缝制方法和技巧。 (3)能自己独立完成女装部件的裁剪和制作工艺。 (4)能动手操作各种熨烫工艺。 (5)能懂各种缝制方法。 (6)能独立完成成品成衣的拼合。 (7)能主动进行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8)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9)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10)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标准课件

**市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服装设计与工艺(1424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服装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与制作、服装生产线、服装营销等第一线从事服装技术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中初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职业范围 序号对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方向 1 服装设计人员、服装制作工、皮革 加工工、剧装工、裁剪工、缝纫工、 缝纫品整型工、缝纫制品充填处理 工、影视服装员、针纺织品检验工、 服装鞋帽检验工、服装制板工、服 饰手工艺制作工、服装营销员、色 彩搭配师 必考:服装设计师(初 级)、服装样板师(初、 中级)、服装定制工 (初、中级);服装CAD 操作员证书等资格书 选考:相关行业部门 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术等级证书或上岗 操作证书。 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 六、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基本的电脑运用能力、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 3.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敬业精神 4.具有对款式、色彩和面料的掌握力 5.具有对结构设计、裁剪和缝制的理解力 6.对服装设计理论及历史的了解 7.对20世纪服装发展史和大师风格有一定的掌握 8.对市场营销学与消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 (二)专业技能 1、具有测量人体数据的能力; a、具有鉴别常用服装材料的能力; 3、具有根据服装流行趋势构思设计成衣的能力; 4、具有绘制服装款式图、服装效果图的能力; 5、具有常用服装的制版、出样的能力; 6、具有参与组织服装生产、参与服装销售的能力; 7、具有运用常用服装软件进行绘制设计图、结构图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专业知识 1、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 3、掌握服装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服装制版知识,并能借助计算机熟练进行服装结构设计; 5、掌握服装工艺制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主要服装款式的制作要领; 6、掌握服装生产、跟单、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7、掌握服装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

服装设计教学计划

服装设计教学计划 篇一:服装设计教学计划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服装对于人具有保护与美化的功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又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人的着装又构成环境要素。所以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该课程通过对服装设计的风格定位及流行因素,设计理念,表现方式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服装设计的一般规律,了解流行的来源及服装风格与设计方向,引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素养。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 (二)掌握服装设计定位和程序。 (三)具备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与立体造形能力。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辅以大量服装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来讲解设计理念和方法,并作设计要素的基本练习,使学生由一般性鉴赏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去认识服装的社会性、时代性、人文性。

(二)安排学生进行一到两次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某些优秀品牌的设计定位及设计风格,同时了解和熟悉服装材料。也可以到服装厂实地参观,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流程。 (三)注重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市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体验从设计构思到做出成品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服装设计教学计划)共160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评定该课程成绩。 五、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大纲 第一章关于服装设计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服装设计的内涵。 (二)明确服装设计的意义。 二、讲授内容 (一)服装、服饰、成衣、时装的概念 (二)服装设计的研究范畴 (三)服装设计的审美特征 (四)服装设计与社会文化 第二章服装设计的形式法则及其规律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docx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 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授课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汽车维修专业,操作实习课程将汽车实际维修工作过程分解后再分别进行,无法体现汽车维修过程的完整性,维修技术的掌握周期长。因此,对汽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探索 项目式教学法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以独立技术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解决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教材的选用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

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中高级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近年来,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 、“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缺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为确保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需要,正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汽车维修实训》、《汽车销售基础》、《汽车发动机与技能训练》、《汽车底盘与技能训练》、《汽车电器基本技能训练》、《汽车新技术与技能训练》等几种项目教材。 2、实训场地的建设 好的教材必须有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的整体改革同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得到改造和提升。建立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也是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多项技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室,实行“讲练一体化” 。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室,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里,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师资队伍的提高

《服装设计》课程标准

《服装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服装造型表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岗位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两部分。其功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方法,懂得服装工艺流程设计;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绘制方法及工艺流程中各环节间的技术要点。使学生具备从酝酿构思、材料选择到工艺制作等创作和表现的能力,达到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的技术水平。本课程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需要先期的《女装造型表达》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为《创意服装表达》这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对行业岗位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懂设计的工艺师,而服装造型表达能力是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从而形成了以造型表达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造型表达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着整个课程体系的始末。服装造型表达以服装产品(衬衫、夹克、西装、马甲等典型产品)具体款式为载体,由浅入深,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服装分类、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方法,能进行典型款式设计,并能对设计的具体款式打样,然后通过工艺缝制成衣来检验样板,最后完成成品的制作。通过这样一个流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样板制作、服装工艺缝制等方面的相关技能。服装造型表达需要在女装造型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是一门后续课程,同时它为后期的创意服装表达提供知识能力储备,这三门课程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各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工作任务来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课程将服装造型表达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设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这三大模块内容。服装造型表达注重市场性、时尚性,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首先从服装的发展历史到现状出发,让学生去观察、调研市场,在此基础上,进行服装细节和零部件的设计,进而对服装的一些典型款式进行设计创新,并通过对部分服装细节和典型款式的样板结构、工艺缝制的学习,进一步完成服装成品的制作。课程打破了以往设计与制版、工艺课程相分离的模式,从一个更直观更容易被中职学生理解与掌握的角度安排课程,三大模块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求,紧紧围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技师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 二、专业代码 1210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相关专业高级工毕业生及同等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解、判断和计算能力,非色盲、色弱,手指、手臂灵活,并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形体感者。 学制:三年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品牌服装企业、高级定制服装公司等类型的企业,培养在服装设计、制板、样衣制作等岗位(群),胜任品牌企业、高级定制企业制板和样衣制作、品牌策划、品牌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任务,能够进行制板、样衣制作工艺技术方法的开发,解决服装制板,样衣制作中的疑难问题,达到服装设计定制工或服装制作工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特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服装消费心理学相关内容; (2)了解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并能够加以运用; (3)了解国内外与服装设计与制作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能够加以应用;

(4)掌握技术管理、成本控制知识; (5)了解并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6)掌握与服装制造、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沟通技巧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并准确记录; (2)能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绘制服装、服饰效果图及款式图;(3)能根据服装设计图进行结构设计并处理服装结构的平衡与曲面协调关系; (4)能按加工产品的需要设计工艺流程; (5)能运用服装CAD进行制板、放码、排料; (6)能处理特殊体型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7)能对高新及特殊面料进行工艺处理并运用; (8)能根据工艺要求制作各种高档男女服装; (9)能对服装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并对初、中、高级服装制作工进行技术培训; (10)能吸收国内外服装制作的先进技术,对现有的加工工艺进行改革与创新; (11)能对服装制作中的疑难问题和新产品研发组织公关。 3.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与客户、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 (2)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文字表述能力; (3)具有运用安全、成本、质量及环保的理念,对工作现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能力; (4)具有服装审美鉴赏能力; (5)具有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创新的能力。

服装教学计划及大纲

服装教学计划及大纲

寿光市第二职业中专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基本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3)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5)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6)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一懂:懂服装机械、服装裁剪原理。 二会:会衣料计算、排料和量体裁衣。 三过关:针工过关、缝制过关、裁剪过关。 四熟练:熟练制作各种样板(单衣20种以上),熟练维修简单服装机械, 熟练进行简单服装设计,熟练使用现代化服装机械。 知识结构要求 1. 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美术造型、人物形体及服装等方面的绘画知识。 3. 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原理和法则。 4. 掌握服装工艺技术基础知识。 5. 掌 握计算机基础及专业应用方面的知识。 专业能力要求 1. 具有较熟练的绘制各种服装设计图的能力。 2. 具有设计各种服装款式结构的能力,具有打板和选择、运用面料的能力。 3. 掌握精良的服装制作工艺技术。 4. 具有流行时尚意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5. 具有创业立业和社会交往能力。 6. 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7. 了解服装工业化生产管理及工艺流程。 二、学制与招生: 学制:三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 招生范围:寿光市各乡镇 三、教学活动时间分配(按周数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长清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质量,为“长清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平面设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平面设计专业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时装画教学计划及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干专业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 时装画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讲授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服装配色的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服装绘画基础和服装画的表现技能,通过造型训练,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为他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未来职业转换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或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 2. 了解装饰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服装配色的基本规律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 了解或掌握图案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图案的装饰作用,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设计意念。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基本掌握人体的基本表现手法。 2. 初步掌握人物色彩概括写生、人物动势速写和服装画人物的画法表现。 3. 具有装饰色彩应用和服装整体配色的能力。 4. 具有初步的造型设计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 树立实事求是、勤奋务实的学风。 3.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 服装绘画基础 1. 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绘画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几何形体、静物素描 了解几何形体、静物的绘画目的、意义,基本掌握比例、透视、结构、明暗、构图等绘画关系及画法步骤。

3.色彩基本知识绘画 了解写生色彩绘画的目的、意义,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4. 人物速写 了解人物速写的目的、意义,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动态,明确本专业人物速写的特定要求。 5. 归纳色彩绘画 了解归纳色彩的目的、意义,掌握归纳色彩的方法、步骤。 6. 服装效果图 了解服装效果图的目的、意义,掌握服装效果图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技法。 (二) 服装色彩与配色 1. 服装色彩的基础理论 了解服装色彩的目的、意义,掌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及运用。 2. 服装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了解或掌握色彩各属性基调对比关系,掌握色彩冷暖、面积、形状、位置等对比效果。 3. 服装配色规律 掌握服装配色的原理、方法,懂得服装配色与肤色、环境、面料质地、目的的关系,了解色彩的流行规律及应用意义。 (三) 服装造型设计基础 1. 平面构成与应用 了解平面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中的应用。 2. 立体构成与应用 了解立体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 3. 平面纹样与应用 了解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规律,掌握其表现形式在服装中的应用。 4. 服装款式构成 了解服装款式构成的基本概念,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形式美要素和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造型和款式构成的形式。 选学模块 (一) 服装画技法 1. 服装材料表现技法 掌握服装褶皱、衣纹、质感的绘画技巧。 2.服装人体练习 2. 服装画表现形式 掌握运用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水粉颜料等进行服装画的特殊表现技法。 (二) 服装标识设计 初步掌握针对服装品牌标识物品的形象设计。 (三)服装设计 了解服装廓型与立体造型构成的关系的表现手法,掌握服装造型的构成形式。 实践模块 (一) 基础实训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3-14T16:38:12.93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期作者:杨琼 [导读] 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使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强烈而迫切。 杨琼(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使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强烈而迫切。针对这种现状,作为重要服装人才输送基地的职高教育,应如何加快专业课程改革步伐,创新思路、力求发展成了当前重要课题。 关键词:职高教育;服装设计;课程改革;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1-0132-01 随着市场经济化大潮的来袭,我国服装产业经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其中优秀人才的缺失成了服装产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成了众多服装行业争抢的对象,这给服装人才重要的输送基地――职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如何改变当前职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简单模仿国际品牌的诟病,从专业课程改革入手,纠正职高服装设计教学 中的传统弊端,引导学生以受众需求为基础,突出个性化设计。通过构建社会与学校强强联合的实践体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服装人才,是每一位职高教育者应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对职高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新思路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转变思想,调整目标 服装的概念,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服装的功能早已从御寒蔽体转化为人们审美愿望与需求的体现。服装设计也应以审美为基础来提升服装品位,这就完全需要设计师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品质。因此,职高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出及时调整,不应再以单一的服装设计师作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培养既具备艺术素养,又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以及制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服装设计教学也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艺术创作能力,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出发,结合社会服装市场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一批能够服务社会、适应市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整合内容,优化教材 职高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后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人才不能为社会所用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因此,如何加快教材内容的改革,秉承“够用和必需”的教学原则对教材加以整合和优化,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服装设计专业不应再注重与强调课程体系是否完整,而要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学到真正可用、能用的专业知识。如,可以将课程分为“选修”与“必修”两个模块,将《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美术设计》作为教学“必修”内容,其中对“服装结构制图”与“服装缝制工艺”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尤其是服装结构制图,内容既包括人体结构、造型特征,以及各个部位之间存在的尺寸规律,还通过纸样制作,为选择材料、匹配样式以及部件吻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三、创新方法,注重实践 创新教学方法,就是改革传统的说教式、讲解式的以理论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教学思路,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入等方法突出就业导向,打破传统的体系框架,以实践活动为基点,将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如,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教学时,应更注重学生对结构原理以及服装款式间存在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注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从纸样制作到完成坯布样衣,一直到在人体上进行实际试穿与修改的整个过程,都交由学生独立完成,使他们的思维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一个转化。而针对服装缝制工艺,往往被服装设计专业所忽视,大部分学生简单地将缝制工艺理解为剪裁与缝制的简单制作,根本没有体会到蕴含在缝制工艺中服装结构与服装设计的精髓,没有娴熟的缝制工艺为基础,任何设计只能是一张平面图,无法成为完美的服装作品。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缝制工艺的实践,可以安排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己来设计流水线,制作工艺单,在整个流程中对每个环节的质量与标准有一个直观体验,为他们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工学结合,提升能力 职高生未来的走向一般都是直接参与工作实践,毕业后大部分人会选择进入对口单位和公司,从事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职业,企业既是大部分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考量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工学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强强联手,为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创造更多的条件。可以在假期内组织学生进厂实习,让他们真正走上岗位,走进生产一线,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发现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与专业人员的合作,主动地进行反思和修正,尤其是当他们置身于生产前线,他们就会充分感受到当前社会的潮流所在,这对更新他们的创作理念,打开创作灵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之后,教师还应及时地组织学生对所学、所想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谈自己的实践经历、感受、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设计样板、制作样衣、制订计划单、设计流水线等内容作为一种实物教材,让生产实践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对接,使整个教学计划更合理、更完善,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季学琴.对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探讨[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8-81. [2]黄李澜.对高职高专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1(12):135-136.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促进我部内涵的发展及教师的成长发展,使计算机部形成品牌,办出专业特色。 二、组织机构: 我部成立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服务、咨询、具体操作、实施。 负责人:曹丽丹 工作小组:康淑芬焦庆辉陈艳蕊贾敬肖彭秀卿王安杰 三、目前存在问题 1、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感觉到成天只忙于教学,应付教学,无法开展第二课堂,无法和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开发。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软硬件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且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3、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机房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教学评价等相关)。 4、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了理论课、实践课、项目实训课的衔接问题。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 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因此,就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多次就 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具体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 1 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 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在2009年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中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标准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授课学院:美术学院 学分学时:64学时 编写执笔人:审核人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定位与作用 创意服装思维表达与训练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在服装设计领域内,寻求创新的思维设计观念和多角度的探讨新设计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设计创意的目的。它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思考更富有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能力,并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学习将艺术设计的创意要素融入服装设计中。 后续课程:《服饰配件设计》、《民族元素服装设计》。 1.2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在对行业岗位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懂设计的服装设计师,而服装创意表达能力是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培养具备服装创意产品设计能力、创意材料研发能力、创意服装设计能力,能够适应服装行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对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得出从事服装设计与服装制版应具 备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为专门化方向模块;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并列式与流程式相结合设计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以工作流程和任务为线索设计项目,把工作过程设计成项目过程,以工作任务负载知识,通过技能操作、现学习、范例教学、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工作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 2.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工作必备的知识、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技巧。本课程以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掌握服装设计理念的创意、形式创意、色彩创意、材料创意,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创意服装从草图到成品的重要过程。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训练学生精细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并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1)知识目标: 1、掌握在服装的分类 2、掌握创意服装、高级定制、高级成衣、普通成衣的概念和区别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2006年修订) 改革开放20 年来,我国服装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在满足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我国现有服装企业4.5 万家,从业人员385 万人,20 年中服装产量增长14.5 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4.3%,服装出口遍布世界220 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也由卖方市场发展为买方市场,基本满足了国内消费者衣着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真正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和出口创汇重要的支柱产业。 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壮大,我国服装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批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服装行业,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据抽样调查,从1985 年至1999 年,全国高校、中专、职校服装专业毕业生约有20?30万人。企业中院校毕业的职业技术人员约占行业总人数的2%?3%, 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有些还是执掌品牌的著名设计师。但是,我国服装行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其根源在于科学技术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当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英国、德国等工业 化国家相继进行了职业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以联邦政府出资的方式加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提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